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ist ein Scribd-Unternehmen logo
1 von 82
Downloaden Sie, um offline zu lesen
序   言

  一九九五年十月黃東龍夫婦及林耿如三位居士為主的法友團,在達隆
沙拉旅館,依其所請,講授修心七義、修心八偈和心經等法。

  林耿如居士發心,把當時錄下的錄音帶整理成書,並把初稿寄來請我
修正;我和倆位翻譯一起研究,原稿完整清楚,只需做微小修改,內心無
比歡喜。依照林居士的心願出版是很好的,但是我本身缺乏經驗,知識淺
薄,遣詞不美。可是西藏有句俗語:「對傷有益,狗油也吃。」因此我以
利他之心去幫林居士完成此心願。

  此次聽法者多數為初學,但是虔誠和求法心切,我就以簡單比喻適切
地表達意思,並以自己所領略之義,加上相應的方法教導,若有前後內容
重覆、混雜,不合本義等錯誤,尚請見諒!

  我講法時,因要直接翻成中文,所引論詞句,當場不易釋,並以寂天
菩薩所造的『入行論』當做主要依據,若想研究可跟『入行論』配合。雖
然有多種修心七義的注釋,但是我是以『修心日光』為主,再加上其他相
關經論使其圓滿。

  以前雖然有一些修心七義注釋,但是我認為這本書是以釋義為主,為
最廣泛的。現在對佛教總體,特別是對道次第和修心等的修學者日益增
多。尤願在華語社會中能有更多上述的修心者,寄望此書能在漢地推廣,
並利益無邊眾生;如同本中文版的,也期望藏文版在修正後出版。總之,
期望此書能迅速出版,我非常隨喜和感謝!



          法相教理學院院長比丘洛桑嘉措於達隆沙拉
禮讚

無量恩德無等師 世代冶煉修心海 復溢近傳阿逸多 妙音心藏融合江

不退持傳金洲足 阿底峽與迦當兄 至尊宗喀等諸師 三門恭敬意常供

此等無餘諸心藏 復藏修心七義法 廣釋為廣利他人 願成具緣安樂依



                                       洛桑
嘉措 造




  修心七義教授第一講   1995 年 10 月 14 日 切卡瓦造   洛桑嘉
措講授




  今天講授修心七義這是你們這次請的法。修心七義是濃縮涵蓋了一般
大乘佛法,以及菩提心的修持,共分為七個部分:一、加行。二、正修菩
提心。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四、明一生之修法。五、明修心之量。
六、明修心三昧耶。七、明修心學處。所以名為修心七義。
修心七義是因阿底峽尊者請法而傳,阿底峽尊者傳仲登巴,仲登巴傳
博多瓦,一直到切卡瓦都是秘密口傳,只對修持到某一程度的人才傳授,
一直到切卡瓦止。切卡瓦認為這法門能利益很多人,所以才造頌正式對大
眾宣說。說真的,聽這法門的人,是大乘修學者,要有決心對菩提心的修
持,並對大乘教法有相當基礎的人。如果不具有這些條件,可能會很難容
納於胸懷,而且太深了。我以前在西藏時聽伶仁波切教授,當時我覺得光
是說說而已,根本辦不到的,所以不太注重,也就不管它。到了印度之
後,又聽法王講授,後來有位拿修心七義來問我,當時我解釋時,內心思
惟法要,仔細去體會,認為是可以做到。從此之後,我重視修心七義。第
一次講授是在香港對廣論班同學,這是第二次講授,可能比第一次好,但
修行就不一定了,不過說的一定比第一次好。



第一、加行

  加行部分有很多種,每日如何修持中,有一種六加行修法。六加行是
每日都應用的:

  (一)安置佛像。清掃住處並安置身語意三種所依。先要安置佛像,如
果自己有佛堂最好,佛像佛龕要整理清潔。這方面雖然不用說,你們都會
比我乾淨,但還是要說。一般外表整理乾淨,佈置莊嚴,都是為客人,意
樂不同。佛龕整潔是為諸佛菩薩歡喜,對修心也有幫助,應該整潔。當你
除去塵埃時,心裏想我在除心中的煩惱,供水倒水時觀想我的功德一直增
長。不管在打掃整潔時,都是為斷一切煩惱,斷一切罪障。身體本來不淨
的,無法清除的。改變我們以前的意樂,整潔是為令三世諸佛歡喜。佛龕
上不要放置神像或父母像,我們是佛教徒,要安置教主釋尊像,以及諸菩
薩像,如有位置可放置傳承上師像,有佛像讓人見到起虔誠心。我是你們
上師,照片可以放,但社會上許多人不同觀點,引起毀謗,也因此使他人
對三寶生起輕慢之心,減低對三寶的尊重,引起譭謗,也會讓我造惡業,
所以不要放置,最主要是內心虔誠。佛龕上佛像按經典規定排列整齊,諸
佛不會計較整潔不整潔,諸佛菩薩之像,就是他們的代表和象徵。主要是
表示尊敬心,也是積聚資糧。環境整潔,對我們修定心中不會混濁,智慧
也會清新,有如此緣由。

  (二)供品。佈置正直供品並使其莊嚴。供品要來源清淨,不以詐騙、
竊取得來。意樂不動,不是為親友或他人稱讚而供,是為增長自己福德資
糧,把自己最珍貴的物品供養,盡自己能力而為,排列整齊。供品不可摻
雜慳吝的意樂,也不要存有比較心,好像同他人比賽,必須具純淨心的意
樂。物清淨、心清淨、田清淨,積集功德是無量的。特別是供水的功德無
量,萬物均依靠水生長,清淨的水具足八種功德,甜、涼、軟、輕、清
淨、不臭、不損喉、不傷腹,智慧也具八種功德。供品如果目前沒有能
力,心想以後一定要做。

  (三)正明皈依境。於安適座上身具毗盧遮那佛七法,並從特殊的善心
中行皈依發心等。端正身體,結跏趺座,皈依及發菩提心。坐姿端正,注
意出入息,令心平靜。第一步觀想面前釋迦世尊及諸佛菩薩獨覺聲聞,放
光照耀自己,觀想細時,除了佛菩薩外,並觀傳承上師等。如果時間不足
或無法細觀,就觀真的佛菩薩在面前,放光照耀自己。如果無法觀想諸佛
在自己面前。例如無法觀想法王在你面前,則觀想法王住在達隆沙拉,自
己向他祈禱,靠各自的心力。

  正明皈依境有三種:第一種是正明諸佛菩薩住于各自境界。第二是正
明諸佛菩薩集聚於面前虛空。第三是正明諸佛菩薩都聚合在世尊一體上,
就如萬聚寶盆,攝其它一切寶。以大乘不共而言,一切如來為主的佛寶,
智慧波羅蜜多道果為主的法,登地佛子為主的僧寶,觀想這一切佛和菩薩
都住于各自自性境界。或觀想諸佛菩薩來到面前虛空中,如同天空聚星
般,然後觀想這一切佛菩薩都歡喜地看著自己,自己也坐在諸佛菩薩面前
以後皈依。如此是按入行論般行持。這麼觀想也是諸大乘經論的密意故。
觀想之後再行不共皈依、發心。若具有清明定力,可如同道次第資糧田中
所顯般觀想後,對道次第傳承上師次第引發淨信心也可以,但不能如此地
無缺陷之過。第二步皈依。思惟我無始以來輪迴受苦,無法找到真正的皈
依處,因此一直生死輪轉,無法脫離苦海。今因善知識指引,我已找到真
正的皈依處,無錯謬的皈依處,我有任何災難,他均能救護,我今祈求三
世諸佛,一定不要放棄我,善巧攝受我。我找到真正依怙,我要歸投依靠
他。我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該斷,何者該取。今天我一定要立
刻皈依他,我為一切眾生,我要皈依。心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斷欲殊勝
涅槃法,皈依殊勝眾聖僧伽。邊念邊觀想。我已經至誠皈依三寶,生生世
世永不離,遵奉三寶教法實行。然後可以一直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僧。同時也可以觀想三寶功德,思惟今生已造惡業,可能墮入三途,祈求
加持救護,並求善根增長,聽聞正法,祈求淨修正法。觀想若模糊,可以
看看佛像,再行觀想,只要好好做,三寶一定會歡喜。
一般受現代科學影響的人,認為看不到的就不存在的謬論,要對他們
說有三寶,很難令他們相信的;以前只要父母說有前後世,深信不疑。我
到西藏三大寺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佛教安立有前後世之理做了對比分析
後,對有前後世更加深信不疑。後來到印度,聽到現代科學性的解說,又
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但是再進一步取各自解說細心對比分析之後,對有前
後世有很多的正理,因此對前後世生起更深信心。由此因緣,本人前後寫
了兩本安立前後世的書,而且後一本比前一本更加深奧。釋迦世尊已無血
肉之軀,身體是禪定而顯現,如果有善根的話,可以見到佛彩虹之身,我
們沒有善根,要見到也只有凡夫身相。比如我們在夢中,到那裏並無阻
礙。同樣的,佛身由禪定產生,亦無粗色阻礙。所以我們只要虔誠心,就
會顯現,佛不須從遠方跑來。譬如月亮一出來,就可以顯現在湖水中,月
亮同樣距離我們很遠。因此我在那裏,佛菩薩都跟著我,如果我做壞事,
佛菩薩立刻知道。如果沒有三皈依,不管做任何善行都不算佛事。早晨起
床若能生起很強烈的皈依,發菩提心,整天有強烈的所緣境在心上,壞事
也不敢作,行善功德也很大。所以早晨起床立刻到佛堂,端坐觀想皈依,
如果沒有辦法,坐在床上也可以。如果不修皈依就修密法,可能會走火入
魔,皈依對修密教特別重要。

  (四)正明資糧田。正明資糧田的方法與正明皈依境相同,上面是為
了要皈依,此處是正明為七支等供養。當皈依後要觀想上師等,資糧田即
是積聚資糧的地方,福德所植的田。通常時間足夠時觀上師、傳承上師均
在面前。可以觀諸佛是我的上師,他們顯現不同而已。

  (五)攝淨積之要供七支及曼陀羅。1、禮拜。2、供養。3、懺
悔。4、隨喜。5、請轉法輪。6、請佛住世。7、迴向。使所修之法入
要,應具足七支供養。正如人須雙手雙腳,才能成辦事業。1、禮拜。身
禮,生起虔誠心,以身鞠躬頂禮,通常有大禮拜、蹲禮,若有能力,觀想
自己化無數身,向十方無數佛禮拜是最殊勝。觀想自己化無數身,向十方
無數佛禮拜。意禮,觀想每一塵中有無數佛。思惟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生
起淨信心,也是意禮。能觀想十方三世諸佛功德有多大,我們的功德也很
大,觀想諸佛要真的顯現出來。語禮,讚頌諸佛功德,化無量身,有無量
舌,以微妙音聲稱讚。2、供養。觀想花香傘蓋供養十方諸佛。鬘,如寶
石做的一串念珠。樂,就是法器發出的聲音以供養佛菩薩。塗香,就是香
水塗在佛身上,但不是世間太濃的香水。傘蓋,遮雨及太陽。燈燭,是去
除黑暗,不一定酥油燈,電燈也可以。燒香,香木燒出的香味即可。以觀
想一切物積聚如須彌山高供養諸佛。這是有上供,不是最圓滿的。供品供
養,不是為了給佛吃,不供佛也不會餓,這是依世間法做。好比請人幫
助,先送禮品,我們請求救護,所以先以供品供養。無上供,最主要的是
依教奉行,只要教對眾生有益的法,都是無上供。煩惱要靠自己斷,佛不
能把所証移到我們身上,如果自己依法修持,佛陀一定很高興。他希望一
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們自己能夠脫離惡道,或超脫生死,這是佛陀最歡喜
的,這是無上供。教法是一切眾生快樂的根源,能夠護持教法,使教法久
住,也是無上供。對一切眾生發慈悲心,也是無上供。佛陀所愛惜的只有
眾生而已,我們能夠對眾生做些有益的事,佛陀一定歡喜。3、懺悔。禮
拜、供養了,現在要懺悔無始所造墮業,求佛加持消除。如果不懺悔,積
福比較難。我們造業是由貪瞋痴,主要由身語意三門惡業。身惡業是傷害
眾生事,語惡業是譭謗等,意惡業是邪見,不好的希求心。如出家眾不研
讀經論,夢想坐高位講經說法,令人景仰,希望得到很多人供養。心不趣
向研究經論,而希求意外名利。所以造了很多惡業,都是由貪而來。

  貪心重連做夢都不忘記。有個人偷了錢,害怕人知道,藏在牆壁縫
中,夢中也惦念藏錢地方,結果說夢話被人聽到。別人聽到就去取出來,
偷的人醒來發現錢不見了。因為意識中縈繞著惡念,就不可能有善行。

  瞋心一直想害人,就是害人之心,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想他何時該受
苦,當他人有不幸時,幸災樂禍,心想該受這種果報,口中卻說可憐可
憐。以前有位蒙古出家人,受西藏一位老婆婆供養,她的女兒一直阻止供
養。當她女兒死了,口裏說可憐可憐,心裏郤高興。後來他買點東西去慰
問老婆婆,老婆婆說我女兒死了,因他心裏很高興,脫口而出:「正好!
正好!」兩人就很尷尬。

  一個人有比較心,隨時隨地都要想比他人強,比較心大的對於自己相
等的人才會產生,差距太大就不容易起這種心。因此,人與人團體與團體
之間,嫉妒心就產生了,紛爭就多了。有了比較心,善心很難提起,修定
也無法安住,比較心是害人心的一部分。比較心及害人心生時,應多思惟
他的害處。有的人心中起伏不平,是因為有比較心、害人心或邪見所致。
今年八月我到以色列,稱讚他們住的環境好,交通發達。他們覺得雖然如
此,可是心中很苦悶,因為有比較心。以色列人喜歡達隆沙拉,他們覺得
此地人沒有憂愁。因為西藏人不想發大財,野心也不大,所以他們活得很
好,因為沒有比較心。他們相信因果,以及法王常常教導,所以很知足。

  邪見是否定因果、三寶,對一切善行認為無用。有些人以為沒有來
世,今生可能活得比較好,這種想法的人,這輩子不一定活得好,而且困
難常會降臨他們身上。這種人都是法律約朿他,當警察在面前,可能表現
很好,警察不在就胡作非為,因為他們沒有因果觀念。一層一層上去都一
樣,最高到總統,仍須有人監督,所以他們利用權勢,不讓人民抗議。如
果相信因果,即使無人看守,也不會胡作妄為。對三寶有信心的人,不管
對安定社會,對自己的修持都很有幫助。自己有皈依心,想到三寶能救
護,活得也比較快樂。同樣的相信因果不爽,臨終心想今生做了許多善
事,未造重大惡業,也能平靜安祥,更不會為貪著財產,為財產而牽掛。
如果不信因果的人,臨終放不下世間的一切,焦急不安。

  如果沒有邪見,善業則易積集,一旦邪見生起,則所積集福德,好比
炎熱夏天的沙土,澆下水馬上消失了。十業都是身口意造作,實際上很細
微的業,是無法表明出來。所以修心先要守護十善業,就像得一個器皿,
所修一切功德都會儲在其中;七支供養的懺悔,努力去行,就很快成為盛
法的器皿。「往昔所造諸惡業」。不但自己造作,也包括教作、隨喜。
「一切我今皆懺悔。」就是由身口意三業去利益一切眾生。五力中的白善
種子力,就是集資淨罪。4、隨喜。隨喜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功德,及二乘
獨覺阿羅漢或有學功德,凡夫有功德也要隨喜。對佛菩薩隨喜不難,對仇
人就很難,所以要對仇人功德隨喜。隨喜他人功德,自己功德隨著增長,
障礙也會減少。對不喜歡的人的功德生隨喜心,這樣最好。宗喀巴大師
說:「我們只付一點,可以得到很多,就是隨喜。」要了解對自己功德隨
喜,也是很珍貴的。5、請轉法輪。諸佛都在轉法輪,沒人說法,我們就
無法修行,但是對我們沒有直接轉法輪,所以要請轉法輪。許多福報不足
的地方,不知請求轉法輪,因而感受痛苦。6、請佛住世。祈禱諸佛常在
世間說法。諸佛菩薩對生死是自主的,但是祈求不要在我們的現分示現涅
槃,如此對自主住世利益有情的諸聖者,有常久住世之緣起。7、迴向。
上面所做功德,迴向無上菩提,是成佛之因。功德迴向諸佛菩薩,好比錢
存入銀行,非常安全。如不寄存,當我們生起貪瞋痴就沒有了。當你迴向
時,如同一滴水倒入大海中,在大海未乾之前,那滴水永遠存在,因此要
把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無限的,功德永遠存在。有兩個人出門
旅行,各帶糌巴粉,一個人帶黑色糌巴粉,數量較少,一個人帶白色的糌
巴粉比較多。那個帶較少的就建議放在一起。走了幾天,那個帶較多的人
說:「你的糌巴粉可能吃完了。」帶黑色糌巴粉的人說:「你看裏面還有
我的。」他很聰明,就能一起吃。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二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

  無論聽法或上師講法,本身都要具足:「我當度脫一切有情,令成佛
道。」的這種意樂,所以我要聽法或傳法。今天我聽聞修心七義,是為消
除無明煩惱,所以意樂非常堅固,我的內心本像生牛皮一樣,不可折服,
經上師傳此甘露法,滴入心頭,使我軟化,堪為法器。這殊勝法消除我的
業障,尤其一切煩惱。佛陀說法是為消除眾生煩惱,而不是令人成為佛法
專家,名聲遠播。學佛法是為斷煩惱,利益眾生,這才符合佛陀本懷,如
果只是為名聞利養,那就有違佛陀本意。當然,不是聽了一次法或一個法
門,無明煩惱就立刻消除,是由於聽法的緣起,我們的煩惱就能消除,要
有這樣的希求。

  修心七義的論文有很多種,我所講的是按"修心日光",宗大師的大弟
子持律虛空祥(南木長悲)的論文,這本未譯為漢文,我用來解釋本頌,
同你們的中文譯本的次第有些出入。



敬禮於大悲

  「大悲」,一般大悲是指觀世音菩薩和悲心,這裏是指大悲心的意
義。猶如入中論云:「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
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
熟,故我先讚大悲心。」月稱菩薩不先讚諸佛菩薩,而先讚大悲心,是有
特殊意義。証菩提心者即菩薩,大寶積經說:「迦葉!譬如初月,眾人愛
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菩
薩生如來故。」因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修大悲心,佛陀會非常高
興,勝過上好供品供養。因此,要先敬禮於大悲。尤其是學修心七義,就
是要修持大悲心、菩提心。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傳

  修心七義如同甘露,這教授最初由金洲大師所傳的。修心七義的內
涵,都是經典中可以讀到的,金洲大師把它濃縮起來,作為修心教授。金
洲大師是位國王,也是比丘,他對菩提心有特別修持。阿底峽尊者的上師
阿瓦博帝及羅候掬多,可以使他一瞬間見到本尊壇城,這兩位上師對他有
不共的密宗修法,明了杜梋是指導尊者中觀正見的上師,他共有一百零五
位上師,但殊勝的菩提心是從金洲大師得來的,金洲大師是持唯識見,在
見上比尊者還淺一點,尊者仍認為金洲大師為最殊勝,因為對菩提心有不
共的修持。



如金剛日樹

  修心七義就像金剛、太陽、大王樹一樣。金剛是帝釋天王所持,能保
護自己,亦能消滅一切非人的干擾。修持修心七義,能使我們脫離輪迴苦
海。我們無始以來最大的敵人是我愛執,但是我們都把它當做摯友,其實
是最壞的仇人,仇人中之王,如果要消滅仇王----我愛執,必須圓滿修心
七義的修持,以它的內涵像金剛,能摧毀仇敵。不只像金剛,也像太陽;
太陽能消除黑暗,光明照耀,萬物賴以生長。同樣的修心七義可消除身口
意三種惡業,善業不斷增長。有了修心七義使我們了解不共道次第,因此
像太陽。也像大藥王樹,枝葉茂盛,可以遮蔭,不會遭到炎熱的痛苦,同
樣的有修心七義的修持,可以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的心地會越來越廣
大,同時消除一切痛苦。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尤其是在五濁惡世時,一切痛苦咸集,修心七義的修持更為重要。通
常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兩遍,上根人就知道如何修持,但有些根基較差的,
不管讀多少遍,不知到底如何修。這時若能好好聞思修心七義,就能很容
易體會菩提道次第廣論到底說些什麼。不但對廣論的修持很容易了解,更
進一步了解佛陀說一切法的內涵是什麼,也就是說自己有個圓滿修心方
法,不管修那一法門,都會覺得簡單的。智慧較差,我愛執又重的人,直
接聽修心七義,就會覺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上師要傳這法門時,必須
說出許多理由及譬喻等。五濁大家都知道,不用解釋了。



  (六)祈禱。祈禱如同教授定與傳承融合之理。加行法今天再補充,
昨天講授六加行,只講授五個,缺了一個祈禱。祈禱文不必拘泥,不一定
依照經典字句。例如我今聽聞教法,願我消除一切煩惱,及自己思惟所需
要的願,不必學人家一樣;這是自己的願望,功德更大。我們祈禱是希望
實現願望。祈禱最殊勝的,是隨時隨地可行。

   再談皈依。皈依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按照皈依學處去實行;皈依學處
有多種,你們都學過廣論,應該很清楚。最主要的教授是斷除損害眾生之
心,依止善知識的心。依止善知識的次第有多種,如果修具量密法,傳給
灌頂的是最主要的上師,那麼要觀想他是金剛持。顯教來說,善知識要具
圓滿的十種功德,最起碼也要具五種功德,不一定觀想他是佛,觀他是佛
的代表如同佛陀,因為我們無法親見佛陀,但有因緣遇到善知識;見佛是
聽聞佛說法,善知識也是說法,同樣對我們有益,從這點說並無差別。好
比一位大使,代表他的國家辦事,而不需要國家元首直接來,他不是這國
元首,但他有權利執行他們國家的任務。駐在國的官員尊重這位大使,就
是表示尊重那個國家,那個國家的人民不喜歡而抗議,就是抗議他的國
家。因此對善知識的禮敬,佛陀也會高興,輕視善知識,等於輕視佛菩
薩。

  佛菩薩為了救度眾生,無法顯出法身或化身,因為我們福報不夠,連
菩薩也見不到,但他必須示現一個相,同我們差不多的相來教導我們,或
者加持一位善知識來教導我們,所以要觀想善知識是佛陀的代表如同佛
陀,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代表不能盡責,做錯了某些事情,並不是佛陀的
錯,更不是佛陀教法有問題。同樣的大使做錯事,並不表示他的國家元首
錯,這只是個人問題。思惟直接指導我們的是善知識,他的恩確實很大。
這樣反覆思惟,產生不共信心,就是思惟依止;以虔誠心供養讚歎善知
識,就是身語意加行依止。

  仲登巴是修心七義的傳承上師,下面是他依止善知識的經過。仲登巴
出生在拉薩西部牧人家庭,在他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不久娶了繼母,
這位繼母不喜歡他,要趕他出去。因此,他無法再呆在家中,就到寺廟去
學法。過些時,他想應該學更深更廣的佛法,於是就去拉薩,正好遇到從
印度回來的色尊巴上師,他請求色尊巴帶他一起走。色尊巴住在康地,他
對仲登巴說:「我帶你走,人家會以為我拐你,你最好在這裏再留一年,
然後到康地找我。」翌年他去康地找色尊巴上師;色尊巴本身富有,學問
淵博,平時只對他講一點法,卻讓他做很多家務雜事,清早叫他去放牧牛
羊。他在放牧時,勤讀帶去的經典。色尊巴又叫他推磨子,因為天天推,
手上結的繭很厚。但他一邊推磨時,仍把經典放置面前閱讀,有時因為太
累,就打瞌睡,額頭碰撞磨子,他非常辛勤學習。這種生活過了三四年,
那時附近有座寺院,邀請各方佛學專家,共同研討佛法,他也去參加。他
們討論法要時,沒人比得上他,與會另有二位也很有名,他們三人成為西
藏最有名望的。當時與會的人請色尊巴不要讓他做雜務,他將是位精通法
要的人物。有人請他講佛法,他也答應,但他不以此為足,他很想到印度
去學法。

  當時印度有班智達米地甲那來康地,他跟他學甚深勝義和梵文,班智
達很歡喜他,不管教什麼都能很快體會。他問印度有那些大善知識,如果
到印度能否見到他們。班智達說:「有神通廣大者,現在可能都圓寂了,
比較年青的有阿底峽尊者,他是位最好的上師。」仲登巴與阿底峽尊者有
多生因緣,一聽尊者名字,就產生無比的信心,他一直想:「我該去見
他!我該去見他!」後來聽說菩提光國王迎請阿底峽尊者,巳經到達後
藏,他也打聽証實了這消息。於是他向色尊巴上師請求去後藏見阿底峽尊
者,色尊巴就送他一匹馬和食物費用,讓他去見尊者。

   仲登巴是在家人,穿著毛大衣,看起來像乞丐,他經過一個地方叫熱
振切,有位喇嘛正在講經,喇嘛雖對佛法有研究,但是我慢心很重,仲登
巴請喇嘛傳法,他要仲登巴像狐狸般快的動作禮拜,仲登巴就向他拜了三
拜,然後坐下來。喇嘛坐在高座,仲登巴像是他的弟子。他開始講法,斜
著大腦說些歪理,仲登巴在底下發出竊笑的聲音,他發現仲登巴在笑,有
點不滿意,就問仲登巴些問題;仲登巴本來精通佛法,後來他沒有問題可
問,他就有點懷疑地問:「有位色尊巴的弟子叫仲登巴,你是不是他?」
仲登巴答:「人家叫我仲登巴。」他臉紅的馬上跳下來,向仲登巴拜了三
拜說:「我這裏的一切供養你,請收下。」以前的人很直接,當我慢消失
了,立刻懺悔。現代人不一樣,假使他無法回答你的問題,會老羞成怒大
罵一頓,然後把你趕走。他能知道自己不對,立刻懺悔,這是很好的。後
來他對仲登巴說:「我希望跟隨你。」仲登巴給他三個條件,一、此地兩
村落時常打架,你應該去擺平。二、造寺院設有宣揚佛法辯經等。三、有
喇嘛來應該供養。他答應二及三都可以做到,但無法平息他們的械鬥,請
仲登巴幫忙。仲登巴請了兩村的人,開示一些道理,他們和解了。後來仲
登巴造寺院,都是這位喇嘛贊助。由此因緣,後來阿底峽尊者不共的道場
"熱振寺"就在此地建成。

  仲登巴匆忙趕去後藏,路上遇到很多困難。阿底峽尊者曾經在金剛座
繞塔時度母受記:到西藏後有位在家弟子,會協助他弘揚佛法。如此受記
多次。尊者入藏後,度母也常說有位大弟子會來,尊者常到樓上探望他的
大弟子有沒有來。那時尊者想要回印度,仍未發現大弟子,他有點擔心,
就常念:「度母不會對我說謊吧!」有一天一位富有人家請尊者去,尊者
以神通力知道仲登巴今天會來。尊者到大富人家,午飯時對他們說我的在
家弟子會來,請他們多準備一份。仲登巴晚上才抵達,僕人請他等一下,
他急著說:「我要見大善知識,希望盡快,我要見尊者。」仲登巴找尊者
時,尊者正在休息,所以就遇到了。仲登巴馬上對尊者大禮拜,尊者把手
放在他的頭上,為他傳法,富人家也把那份午餐給他。飯盒中有塊酥油,
他用那塊酥油點燈供養尊者,直到仲登巴圓寂之前,天天點燈供養,從未
間斷。尊者傳灌頂給仲登巴,那時他問尊者:「我修學的佛法中,那一法
成了真正入要?以後不管去那裏,我要一直跟隨你。」尊者答說:「你學
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依止色尊巴的心態很殊勝,至於你要跟
隨,要看你的心力夠不夠。」

  仲登巴請求尊者不必傳灌頂法,只要有益於藏人的法。尊者很讚歎
他,不為個人為全藏人請法。菩提光亦是如此,請尊者傳些業果法,很容
易被藏人接受。因為菩提光的請求,所以尊者造菩提道炬論。從最後一頌
可以了知:「上座燃燈吉祥見,經等法中所說教,經由菩提光啟請,已略
說明菩提道。」第一頌亦明:「賢徒菩提光啟請,當善闡明覺道燈。」

  阿底峽尊者離印度時,答應三年為期。仲登巴想盡辦法留下尊者,所
以請求到衛地去弘法利生。尊者有意留在西藏,因為拿錯譯師曾經發誓,
三年後一定要帶尊者回印度,所以催促尊者回去。於是尊者問拿錯說:
「當時我不想來,你一定要我來,現在你一定要我回去,是為什麼?」拿
錯說:「我不想下地獄。」尊者等就回到尼泊爾邊界,正好邊界兩國戰
爭,弟子勸尊者,前面危險,不要回印度。尊者決定去衛藏,拿錯擔心違
背誓言。尊者說:「你沒有能力辦到,並不違背誓言。若是如此,請一齊
去後藏,這也是我的心願。」

  尊者派了二位侍者回印度,報告因為戰爭無法回去,帶去所造的道炬
論,阿闍黎看了之後,非常讚歎說:「如果阿底峽不到西藏,就沒有緣起
造這部論。」他想尊者在西藏一定會利益眾生,就留在西藏。並對侍者說
希望尊者解釋這部論,他就把這部論高掛在幢幡上頂禮供養。因此,道炬
論不但利益西藏,也利益了印度。

  我們學修心七義之前,加行要保持意樂: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即
使是一隻小蟲,也要觀想他當過我無量世母親,給我無量恩惠,我應該報
恩。因而生起報恩之心。那時要對一切眾生產生不共的愛心,如母親愛獨
生子一般。我們內心要達這種量,學修心七義才有意義。我們要思惟:一
切如母有情對我有無量恩,只是今生示現的身份不同,所以要愛一切有情
如獨生子。首先要這樣加行,然後進入正行。



第二、正行

  正行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及勝義兩種。有的先修勝義菩提
心,次修世俗菩提心;有的先修世俗菩提心,次修勝義菩提心。頗朋喀大
師主張把勝義菩提心放在最後的,是認為比較難,一般初學沒有修持經驗
的人,最好按次第學習。過去因為修心者水準很高,所以先修勝義菩提
心。如果程度較高者,先學勝義菩提心,次學世俗菩提心,會比較好些。



應觀無生性 視諸法如夢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經過觀想思惟,知母、念恩、報恩、
慈心之後,應觀諸法無自主生。一切法是緣起,唯名言安立,不是自性
生。若是自主能生,那應不依因緣而生,故應恆常有生;若是自主的生
存,那就應恆常生存,故應無生無滅;同樣若是自主滅,那就應恆常滅,
故亦無生之機會。先觀心在那裏?是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呢?當我們產生
一種強烈心態時,如果是自性而產生,從身體的某一部份,是依手、肝、
腎等,從安立名言處去尋找後要能找得到,但是找不到的,那末我們心在
那裡?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尋找不可得,
不尋找又似乎存在,但是尋找又有消失的現象,就是觀這種心。比如一個
人生起強烈瞋心時,可能臉紅,身體發抖。但是要找瞋心又找不到。我們
能想:很奇怪要找的時候不見了,不找又似乎存在,好像他是依某種緣起
而顯現,而不是自性而產生的。那時以正念緣這點,盡量不讓正念消失。

  既然找不到,但他又是有的,以正念緣這點,不讓正念消失,以智慧
這樣觀想修持,就是觀空性。同樣當我們產生一種強烈無法忍受的感受
時,也可以找那種感受到底在那裡,當然是無法找到的,這時感受力量就
慢慢減弱,再從小小部份的感受尋找,也是找不到,這時力量越來越小。
同樣的,生起貪瞋痴三毒時,我們以正知見找它到底在那裡,在過去、未
來、現在呢?如果現在的話,在身體那一部份?找不到故,再如此思惟的
話,三毒的力量慢慢減弱而消失了。找不到它的自性時,發現都是虛幻
的,了知一切法都是虛幻的。
假設有人問:貪瞋痴是虛幻的,菩提心也是虛幻的,那為何要修慈悲
心、菩提心呢?雖然對境所顯的相是虛幻的,能顯的量也是虛幻的,這二
者功能也是虛幻的。菩提心與三毒的自性虛幻毫無差別,但菩提心是依正
作意和正理而產生,三毒則不如是,雖然虛幻相,不但會傷害對方,同時
對方也會還報,這是害人又害己,令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我們一
直在痛苦中輪轉。當你生菩提心時,對他人有益,對自己又不會恐懼,更
會產生許多功德。所以緣起顯現的名言仍是有的,因果不爽,而實質上是
虛幻,是無自性的,就是勝義諦。

  同樣,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是虛幻的,依蘊而安立的我,又依我而安立
蘊,本質也是虛幻的。修持修心七義的我,這個我從安立名處"五蘊處"尋
找,不管在過去未來現在,安立名言處是找不到的。如果他是有自性的
話,至少要依五蘊才可以找到,本身有自性也應該找得到。但依色蘊、受
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也找不到,所以不是自性有的。這樣反覆思
惟,觀想空性是法無我。「我」在五蘊中找不到,就是無我;以人來觀稱
為人無我。我不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存在,這是觀粗的人無我;我不是自
性存在的,若有自性應該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這是觀細的人無我。
當你觀想找不到自性我,你的煩惱慢慢減少,或力量減弱,是有很大益
處。因為一切的煩惱,是執著自性我的無明而產生的,如果觀無自性我的
空正見,煩惱慢慢從根消失了。觀無我就是斷掉煩惱的緣,一切法是相依
而有,煩惱所依的緣斷掉,煩惱自然無法現起。

  因此在經典中一再宣說人無我法無我。煩惱因無明而產生,無明由自
性我執而來,所以最究竟的辦法,先應斷人我執與法我執。因此觀無自性
我時,以正念緣這點安住在心中,不令消失。以這種正念積集資糧是不共
的殊勝。依止上師指導修持,知道自性到底有無的變異疑問,即可消除許
多煩惱。如果對空正見有變異疑惑,心裡就會動搖,因為觀空性時,會覺
得都是虛幻。

  世間人對於快樂執著是真實的,就會往這方向追求,但所謂的快樂在
那裡?真正找時是找不到的。譬如出外露營,看到一切景色,會覺得不
錯,不久就會消失了,接著想到這兒幹嗎?真正的快樂在那裡,是幻想的
產物。以露營來說,化錢又浪費時間,精疲力竭,甚至因其因緣引起一場
病。仔細思惟得到真正快樂嗎?在山下的人很熱,就覺得山上涼爽,到了
山上又感覺太冷,趕快下山。冬天冷時想夏天好,夏天熱時又想冬天好,
不會熱,到底有無真正的好壞?因此,觀空正見以正念正知思惟,世間一
切都是虛幻的,因為相待的比較,沒有真正獨立的。是快樂是痛苦,都是
由於自己貪著,分別那是好或壞,好與壞是互相觀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
相同,本質上都是虛幻的,那裡有自性的。所以說世間的欲念,都是一切
罪惡之緣;欲念像毒湖,誰飲用此水會使他生病或死亡。如火炭上蓋了一
層灰,雖然看不見火,摸時燙傷比看得見的火,傷的更嚴重。所以必須修
無我的正見對治。心經上也說色等一切無自性,龍樹菩薩也如是宣說,就
是斷除自性我執。因此,以利他的意樂觀無自性,那就是修勝義菩提心。
一般修止觀佛像,觀成就可以積集很多資糧,但是無法對治煩惱。觀空性
開始時很難認定所修及很難容納于胸懷,當你反覆思惟會慢慢越來越容
易。世俗菩提心,開始時覺得容易,但慢慢累積經驗後,難以容納于胸
懷,故會變得難修,此時要特別推廣對此修持。

  這個比較重要再解說。「應觀無生性。」當我們觀察一切是無自性生
的,那到底一切法是有是無呢?有,只是名言安立的有,而本質是虛幻
的。一切法如夢,如同電視銀幕所顯示,看到悲哀時想哭,看到滑稽想
笑;電視中人物找不到,那末銀幕情節是在電視機中?或在電視機外顯示
鏡上有呢?是無法找到的。奇怪的是為何會為影子而哭、笑。雖然本質上
只是影子,明知是虛幻的,卻把它當真實;那只是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巳,
我們都為這些虛幻所迷惑,造業輪迴生死苦海。世間的一切只能滿足暫時
的慾望,不能令我們達到究竟。我們認為這是親人,那是仇人,這好比銀
幕上的影子一樣虛幻不實,由貪瞋而影響我們產生不同的心態。貪心瞋心
比較心都是虛幻的,但是我們都被這虛幻誘惑,變成它們的僕使,因而發
生許多不如意事情。雖然觀慈悲心、菩提心,也是虛幻的。境雖虛幻,但
能觀一切為親友,也能圓滿自他利益。如果沒有空性概念的人,以為一切
都是沒有的,修心七義教授都是講空,觀這些空有何用呢?因此緣起空性
法是非常深奧的,不能自以為對此有修持而任意宣說。從前印度有位神通
師叫拉欽郭瓦巴,在死象骨架內修行,他的國家有位上師圓寂了,國王想
找位善知識替代,於是召集大臣商量,有人就建議他。國王迎請他為人民
說法。他對人民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像虛空一樣。」國王想一切法
如夢幻泡影,那因果呢?因果是真實的,如夢幻泡影,種因就沒有果,這
樣會使民眾失去對因果的信心,應該把他殺掉,結果派人殺了他。他因為
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虛空而死掉,因為空正見修持不錯,所以講空
性,可是國王不懂空性而殺了他。

  觀空性時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的,虛幻是依能取和所取互依止而安立
它,就如夢和夢識。觀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主要是斷我們把一切法的相,
看成真實的。見到快樂的境相,認為真的快樂,痛苦的、好的、壞的、美
的、醜的,都認為真實存在,那是因為我們不加思惟觀察,見到悅意相,
就執著以為好的;因為執著產生了貪心,因貪心而不擇手段取得,或許因
此犯法受苦。見到不悅意相,亦以為真實,執著而起瞋心,因瞋心而害他
害己,不幸事情發生了。我們認為悅意不悅意的相,並不一定是好是壞。

  觀想一切法並無真實的相,所顯現的相都是虛幻的,等同觀想無我。
當我們觀依識所生的境,到底有無自性,或者真實不真實,經過仔細觀
察,是找不到的,所顯現存在的,是互依的、緣起的唯名言,但不是自性
有的。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它依能取和所取的關連而產生的,緣起的境
是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好的;緣起的境是不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壞
的,如此而已。

  當一個人拿一粒藥丸,告訴你可以治膽病,你不會立刻相信,當你服
過以後,才能體會到真能治病。同樣的,當我們直接見到某種境,很難說
是好或壞,必須視所生的果好壞,才能推出那個因是好或壞,因此因果也
是相互依止而立。佛法最究竟的見解,是緣起性空。你們要成佛學專家,
必須研究緣起性空,對緣起性空有透徹的研究,即使你不懂英文及印度
文,但的確是佛學專家。我們相信緣起性空,並不容易辨別緣起性空。當
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本質是虛幻的。如此修的對治力,也能從自
性執中自力解脫。就是第三句的「對治自然解。」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對調過來觀也可以。因為一切
法無自性,所以如夢幻泡影。也可以反過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因為無
自性。「道體住賴耶。」我們觀空正見以後,把正見安住在阿賴耶識中。
通常有二種解釋,造論者是金洲上師故,以他的唯識見解,道體觀二取空
的智慧,安住或浸沉在阿賴耶中。以應成派見解,道體觀無自性的智慧,
安住于無破立及認定的心性光明能觸及無自性之中,對心性無自性取名為
阿賴耶。出如此定之後的中間修,對一切所緣,也顯出無自性相,故應觀
修持者也如幻士夫,此就是「中間如幻士」之意。依唯識派也可以解釋,
觀空正見安住在阿賴耶中。也有這樣解釋,觀一切法無自性,因為無自性
所以產生一切虛幻的法,把無自性正念安住在阿賴耶中,續觀一切法如虛
空般。這是如何觀勝義菩提的大意。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三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七日



  昨天講的勝義菩提心修持,因提出多種疑問,故今天複習一次。大家
反覆思惟:「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先靜坐調心,及觀吸
氣及呼氣,這是修持之前,先把心靜下的好辦法。觀數息之後,進一步思
惟修持修心七義的心態到底在那裡?緩緩思惟:心若是有自性,一定能找
到的。所謂有自性,是指未經造作而有,若如此則應恆常存在;但是從安
立名言處的各角度都找不到,那不是有自性的,所謂「有」只是三輪相互
依止而有。當對著境是惡的,心識也是惡的相;境是不善不惡的,心識也
是不善不惡的相;境是善的,心識也是善的相;同樣的,境是修心七義的
內涵,那就是修持修心七義的心。當我們心識對著境是修心七義的次第,
那個心就是在修持修心七義。因此心識之名要依境而安立,境之名又要依
緣境之心而安立,認定二取也是如此。

  我們所見一切顯現的相,都是認為自性有的,若是自性有不須依他而
存在的話,我們何必利用修心七義來改善心呢!假使心識與境不是互依
的,境雖然是好的,心識也無從改變,那將如何修持修心七義呢!因為是
緣起的,是相依相待而顯現的,所以才能使我們內心改變。我們了解心識
和境是互依的,應該可以改變的。所以觀空性時,先把心識安住在性空
上,出定後再把心識安住在一切法都是虛幻上,最主要的是,不要忘掉一
切法都是性空的。「中間如幻士。」就是出定後觀。

  隨時隨地思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知道電視上的相,不是自性
有,但往往為所現的相,生起貪瞋痴。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薰習,以為所
見都是真實的,若能仔細觀察,面對的一切法,無不是幻有的,能見的人
也是虛幻的。有兩個人生相同的病,甲認為很嚴重,但乙則不以為然,不
覺得很痛苦;因為病引起的痛苦,同人的心態密切關係。譬如喝奶茶,有
的覺得很好,有的覺得不好,有的喝了甚至生病。如認為這一切都是心造
的一種相,與任何無關,也是不對的;並不是一切唯心存在的,心和境是
互依的;心和境有密切關係,所以喝茶有不同的反應;這茶對你好,對他
不好,都是依緣起產生的現象。

  例如一個人瞋心很大時,你怎麼打他,他不覺得痛,瞋心反而越來越
強;當他心平氣和時,如果打他就會覺得很痛。菩薩為了消眾生業,打人
或殺人,也因此而墮地獄,雖然在炎熱地獄,因為意樂不同,不覺得痛
苦。所以,意念和境因為緣起關係,同樣的境,感受不同,對有些人是
好,對有些人是壞的;有的是快樂,有的是痛苦。我們一想到熱地獄,定
會覺得痛苦,因為認為是自性有的。佛陀在世時,有一個人想陷害他,在
地上挖一火坑,上面蓋草地。陷阱設好,邀請佛陀到家供養,佛陀答應邀
請。他想佛陀沒有神通,我設陷阱,他都不知道。但當佛陀經過時,看不
到陷阱,顯出蓮花池,對佛陀不起作用。這時此人後悔,請佛陀不要用食
物,但佛陀仍叫他拿來食用。這些都是無自性的,倘若火坑毒藥是自性
有,對一切人傷害應是一致的。因此見到認為真實的,但實際不是自性
有,都是依心識而存在的。無明是輪迴的根本,是執著自性有,見到的是
真實的。如果一個人不如此執著,了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就不會種下輪迴
的因。我們要以正念正知思惟,見到的不是真實存在,一切法如夢幻泡
影,是假相的,要這樣思惟,就是「中間如幻士。」



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這是修世俗菩提心,主要是講自他相換修法。取捨是先修捨再修取,
是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是以吸氣及呼氣觀想修持。

  先入座,慢慢靜下來調息,注意呼氣吸氣,觀想呼吸,把我的一切快
樂的善業,呼出給一切眾生,叫做捨;吸氣時吸入一切眾生的痛苦,讓自
己承受,叫做取。我們一向為追求自己的快樂,不會努力為眾生離苦,自
己有一點痛苦,趕快希望消除。小動物也一樣為自己。光為自己快樂而努
力,就輕視忽略他人的快樂。雖然為了離苦得樂,經過無量劫的努力,仍
然未得到真正的快樂。想為自己離苦得樂心態越強的人,所得的痛苦越
多,因為都是都是強大我愛執引起。相反的,許多對苦樂處之泰然的人,
不會覺得痛苦。許多乞丐不計較食物,反而不生病,也不看醫生;講求衛
生,反而甚麼病都來。我們一直怕苦,事與願違。世間人求樂離苦,結果
是離樂得苦。我們無始以來都為自己離苦得樂,已經努力無量劫,結果還
是痛苦,未曾得到究竟的快樂。

  佛陀及觀世音菩薩等,原來同我們無異,也是為離苦得樂而努力,他
們已經得到究竟的快樂,他們把努力的目標,放在他人身上。我們也應該
效法佛陀及觀世音菩薩,改正錯誤的努力方向,為他人利益設想。現在我
們念這四句偈,緣一切眾生身上。「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
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離愛憎住等
捨。」要邊念邊緣。

  我們思惟:無始以來為求自己離苦得樂,放棄了無量親戚朋友,如今
仍得不到快樂;追求自己快樂,不但無益,反而招致無量的痛苦。如今應
向佛陀及諸菩薩學,為他人利益努力,能自然消除自己的痛苦。以往未能
廣大利益他人,主要的是我愛執作祟,因此應該對治我愛執,令我愛執減
輕,乃至消滅。

  要對治我愛執,最好的是修心七義。假如手握著火把是會覺得燙手
的,不會變冷的。同樣的,如果一直握緊我愛執,不會得到快樂的。因
此,趕快放棄我愛執,去愛他人。佛陀說法,要我們把愛自己的心減低,
增加愛他人的心。可是我們偏偏不肯照著去做。假如我們真的從內心體會
佛陀說法,為斷我愛執,增加愛他人的心,那就真正了解「一切至言教
授」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思惟,我們所受的痛苦,由他人而產生的,得到快樂也如
是。若以數字比例,我只有一個,而眾生無量,不成比例。既然我們的痛
苦以及快樂,都是從他人而產生。那末,如今棄置他人,如何能得到快
樂;他們是無量無邊的,我們追求給一切眾生快樂,以後自己也會得到無
量無邊的快樂。譬如身體健康去幫助他人,有一天自己不幸生病了,他人
也會來幫助;一個很吝嗇的人,生病時得不到幫助,這是世間常理。若是
心中想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當然也會回報。所以要離苦得樂,不去利
益他人是得不到的。換句話說,大家都快樂,自己不可能不快樂;四周人
都痛苦,自己也不可能快樂。

  依上述理由,可以知道我們為何要利益眾生,我們修持取捨之前,先
用這些理由思惟。經過反覆思惟,我們的心力會更強,就會產生無比的歡
喜心修取捨。開始修取捨,觀想呼氣時把自己的善根福德,給一切眾生,
讓一切眾生得到快樂,他們已得到了快樂,自己心生歡喜,這時隨喜。當
我們吸氣時把一切眾生的痛苦惡行,吸進來壓在我愛執上,不讓它現行。
假使不了解空性,觀想吸進不好的氣,在虛空中慢慢消失了,了解空性者
觀想消失在法性上。還有一種先用捨的方式修心,觀想自己的一切身善根
在氣中,呼出去到一切眾生身上,他們得到氣的加持,身的惡業病痛消
除;呼第二口氣時,自己語的功德溶在氣中到一切眾生口上,當他們得到
氣時,一切語的惡業消除;意業也一樣。修取時,把一切眾生的痛苦惡
業,吸進自己的身體,壓在我愛執上,同樣吸進眾生的語惡業,吸進壓在
我愛執上,意業一樣,使我愛執慢慢消除。

  我們無始以來的功德,是由愛他人之心而產生的,絕無由我愛執得
到。如母親撫養兒女,都是愛兒女之心而產生的。以愛他人所得福德,還
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得到。修的時候觀想:請指導我的一切善知識
及諸佛菩薩,慈悲攝受我,圓滿我的修持。一切眾生的煩惱及惡業,當我
吸氣時到我身上,由我承受,這些痛苦壓在我愛執上,使它無法站起來。
當我呼氣時,我的善根福德施給眾生,讓他們得到快樂及福德。可以邊觀
修,邊念這些偈。以上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先從自身取

  開始修取捨是觀一切眾生,現在只觀某一眾生,吸氣時取他的痛苦,
吸進放在我愛執上,呼氣時把福德善根給他。先以自己最親愛境為所緣,
這是最好也比較簡單的。當心穩固後,再觀親戚朋友;其次穩固後,再觀
中庸的境;心更堅固,擴及仇人或其他。這樣漸次修,從最喜歡的人,至
最後仇人,這是一種善巧。

  最初境從仇人開始,仇人是因為有不吉祥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
因。應該觀想:我為何不喜歡他?為何要排斥他?他同我母親一樣,對我
有大恩,今生只是現的相不同而己。這樣反覆思惟,對不可愛境,變成可
愛境。初學對仇人無法轉境,仍以最親愛的人開始觀,由親而中庸,最後
觀仇人。

  平等捨知母產生起來,就不會分怨親等。修平等捨,先觀一個做過自
己無量世母親,另一個也同樣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為何不把一切眾生當
自己母親?母親對我有無量恩,同樣一切眾生對我亦有無量恩。若他今生
傷害我,就當為仇人,今生對我很好,說不定前世是仇人,誰是怨?誰是
親?怨親只是幻相,並無實質的怨親,所以一切人都是有恩於我。假使平
等捨修成,就無怨親分別。



境毒善各三
境分悅意、不悅意、中庸三種;對悅意境生貪,不悅意境生瞋,中庸
境生痴。對親戚好友生貪,請他吃喝,關懷備至,如果有痛苦或不如意
事,就會設法協助他,希望他儘快得到快樂;對怨家生瞋,掉頭不顧,甚
至咒他一番,希望他得到災難,或最大的痛苦;對中庸境生痴,漠不關
心,不起貪瞋,當他受苦時,不會幸災樂禍,但也不會想協助他。我們心
對境生這三種煩惱。我們應該思惟:我為何生瞋,希望他得到痛苦呢?我
為何生貪,希望他得到快樂呢?我又為何不關心他呢?我為何有這種心
呢?我有何理由對仇人,隨喜他的痛苦,這是無始的習性,我覺得太不應
該,我應該改變,要對他觀慈心與悲心,觀知母念恩。對親友有痛苦生不
忍心,不是慈心是貪心,為什麼呢?今天好友有痛苦生不忍心,有一天反
目成仇,不但不會不忍心,反而會覺得話該。因為當他是好友時生不忍
心,是與自己相待的悅意相而產生的,所以是貪心非慈悲心,他所現的相
是一樣,應該一樣生不忍心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觀,對親怨中庸有情,
是產生何種心態,要細細觀察,發現自己有一大堆煩惱啊!所以我們要努
力對治不平衡的心態,若無法一下對治,過些時心平靜下來,再設法對
治,或者大家一起討論,正對治自己心態。

  我們現前無法修取捨,是因為許多煩惱障礙。所以應該思惟:不管是
親、中庸、仇人,他們當中如果有一位是我仇人,其他應該也是仇人;因
為不止今生,今生是仇人,那末前生也是仇人;一位是親人,應該一切人
都是親人。實際一切眾生仇恩對我是一致的,不是我心中規劃誰是仇,誰
是親。以世間法看,有兩位同樣的幫我愛護我,而我卻以差別心來待二
人,可能引起諍論。既然了知一切怨親平等,為何要差別心對待;即使堅
持目前是仇人,但有一天可能成為朋友。

  我們要時常想一切眾生當過我的母親,當過我無量世的母親。這樣思
惟主要是斷除煩惱,無論任何善行,都想以此善行消除貪瞋痴。三毒的對
治力就是三善根,如同種子般增長善行故名善根。念一切眾生的恩並生起
愛他之心。如果不修對治煩惱,而修無上密,會變成大鬼王。如果定力很
強,經上師指導修無上密,如大威德金剛,可以積集更大資糧。當你不知
如何對治煩惱,令煩惱減弱,冒然修無上密,只是種下魔王的因而已。有
一法不令我們墮三惡道,就是佛說的法;佛陀說法都是為對治煩惱,煩惱
對治了,自然不墮三惡道。

  時常觀察煩惱是否生起,把法理向內用在對治煩惱,這種人才是真正
的修行者。如格西本恭甲,他年紀很大才出家,他的座位排在最後,當分
酸奶米時,他擔心自己會分不到,當分發的人到每位面前時,他心中想:
「會不會完了。」快分到他時,他想我為什麼有這種念頭。他發覺是自己
貪心引起。輪到他時,把碗倒扣,用手擋住,請他用時他就說:「我已用
過!我已用過!」而未接受。因為他發現了煩惱起正對治。他說:「我所
學的經論是對治煩惱的武器,我一直握著它 。」然後對煩惱說,當你生
起要同你鬥,你輕鬆時我也會輕鬆對你。他不是精通辯論或經論,但他有
不共的修持,因為他一直在對治煩惱,終於斷了煩惱。他觀想:我的煩惱
如何生起,應如何對治,應該如何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損害眾生,甚麼
有利,甚麼有害。我們應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這種觀想是最好的。自
己對甚麼是煩惱,以及如何對治都不知道,而觀明點氣脈,有何益處。我
們學修心七義,應該觀察煩惱,如何對治。



威儀盡頌持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
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離愛憎住等捨。再加「上師供」中的偈頌,諸如
此類偈常常頌持,邊念邊觀想,思惟法義。止修之後,以各種角度,中間
思惟他愛執的殊勝,我愛執的過患,才能修取捨。



第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

罪滿情器間

  通常心靜下來思惟法義時,會覺得有許多違緣干擾,也覺得煩惱很
多。因為世間人忙碌工作,似乎內心並無干擾,當休息時,拋開工作,心
靜下來,如果不是學佛的,都會想人生問題,對仇人執著,越想越深,得
不到的越想得到它。大部分是善少惡多,心所緣的境都是惡的。假使有一
點出離心,跑到深山去修行。過了些時,因為缺乏正確修心方法,強有力
的惡習氣影響,緣的都是惡念,本來想出離要觀四諦真理,結果觀的都是
今生前途,想的都是世間八法,而且很靈活。這種修行很危險,所以我們
要事先防備這種逆緣。



違緣轉道用
當我們遇到逆緣時,是能夠消除的,全看你的意樂。通常違緣轉成菩
提道,最主要有二種:一是加行轉。二是思惟轉。以思惟轉大致分二:一
是菩提心。二是空正見。我覺得有三種轉道用的方法:一、業果。二、菩
提心。三、空正見。

  如以業果轉,先應深信業果是不爽的,現前所得的一切痛苦,都是以
前造不善因所感的果,能深信果隨因行,所以體會現在所遭遇的障礙和煩
惱,都是以往造不善因的果;如果我以往不造如是因,不可能感如是果。
這種干擾的因,可能是過去障礙他人學佛法,或是變成他人學佛的障礙。
例如今生有人行善,你若阻止他,來生行善就有干擾;有人需要幫助,你
去阻擋,以後他人來幫你,同樣有人阻擋。善惡果報與前生造的善惡因,
息息相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欲知來生果,今生造的是。」我
們今生為何有許多障礙,無法得到圓滿,皆由前生不善因,現在感受果
報。既是自己所造,必須樂於承受,好比欠債還債。自己造的自己承受,
就少了一個果報,還了一筆債,也能提醒勿再造惡因為妙。能夠了解因果
不爽,心中自然平靜,也不會有挫折,坦然承受違緣。這是以業果來把違
緣轉成菩提道用,大小乘都適用。

  以世俗菩提心,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以知母念恩報恩,觀一切眾生
都當過自己的母親,樂意承受他人給我的痛苦。而且要成佛,必須忍受一
切痛苦,把身財善根盡施眾生。思惟一切眾生對我有無量恩德,偶而有些
違緣,也是應該的。一切痛苦由我愛執而來,我要放棄我愛執,我不但要
承受自己的痛苦,也要承受眾生的痛苦;假如不斷我愛執,是無法成佛。
我該承受逆緣,應以慈悲來承擔眾生的痛苦。現在修學修心七義,如果遇
到違緣干擾而放棄,那將永遠在輪迴中受苦,這小小逆緣不能承受,如何
承受更大的痛苦。如死囚犯免除死刑易為砍手,他一定樂意承受,以小痛
苦挽回生命。我們未來將領受無量的痛苦,如三惡道之苦。如果今生以承
受小小的逆緣,不但可以換取無邊痛苦,甚至可以獲得究竟之樂,應該高
興。這是以世俗菩提心及業果,轉成菩提道用。

  以空正見轉成菩提道用。我和他只是相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依相
待,不過是虛幻的,我為何為這假相而難忍呢?如看電視中的戰爭,有經
驗的人會覺得畏懼,但不會感覺是真的。當你了解空性,痛苦是虛幻的,
這時會覺得痛苦只是顯現的假相存在而已,本身並無自性。當我們觀察一
切都是虛幻的,就能以慈心愛一切眾生,承受更大的痛苦和違緣。龍樹菩
薩發願:「願我他所愛,如念自壽命,願我念眾生,萬倍勝自愛。願彼所
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於彼果報熟。」 他發願承擔,事實是
不會承擔的,因為他的福德資糧具足。一切痛苦由他承擔,事實上他未具
足這種緣,是不會真正成熟在他身上。我們想法恰恰相反,好的希望成熟
在自己身上,壞的永遠離開,甚至希望一切痛苦給他人。因此,把一切痛
苦招集在自身上。

    修心七義教授   第四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日



違緣轉道用

  違緣轉為道用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重複講授。違緣也是逆緣、障
礙、甚至傷害等。學佛時生病,或親人干擾阻止等,都是障礙,雖然遇到
這種違緣,不能因此而灰心,那時應該思惟:我雖有違緣,不但不能灰
心,而且要更堅強承擔,繼續努力不懈,只是宿生未集聚資糧,所以今生
得到這種違緣;為了斷除違緣,我要努力積集功德。世間一切眾生都會遭
遇違緣,我發願那些違緣,都發生在我身上,由我承受。如果能承受這些
違緣,違緣也無法傷害,反而力量漸漸減弱。

  通常學佛都會遇到許多障礙,比如正在修法,突然有人找你,或電話
來了,孩子哭了,令你無法專心。不過這些障礙是可以克服的,有些無法
克服的,那應該承受,因為往昔所造的惡因感果,自作自受,以歡喜心承
受自己的障礙,不應怨天尤人,更不能灰心。學佛是多生累劫的事,如果
挫折就灰心,就會更壞而無改進。

  傷害也是干擾,如非人干擾,應觀慈悲心,思惟不應怪他,以往害他
造惡業,因為他不懂佛法,應以憐憫之心看待,承受傷害。假如由一般人
干擾,也要這種心態,承受他們的干擾,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這是凡夫
的內外違緣。

  菩薩能把煩惱轉成菩提道用,我們無法控制煩惱,但當煩惱生時,應
立即遮止,對一切違緣,設法轉成菩提道用。昨天已講「境毒善各三。」
當面對可意、不可意、非可意非不可意的境,生貪瞋痴心時,應該了知如
何正對治。善就是三善根,能對治貪瞋痴三毒,生起不貪不瞋不痴之心對
治,就是三善根。
眾過歸於一

  我們現前所得到一切干擾和障礙,都會歸咎於他人造成的傷害,增加
許多困擾;認為這些困擾是從他人身上,加在自己身上。果真如是,那一
個人不管對誰傷害,都會令對方困擾;但是對諸佛菩薩加以傷害,不但不
能為害,反而把這逆緣轉成善緣,對佛菩薩是功德,即使聲聞緣覺也不覺
得是傷害。

  因此,他人給我們的傷害,主因不是從他人身上而來,主要是具縛凡
夫,彼此互相傷害。已斷煩惱的聖者,不會被煩惱所左右,不管受到多大
傷害,也不覺得是傷害。其實真正造成傷害的主因,是自己的煩惱。煩惱
是自性我執而來,所以自己一切違緣與傷害,都不是由他人造成的。當我
們了解一切的煩惱,是由自己無明造成,那不管遇到任何干擾或傷害,都
應修忍辱。體會這點,當受到他人傷害時,不應報仇,而報仇的對象,不
是他人,是自己的煩惱,因為有了煩惱,才會覺得受到傷害。世間人有了
爭吵,各執一辭時,只好上法院解決,其實上法院應控告自己的煩惱,而
不是對方。

  我們應該常常思惟,無始以來讓自己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三惡道
苦,生為人身所經歷的痛苦,均由無明煩惱造成,所以應該報仇的,是自
己的無明煩惱。但是我們不了知這點。如果能認識煩惱的過患,毋須經過
法律途徑,只要以正確的理由思惟,認識煩惱最主要的根源,是自性我
執,還有一位輔助它的我愛執;如同敵王與敵臣,王是自性我執,臣是我
愛執。以大乘行者來說,正對治是我愛執。例如國家的大臣,他非常聰
明,而且詭計多端,如果把主謀的大臣殺了,那國王就無能為力,因為一
切壞主意由他而來。雖然由自性我執而產生的一切邪見顛倒,但我愛執是
很狡猾,讓自己欺騙自己,一切過失因它而產生,「眾過歸於一」的
「一」,就是我愛執,我愛執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要了解自性我執較為困難,觀察我愛執比較容易,因為有粗細多種。
無明是自性我執的一份,好比一個非常黑暗的地方,用手指指示,人家看
不出手指,也看不出方向。如果是白天,一個小偷在黑暗的房屋中,有人
說裏面有小偷,另一位雖看不見小偷,卻能知道在裏面。因此,要了解為
何過失由我愛執造成,比較容易。而真正造成傷害自己的最主要緣是我愛
執,並不是他人。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
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思眾皆有恩

  一切眾生都當過我們無量的母親,不但如此,也是成就今生來世安樂
之因,因此對我們有無量恩惠,我們必須依靠他人而存在的。因此,如認
為他人對自己傷害,也要謝謝。一個有修持的人,即使被人打或罵,仍認
為他是善知識,由於受到損惱,了知以前造了不善因,感受的果報,警惕
自己惡業不可再造,未來將感受苦果,就是善知識,應該謝謝。

  一切過失歸於我愛執,他人對自己都有無量恩惠,當受他人傷害時,
應知造業感報,絲毫不爽。我們修任何功德,無不依靠一切有情,如布
施、忍辱、持戒等,一切法是相依而存在的,有了有情才能成辦。寂天菩
薩說:「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我們要
依靠有情才能成佛,為何敬佛而不敬有情呢!應該思惟一切有情對我都有
恩惠,感恩報答。



  雖然一切有情對自已都有恩,但只要心念改變,至於行儀上,仍應依
照世間常理,不用卑躬屈膝,只要認為他們有恩於我。自他是相依而有,
我們不能離開他人而存在。如上師沒有弟子,就不能說法,也不能積集功
德,所以弟子對上師有恩;上師對弟子有恩,弟子對上師要常存報恩之
心,上師同樣的要感恩。但外表的威儀,仍要保持常態。師徒之間,保持
密切關係,互觀慈心與悲心,有困難互相協助。有時眾生根器不同,仍舊
需要善巧引導。恰巴確杰森給,常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他有不共的智
慧。但是另外一個團體要考驗他,見到他走過來,放狗出來咬他,當狗跑
過來時,他身上背著經典,他說了一句話:「一所為和一所遮,今日所為
應為主,狗上經函吉祥來。我雖然對狗也觀慈悲心,但是今天非打不
可。」於是就打了那隻狗。放狗的團體,本想看他是不是真的慈悲心待眾
生,因為恰巴確杰森給先說了那句話,他們就沒有藉口了。所以需要智慧
觀察,利害得失而處理,但內心不放棄眾生的恩惠。

  一位菩薩如果從內心放棄了一個有情,就有無量的罪障。我們目前雖
然無法對那些小動物,做些直接利益的事,但應該祈禱或迴向,今生無能
為力,希望來生能協助它。如果一時辦不到,內心不可存有放棄的念頭。
四行勝方便

  第一、順緣集資行:要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先要積集資糧。上面曾
提過,為何有那麼多違緣,主要原因是福德資糧不足。由於我愛執造成的
一切違緣,無法讓我們積集福德資糧。今後應該努力積集福德資糧,思惟
佛陀及諸菩薩的功德,以及禮敬、供養、讚歎,對上師也是一樣的。觀對
一切眾生慈心悲心,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業,這樣所獲功德很大。

  第二、違緣淨罪行:目前遭遇許多障礙或煩惱,都是以往造的不善
業,應該懺悔往昔的業障。目前感受不如意果報,好比竊盜被抓到,証據
具全,無可抵賴。感受苦果,就是不善因,要努力懺悔,懺悔應以四力方
法懺除。

  (一)、依止力。本身必須具有對治力量,好比作戰一樣,自己沒有
力量,若有武器也無法直接消滅敵人。我們深信因果循環,至心皈依三寶
也是依止力。若得在家戒或出家戒,戒位更高,懺悔的力量更大,所以依
止力最基本要有十善戒。

  (二)、破壞力。知道違緣干擾,應了知都是前生造的不善因。不要
說前生,目前我們隨時隨地都在造惡因,思惟一下:是善念多或惡念多?
壞事無須他人教導,像水往下流,非常自然的不需用力;而善事尤如水往
上流,必須靠抽水機,要很大力量才能達到目的。我們都知道善惡不同的
因,感善惡不同的果報,可是造善業必須很多因緣,因此善業是多麼微
小,惡業力量又非常大,當然感受痛苦的果報多於快樂。所以,如不加以
對治,則來生以善惡業比例論,有百分之八十機會墮三惡道,至於人道或
增上生是多麼渺茫。假使反覆思惟,會感到毛骨悚然,如毒葯入腹,一心
早求出離,積極修行善法,也後悔造作惡業。若此種心態能夠維持久長,
則破壞的力量越強,依此也可以增強遮止力,破壞力是四力中最重要的。
因為後悔痛改前非,承諾不再造罪因就是破壞力。

  (三)、遮止力。了解造惡業會感嚴重後果,從今以後不再造作任何
惡因,我們要反覆思惟,自己立誓承諾絕不再造惡因,這就是遮止力。那
麼當惡念生起,就能立即對治,防止造惡因的力量更大了。

  (四)、對治力。依靠前三力,再加上念佛禮懺。對治力最大的力
量,就是對眾生的慈悲心或觀空性,或邊觀空性邊觀慈悲心。
如果四力懺悔做得澈底,雖然造了無邊罪業,也可以懺除清淨。因
此,只要努力修正對治----懺悔,業障就能慢慢消除。

  第三、供朵馬行。一般的干擾有很多外緣,如人、非人等。非人傷害
的原因,它們有些為了要得到食物,但是我們不知道,並未給予食物,就
來傷害。有些是希望我們報他往昔對我們之恩,也有些是特意來傷害。為
了滿足它們的願望,供食物並持頌一些善偈。世尊在世時五百鬼子母經歷
中,她為了養五百鬼子,傷害很多有情,佛陀為了阻止她,把她的一個鬼
子藏在缽中,因此她從須彌山頂到大海深處,未能找到故來問佛陀。世尊
問她:「你失去一個孩子如此傷心嗎?」她回答:「當然!」「那末他人
只有一個或幾位而已,你去傷害他,他們不會傷心嗎?」她回答:「但是
我要養我的孩子!」「你不能放棄此行嗎?」「那我要以為食物?」世尊
說:「你若能斷此行,你的食物我的弟子給你,若你發誓不再傷害他人,
我還你的孩子。」因為她發了誓,佛陀就把孩子給她。世尊答應給他們食
物,每當食畢時,留下食物捏成一摶,放在旁邊並唸一句偈。這是佛陀曾
經答應的,所以應該給它們食物,但不要禮拜,因為它們不知善惡取捨,
可以對它們說些慈悲心,善惡果報等。心中想就可以,它們能了解。對修
心修持堅固者可以思惟,這些來傷害我,成了我修心的助緣,請你再來傷
害,我會供朵馬,要如此提起心力。

  第四、勸請護法行。許多人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供護法神,請求庇
佑,如生意成功,官司不要打輸了等。供護法神,一般多求今生順緣,減
少障礙。但應思惟,諸護法們,如在世尊足前所承諾,我為具足順緣,消
除逆緣而供。違緣對我們有很大幫助,希望再多一點違緣,這樣祈求才
對。西藏有位有名的護法神,我以前在哲蚌寺時,上師告訴我,請求護法
神時應該說:「對我修行善事,如有違背心態,請處罰我,讓我知道。」
這對我有很大鼓勵,當要違背善法時,心中就會想到誓言,如果做些或說
些非善,似乎有一種干擾,或不吉祥事快要發生,我就想到這是護法在引
導。我剛來辯經院時,開始三個月伙食並不好,那時有位朋友送我兩塊酥
油,我就放置在鐵櫃旁邊,心想留著自己吃。出去回來看到一隻狗把酥油
咬走,本想去追牠,後來心想不對,我原先起了貪念,可能是護法處罰
我,就讓牠吃吧!譬如對好的瓷器,我一生貪心就會打破。所以現在戴手
錶,一定要便宜的,否則很容易不見了。



遇緣即修習
我們不論遇到任何因緣,都要想這因緣是助我修習佛法。例如見到乞
丐時,心想真是可憐,因為往昔慳吝心,所以今日淪為乞丐。我們應以慈
悲心,把外緣轉為修行的道路。遇到一位財富及智慧,都很圓滿的人,我
們應該思惟,他前世造了很大善業,今日感到如此圓滿果報,應該隨喜,
以隨喜轉為菩提道用。見到醜陋的人,心想他很可憐,因為他前生未修忍
辱。見到五官端正的人,心想前生修忍辱,今生感到這樣好的果報,就要
隨喜。面對境相好的、歡喜的,不要用比較心,應以隨喜讚歎他的善因;
遇到醜的、不喜歡的境相,應以憐愍心慈悲心觀待,不要存有慢心輕視
他。不論面對何種境相,用這個緣修習。尤其同自己程度差不多的人,對
方的智慧或經濟上,忽然超越,比較心或嫉妒心很易生起,這是很危險
的,正對治就是隨喜。假使對著境,生起比較心或嫉妒心,應該思惟:我
在修行道上,已經有很多違緣,難道我還要承受未來違緣的果報嗎?他人
感得善果,是前生造的善因,應該隨喜才對,為何嫉妒呢!比較心和嫉妒
心,對自已和他人有利嗎?嫉妒他人能阻止他人富裕,使自已進步嗎?乃
至今日,一直嫉妒他人,對自己有好處嗎?因為嫉妒讓自己內心不平,並
且造成日夜的痛苦,特別是依佛法而生起嫉妒和比較心,就如同要治病而
服毒葯。有些人說有比較心才會進步,但這是一種錯誤。進步是靠精進勤
奮而產生,就如入中論說:「一切善隨精進生。」因此,暫時依比較心可
能會有一些進步,但是最終是損失和墮落的主要根源。

  如果遊覽遇到山明水秀,百花盛開的地方,可以將美景的意樂供養諸
佛,常應思惟遇緣即能修,無論行住坐臥都在修行。供品又有屬於自己及
不屬於自己,屬於自己的如香花燈蠋等,不屬自己的如大地萬物,還有是
意樂造成的。對著一切境能用來修行,那隨時隨地都是最好教授,這是遇
緣即修習。

  一個人若在任何時刻都在修行,不必化很多力量做善事,自然產生更
多善業。隨時可以遇到緣,而不加以利用,反而修無意義的苦行。例如把
小錢積集起來,也能成鉅富,棄小錢而不顧,卻夢想一夕成鉅富,懈怠而
不會進步也一樣。特別是不管遇到任何違緣,都要高興歡喜地把它轉為增
長修心的助緣,並希望遇到更多違緣,無此增強的心力,這是不切實際
的。我們能體會「遇緣即修習」這句話,對任何境均能修行。



第四、明一生修法
攝教授心要 應修五種力

  我們所學的教授,修心七義的心要,總攝為五種,就是五種力,五力
在修持時有密切關聯。(一)牽引力。(二)修習力。(三)白善種子
力。(四)對治力。(五)發願力。此是修心次第:推廣白善種子力,而
使牽引力增強,推廣牽引力使修習力增強,由此對治力也增強,也使發願
力增強,這是因果正義次第。

  牽引力就是下定決心,有了決心,做任何事均能積極、熱忱。一切眾
生希求離苦得樂,我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尤其為了一切眾生,我要成就無
上菩提的決心,這是最圓滿最強烈的的牽引力。因為如虛空般的眾生,我
的責任是無盡的,牽引力就是要圓滿眾生的願望。真正的心態是發願成就
無上菩提,發願後要聞思修等。我今已遇大乘善知識,聽聞修心七義教
授,我有淨信力,為一切眾生努力。清晨起床思惟:世間一切都不究竟,
我應該學出世法,尤其修心七義法門,盡其所有力量修此法門。這樣整天
做事都很圓滿,不為世法所垢染。經過不斷的思惟,牽引力越來越強,修
心七義的修持也會越來越好。

  牽引力產生的主因,是從各個角度擴展思惟,修持修心等諸法的功德
和不修的過患。宿生造了很多善業,生生串習善業,也會使牽引力越來越
強大。依持續修牽引力,反復串習修習,這是真正修心的主幹。假使我們
沒有白善種子力,不會有修習力,更不會有牽引力。因此前生種下的白善
種子力是很重要的,修習力、牽引力這兩種力量增強,白善種子力的力量
也跟著強大。並且為了增長福德力,學十行法,已生善行使增長不退,未
生善行使生起,這就是白善種子力。所以說牽引力、白善種子力及修習力
是互相關聯的。

  牽引力、白善種子力、修習力三個最主要的逆緣,是自性我執及我愛
執,特別思惟自性我執及我愛執的過失,就是對治力。四力懺悔的對治力
與這個有點不相似,這裏的正對治是我執及我愛執。假如對治力到達某一
程度,我愛執及我執力量會大減。好比熱滾的開水,忽然加入一壺冷水一
樣,就會平靜了。當我愛執及自性我執力量減弱,內心穩固任何違緣都不
能動搖,不會困難,修心也能順利。所以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是非常
重要的;對治力增強,修心的修持力也能增加。
清晨起床,應該對治我愛執及自性我執,行住坐臥也一樣,如果對治
力做得很好,同一位我慢很強的人在一起時,就會發現我愛執的功能,我
愛執如何作祟。。

  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位侍者天天說人是非,因為他瞋心蠻重的,
其他弟子對尊者說:「請你把侍者趕回印度,他實在造成很多麻煩,而且
也不好好服侍。」尊者不放他回去。說:「這是修忍辱的最好對象。」有
時找修心對象,不但不能改變修心,反而變為修成瞋心。我們反覆思惟我
愛執的一切過失,他的力量就自然而然無法增強。

  當你罵一個人,對方一定會反擊,甚至臉紅脖子粗。但呵斥煩惱或找
它過失,煩惱會不好意思消失了,甚至反而尊敬你,讓你控制它,煩惱只
有這點好處;當你尊敬它,它反而傷害你,所以對治力是很重要的。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缺點,看別人缺點很容易;正如看別人眼睛容易,卻看不到
自己的眼睛,因為我愛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到也不覺得。上師說法
講應斷的過失,弟子聽了都認為是自己過失,能這樣思惟斷除,每天都在
增長資糧。有的會想我都沒有過失,都是別人,就知道我愛執在作祟了。

  最後是發願力,所積集的一切功德,迴向眾生,願他們早日離苦得
樂,願我因此而早日証得無上菩提。學法能以五力行持,將迅速積集資
糧,也不會有干擾或障礙,很快可以到達目的地。諸佛所演示的法,都涵
攝在五力之中,因此五力是最好的修持工具。特別是依二種菩提心的一切
修心,均迴向無上菩提,願生生世世不離此修心,不管遇任何違緣,願能
轉為修心的助緣。



大乘往生法 五力重威儀

  上述五力,是活著時用來修持的,大乘往生法,是將要臨終時,有辦
法以五力來修持。死有現時根識漸漸消失,此時稱粗分死心,根識完全消
失,極細死心未現前時是細分死心,最後極細死心時就不能緣任何外緣。
當我們活著時常常串習五力,在臨終剎那,所有根識都消失,只剩細心
識,如果現前好好串習,那時的心識立刻能緣五力,就會觀五力,到發願
力時就能發願,希望來世生在何方,那時發願力很重要,決定自己去處。
當一切根識消失之後,剛開始生起粗的心識,那個心識,決定你會不
會投為人身;假使今世造惡業,那時粗心識見到的,都與業力有關的境
界,結果就墮入三惡道;假使活時都是修行善業,那麼臨終時,粗心識所
緣的都是善業。今生常觀空性,以現量觀空性,以三摩地觀空性,如果突
遭意外死亡,無法當下觀空性,腦死粗識現起時,因為前世觀空性,所以
能立刻憶起空性,而後以現量觀空性,剎那証得阿羅漢果。也有粗識生
時,雖然是觀空三摩地,無法証得阿羅漢果,直到中陰身時証果。臨終時
心識是很重要的,所以好好串習五力,到臨終粗識生時,能見到淨土,可
以發願往生。今生努力串習五力,就有辦法控制自己投生何處。

  修行五力往生法之理總略是,接近死亡或說死有現前之時,應如是
想:直至今日來千辛萬苦所積累的一切財物、親友、眷屬、僕人等不用
說,就連俱生以來的身命也將要分離無疑,因此要斷除這一切的貪著,並
把自己所擁有的這一切都唯獨施給三寶和利他的事業。如此想的同時,想
我要增強修心之力而使牽引力增強,然後不讓內心散於外境,集中於修心
的修持而盡力去修,這就是增強修習力,與此相順努力對上供養,施贈下
者,皈依並迴向十法行,這就是增強白善種子力。繼續往下想:自己得到
如此的暇滿人身,但也造了很多惡業,無益之事,憶起這一切,猛力懺
悔,這就是對治力。並且發願祈禱,從今直至未証得菩提之前,願不離二
菩提心的修持,願由大乘善知識歡喜的攝受門中行佛子之行。如此猛力發
願就是特殊的發願力。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五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九日



  「明一生之修法」的五力昨天已講授。通常五力有兩種修法:一種在
生前的修法,一種是臨終的修法,這兩種重新說明一次。

  真的對三寶不信的人,臨終時只有絕望,甚麼希望都沒有,油盡燈
滅。如果對三寶有信心的人,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平時對三寶有信心,在
臨終前生了病,做法會消災、祈願、服藥,結果都無效,就灰心地說:
「唉!佛法真的沒有用。」就開始討厭佛法。那時不要在他房內安置佛
像,也不要讓他聽到佛號,這樣比較好些。另一種不是上述情形,在他臨
終前,可以教導正確的祈願,如何提起正念;他如果對某上師非常虔誠,
可以拿上師的像讓他看,令他生起虔誠心,因為這樣緣故,當他根識消失
粗識現起時,就能生起五力。若平時修密法的,臨終前因為自己無法生起
這種心,要給他順緣,讓他配合五力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在身旁放生
圓二次第的錄音帶,同他說些空性。

  有的是平時不信三寶,臨終前就會相信三寶,這種人要多加指導。根
本不信三寶的人,在臨終時無論說什麼法,不會聽進去的,就不用管他。
一般人未死之前,不會起畏懼心的,但當臨終時才會恐懼,如果是不信三
寶的人,可能只有貪戀自己的財物和離開親人的痛苦。說根本不怕死的
人,是因為不知有後世,像牛馬只知水草,不知後世。四百論說:「一個
人很會騎馬,不管騎那一種馬,都能馴服;馬技不好者,讓他騎馬就開始
害怕;不會騎馬的愚人,要他騎馬不會害怕,但他第一會掉下來。」不信
三寶的人,不知有來生,不怕作惡,甚至做了還得意洋洋;但當臨終五根
識消失,剩下細心時,見到後世的情形,才會起後悔心。

   懂得佛法的人,臨終時想今生雖然知道佛法,但仍造了不少惡業,那
時也會後悔、害怕,這時會祈願懺悔,比不懂佛法的人好些。懂佛法而且
很有修持的人,他很把握,臨終無懼,而且相信來生仍將好好修行;他想
人身如旅客住的旅錧,從這一家換那一家。一個學佛法的人,有生之年要
盡量起善心,而且常對三寶祈願,在臨終時粗識未滅前,就能令五力強烈
的心態提起,依此強烈的五力心,臨死細識時也能住五力心,後世一定會
得到增上生。因此依自己能力修持五力,就是大乘往生法,可以得到增上
生。



諸法歸一要

  佛說的一切法和印度的論師、大神通師,以及西藏的論師、大神通
師,所說的一切法,全部攝在五力當中,如果認真修持五力,聽聞雖不是
很廣,但可以把所有經典的含義用在修持上,也就容納了所有經論的意
義,如果都能做到的話,就是一位很好的修行者。
有人修一法門,過些時認為不管用,然後又換了一個法門,不斷的改
變,這是不知修法心要,也不會有效果,這種修法是錯誤的。如果認為這
樣可以了,那還要增加其他修法。為了讓五力增強,必須多聽聞,把聽聞
的法,用來修持,只是加在五力上,並非另找一法取代,果能如是行持,
就是做到諸法歸一要。「迦當巴」是將所有法都可歸納成一點。譬如有塊
四方形的布,牽動一角,其他三角都歸向這一角。當你修死無常、修慈悲
心時,可以含攝一切法一起修,能夠做到這樣,則得到「迦當巴」所說的
最主要修法。現在學的修心七義,是「迦當巴」的一切上師的教授,他們
教授中說:修一法是將所有法歸納在這一法中。西藏有一則故事,有一個
人將廣論從頭到尾讀一遍,然後說裏面沒有一法可以修行的。這種人是不
懂甚麼叫做修持,見到佛陀也不會得到可修之法,我們不要學他;雖然學
不多,但能把所學的內容,納入其他的法一起修。



二証取其主

  二証是他人為証和自己為証二種,其中自証為主,因為自己不會明知
自欺。有的是「二根取其主」。証是証明人,比如我們所做的善惡事,不
是別人可以當做証明人,他可能因某些原因而騙人,因為自己最清楚,騙
別人可以,騙不了自己,所以証明人只有自己。現在如能認真修持,則臨
終無有憂慮,自己是否做到,只有自己可以証明。譬如修持修心七義或是
廣論,並未認真修習,那就無法証明自己已有修持,不能當自己的証明
人。如果今生壞事都不做,一切遵奉佛陀教誨行事,臨終無有畏懼,可以
當自己証明人。如果自己並未認真努力修持,旁人為了不讓你傷心,奉承
你,說你已經做得很好,這種証明是不正磪的,只有自己心中明白。所以
別人說的不能當真,要自己抉擇。自己要當自己的証人,必須先了解佛說
經典的意義,否則還是不能為自己的証明人。

  從前有個人同魔鬼交朋友,魔鬼知道人何時會死,他對魔鬼說:「若
是知道我何時會死,請你之前告訴我,那時我會好好修行。」有一天,魔
鬼知道他七天以後他會死,怕他傷心不敢直接告訴他,只好說有一戶人家
一個人死了,過幾天對他說另外一個人死了,他都答是是。說了四五次,
他以為是別人死,他不會死。到了第六天,魔鬼只好直說他明天會死。他
對魔鬼說:「我以前不是告訴你,七天前通知我,為何今天才說。」就罵
魔鬼。魔鬼說早已暗示那一家人死,如果他聰明應該知道;因為他不觀死
無常,常執很強而不知道,不能為自己作証。如果知道死無常,為了自己
無論何時何地均在修行,當然不會害怕,也能為自己做証明了。



第五、明修心之量

常懷喜悅心

  當你可以做為自己的証明人,然後想:我以前都認真學佛,斷惡修
善,就會生無比的歡喜心,那時已經得到修心之量,心中會不斷的喜悅。
例如自己身上有些痛苦,想到是以往所造的業,雖身受痛苦,而心中寧
靜,已經做到違緣轉道用,自己可以當自己的証人。然後心想我以前未造
不善業,以後一定有希望得到增生上,那時已經得到修心之量。如果遇到
違緣,不幸死亡,後世我也會努力修學佛法,若能平安無事,現在也在認
真修習,後世仍有希望,心中常懷喜悅。

  現在說明五種心,可以讓自己常懷喜悅心。有些人現前並無痛苦,但
想到未來有一天同親友分離,或者變成很窮困,或者生場大病乏人照料
等。想到未來的許多痛苦,而受不了自殺。有些人年青時,迷世間的事物
上,到了老時覺醒,一生並未有一點善行,就會很傷心。有些西方人對我
說:「啊!我真的不是人,以前都不是人,現在才真正是人。因為以前所
做的事,不如畜生。」他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年青時迷在金錢上,
相信金錢萬能;迷戀在世間的快樂上,當了金錢的奴隸,所以跟畜生並無
兩樣。

  我有一次對美國一個團體說:「我們西藏人在地球上一直受痛苦,其
他國家似乎都不知道。西藏可能在地球中心,果然如是,則世界上的人都
不了解西藏,那等於地球沒有中心。」然後他們說不是的,因為西藏人流
亡到印度之後,一些美國人才真正變成人,主要靠西藏人的恩惠,而且西
藏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人種。那時我認為他們在討好,根本不相信他們的
話。第二次到美國,依然有很多人說同樣話,那時我想可能是肺腑之言。
他們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以說那些話;一方面可能是西方的教導,要
他們認識自己是個人。他們的教導,一個人只能活一輩子,雖然如此,也
要對社會有貢獻,不要毀壞名譽。東方人教導,如果今生不好好為人,惡
有惡報,後世要受苦,但很多人很難轉改。西方要自己了解是人,在社會
上不要傷害他人,一般人都能聽進去。我覺得這種教導方式很好,而且我
常常對一些比丘說,你們要認為自己是比丘,常常這樣想;如果認同自己
是比丘,很自然想到自己該做的是守戒,自然不會犯戒了。我們都要認識
自己是甚麼。

  有些擔心未來可能遇到很多違緣,不能好好修學佛法,這時要想:
一、我擔心無用,為了消除未來痛苦,現在要努力修持,我正在把違緣轉
成菩提道用,以後遇到任何違緣,無論有多大艱難,一定要轉成菩提道
用。這樣心中會起一種喜悅心。二、另一種想法,我的痛苦或快樂,請上
師三寶酌量給予我解決,這樣想自然也能使心中生歡喜。三、今世的一切
快樂,是因為我們前世所造一些善業,這是上師教導做的。現在我也依止
上師,按照他的話去實行,以後一定會得到快樂,絕對不會惶恐,也會生
喜悅心。如果遇到一些痛苦,一些違緣時,要想是以前造的不善因,因為
上師教導,我了解是不善因的果,這樣想心中還是會生喜悅心。四、另外
思惟,我現在得到暇滿人生,以前已有認真修學佛法,況且我現在也有能
力修學,要持續認真修學佛法,自然會生喜悅心。五、另一方面想,我遇
到違緣,希望自己不貪著世間的事物,為了後世我要認真修學佛法;我今
世為何有這麼多痛苦,是太執著自己的財物,放不下才有這麼多痛苦;從
今以後不要貪執,放下一切財物,好好修行,後世就不會這樣痛苦。如果
慢慢思惟,對今世得到世間的願望的力量,自然會消失了。可以用這五種
方法,一直修持,就可以得到「明修心之量。」此是間修修心之量。



散能即修淨

  此是正修修心之量。在做某種修心時,心中可以同平時一樣,如觀修
時能不為外緣所動,那時已經得到修心之量。譬如一位善於騎馬的人,同
時可以在馬上表演;可以一邊騎馬,一邊射箭,因為他們巳經很熟練了。
同樣的,我們修學佛法,雖然身體做某種事,但是心中離不開修持,若遇
違緣,心中仍能修持,不為所動,那就是得到修心之量。所以要常常觀
察,自己是否得到修心之量,是否已經穩固,可以這樣觀察。如果遇到一
些境,馬上又起貪心、瞋心,被境所轉的話,那修心之量尚未穩固,未得
到修心之量,因此都要非常謹慎。一般大神通者,有一種染淨無分別心的
修持,好比飲甘露和髒水,不起分別心,都認為一樣,那末就已經得到這
種修持。如果真的進入密教,需要染淨不分的修持。吃人肉和吃牛肉無分
別,那就得到這種修持了。那些修行者,為了要考驗自己是否得到這種修
持,跟死屍一起睡覺,試看會不會起分別心。如果沒有修成,仍須回到山
洞再觀。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我們不但要修心,而且還要守三昧耶。例如學生進了學校,要承諾遵
守校規。一般世間的立約履行,就類似這個三昧耶戒。為了要你對三昧耶
穩固,所以有一些三昧耶的教誨;如果要修心,就必須遵守三昧耶。這教
授不是未履行就犯戒,是要盡量努力履行。例如修心就像寶庫,三昧耶如
同內圍牆,學處就如外圍牆。



常學三總義
常學三總義

  教授修心七義中有三種意義:第一、不違反承諾。在修心過程所要承
諾的事項,要有決心不違反。第二、是不可違越世間常理。第三、是不偏
執一隅。

  第一、是不違承諾,例如已經承諾不傷害眾生,而去傷害他就是違
反。所以我們既已承諾,不可違犯。當一天工作完畢,晚上要思惟,我是
否違反承許的修心事項,應履行事是否做到。

  不要認為自己很有修持,然後輕視他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非人就不
能傷害。西藏有些持咒者,他們能力蠻大,就很驕傲的說,他能降伏一切
魔。這種都違反世間常理。一隻小蟲,雖然沒有能力傷害我們,也不應該
欺侮,反而特別對牠起悲憫心。有的人因為自己有點功德,然後輕視他人
和業果。即使受到畜生的傷害,雖然有能力制伏,但仍要起慈悲心。一些
非人、鬼傷害我們,最主要的是以往傷害過它們,有少數是因為不信三
寶,然後想對學佛者,製造一些障礙,都要以慈悲心看待,也不可輕視或
傷害它們,因為修心時已承諾,不要傷害眾生。要利益有情。

  第二、不可違越世間常理。我的家鄉(雲南)有個故事:有一位格
西,修行時效法佛陀的手印,藏文直譯就是壓地定,把手放在腳上,佛陀
修時大地不會震動,這位格西很驕傲也這樣做。有一次真的地震,很多人
都跑走,也叫這位格西跑,他不但不走,而且很驕傲說,他只要修壓地
定,地就不會震動了。後來地震越來越強烈,他無法使地不震動,自己慘
叫跑出來。不要覺得不會傷害而放逸地,到一些有那伽非人之地,或和得
痲瘋等傳染病的人一起行住。悅意與不守誓言的人或野蠻人等受眾所責罵
的人一起,不應有諸如此類的違越世間常理。

   第三、不偏執一隅。譬如修取捨,有的只能對自己親人,沒辦法對仇
人;生起取捨之心。不僅如此並區別此是大乘法,那是小乘法不必修;同
樣大乘法又區別此法應修,此法不修;又分別修這個法就可以,不必修其
他法等,都是偏執一隅,因此一定要斷除。三總義是所有的一些修行教
授,都包括在內。只要把三總義好好修持,修心三昧耶教授,全部歸納在
內。



心改身如故

  在修心時,內心要不斷提升,讓它增長,但外表所表現的,要跟以前
一樣謙虛。譬如自己很有學問,外表不可表現出傲慢相。自己雖然很有修
持,外表不要顯現出來;有的人認為自己是修行者,裝模作樣,氣勢凌
人,外表看來煞有其事,但是只要遇到一點違緣,立刻現出凡夫相。不管
內心修持有多好,外表不要表現出來,行為要跟一般人一樣,不要讓別人
感覺很有修持。內心的修持要不斷增長,這點很重要。不要稍有成就,自
認為是有肉髻者,完全表現出來。

  有些人自己有一點修持,家中富有,然後過著奢侈生活,那自然錢財
及修持都會消失不見了。佛陀告訴我們少欲知足,吃、住、穿不要太好,
也不要很差,同世人不要差太遠;不要表現很富有,也不要裝得很窮,表
現中道,佛說是聖者種性。對吃住穿三種知足,一般乞丐也有,但沒有第
四個聖者種性,好樂心斷除所斷及修行。因此他們沒有具備聖者種性。



勿說支節缺

  不可以說殘障人的缺憾,也不可排斥他。我們修持修心七義的人,不
但不要說殘障,而且不可看人家的過失;對犯戒的過失,也不要批評,甚
至輕視譭謗。這樣不但他人心中不高興,自己可能感殘障的果報,以後受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

Weitere ähnliche Inhalte

Was ist angesagt?

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
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
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Heyssen Cordero Maraví
 
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
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
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سلامة العقبى
 
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
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
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andres real
 
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
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
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Heyssen Cordero Maraví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amaleon Cam
 
Fundamentos de la unidad
Fundamentos de la unidadFundamentos de la unidad
Fundamentos de la unidadVanyhony Zabala
 
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
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
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martinshlo
 
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
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
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Igreja Adventista do Sétimo Dia
 
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
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
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Heyssen Cordero Maraví
 
耶稣基督之受难周
耶稣基督之受难周耶稣基督之受难周
耶稣基督之受难周kungkk
 
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
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
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Victor Castro
 
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
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
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查經簡報分享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Jian-Yu Fisher Ke
 
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
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
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Opus Dei
 

Was ist angesagt? (20)

Manual de encuentros ACTUALIZADO
Manual de encuentros ACTUALIZADOManual de encuentros ACTUALIZADO
Manual de encuentros ACTUALIZADO
 
Manual de consolidacion
Manual de consolidacionManual de consolidacion
Manual de consolidacion
 
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
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
Conectados: ¡Del Templo a la Casa! - Sermones
 
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
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
فن التواصل والتعامل مع الناس
 
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
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
Los cinco ministerios de la iglesia de jesucristo
 
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
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
13. Grupos Pequeños y el movimiento de plantar iglesias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Curso de Discipulado Maestro Básico
 
Fundamentos de la unidad
Fundamentos de la unidadFundamentos de la unidad
Fundamentos de la unidad
 
耶穌與井邊婦人談道
耶穌與井邊婦人談道耶穌與井邊婦人談道
耶穌與井邊婦人談道
 
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
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
使徒性教會與五重職事的定義與運作
 
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
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
Epístola de los Gálatas - Serie de Estudios para Grupos Pequeños
 
Lo Primero la Intercesión
Lo Primero la Intercesión Lo Primero la Intercesión
Lo Primero la Intercesión
 
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
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
Sermonario: RENACER, una nueva oportunidad
 
ضع بصمتك
ضع بصمتك ضع بصمتك
ضع بصمتك
 
耶稣基督之受难周
耶稣基督之受难周耶稣基督之受难周
耶稣基督之受难周
 
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
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
Como orar y ayunar eficazmente
 
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
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
路加福音第二十章 (下) 死人復活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以弗所書(四) 在主裡合一
 
LA IGLESIA APOSTÓLICA Y SU TAREA MISIONERA
LA IGLESIA APOSTÓLICA Y SU TAREA MISIONERALA IGLESIA APOSTÓLICA Y SU TAREA MISIONERA
LA IGLESIA APOSTÓLICA Y SU TAREA MISIONERA
 
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
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
Retiro de octubre #DesdeCasa (2022)
 

Mehr von KhampaRen Wu

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
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
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KhampaRen Wu
 
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
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
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KhampaRen Wu
 
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
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
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KhampaRen Wu
 
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
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
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KhampaRen Wu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KhampaRen Wu
 
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
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
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KhampaRen Wu
 

Mehr von KhampaRen Wu (6)

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
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
金剛經中藏版 校後(最後完稿版)
 
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
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
七十空性論與金剛經/達賴喇嘛尊者
 
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
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
0903 達賴喇嘛尊者對台灣信眾開示
 
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
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
聖道三要/1996年達賴喇嘛開示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2009華人請法團法本
 
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
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
四聖諦 達賴喇嘛開示
 

修心七義/1995年洛桑校長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