SlideShare ist ein Scribd-Unternehmen logo
1 von 109
大学语文 主讲:庄惠阳
经典名段 建议背诵: 1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  “见”,①出现,如“见龙”(龙出现在),音 xiàn ,②遇见,如“见大人”(遇见达官),音 jiàn ;“乾乾”,勤奋努力,小心谨慎,音 qián qián 。 《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经典名段 建议背诵: 2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注】  “牝”,雌性的鸟、兽,与“牡”相对,音 pìn ;“习”,通“屈”,屈折,音 xí ;“黄裳”,黄色裳裙,尊贵者服饰,音 huáng cháng 。 《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观看 《 蔡志忠動畫 - 大学 》   《 蔡志忠動畫 - 中庸 》  《 蔡志忠動畫 - 论语 》
作业 1 、题目自拟: 观看影片《孔子》( Confucius.2010 ),撰写观后感。 成绩说明:平时成绩 30%   ,期末成绩 70% 。
作业 2 、题目自拟: 撰写《千元创业》。如果我有一千元,我将如何创业? 一、投资方向与预期评估; 二、了解行情与投资规划; 三、经营难度与规避风险; 四、预期利润与执行力度。
第 3 讲 四书与修身 ( 一 ) (《大学》与领导力 《中庸》与圆融态度 《论语》与幽默)
四书五经 与九种 为人之道
如何利用四书五经, 协调好养身与立命之间的关系?
《大学》与领导力
曾参:孔子的学生
何谓领导力? 领导力 是 领导本质的回归 。领导是任何社会组织的共有现象,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存在着领导活动。不管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何不同,领导活动总是存在于任何人群和组织中,领导始终和群体和社会成员在一起。
何谓领导力? 领导力 即由 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环境和一定物质基础等多因素 综合作用所产生出来的 最高组织性作用力 ,是 用以推动一个组织群体或社会去应对并制胜挑战和竞争,达到共同目标 的核心力量。
领导力是赢得追随者的能力 领导力 是 赢得追随者的能力 。领导力是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合力 ,是 领导者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
“ 领导 ”   ≠ “ 管理 ” “ lead ” 一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意思与盎格鲁撒鲁可逊词根 “ laedare ” 无异,即 “ 引导旅行 ” 。而 “ manage (管理) ” 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 “ hand ” ,意味着 “ 操纵 ” 或 “ 控制 ” 。从词根的意思差异可见, “ 领导 ” 不同于 “ 管理 ” 。在专制或不公的社会里,多数人善于管理各种繁杂事务,却不善于领导各种随从人员。例如,秦朝末年的壮士项羽即虽会为士兵 俯身舔疮 ,却不会在 任用人才 时 “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 (周公的德行) 。
不同类型的领导风格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国学对领导力的启示 国学是指 白话文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与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国学,而国学的精髓在于儒、释、道三家。三家的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思维线索,道家治身,儒家治世,佛家治心。 道家解决人之 “ 生的困惑 ” ,儒家解决人之 “ 在的困惑 ” ,佛家解决人之 “ 死的困惑 ” 。 国学对领导力的启示体现在从内到外、扩展心灵空间的思维线索。
拓展心灵空间,又要回归心灵空间 不满足于现实的生活 乃 人之常情 。一个人会竭尽全力地去追求他所怀抱的理想,于是就产生 不同层次的需要 ,并形成 不同级别的意境 。 怀抱理想就要扩展心灵空间 ,就需要一条 从内到外、循序渐进的思维线索 。
马斯洛需求层次
从内到外 的思维线索 儒家经典《大学》就提出了一条从内到外、扩展心灵空间的思维线索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孙中山先生十分赞赏这条思维线索: “ 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 ”
孙中山先生认为,像这样很精密的知识和一贯的道理,都是中国所固有的。我们现在要能够齐家、治国,不受外国的压迫,根本上便要从修身起。 “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以 修身 为起点,将心灵空间扩展到 家庭、国家、天下 ,蕴涵一股 恢弘 的气度。 从内到外 的思维线索
“ 修身 ” 的三个目标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三种领导力 这三个目标蕴涵着三种领导力: 名称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英文 Self-leadership Family-leadership Orgnizational-leadership 所关注的空间 心灵空间 家庭空间 社会空间
《淮南子》、 《尚书 • 尧典》 的表述 汉代 刘安 和他的门客所撰述 《淮南子》 沿袭了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这一思维线索,依次表述为六个方面: 能全其性、能原其心、能修其身、能治其家、能有其国、能有天下 。 《尚书 • 尧典》 写道: “ 修明自身之美德,而后使九族和睦,平等地治理百姓。百姓顺从他的诏命,然后联合治理天下所有的城邦 。 ” 这段对尧帝的褒扬辞就沿袭了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思维线索。
比较《尚书》、《大学》思维线索 《尚书》 《大学》 克明俊德 修身 亲睦九族 齐家 平章百姓 治国 协和万邦 平天下
《大学》的思维线索:制度与道德的较量
《孝经 • 开宗明义章》 的表述 《孝经 • 开宗明义章》 中记录了孔子谈论孝的实践过程: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 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之 终 也。夫孝,始于 事亲 ,中于 事君 ,终于 立身 。 ” 孙中山先生认为: “ 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 ” 这段《孝经》中的修身过程不就沿袭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思维线索吗?
心灵空间向外不断扩展的演化过程 心灵空间向外不断扩展 的演化过程恰似 可视化的波的衍射图 。当机械波试图穿过 尺寸比波长小的小孔 或 宽度比波长小的障碍物 时,就会在小孔或障碍物后面出现 波的衍射条纹 。
可视化的波的衍射图 不明显的衍射现象
可视化的波的衍射图 明显的衍射现象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三种领导力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身体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两点批判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两点修正:修齐治平不要流于空谈! 其一,儒家学说强调精神道德的约束是值得肯定的,但对追逐个人正当利益的压抑是应该加以否定的。马克思认为: “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 , “‘ 思想 ’ 一离开 ‘ 利益 ’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 。马克思还明确地将利益纳入对社会存在基础的认识之中,指出 “ 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 ” 。 其二,人的一生 从童稚到白发 的变化,除了存在身体上的成长,还存在精神上的成长。从内到外、扩展心灵空间的思维线索构成了一个 立体陀螺 。这个陀螺不是效忠某个领导的附属物,而是 独一无二、独立自主的自在物 !
在言行举止上, 怎样掌握尺寸?
《中庸》与圆融态度
子思:孔子的孙子
《中庸》的主旨是和谐、适度与圆融 《中庸》的主旨是 和谐、适度与圆融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理解 “ 中庸 ” 的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走中庸之道。 冯友兰: 阐 旧邦 以辅 新命  极 高明 而道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 《中庸》 子思
中者,不偏不倚;庸,常也 朱熹说: “ 中者, 不偏不倚 , 无过之不及 之名。 ” (《中庸章句》)用现代哲学来解释, “ 中 ” 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的平衡与和谐状态。郑玄注《礼记 . 中庸》 “ 君子中庸 ” 句说: “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 ” 朱熹说: “ 庸,平常也。 ” (《论语集注 . 雍也》)可见 , “ 庸 ” 为 “ 常 ” , “ 中庸 ” 之道就是 “ 中常 ” 之道 ,也就是说 “ 中 ” 道乃是事物的常道 。 朱熹
“ 中庸 ” 不是折衷主义 “ 中庸 ” 为 “ 中常 ” 之道, 不是折衷主义 , “ 中庸 ” 指的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一种和谐状态。儒家讲舜传位给禹秉承了一个原则 ——“ 允执厥中 ” 。 仲尼曰: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 《中庸》 “ 君子知其在我,故能 戒谨不睹 , 恐惧不闻 ,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 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 矣。 ”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中庸 ” 目的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 和谐、有序!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说: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 朱熹
“ 自诚明 ” 与 “ 自明诚 ” 的区别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第一段文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两句话所处的段落 【第二段文字】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A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B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 自诚明 ” - 主动: 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得到的德性之知 “ 自明诚 ” - 被动  : 通过文化的耳熏目染使自己逐步祛除愚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自诚明 心 人类社会 自然界 自明诚 自己的内心体验 文化的耳熏目染
中国高校多数学生: “ 自诚明 ” (独立学习)不够自觉, “ 自明诚 ” (教师讲学)不够深遂。 从时下教育,就可以看到 “ 浑浑噩噩 ” 这一症状。课堂教学重在培养 “ 善于考试 ” 的人才 。环视周围 事小功 (事短暂之功)之才,均是 岌岌于眼前微小利益 、 缺乏大气的 、 无奈的 世间过客。评估只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却被如此放大,的确有问题。文理科课程并非在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 只涉及思辨和推理等能力的训练 ,连智育都不算。考试前,学生拼命运用短时记忆,以应付多门学科的考核。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早已成为过去式。 平淡无华、普遍缺乏创造力 却成为现在时。 叔本华说: 人才 能击中他人击不中的目标, 而 天才 则击中他人看不见的目标。 ( 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中庸》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 人类社会 自然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南华经》: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 女(你)闻 人籁 而未闻地籁,女(你)闻 地籁 而未闻 天籁 夫。 ” —— 庄子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人籁 心 人类社会 自然界 天籁 地籁
六诗:曰风、 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 《周礼 · 春官》 心 心起兴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赋 人类社会 自然界 情感萌发 耳闻目睹 心比附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贪官污吏 美女 高洁之人
全局之尺寸(大节)与局部之尺寸(小节) 局部的失败不能影响到全局的成功! —— 孙中山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齐桓公: 公子姜小白 管仲 召忽 鲍叔牙 公子纠: 姜纠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   姜太公十四传至齐襄公 ×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管鲍之交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全局之尺寸(大节)与局部之尺寸(小节)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全局之尺寸(大节)与局部之尺寸(小节)
在言行举止上, 尺寸如何宽严相济?
神经系统科学家们总结出,右半脑在理解和欣赏幽默感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右半脑受损时,大脑处理复杂喜剧的能力就会削弱。 天生的幽默感与右半脑的特质息息相关 。 幽默感体现了右半脑许多十分强大的功能 —— 掌握宽严相济的处事尺寸 ,适应环境,综观全局,以及将各种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有技巧地运用幽默感能增强经营才能。费比奥 • 萨拉( Fabio Sala )在《哈佛商业评论》说道, “ 幽默感能减少敌意,消除有偏见的指责,缓解紧张压力,鼓舞士气和传递复杂的信息。 ” 根据这个研究,大多数优秀的总裁比中层管理者幽默两倍。 “ 天生的幽默感和另一种更显著的 管理 特性紧密相连:高情商,可以说是它的升华。 ” 幽默感( Humor ) —— 《全新思维》 [ 美 ] 丹尼尔 • 平克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幽默感( Humor ) —— 《全新思维》 [ 美 ] 丹尼尔 • 平克
如果幽默感运用得当,它就会成为令公司焕然一新的万能药。 “ 人们在工作场所讲的笑话或多或少和工作有关,涉及公司的管理、文化以及矛盾,这些比行政部门做的调查还要有用。 ” 克林森说。 幽默感能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 比如一个人经常在水冷却器旁给大家讲笑话,或者和同事们笑着谈论午餐的话题。与其责罚那些讲笑话的员工,就像福特公司上个世纪做的那样,公司不如把这些人找出来,并把他们作为一种资产。现在我们不能认为 幽默感 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要了解它的 真正含义 —— 一种复杂而特别的人类智慧形式,它不能被电脑复制,而且在高概念、高感性的时代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 幽默感( Humor ) —— 《全新思维》 [ 美 ] 丹尼尔 • 平克
《论语》与幽默
孔母教子、孔子传道
孔子的灰色幽默 林语堂 认为: “ 幽默就是会心的微笑 。 ”  从孔子解易的《象传》和《彖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解释《周易》的语气是非常严肃的。但从《论语》中的部分对话,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他的话能给人会心的微笑。 林语堂 冲破 宋明理学对孔子的僵硬训条 ,采用轻松的语气挖掘他所领悟到的《论语》中的幽默,写了两篇文章:《 论孔子的幽默 》和《 再论孔子近情 》。 以下是我在林语堂的两篇文章基础之上再次挖掘的几次微笑。
一,关于死的话题 【原文】先进篇第十一 『 1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 里仁篇第四 『 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路 孔子
一,关于死的话题 鬼神及身后之事不明,说它们没有好处,于是孔子以机警的话回答了季路( 季路,即子路 )的问题。比较一下孔子对不同学生所作出的回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因材施教背后的幽默:用 “ 未知生,焉知死? ” 回答子路的提问;关于死的话题,孔子的 “ 朝闻道,夕可死矣 ” 又告诉我们 “ 如果早上知道仁义的道理,那么傍晚可以放心地死去 ” ;在《孔子家语》里,孔子机警地用 “ 等你死了,就知道了 ” 回答子贡的提问。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原文】八佾篇第三 『 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於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 孔子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个 卫国大夫 。当他知道孔子失去卫灵公的信任,而且孔子又对卫灵公表示失望的时候,他担心孔子会就此离开卫国,觉得失去孔子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可惜了。他想: “ 卫灵公既然不用孔子,就由我来用好了 ” 。但他同时又担心孔子不肯臣事于他,于是就用 “‘ 与其媚于 奥 ,宁媚於于 灶 ’ ,何谓也? ” 去试探孔子。如果孔子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可以利用孔子的才智壮大自己的声势。这里的 “ 奥 ” 比喻卫灵公 , “ 灶 ” 比喻王孙贾自己 , “ 媚 ” 就是取悦的意思 。 “ 奥 ” 虽然地位比 “ 灶 ” 高,但在实际利益给予上少于 “ 灶 ” ,毕竟王孙贾是执政者。王孙贾想通过世俗的比喻,了解孔子有无放弃卫灵公、投靠他自己的意思,确实恰如其分。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孔子马上看破了王孙贾的企图,坚决地说: “ 那是不对的,如果得罪于天的话,就没办法祷告了。 ”  孔子 用天比喻君 。 天是百神的大君。事天不备,虽事百神也无益。 孔子回拒有术,在于间接地回答了王孙贾的问题 —— 连奥神都不拜,怎么肯拜灶神 。这样的回答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花,严肃、讽刺、幽默。
三,贤哉回也 【原文】雍也篇第六 『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
三,贤哉回也 【注释】回,即颜回,又叫颜渊,是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 38 岁。颜渊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天忌英才,颜渊还不到 30 岁,头发就全白了。之后,很快就死去了。这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知道颜渊的死讯,悲恸地叹道: “ 噫,天丧予!天丧予! ” 孔子原来认为颜渊是最适合继承他的学说的弟子,现在颜渊不幸早死,孔子怎么能不哭叹呢?后来鲁哀公问孔子说: “ 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 ” 孔子说: “ 有个名字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 [ 哀公问: “ 弟子孰为好学? ” 孔子对曰: “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雍也篇第六) ]
颜回之死 《论语 · 先进第十一》对颜回之死的记录 子曰: “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   季康子问: “ 弟子孰为好学 ? ” 孔子对曰: “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   颜渊死。子曰: “ 噫!天丧予!天丧予 ! ”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 子恸矣 ! ” 曰: “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 不可 。 ” 门人厚葬之。子曰: “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
安贫好学的颜渊
三,贤哉回也 这一段可译成:孔子说: “ 颜回真是个贤德的人啊!(只有)一小篓吃的食物,一小瓢喝的清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改变快乐的模样。颜回真是个贤德的人啊! ”
三,贤哉回也 颜回家贫,住所简陋,故曰 “ 陋巷 ” 。孔子将 “ 回也不改其乐 ” 与 “ 人不堪其忧 ” 形成 对比 ,表明颜回处乱世而 能安贫乐道 。但近代研究孔孟思想的人从孔子对颜回的这句评价中,得出 “ 颜回是死于营养不良 ” 的结论。因此评价里就隐藏着一个灰色幽默。孔子认为 “ 过犹不及 ” ,看到颜回健康状况有问题 —— 颜渊还不到三十岁,头发就全白了( “ 年二十九 , 发尽白 , 蚤 ( 早 ) 死 ” ),照理说应当告诫他注意身体。例如:可以这样劝诫 ——“ 诫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忘养身,回也不堪立命。诫哉回也! ”  但孔子为了树立简朴节俭道德的典范,却要求颜回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
三,贤哉回也 对于颜回的 “ 不幸短命 ” , 孔夫子在表示惋惜的同时 , 冷漠地拒绝了 颜父向他讨马车改做棺材的请求 ,  比起对 笑骂为 “ 野哉由也 ” 的子路 的亲近 , 对 喻之为祭器瑚琏的子贡 的欣赏 , 孔子对颜回其实并不赏识。你看 , 孔子一面夸颜回 “ 不违如愚 ” , 感觉不妥补充道 “ 回也不愚 ” ( 颇像立华国锋为总理时 , 传达毛主席给华的评价是 “ 不蠢 ” ), 另一方面又颇瞧不起地说 “ 回也 , 非助我者也 , 于吾言无所不悦 ”—— 是个只会鼓掌叫好的 Yesman/ 应声虫 , 提不出质疑的问题 , 对活跃老师的思维没有用处 ! 事实上 , “ 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 ” , 靠的是有经商才能的 子贡 ; “ 诗书礼乐 , 定自孔子 , 发明章句始自 子夏 ( 做过魏文侯的老师 ) ” 。 “ 孔门十哲 ” , 颜回不过是忽悠人安贫乐道 “ 好学 ” 道具 而已。
子夏与孔子
四,子在 , 回何敢死 ? 【原文】先进篇第十一 『 20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 :“ 吾以汝为死矣。”曰 :“ 子在 , 回何敢死 ?” 颜回
孔子周游列国
四,子在 , 回何敢死 ? 【注释】①  匡:卫国的邑名 (城市) 。 孔子在匡被围一事,《史记 • 孔子世家》记载如下: “ (孔子)过匡。颜渊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 ” ② 阳虎:一作阳货,或说字货。 春秋后期季孙氏的家臣 。挟持季桓子,据有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掌握国政,权势很大。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他要废除三桓的势力,被击败,出奔阳关。次年出奔到齐。后又经宋奔晋,为赵鞅家臣。 孔子的 相貌 很像阳虎;阳虎曾经对匡人施过暴行,所以匡人误以孔子为阳虎,想要捉住他。 阳虎
孔子离开卫国时,被匡人团团围住
四,子在 , 回何敢死 ? 公元前 496 年,颜回 28 岁。这一年,孔子和诸多弟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半途经过宋国的匡镇,忽然被一队匡地的士兵围住。孔子和弟子们开始感到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孔子长得象阳虎 —— 一个曾在匡地作恶的人,所以才被围住。其间,颜回在混乱中不知去向,孔子很是焦急。过了一夜,颜回终于跑了过来,孔子这才安了心。孔子说: “ 我很担心你会被不讲理的匡兵杀死。 ” 颜回说: “ 有老师您在,颜回怎么敢先死去,而不再侍奉您呢? ”
五,荷蓧丈人 【原文】微子篇第十八  『 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音di à 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音s ì )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原文】子路篇第十三 『 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路 返回 见荷蓧丈人
五,荷蓧丈人 第一段可译成: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 “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 ” 老丈说: “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 ”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 “ 这是个隐士啊 。 ”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 “ 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 ”
五,荷蓧丈人 第二段可译成: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 “ 我不如老农 。 ”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 “ 我不如老菜农 。 ”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 “ 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 “   樊迟
五,荷蓧丈人 【注释】这两段文字一直被作为孔子蔑视劳动人民的罪证。其实第一段文字却是孔子利用反诘的语气 对老农蔑视精神劳动的回敬 。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最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与其说是 物质贫困 ,不如说是 道德危机 。通过第二段就可以明白第一段的主旨要义。在第二段里,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 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 是小人。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 并 不是 为了 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 , 而是 为了 培养有信义的执政者 。
五,荷蓧丈人 第二段文字太严肃,只能听到孔子骂樊迟的声音。但我们可以从第一段译文闻到迂拙中所带有的幽默气息。 子路听到荷蓧丈人讽刺他的恩师不从事体力劳动的话,却无言以对,只好 “ 拱而立 ” 。 第二天回来后向孔子汇报。孔子认为子路仁学这门课修得还不好,于是就借荷蓧丈人的讽刺的话给子路讲了君臣伦理关系。子路就听从孔子的 “ 指使 ” ,返回到荷蓧丈人家中,想要告之于 “ 君臣之义 ” 。可能是荷蓧丈人有意回避,或者是真正不在家,子路去的时候只有他的两个儿子在家看门。 为了反过来回敬一下,子路已经忘了荷蓧丈人家中的鸡肉与米饭的味道,决定还是留下两三句话后好回去向师傅交代。他不管荷蓧丈人的两个儿子是不是文盲,就将 “ 君臣之义 ” 和盘托出。同时为了当一个良好的 “ 传声筒 ” ,子路将师傅的反问句式 (孔子常用表达句式:第一段的 “ 如之何其废之? ”  和第二段的 “ 焉用稼? ” ) 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六,瑚琏也 【原文】公冶长篇第五 『 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 hú liǎn ) 也。” 子贡 孔子
六,瑚琏也 这一段可译成:子贡问孔子: “ 我这个人怎么样 ? ” 孔子说: “ 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 ” 子贡又问: “ 是什么器具呢 ? ” 孔子说: “ 是瑚琏 。 ” 【注释】 瑚琏 ,是宗庙盛米的容器。 它绝非一般的盛食器 ,而是上至周王、诸侯,下至卿大夫,置于大堂之上、宗庙之中、超绝华美的礼器,可与鼎相配同用, 只是尊贵稍次 。这种器具,在夏朝的时候叫做 “ 瑚 ” ,商朝的时候叫做 “ 琏 ” ,周朝的时候叫做 “ 簠簋( fǔgui ) ” ,
六,瑚琏也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六,瑚琏也 子贡姓端于,名赐。孔子知道子贡有辩才又能尊师,认为子贡 以后必成大器 。但是他又看到子贡 善辩而骄 、 多智少恕 ,只能称得上是一块瑚琏。 瑚琏 是 宗庙的一种用来盛粮食的贵重华美的祭器 。 借以比喻子贡还没有达到高级别的 “ 器 ” ,还需要继续加强修养 。这样的评价不但会使子贡感到语言的简练中肯,也会使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卫灵公篇第十五 『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卫灵公
卫灵公:出柜的同性恋者 + 异性恋者 卫灵公 的男宠名 弥子瑕 ,聪明漂亮,还是孔子高徒 子路 的亲戚。卫灵公对 弥子瑕 千般宠爱。有一天,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一着急,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私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了宫,去探望母亲。私用君王的马车,按法律是要砍掉双腿的。得知消息的卫灵公却非但不怒,反而大声赞叹道 : “ 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等危险! ”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伴卫灵公游园。园中桃树果实累累。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口,把剩下的顺手递给灵公。事后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说: “ 弥子瑕怕桃子不熟,先替我尝尝,表示关心我。 ”   然而花无百日红,时间长了,卫灵公对弥子瑕便心生厌烦,他看上更年青漂亮的对象。这时,从前 “ 开私车 ” 、 “ 分桃 ” 的举动,便都成了秋后算帐的原材料。这下子,弥子瑕可遭殃了。 卫灵公 用情不专一,是个好色之徒。他还有一个男宠 — 大夫 公子朝 。美男子 公子朝 以姿容出众得宠于 灵公 ,出入宫闱,惹出风流事。他和灵公的夫人 南子 颠鸾倒凤,后感觉害怕,发起动乱,把灵公赶出去。事后,灵公重整江山,回国复位, 公子朝 带着南子溜到晋国去。这位灵公对背叛过自己的人不计前嫌,居然找个借口,又把他们请了回来,照样亲亲热热、左拥右抱。
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卫灵公 南子 孔子
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原文】雍也篇第六 『 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 孔子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关于孔子与南子相会的最权威史料,当属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所记。该书第 47 卷《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文字 ——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 “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 ”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是 南子主邀请孔子相会 ,她说天下的君子 凡是看得起卫灵公的,愿意称兄道弟的 ,必定愿意 拜见卫灵公夫人 ,而卫灵公夫人也很愿意一见。孔子听到南子派人传来的话后, 只能说谢谢,不好意思说不见,应约而去 。相见时,南子早在幔帐里坐等了,孔子进入房门后,面向北面给南子叩了头,南子也向孔子还了礼。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孔子见南子之后发誓赌咒,说: “ 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谴责我吧! ” 南子有淫乱之嫌。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子路对于他的老师去见这么一个坏女人,自然心里不高兴。为了说服子路,孔子没有做长时间的解释,只对上苍喊出应急的誓言。这是夹杂着 严肃与无奈的幽默 。在会心一笑之后,我们不禁会对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尴尬事件 予以 原谅与宽恕 。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经典名段 建议背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 大学 》
经典名段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经典名段 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诚心 【译文】 天下只有心中充满赤诚的人,才可以完全发掘自己的天性;能完全发掘自己的天性,就能完全发掘他人的本性;能完全发掘他人的本性,就能完全发掘天地万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掘天地万物的本性,就能促进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能促使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就能与天地合为一体。 建议背诵: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 《中庸》
经典名段 【译文】 做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不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定好言辞,就不会理屈词穷;做事前定好方案,就不会遭遇困难;出行前定好计划,就不会碰到愧疚;施政前定好方针,就不会面临窘困。 建议背诵: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 —— 《中庸》 注: [1] 豫:通 “ 预 ” ,准备。 [2] 跲 (ji á ) :阻碍。困:窘困。疚:愧疚,后悔。穷:窘困。
经典名段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忐忑不安。 ”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建议背诵: 子曰: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论语 · 述而第七》
[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object Object]
END

Weitere ähnliche Inhalte

Andere mochten auch

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
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
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zhuanghy1
 
20100321 wordpress
20100321 wordpress20100321 wordpress
20100321 wordpressjdejanipont
 
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
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
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milkmilkmilk
 
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
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
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bringsjord
 
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
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
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Jesus Castillo
 
#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
#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
#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Sarah Ross
 
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
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
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America Online
 

Andere mochten auch (17)

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
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
大学语文 第01讲 概论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ic.
Tic.Tic.
Tic.
 
Oc (4)
Oc (4)Oc (4)
Oc (4)
 
20100321 wordpress
20100321 wordpress20100321 wordpress
20100321 wordpress
 
Perro
PerroPerro
Perro
 
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
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
งานนำเสนอ น.ส.พัชริดา คำแก้ว
 
5630731
56307315630731
5630731
 
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
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
Cv Kim Bringsjord 14032012 En
 
20100321 wordpress
20100321 wordpress20100321 wordpress
20100321 wordpress
 
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
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
EII talking about routines
 
#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
#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
#waywire overview - beta product release April 16, 2013
 
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
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
1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introduction
 
Employees are People Too! - Randy McDaniels and Melanie Long
Employees are People Too! - Randy McDaniels and Melanie LongEmployees are People Too! - Randy McDaniels and Melanie Long
Employees are People Too! - Randy McDaniels and Melanie Long
 
ISHMPR Webinar -- Positioning Your Physicians As Everyday Experts
ISHMPR Webinar -- Positioning Your Physicians As Everyday ExpertsISHMPR Webinar -- Positioning Your Physicians As Everyday Experts
ISHMPR Webinar -- Positioning Your Physicians As Everyday Experts
 
ISHMPR Webinar From Ten Adams, May 16, 2013
ISHMPR Webinar From Ten Adams, May 16, 2013ISHMPR Webinar From Ten Adams, May 16, 2013
ISHMPR Webinar From Ten Adams, May 16, 2013
 
ISHMPR Webinar May 16, 2013: A Guide to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Surviving th...
ISHMPR Webinar May 16, 2013: A Guide to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Surviving th...ISHMPR Webinar May 16, 2013: A Guide to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Surviving th...
ISHMPR Webinar May 16, 2013: A Guide to Diagnosing, Treating and Surviving th...
 

Ähnlich wie 大学语文 第03讲 四书1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laoyangella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TAAZE 讀冊生活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goodwan
 
孟子(五)
孟子(五)孟子(五)
孟子(五)ewww168
 
3.座右銘
3.座右銘3.座右銘
3.座右銘abarshih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yct.Ken Chang
 
易經(1003)
易經(1003)易經(1003)
易經(1003)silkbook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Yen-yanjifeng
 
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
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
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allen dong
 
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
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
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SufferKnight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yinzi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sugeladi
 
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caivoeo
 
燒香拜拜知多少
燒香拜拜知多少燒香拜拜知多少
燒香拜拜知多少xilin peng
 
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Albert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clod13
 

Ähnlich wie 大学语文 第03讲 四书1 (20)

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樊迟、仲弓问仁
樊迟、仲弓问仁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修心筆錄—自性大圓滿當面現證不修佛教訣(Pod)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孟子(五)
孟子(五)孟子(五)
孟子(五)
 
3.座右銘
3.座右銘3.座右銘
3.座右銘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般若心經 元曉新解
 
易經(1003)
易經(1003)易經(1003)
易經(1003)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11、第一编第五章诸子散文第三节庄子
 
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
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
仰望星空-最不靠谱的10条古训
 
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
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
四文二甲1097163159王珮茹
 
洗脑术
洗脑术洗脑术
洗脑术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
儒道禅与现代管理 - 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从读者反应论来看Chad hansen的《道德经》译本
 
Test
TestTest
Test
 
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010
Chinese 010Chinese 010
Chinese 010
 
燒香拜拜知多少
燒香拜拜知多少燒香拜拜知多少
燒香拜拜知多少
 
生活禪
生活禪生活禪
生活禪
 
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管理学 中国式管理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成语 探源
 

大学语文 第03讲 四书1

  • 2. 经典名段 建议背诵: 1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 “见”,①出现,如“见龙”(龙出现在),音 xiàn ,②遇见,如“见大人”(遇见达官),音 jiàn ;“乾乾”,勤奋努力,小心谨慎,音 qián qián 。 《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3. 经典名段 建议背诵: 2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注】 “牝”,雌性的鸟、兽,与“牡”相对,音 pìn ;“习”,通“屈”,屈折,音 xí ;“黄裳”,黄色裳裙,尊贵者服饰,音 huáng cháng 。 《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4. 观看 《 蔡志忠動畫 - 大学 》 《 蔡志忠動畫 - 中庸 》 《 蔡志忠動畫 - 论语 》
  • 5. 作业 1 、题目自拟: 观看影片《孔子》( Confucius.2010 ),撰写观后感。 成绩说明:平时成绩 30% ,期末成绩 70% 。
  • 6. 作业 2 、题目自拟: 撰写《千元创业》。如果我有一千元,我将如何创业? 一、投资方向与预期评估; 二、了解行情与投资规划; 三、经营难度与规避风险; 四、预期利润与执行力度。
  • 7. 第 3 讲 四书与修身 ( 一 ) (《大学》与领导力 《中庸》与圆融态度 《论语》与幽默)
  • 12. 何谓领导力? 领导力 是 领导本质的回归 。领导是任何社会组织的共有现象,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存在着领导活动。不管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何不同,领导活动总是存在于任何人群和组织中,领导始终和群体和社会成员在一起。
  • 13. 何谓领导力? 领导力 即由 领导素质、领导体制、领导环境和一定物质基础等多因素 综合作用所产生出来的 最高组织性作用力 ,是 用以推动一个组织群体或社会去应对并制胜挑战和竞争,达到共同目标 的核心力量。
  • 14. 领导力是赢得追随者的能力 领导力 是 赢得追随者的能力 。领导力是 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合力 ,是 领导者与追随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迸发的一种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
  • 15. “ 领导 ” ≠ “ 管理 ” “ lead ” 一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意思与盎格鲁撒鲁可逊词根 “ laedare ” 无异,即 “ 引导旅行 ” 。而 “ manage (管理) ” 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 “ hand ” ,意味着 “ 操纵 ” 或 “ 控制 ” 。从词根的意思差异可见, “ 领导 ” 不同于 “ 管理 ” 。在专制或不公的社会里,多数人善于管理各种繁杂事务,却不善于领导各种随从人员。例如,秦朝末年的壮士项羽即虽会为士兵 俯身舔疮 ,却不会在 任用人才 时 “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 (周公的德行) 。
  • 16.
  • 17. 国学对领导力的启示 国学是指 白话文运动之前的中国历史文化与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国学,而国学的精髓在于儒、释、道三家。三家的结合就形成了独特的思维线索,道家治身,儒家治世,佛家治心。 道家解决人之 “ 生的困惑 ” ,儒家解决人之 “ 在的困惑 ” ,佛家解决人之 “ 死的困惑 ” 。 国学对领导力的启示体现在从内到外、扩展心灵空间的思维线索。
  • 18. 拓展心灵空间,又要回归心灵空间 不满足于现实的生活 乃 人之常情 。一个人会竭尽全力地去追求他所怀抱的理想,于是就产生 不同层次的需要 ,并形成 不同级别的意境 。 怀抱理想就要扩展心灵空间 ,就需要一条 从内到外、循序渐进的思维线索 。
  • 20. 从内到外 的思维线索 儒家经典《大学》就提出了一条从内到外、扩展心灵空间的思维线索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孙中山先生十分赞赏这条思维线索: “ 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 。 ”
  • 22.
  • 23.
  • 24. 《淮南子》、 《尚书 • 尧典》 的表述 汉代 刘安 和他的门客所撰述 《淮南子》 沿袭了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这一思维线索,依次表述为六个方面: 能全其性、能原其心、能修其身、能治其家、能有其国、能有天下 。 《尚书 • 尧典》 写道: “ 修明自身之美德,而后使九族和睦,平等地治理百姓。百姓顺从他的诏命,然后联合治理天下所有的城邦 。 ” 这段对尧帝的褒扬辞就沿袭了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思维线索。
  • 25. 比较《尚书》、《大学》思维线索 《尚书》 《大学》 克明俊德 修身 亲睦九族 齐家 平章百姓 治国 协和万邦 平天下
  • 27. 《孝经 • 开宗明义章》 的表述 《孝经 • 开宗明义章》 中记录了孔子谈论孝的实践过程: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 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孝之 终 也。夫孝,始于 事亲 ,中于 事君 ,终于 立身 。 ” 孙中山先生认为: “ 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 。 ” 这段《孝经》中的修身过程不就沿袭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的思维线索吗?
  • 28. 心灵空间向外不断扩展的演化过程 心灵空间向外不断扩展 的演化过程恰似 可视化的波的衍射图 。当机械波试图穿过 尺寸比波长小的小孔 或 宽度比波长小的障碍物 时,就会在小孔或障碍物后面出现 波的衍射条纹 。
  • 31.
  • 32.
  • 33.
  • 34.
  • 35. 两点修正:修齐治平不要流于空谈! 其一,儒家学说强调精神道德的约束是值得肯定的,但对追逐个人正当利益的压抑是应该加以否定的。马克思认为: “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 ” , “‘ 思想 ’ 一离开 ‘ 利益 ’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 。马克思还明确地将利益纳入对社会存在基础的认识之中,指出 “ 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 ” 。 其二,人的一生 从童稚到白发 的变化,除了存在身体上的成长,还存在精神上的成长。从内到外、扩展心灵空间的思维线索构成了一个 立体陀螺 。这个陀螺不是效忠某个领导的附属物,而是 独一无二、独立自主的自在物 !
  • 39. 《中庸》的主旨是和谐、适度与圆融 《中庸》的主旨是 和谐、适度与圆融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理解 “ 中庸 ” 的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走中庸之道。 冯友兰: 阐 旧邦 以辅 新命  极 高明 而道 中庸
  • 40.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 《中庸》 子思
  • 41. 中者,不偏不倚;庸,常也 朱熹说: “ 中者, 不偏不倚 , 无过之不及 之名。 ” (《中庸章句》)用现代哲学来解释, “ 中 ” 是事物矛盾双方处于相对的平衡与和谐状态。郑玄注《礼记 . 中庸》 “ 君子中庸 ” 句说: “ 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 ” 朱熹说: “ 庸,平常也。 ” (《论语集注 . 雍也》)可见 , “ 庸 ” 为 “ 常 ” , “ 中庸 ” 之道就是 “ 中常 ” 之道 ,也就是说 “ 中 ” 道乃是事物的常道 。 朱熹
  • 42. “ 中庸 ” 不是折衷主义 “ 中庸 ” 为 “ 中常 ” 之道, 不是折衷主义 , “ 中庸 ” 指的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的一种和谐状态。儒家讲舜传位给禹秉承了一个原则 ——“ 允执厥中 ” 。 仲尼曰: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 《中庸》 “ 君子知其在我,故能 戒谨不睹 , 恐惧不闻 ,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 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 矣。 ”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中庸 ” 目的在于实现人际关系的 和谐、有序!
  • 43.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朱熹说: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德焉,则终身受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 朱熹
  • 44.
  • 45. 【第一段文字】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两句话所处的段落 【第二段文字】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 46.
  • 47.
  • 48. “ 自诚明 ” - 主动: 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得到的德性之知 “ 自明诚 ” - 被动 : 通过文化的耳熏目染使自己逐步祛除愚昧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自诚明 心 人类社会 自然界 自明诚 自己的内心体验 文化的耳熏目染
  • 49. 中国高校多数学生: “ 自诚明 ” (独立学习)不够自觉, “ 自明诚 ” (教师讲学)不够深遂。 从时下教育,就可以看到 “ 浑浑噩噩 ” 这一症状。课堂教学重在培养 “ 善于考试 ” 的人才 。环视周围 事小功 (事短暂之功)之才,均是 岌岌于眼前微小利益 、 缺乏大气的 、 无奈的 世间过客。评估只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却被如此放大,的确有问题。文理科课程并非在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 只涉及思辨和推理等能力的训练 ,连智育都不算。考试前,学生拼命运用短时记忆,以应付多门学科的考核。 “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 早已成为过去式。 平淡无华、普遍缺乏创造力 却成为现在时。 叔本华说: 人才 能击中他人击不中的目标, 而 天才 则击中他人看不见的目标。 ( 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 )
  • 50.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中庸》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 人类社会 自然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51. 《南华经》: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 女(你)闻 人籁 而未闻地籁,女(你)闻 地籁 而未闻 天籁 夫。 ” —— 庄子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人籁 心 人类社会 自然界 天籁 地籁
  • 52. 六诗:曰风、 曰赋、曰比、曰兴、 曰雅、曰颂。 —— 《周礼 · 春官》 心 心起兴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 赋 人类社会 自然界 情感萌发 耳闻目睹 心比附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诗经》:心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 贪官污吏 美女 高洁之人
  • 53.
  • 54. 齐桓公: 公子姜小白 管仲 召忽 鲍叔牙 公子纠: 姜纠 齐襄公有两个儿子 姜太公十四传至齐襄公 ×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管鲍之交
  • 55.
  • 56.
  • 58. 神经系统科学家们总结出,右半脑在理解和欣赏幽默感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当右半脑受损时,大脑处理复杂喜剧的能力就会削弱。 天生的幽默感与右半脑的特质息息相关 。 幽默感体现了右半脑许多十分强大的功能 —— 掌握宽严相济的处事尺寸 ,适应环境,综观全局,以及将各种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见解。有技巧地运用幽默感能增强经营才能。费比奥 • 萨拉( Fabio Sala )在《哈佛商业评论》说道, “ 幽默感能减少敌意,消除有偏见的指责,缓解紧张压力,鼓舞士气和传递复杂的信息。 ” 根据这个研究,大多数优秀的总裁比中层管理者幽默两倍。 “ 天生的幽默感和另一种更显著的 管理 特性紧密相连:高情商,可以说是它的升华。 ” 幽默感( Humor ) —— 《全新思维》 [ 美 ] 丹尼尔 • 平克
  • 59.
  • 60. 如果幽默感运用得当,它就会成为令公司焕然一新的万能药。 “ 人们在工作场所讲的笑话或多或少和工作有关,涉及公司的管理、文化以及矛盾,这些比行政部门做的调查还要有用。 ” 克林森说。 幽默感能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 比如一个人经常在水冷却器旁给大家讲笑话,或者和同事们笑着谈论午餐的话题。与其责罚那些讲笑话的员工,就像福特公司上个世纪做的那样,公司不如把这些人找出来,并把他们作为一种资产。现在我们不能认为 幽默感 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而要了解它的 真正含义 —— 一种复杂而特别的人类智慧形式,它不能被电脑复制,而且在高概念、高感性的时代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 幽默感( Humor ) —— 《全新思维》 [ 美 ] 丹尼尔 • 平克
  • 63. 孔子的灰色幽默 林语堂 认为: “ 幽默就是会心的微笑 。 ” 从孔子解易的《象传》和《彖传》,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解释《周易》的语气是非常严肃的。但从《论语》中的部分对话,我们又可以看到他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他的话能给人会心的微笑。 林语堂 冲破 宋明理学对孔子的僵硬训条 ,采用轻松的语气挖掘他所领悟到的《论语》中的幽默,写了两篇文章:《 论孔子的幽默 》和《 再论孔子近情 》。 以下是我在林语堂的两篇文章基础之上再次挖掘的几次微笑。
  • 64. 一,关于死的话题 【原文】先进篇第十一 『 11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原文】 里仁篇第四 『 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路 孔子
  • 65. 一,关于死的话题 鬼神及身后之事不明,说它们没有好处,于是孔子以机警的话回答了季路( 季路,即子路 )的问题。比较一下孔子对不同学生所作出的回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因材施教背后的幽默:用 “ 未知生,焉知死? ” 回答子路的提问;关于死的话题,孔子的 “ 朝闻道,夕可死矣 ” 又告诉我们 “ 如果早上知道仁义的道理,那么傍晚可以放心地死去 ” ;在《孔子家语》里,孔子机警地用 “ 等你死了,就知道了 ” 回答子贡的提问。
  • 66.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原文】八佾篇第三 『 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於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 孔子
  • 67.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个 卫国大夫 。当他知道孔子失去卫灵公的信任,而且孔子又对卫灵公表示失望的时候,他担心孔子会就此离开卫国,觉得失去孔子这样的人才实在太可惜了。他想: “ 卫灵公既然不用孔子,就由我来用好了 ” 。但他同时又担心孔子不肯臣事于他,于是就用 “‘ 与其媚于 奥 ,宁媚於于 灶 ’ ,何谓也? ” 去试探孔子。如果孔子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可以利用孔子的才智壮大自己的声势。这里的 “ 奥 ” 比喻卫灵公 , “ 灶 ” 比喻王孙贾自己 , “ 媚 ” 就是取悦的意思 。 “ 奥 ” 虽然地位比 “ 灶 ” 高,但在实际利益给予上少于 “ 灶 ” ,毕竟王孙贾是执政者。王孙贾想通过世俗的比喻,了解孔子有无放弃卫灵公、投靠他自己的意思,确实恰如其分。
  • 68. 二,获罪於天,无所祷也 孔子马上看破了王孙贾的企图,坚决地说: “ 那是不对的,如果得罪于天的话,就没办法祷告了。 ” 孔子 用天比喻君 。 天是百神的大君。事天不备,虽事百神也无益。 孔子回拒有术,在于间接地回答了王孙贾的问题 —— 连奥神都不拜,怎么肯拜灶神 。这样的回答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花,严肃、讽刺、幽默。
  • 69. 三,贤哉回也 【原文】雍也篇第六 『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
  • 70. 三,贤哉回也 【注释】回,即颜回,又叫颜渊,是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 38 岁。颜渊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天忌英才,颜渊还不到 30 岁,头发就全白了。之后,很快就死去了。这时,孔子正在周游列国,知道颜渊的死讯,悲恸地叹道: “ 噫,天丧予!天丧予! ” 孔子原来认为颜渊是最适合继承他的学说的弟子,现在颜渊不幸早死,孔子怎么能不哭叹呢?后来鲁哀公问孔子说: “ 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 ” 孔子说: “ 有个名字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不迁怒于人,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的是,他短命死了,现在再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 [ 哀公问: “ 弟子孰为好学? ” 孔子对曰: “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雍也篇第六) ]
  • 71. 颜回之死 《论语 · 先进第十一》对颜回之死的记录 子曰: “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   季康子问: “ 弟子孰为好学 ? ” 孔子对曰: “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   颜渊死。子曰: “ 噫!天丧予!天丧予 ! ”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 “ 子恸矣 ! ” 曰: “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 不可 。 ” 门人厚葬之。子曰: “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
  • 73. 三,贤哉回也 这一段可译成:孔子说: “ 颜回真是个贤德的人啊!(只有)一小篓吃的食物,一小瓢喝的清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不改变快乐的模样。颜回真是个贤德的人啊! ”
  • 74. 三,贤哉回也 颜回家贫,住所简陋,故曰 “ 陋巷 ” 。孔子将 “ 回也不改其乐 ” 与 “ 人不堪其忧 ” 形成 对比 ,表明颜回处乱世而 能安贫乐道 。但近代研究孔孟思想的人从孔子对颜回的这句评价中,得出 “ 颜回是死于营养不良 ” 的结论。因此评价里就隐藏着一个灰色幽默。孔子认为 “ 过犹不及 ” ,看到颜回健康状况有问题 —— 颜渊还不到三十岁,头发就全白了( “ 年二十九 , 发尽白 , 蚤 ( 早 ) 死 ” ),照理说应当告诫他注意身体。例如:可以这样劝诫 ——“ 诫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忘养身,回也不堪立命。诫哉回也! ” 但孔子为了树立简朴节俭道德的典范,却要求颜回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
  • 75. 三,贤哉回也 对于颜回的 “ 不幸短命 ” , 孔夫子在表示惋惜的同时 , 冷漠地拒绝了 颜父向他讨马车改做棺材的请求 , 比起对 笑骂为 “ 野哉由也 ” 的子路 的亲近 , 对 喻之为祭器瑚琏的子贡 的欣赏 , 孔子对颜回其实并不赏识。你看 , 孔子一面夸颜回 “ 不违如愚 ” , 感觉不妥补充道 “ 回也不愚 ” ( 颇像立华国锋为总理时 , 传达毛主席给华的评价是 “ 不蠢 ” ), 另一方面又颇瞧不起地说 “ 回也 , 非助我者也 , 于吾言无所不悦 ”—— 是个只会鼓掌叫好的 Yesman/ 应声虫 , 提不出质疑的问题 , 对活跃老师的思维没有用处 ! 事实上 , “ 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 ” , 靠的是有经商才能的 子贡 ; “ 诗书礼乐 , 定自孔子 , 发明章句始自 子夏 ( 做过魏文侯的老师 ) ” 。 “ 孔门十哲 ” , 颜回不过是忽悠人安贫乐道 “ 好学 ” 道具 而已。
  • 77. 四,子在 , 回何敢死 ? 【原文】先进篇第十一 『 20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 :“ 吾以汝为死矣。”曰 :“ 子在 , 回何敢死 ?” 颜回
  • 79. 四,子在 , 回何敢死 ? 【注释】① 匡:卫国的邑名 (城市) 。 孔子在匡被围一事,《史记 • 孔子世家》记载如下: “ (孔子)过匡。颜渊为仆,以其策指之曰: ‘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 ” ② 阳虎:一作阳货,或说字货。 春秋后期季孙氏的家臣 。挟持季桓子,据有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掌握国政,权势很大。鲁定公八年(公元前 502 年),他要废除三桓的势力,被击败,出奔阳关。次年出奔到齐。后又经宋奔晋,为赵鞅家臣。 孔子的 相貌 很像阳虎;阳虎曾经对匡人施过暴行,所以匡人误以孔子为阳虎,想要捉住他。 阳虎
  • 81. 四,子在 , 回何敢死 ? 公元前 496 年,颜回 28 岁。这一年,孔子和诸多弟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半途经过宋国的匡镇,忽然被一队匡地的士兵围住。孔子和弟子们开始感到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孔子长得象阳虎 —— 一个曾在匡地作恶的人,所以才被围住。其间,颜回在混乱中不知去向,孔子很是焦急。过了一夜,颜回终于跑了过来,孔子这才安了心。孔子说: “ 我很担心你会被不讲理的匡兵杀死。 ” 颜回说: “ 有老师您在,颜回怎么敢先死去,而不再侍奉您呢? ”
  • 82. 五,荷蓧丈人 【原文】微子篇第十八 『 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音di à o)。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音s ì )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原文】子路篇第十三 『 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84. 五,荷蓧丈人 第一段可译成: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 “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 ” 老丈说: “ 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 ? ”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 “ 这是个隐士啊 。 ”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 “ 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 ”
  • 85. 五,荷蓧丈人 第二段可译成: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 “ 我不如老农 。 ”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 “ 我不如老菜农 。 ”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 “ 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 “ 樊迟
  • 86. 五,荷蓧丈人 【注释】这两段文字一直被作为孔子蔑视劳动人民的罪证。其实第一段文字却是孔子利用反诘的语气 对老农蔑视精神劳动的回敬 。因为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最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与其说是 物质贫困 ,不如说是 道德危机 。通过第二段就可以明白第一段的主旨要义。在第二段里,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 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 是小人。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 并 不是 为了 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 , 而是 为了 培养有信义的执政者 。
  • 87. 五,荷蓧丈人 第二段文字太严肃,只能听到孔子骂樊迟的声音。但我们可以从第一段译文闻到迂拙中所带有的幽默气息。 子路听到荷蓧丈人讽刺他的恩师不从事体力劳动的话,却无言以对,只好 “ 拱而立 ” 。 第二天回来后向孔子汇报。孔子认为子路仁学这门课修得还不好,于是就借荷蓧丈人的讽刺的话给子路讲了君臣伦理关系。子路就听从孔子的 “ 指使 ” ,返回到荷蓧丈人家中,想要告之于 “ 君臣之义 ” 。可能是荷蓧丈人有意回避,或者是真正不在家,子路去的时候只有他的两个儿子在家看门。 为了反过来回敬一下,子路已经忘了荷蓧丈人家中的鸡肉与米饭的味道,决定还是留下两三句话后好回去向师傅交代。他不管荷蓧丈人的两个儿子是不是文盲,就将 “ 君臣之义 ” 和盘托出。同时为了当一个良好的 “ 传声筒 ” ,子路将师傅的反问句式 (孔子常用表达句式:第一段的 “ 如之何其废之? ” 和第二段的 “ 焉用稼? ” ) 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 88. 六,瑚琏也 【原文】公冶长篇第五 『 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 hú liǎn ) 也。” 子贡 孔子
  • 89. 六,瑚琏也 这一段可译成:子贡问孔子: “ 我这个人怎么样 ? ” 孔子说: “ 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 ” 子贡又问: “ 是什么器具呢 ? ” 孔子说: “ 是瑚琏 。 ” 【注释】 瑚琏 ,是宗庙盛米的容器。 它绝非一般的盛食器 ,而是上至周王、诸侯,下至卿大夫,置于大堂之上、宗庙之中、超绝华美的礼器,可与鼎相配同用, 只是尊贵稍次 。这种器具,在夏朝的时候叫做 “ 瑚 ” ,商朝的时候叫做 “ 琏 ” ,周朝的时候叫做 “ 簠簋( fǔgui ) ” ,
  • 90.
  • 91. 六,瑚琏也 子贡姓端于,名赐。孔子知道子贡有辩才又能尊师,认为子贡 以后必成大器 。但是他又看到子贡 善辩而骄 、 多智少恕 ,只能称得上是一块瑚琏。 瑚琏 是 宗庙的一种用来盛粮食的贵重华美的祭器 。 借以比喻子贡还没有达到高级别的 “ 器 ” ,还需要继续加强修养 。这样的评价不但会使子贡感到语言的简练中肯,也会使我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 92. 七,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原文】卫灵公篇第十五 『 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卫灵公
  • 93. 卫灵公:出柜的同性恋者 + 异性恋者 卫灵公 的男宠名 弥子瑕 ,聪明漂亮,还是孔子高徒 子路 的亲戚。卫灵公对 弥子瑕 千般宠爱。有一天,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一着急,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私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了宫,去探望母亲。私用君王的马车,按法律是要砍掉双腿的。得知消息的卫灵公却非但不怒,反而大声赞叹道 : “ 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等危险! ”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伴卫灵公游园。园中桃树果实累累。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口,把剩下的顺手递给灵公。事后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说: “ 弥子瑕怕桃子不熟,先替我尝尝,表示关心我。 ” 然而花无百日红,时间长了,卫灵公对弥子瑕便心生厌烦,他看上更年青漂亮的对象。这时,从前 “ 开私车 ” 、 “ 分桃 ” 的举动,便都成了秋后算帐的原材料。这下子,弥子瑕可遭殃了。 卫灵公 用情不专一,是个好色之徒。他还有一个男宠 — 大夫 公子朝 。美男子 公子朝 以姿容出众得宠于 灵公 ,出入宫闱,惹出风流事。他和灵公的夫人 南子 颠鸾倒凤,后感觉害怕,发起动乱,把灵公赶出去。事后,灵公重整江山,回国复位, 公子朝 带着南子溜到晋国去。这位灵公对背叛过自己的人不计前嫌,居然找个借口,又把他们请了回来,照样亲亲热热、左拥右抱。
  • 96.
  • 97.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原文】雍也篇第六 『 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 孔子
  • 98.
  • 100. 【注释】 关于孔子与南子相会的最权威史料,当属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所记。该书第 47 卷《孔子世家》中有这样的文字 ——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 “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 ”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是 南子主邀请孔子相会 ,她说天下的君子 凡是看得起卫灵公的,愿意称兄道弟的 ,必定愿意 拜见卫灵公夫人 ,而卫灵公夫人也很愿意一见。孔子听到南子派人传来的话后, 只能说谢谢,不好意思说不见,应约而去 。相见时,南子早在幔帐里坐等了,孔子进入房门后,面向北面给南子叩了头,南子也向孔子还了礼。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 102. 本章对孔子去见南子做什么,没有讲明。孔子见南子之后发誓赌咒,说: “ 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的话,就让上天谴责我吧! ” 南子有淫乱之嫌。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子路对于他的老师去见这么一个坏女人,自然心里不高兴。为了说服子路,孔子没有做长时间的解释,只对上苍喊出应急的誓言。这是夹杂着 严肃与无奈的幽默 。在会心一笑之后,我们不禁会对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尴尬事件 予以 原谅与宽恕 。 八,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
  • 103. 经典名段 建议背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 大学 》
  • 104. 经典名段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 105. 经典名段 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诚心 【译文】 天下只有心中充满赤诚的人,才可以完全发掘自己的天性;能完全发掘自己的天性,就能完全发掘他人的本性;能完全发掘他人的本性,就能完全发掘天地万物的本性;能完全发掘天地万物的本性,就能促进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能促使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就能与天地合为一体。 建议背诵: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 《中庸》
  • 106. 经典名段 【译文】 做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不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前定好言辞,就不会理屈词穷;做事前定好方案,就不会遭遇困难;出行前定好计划,就不会碰到愧疚;施政前定好方针,就不会面临窘困。 建议背诵: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 —— 《中庸》 注: [1] 豫:通 “ 预 ” ,准备。 [2] 跲 (ji á ) :阻碍。困:窘困。疚:愧疚,后悔。穷:窘困。
  • 107. 经典名段 【译文】 孔子说: “ 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忐忑不安。 ” 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建议背诵: 子曰: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论语 · 述而第七》
  • 108.
  • 109. END

Hinweis der Redaktion

  1.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2.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3.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4.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5.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6.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7.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8.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9.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0.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1.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2.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3.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4.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5. 公子纠 - 公子纠 编辑本段   公子纠 (?—前 685 ) 春秋 时 齐国 人。 齐僖公 之子,母为鲁女。齐襄公时,政令无常,恐遭杀害,于鲁庄公八年(前 686 )携 管仲 、召忽奔鲁。齐襄公另一个弟弟公子纠。 齐襄公荒淫暴虐,反复无常。管仲随公子纠逃亡鲁国,而鲍叔牙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今山东莒县)。齐襄公被杀后,两位公子夺位,公子小白用计骗过管仲等人,先于公子纠回国,被立为齐君,史称桓公。 公元前 685 年,齐鲁之间爆发战争,鲁国兵败。齐大夫鲍叔牙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前往鲁国,表达齐国意愿。公子纠与齐桓公本是一母同胞,齐不便亲自杀掉公子纠,就请鲁国代为执行。公子纠的辅臣管仲和召忽是桓公的仇人,要带回齐国处置。鲁国于是按齐国的意思办事,杀掉了公子纠,将管仲、召忽二人交给鲍叔牙。召忽不愿返齐受罪,自杀身亡。管仲作为囚犯随鲍叔牙返齐。 到达齐鲁边境时,鲍叔牙放了管仲。回国后,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乃天下奇才,您不可不得,我可以助您治理齐国,然而管仲可助您称霸天下。” 齐桓公不计前仇,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相国,从此齐国走上了称霸之路。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二人的友情,为千古称颂,而这其中又与鲍叔牙心胸大度、知人善谏是分不开的。 鲍叔牙的子孙在齐国世袭卿位,到后来战国初期田氏篡权,才逃往其他地方 http://baike.soso.com/v1021747.htm
  16.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7.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18. 仲由 目录 [ 隐藏 ] 人物介绍 【 子路受教 】 【《 论语 》 中的子路 】 【 孔子与子路的特殊关系 】 【 子路故事 】    [ 编辑本段 ] 人物介绍    仲由 (前 542 ~前 480 ),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 鲁国 卞人,即今山东平邑县仲村(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 孔子 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 480 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 18 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 1009 )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 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路师从孔子后,尽管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质”,接受孔子的礼义教化,但山难移、性难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人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但我觉得这一评价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个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重友朋、讲义气,以及在卫国动乱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从而为国家冒死拼杀殉道尽忠的舍身取义精神,所有这些,皆与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 ?” 断狱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狱。但是也有人认为,片言可以折狱,是对子路的批评。又,子路重言诺,故孔子评价说: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 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师从孔子后还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由于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因之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总之,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 · 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 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言子路已经具备做臣僚的素质了。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的践履者。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论语 · 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 ? 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记 ·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 老天一定会厌弃我 ! 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 编辑本段 ] 【子路受教】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 ?”…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启示:   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两者加在 1 起,就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此外,若引申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时刻鞭策自己,更进一步”的意思也说得过去。   【子路尽力 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 叹不及贫】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裀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译文: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养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启示:    从「子路负米」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有人十三、四岁就离家,负笈在外,一直读到高中、大学、研究所,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这么的短暂,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他不奢求子女会孝顺他,只要不让他担忧挂心,他就非常的幸运了。   当今社会,有很多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孤独无依,被送进养老院,子女很少去过问、探望,所以他们非常的孤苦,尤其是内心更为难过。一个人,从组成家庭之后,他就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社会和工作,不辞辛劳付出了大半辈子 , 到了晚年,照理讲应该是安养天年的时候。可是我们看到,当前有许多老人晚年的处境非常凄惨,无人过问,孤独无依,有的甚至三餐不继,并不是因为他穷,而是他没有能力自己来料理。人一旦步入老年,儿女不在身边,眼看亲人、左邻右舍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就会失去斗志,对人生燃不起希望,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蚀了。   我们读到,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到较好的食物,都能不计劳苦,到千里、百里之外负米、背着米回来,奉养父母。古人孝顺父母之心,确实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感动之余,我们真的应该要向古人学习。 [ 编辑本段 ] 【《论语》中的子路】    1.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 · 公冶长第五》    2.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 · 公冶长第五》    3.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 · 公冶长第五》    4.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 · 公冶长第五》    5.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 · 雍也第六》    6.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 · 述而第七》    7.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 · 述而第七》    8.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 · 述而第七》    9.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 · 子罕第九》    10.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 · 子罕第九》    11.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 · 乡党第十》    12.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13.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14.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15.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1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17.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 · 颜渊第十二》    18.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 · 子路第十三》    19.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 · 子路第十三》    20.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 · 子路第十三》    21.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 · 宪问第十四》    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 宪问第十四》    23.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 · 宪问第十四》    24.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论语 · 宪问第十四》    25.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 · 宪问第十四》    26.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论语 · 宪问第十四》    27.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 · 卫灵公第十五》    28.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 · 阳货第十七》    29.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 · 阳货第十七》    30.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 · 阳货第十七》    31.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 · 阳货第十七》    32.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 微子第十八》    33.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 · 微子第十八》    34.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 · 雍也第六》    35.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36.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 为政第二》    37.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 · 雍也第六》    38.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39.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 · 先进第十一》    40.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 · 卫灵公第十五》    4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 季氏第十六》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 [ 编辑本段 ] 【孔子与子路的特殊关系】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一斑。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 20 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 (niu) 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 xi) 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 ---- 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 54 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 14 年的只有子路。   第四件事是孔子 68 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 21 岁,孔子 30 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 19 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 27 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 30 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 21 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 编辑本段 ] 【子路故事】   子路问“道”   孔子闲暇在家,感叹地说:“铜鞮(地名)伯华如果不死,天下可能已安定了!”子路说:“我想了解他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时 ,把仁义当作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待人谦恭。”子路说: “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是可以称道的,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也是可以称道的,但为什么自己行仁义,还要对人自谦呢?”孔子说:“这你不知道,我听说 ,凭多数人去攻打少数人,没有不消灭的;自身高贵,而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卑贱的人,不会没有收获的。过去,周公旦规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施,而以谦   恭的态度接待七十位 读书人,难道他本人是不行仁义,不 懂道理吗?他是要得到这些读书人呀。行仁义、懂道理,并且能够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啊!”   仲由路边难师   据《史记》记载,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 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   百里负米养亲   至今仲由家乡还流传着仲由为母百里负米的故事。传说,仲由年少时家境贫寒,虽然天性喜欢逞强好斗,侍奉父母却极尽孝心。有一回,当地粮价飞涨,仲由家里已经没有糊口的粮食,但他听说有个地方粮食便宜,却在百里之外时,就独自离家步行到那个地方买了米后又扛着米袋赶回家,供爹娘享用。   为了纪念仲由,仲由故里仲村的村名因此而来。    负米养亲
  19.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3.htm            八佾第三 ( 第十三章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衛國大夫王孫賈請問孔子:「與其到住宅西南角的奧處,討好尊貴的中霤神,還不如到灶處,討好主管日常飲食,有實權的灶神,比較有用處。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就沒有何方神祇可以禱告了。」    「王孫賈問曰」,王孫賈是衛國大夫,擅長鑽營巴結,國君衛靈公非常聽信他的建議,許多施政都出自王孫賈。他藉著俗語,想說動孔子向他討好巴結。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是俗語。「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有用。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上天是諸神的總管,假使自己所行不正,得罪上天,向任何神祇禱告都沒有用!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東漢時期的楊震,奉公守法、操守廉潔,有名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明了楊震的志向。而他的隨從們都為他的子孫叫屈,認為楊震當官多年,未曾替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自己刻苦不說,子孫一年到頭吃不到魚肉,出門也沒有馬車可以代步,希望楊震大人能為子孫著想。楊震卻說:「我給子孫留下『清白』二字,這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來得珍貴!」楊震守住良知,替古今知識分子留下榜樣,正是為「天地立心」的楷模!
  20.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3.htm            八佾第三 ( 第十三章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衛國大夫王孫賈請問孔子:「與其到住宅西南角的奧處,討好尊貴的中霤神,還不如到灶處,討好主管日常飲食,有實權的灶神,比較有用處。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就沒有何方神祇可以禱告了。」    「王孫賈問曰」,王孫賈是衛國大夫,擅長鑽營巴結,國君衛靈公非常聽信他的建議,許多施政都出自王孫賈。他藉著俗語,想說動孔子向他討好巴結。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是俗語。「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有用。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上天是諸神的總管,假使自己所行不正,得罪上天,向任何神祇禱告都沒有用!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東漢時期的楊震,奉公守法、操守廉潔,有名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明了楊震的志向。而他的隨從們都為他的子孫叫屈,認為楊震當官多年,未曾替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自己刻苦不說,子孫一年到頭吃不到魚肉,出門也沒有馬車可以代步,希望楊震大人能為子孫著想。楊震卻說:「我給子孫留下『清白』二字,這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來得珍貴!」楊震守住良知,替古今知識分子留下榜樣,正是為「天地立心」的楷模!
  21.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3.htm            八佾第三 ( 第十三章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衛國大夫王孫賈請問孔子:「與其到住宅西南角的奧處,討好尊貴的中霤神,還不如到灶處,討好主管日常飲食,有實權的灶神,比較有用處。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就沒有何方神祇可以禱告了。」    「王孫賈問曰」,王孫賈是衛國大夫,擅長鑽營巴結,國君衛靈公非常聽信他的建議,許多施政都出自王孫賈。他藉著俗語,想說動孔子向他討好巴結。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是俗語。「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有用。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上天是諸神的總管,假使自己所行不正,得罪上天,向任何神祇禱告都沒有用!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東漢時期的楊震,奉公守法、操守廉潔,有名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明了楊震的志向。而他的隨從們都為他的子孫叫屈,認為楊震當官多年,未曾替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自己刻苦不說,子孫一年到頭吃不到魚肉,出門也沒有馬車可以代步,希望楊震大人能為子孫著想。楊震卻說:「我給子孫留下『清白』二字,這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來得珍貴!」楊震守住良知,替古今知識分子留下榜樣,正是為「天地立心」的楷模!
  22.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3.htm            八佾第三 ( 第十三章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衛國大夫王孫賈請問孔子:「與其到住宅西南角的奧處,討好尊貴的中霤神,還不如到灶處,討好主管日常飲食,有實權的灶神,比較有用處。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就沒有何方神祇可以禱告了。」    「王孫賈問曰」,王孫賈是衛國大夫,擅長鑽營巴結,國君衛靈公非常聽信他的建議,許多施政都出自王孫賈。他藉著俗語,想說動孔子向他討好巴結。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是俗語。「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有用。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上天是諸神的總管,假使自己所行不正,得罪上天,向任何神祇禱告都沒有用!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東漢時期的楊震,奉公守法、操守廉潔,有名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明了楊震的志向。而他的隨從們都為他的子孫叫屈,認為楊震當官多年,未曾替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自己刻苦不說,子孫一年到頭吃不到魚肉,出門也沒有馬車可以代步,希望楊震大人能為子孫著想。楊震卻說:「我給子孫留下『清白』二字,這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來得珍貴!」楊震守住良知,替古今知識分子留下榜樣,正是為「天地立心」的楷模!
  23.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3.htm            八佾第三 ( 第十三章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衛國大夫王孫賈請問孔子:「與其到住宅西南角的奧處,討好尊貴的中霤神,還不如到灶處,討好主管日常飲食,有實權的灶神,比較有用處。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就沒有何方神祇可以禱告了。」    「王孫賈問曰」,王孫賈是衛國大夫,擅長鑽營巴結,國君衛靈公非常聽信他的建議,許多施政都出自王孫賈。他藉著俗語,想說動孔子向他討好巴結。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是俗語。「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有用。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上天是諸神的總管,假使自己所行不正,得罪上天,向任何神祇禱告都沒有用!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東漢時期的楊震,奉公守法、操守廉潔,有名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明了楊震的志向。而他的隨從們都為他的子孫叫屈,認為楊震當官多年,未曾替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自己刻苦不說,子孫一年到頭吃不到魚肉,出門也沒有馬車可以代步,希望楊震大人能為子孫著想。楊震卻說:「我給子孫留下『清白』二字,這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來得珍貴!」楊震守住良知,替古今知識分子留下榜樣,正是為「天地立心」的楷模!
  24. http://www.minlun.org.tw/3pt/3pt-2-5/3-13.htm            八佾第三 ( 第十三章 )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衛國大夫王孫賈請問孔子:「與其到住宅西南角的奧處,討好尊貴的中霤神,還不如到灶處,討好主管日常飲食,有實權的灶神,比較有用處。這句話不知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就沒有何方神祇可以禱告了。」    「王孫賈問曰」,王孫賈是衛國大夫,擅長鑽營巴結,國君衛靈公非常聽信他的建議,許多施政都出自王孫賈。他藉著俗語,想說動孔子向他討好巴結。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是俗語。「奧」是住宅的西南角,古時家中最隱密幽深的地方。家中如要祭祀主管全家居處的中霤神,就把祭品擺在奧處。奧神的地位比灶神尊貴。「灶」是炊煮食物的器具,設在廚房。灶神主管每天三餐,在眾神中,祂的地位最低,但是灶神和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擁有實權。所以王孫賈引用這句俗話作隱喻,「奧」猶如深居內宮的國君夫人南子,地位尊貴;「灶」則指自己,得到國君的寵愛,握有權柄。當時孔子迫於無奈去拜見南子,王孫賈以為孔子想巴結南子得到官職。所以他藉著問話,想說服孔子,來巴結自己還比巴結南子有用。     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上天是諸神的總管,假使自己所行不正,得罪上天,向任何神祇禱告都沒有用!孔子用「不然!」二字,堅決否定王孫賈問話含意。更表明個人行止,豈可逢迎巴結!必須正道而行,不作非分貪求,否則造惡而獲罪,一定難逃天譴!     東漢時期的楊震,奉公守法、操守廉潔,有名的「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表明了楊震的志向。而他的隨從們都為他的子孫叫屈,認為楊震當官多年,未曾替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自己刻苦不說,子孫一年到頭吃不到魚肉,出門也沒有馬車可以代步,希望楊震大人能為子孫著想。楊震卻說:「我給子孫留下『清白』二字,這比任何金銀財寶都要來得珍貴!」楊震守住良知,替古今知識分子留下榜樣,正是為「天地立心」的楷模!
  25. 参考: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paper/nfzm/content/20091001/ArticelE31002FM.htm
  26.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27. http://www.mingzong.com/node/5380 农家,是先秦最朴素,最默默无闻的一个流派。他们倡导踏实的农业生产,主张全社会成员都辛勤的耕耘劳作,以这种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民众的幸福。他们勤勉而沉默。 农家把上古时期的三皇之一——神农氏奉为自己的思想导师。从资历上,神农氏甚至比轩辕黄帝更老。这使他们在宣扬自己主张时,蒙上了一层先贤的圣光。但同时也让他们的想法,显得有些过于质朴,甚至不合时宜。 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也是传说中农业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 , 轩辕黄帝就是从炎帝手中取得政权。 在农家看来,只要如上古一样 ,“ 圣人”带头,与民众一起耕耘土地,那么全社会的温饱都可以解决,战乱也能消弭。从这个角度看,还真有些“只要生产力上去了,社会就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味道呢。遗憾的是,他们以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和平与安宁,却无法理解,某种意义上,社会发展也会伴随矛盾冲突的加剧和激化。 农家学者们没有想那么多。他们兢兢业业地带领徒众躬耕劳作,观察气象变化和土地河流的规律,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总结农业科技理论。 展开在他们面前的土地,不但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幸福的乐土。他们坚信,只要努力下去,他们终能在这片土地上,收获自己的梦想。 就像金牛座的人,为心中的目标,执着而顽强地努力。 一丝不苟,一日接一日地前进。 哪怕目标仅仅是一个“乌托邦”。 农家的著作、农家学者的言论,流传都很少。今天知道的一位农家代表人物,名叫许行。 许行的事迹,在《孟子》里有记载。据说,许行是楚国人,来到滕国。滕国国君给了他们一块土地,许行便自食其力地耕作。他拒绝了滕君的供给,衣食住行都靠自己劳动所获或者交易得来。他还在附近宣扬自己的学说,并得到士人的认可,渐渐聚了门徒数十人。 今人绘图:许行宣传农学思想 农家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了儒家的门庭中。当时有一位大儒叫做陈良,深得孟子的推崇。但陈良的门徒,陈相和陈辛兄弟俩,却为许行的学说所打动,弃儒从农,投到许行的门下。 可以想象,孟夫子对此事,当然耿耿于怀。根据《孟子》这本书的记载,孟夫子和儒家的“叛徒”陈相,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也没有悬念:孟子启动“主角无敌”大法,大获全胜,把农家的荒谬学说批驳得体无完肤,更义正词严地斥责了陈相背叛儒门的劣行。 考虑到整个记载都出自《孟子》,这场辩论的真实性未必完全靠得住。事件记录到孟子大展神威时候就戛然而止,并没有描述农学随后的应对(比如,陈相的老师许行,有没有继续就此事和孟子讨论)。然而,从记载中,至少可以看出农家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更为奇妙的是,此事发生后不久,孟子因为理想无法实现,带着门人离开了滕国。而农家许行师徒,大约还守在那片土地上,进行肌体疲劳而身心愉快的劳动。 其实,农家学派的,并非都是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农业工程师。他们中间,有不少是曾经在学界、政界风光一时的贤人,只是后来,发现其他道路难以实现政治理想。所谓贤人治国,往往误国误民。无奈之下,才选择踏踏实实搞基础生产的。 日本动画片《三国志 · 辽阔的大地》中,左慈对关凤说,想通过征战来安定百姓,现在已经不可能达到了。不如归隐山野,教孩子们读书。能多帮助一个人,也是好的。 农学家们,大约也有很多持这种心态吧。 因此,他们对热衷于庙堂的儒家名士,报否定的态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论语》第二十章中有记载说,长沮、桀溺二人在路旁躬耕,奔走列国途中的孔子,派子路向他们问路,却遭到冷遇和嘲讽。 另一则中,子路与孔子走散,遇见荷蓧丈人,丈人也讥讽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派子路向长沮、桀溺询问,何处可以渡河。 儒学大师孔子,面对来自长沮、桀溺的责难,感慨“如果不在这世上奔波,难道叫我去和鸟兽为伴么”;对荷蓧丈人,孔子则在羡慕其隐居生活悠闲自在的同时,表示有才之人,应该以做官来报答社会。总之,这位儒学宗师面对不同思想立场的人,表达了应有的尊重。 相比之下,孟子在自己书中揪出一个农家的小辈来贬损一顿,则多少有点缺乏风度了。 农家的著作,据记载有《神农》、《野老》等。其内容,大抵是提出以农业为根本的政治主张,以及记录农业经验。可惜如今都已经失传。 在网上搜索“农家”一词,如果不加入关键字“先秦”,那么搜出来的可能全是“农家乐”的广告。 然而,中国从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注定了农家学说可能沉默,但不会寂寞。 早在传说中的上古,尧已经任命“弃”担任农师,负责农业生产。后来“弃”还被舜封为“后稷”,主管农时。 这位“后稷”,就是周朝的祖先。 农家本身虽然声音不响,但他们发展生产,重视耕作的主张,却被一些别的流派吸收。如在战国后期耀武扬威的法家,就吸取了农家的思想,大力鼓励耕战。秦始皇焚天下之书的时候,也曾专门规定,农家的书可以不烧。 农家学者们总结、归纳的农业实践经验,更是在几千年中,融入民间的方方面面,哺育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华民族。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农学家,或者说他们代表的千百万中国农业生产者,也是用这样质朴和任劳任怨的态度,固守着他们心中简单的信念和目标,耕耘着脚下广袤的黄土地,浇灌着光耀千古的华夏文明。
  28.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29.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30.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31.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32.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5291.html
  33.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34. 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辆车,宦官雍渠为车右担任护卫,出宫游览,让孔子乘第二辆车,招摇过市。孔子说:“我没看见他爱好德行如同爱好女色啊。”于是厌恶卫灵公,离开卫国,经过曹国。这一年,鲁定公去世。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该文章转自 [ 语文 123 资源网 ] : file:///H:/ 庄惠阳 ppt 总汇 / 大学语文 %20 第 02 讲 %20 四书 1/ 《孔子世家》译文 - 史记孔子世家翻译 .mht
  35.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3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0b7go.html
  3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e79a01008ofx.html
  3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0b7go.html
  3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e79a01008ofx.html
  40. (参考: http://www.jledu.com.cn/book/hjcs/book/ssxxl/ssxxl_340.htm ) ]
  41.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42.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
  43. http://www.studa.net/zhongguo/090914/0911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