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ist ein Scribd-Unternehmen logo
1 von 11
Downloaden Sie, um offline zu lesen
92 93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特 别 策 划
有
人说这个时代平庸。
那年靖康耻犹未
雪,将军在乱世中吟
诵“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那
年革命正盛,伟人站在雪原之巅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腰”。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历史与
英雄彼此成就,互相惺惺相惜,记
录着对方的或起或伏,留待后世去
景仰。
今天,时代看上去空无一物,
只剩下商业行为。商人成为时代的
英雄,在充斥着次贷与债券的商业
社会里鏖战。他们投机,挣钱,裁
员,吞并,在救世主与终结者之间
游刃有余,充满着钢铁意志,仿佛
不需要矫情的灵魂。
然而人们只见到了一面。他们
中的一些人,也有着自由的灵魂。
诗人骆英说:“这领带像枷锁
拴我在都市的监房。每一个目光又
像冷漠又像渴望。”他在2011年9
月买下冰岛三百平方公里土地打造
生态旅游,他是北京中坤投资集
团董事长黄怒波。再之前,江南春
引领着分众传媒叩开纳斯达克大
门,然而他站在成功之外诠释“幸
福”,他说:“当我翻身下床,看见
昨夜一首略带缺陷的诗还站在狂
乱的句法中,我觉得那种感觉分明
就叫做幸福。”
他们是商业领袖,在时代的脉
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心却从
未放弃对自由地写诗、浪迹于天地
的向往。他们自称诗人,听得见时
代最喧嚣的那面,并做出反应。
他们也需要出口。
“一个只有金钱和功名,而没
有诗歌的时代,是种悲哀”,季琦在
博客上这么写道。他读北岛和宗白
华,从他们的诗歌里寻找自己的青春
时代。尽管他创建了汉庭,他仍旧需
要内心的镜子。其中有一面镜子是投
资人王功权。而王功权的镜子是磨
铁创始人沈浩波。如此这般。他
们迫不及待共鸣与释放,让僵化
的生命柔软下去。然后生活着。
一直以来,商与诗如同人生的
相对论。诗人总是潦倒和清高,
商人总是暴发和世故。夺得诺贝
尔文学奖的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
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
说:“诗人不能象商人那样敏感地
对待时间。”沈浩波也感慨:“诗人
和商业的距离太远了。”这一对矛
盾体一直以来仿佛不可调和。而它
们一旦结合,便有着时代的回音。诗
人的灵魂自由漂浮,商人给自由的
灵魂插上翅膀。
当海子写下“我有一所房子,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将25岁的生命
结束在铁轨上时,正是诗歌开始
被“下海”取代的年代。诗人写着
浪漫情怀的诗歌,在生活的洪流里
苦不堪言;他们理想,他们忽略现
实去拥抱理想。这是发生在上世
纪80年代末的事情。当时的另一些
青年,压抑着诗歌的理想,投身到
商业的浪潮里,在若干年后迂回地
成就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是今天的
江南春、黄怒波,和很多人。不论
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中华诗
词研究院,还是登上世界第六峰
大声朗诵自己的诗歌,在悖论中
生活,他们是这个时代最传奇的
人——坚守对自由的渴望,然后
实现它。
正因为总有这样一群商人外
表、诗人内心的企业家坚持着对自
由的追逐,所以诗歌得以更加丰
富的形式,在商业生活里怒放。他
们将GDP玩转得诗情画意,既不
辜负自己的智慧,又不束缚自己的
灵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与
时代。他们不再像机械一般破坏
和铸造,却乐于发现与回味,从事
着看上去那么美的事业。数码品
牌推出盆栽音箱,连锁咖啡馆邀
请艺术家在贴满吐司的墙壁上用
食材作画。诸如此类反复发生,不
经意将全人类生活的某个出口,重
置了。
然后我们发现,生意本身也拥
有了生命。回忆中,那些时常让我们
微笑的商业故事往往充满非同一
般的生活腔调。它们并不只是赤裸
裸的利益数字或商业战争,至少在
路上,它们散发着自由的魅力,折
射着生活里最美好的色彩——那
些活灵活现的生意理念,如何像流
淌的水,轻抚过某一片荒芜,并旺
盛了这个时代。这些生意自由存在
着,留下了新鲜的故事,而故事本来
的样子,以一种诗意的姿态,被人
们记住了。
所以这仍然是一个浪漫的时
代,如果连商业英雄也没有放弃
的话。
撰文:蒙蒙头 编辑:费文晶
一定有种特别靠近的距离
94 95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前一晚,下了整夜的大雨,通红的阳光
里,稻穗的草叶上还留有些许雨珠,稻神在
诉说着某种永恒。这天正是John Hardy设
计中心里一年两次的“收割日”,清晨8点,很
多员工已经在稻田里劳作开来,收割、捆束,
然后供奉“稻神”——对巴厘岛人来说,万物
皆有神,心诚敬奉是唯一的必须。
这个“必须”同样渗入John Hardy的
经营理念,敬奉自然,敬奉当地文化,敬奉巴
厘岛最传统的首饰制作技巧。
自然就像古希伯来的神
一路驱车,满目稻田,眼睛快要乏味
时,形似火山的建筑拔地而起,这是John
Hardy设计中心在远处对我们的召唤。
建于2007年的设计中心,占地三万平方
米,包括以巴厘岛四座火山为设计灵感的休
息会所、原始的有机厨房、设计部、产品陈列
厅、长桌餐厅,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区域——有
机稻米、生姜、甘蔗、香蕉树等,这一切都可
以用做烹饪或直接食用的食材,当然还有山
羊、兔子、蜜蜂和鸡,它们同样是这里的重要
成员。这片曾经位于稻田中央的土地,在成
为设计中心后,依然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状
态——这就是John Hardy建造时明确的责
任:保护环境,让有建筑的地方同样可以进行
农业生产活动。即使有一天离开,这里也可以
百分百恢复原来的模样。
中心里的建筑大多由竹子建造,墙壁取
材于天然材料,没有钢筋水泥。比如火山形的
休息会所,用了四千多棵竹子,笔直高耸,无
限地伸向天空,员工可以在午餐时间来此打
球消遣,也可以接待贵宾、举办活动。
和动物们打了一路招呼,如蜻蜓般轻轻
踩过池塘的石路,就进入了最重要的设计部
门。这栋曾经面临拆毁的老楼,因为设计中
心的建立,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活力,新铺
的地板没有任何水泥成分,没有电脑,没有空
调,通畅的空气流通带走了伴随热带雨林气
候的潮湿与闷热。
而那间每天为七百多位员工准备餐饭的
厨房,则全部使用巴厘岛传统厨具和柴火。
厨师原本服务于一家五星级酒店,十二年前
加入John Hardy。每天下午1点,传统印尼
菜会被准时端上大树下的长桌,这就是著名
的“One Clock Lunch”,任何来中心参观
的游客,都可以和公司管理人员在长桌前一
同用餐。
不论是CEO Damien Dernoncourt、
首席设计师Guy Bedarida,还是每天沉醉
于锤敲声中的工匠,设计中心里的每一个人
都极度热爱着这片土地,好象自然就是古希
伯来的神,永远嚷着说:“在我面前,你不许
敬奉别的神。”除了赋予人们基本的生活,大
自然更是珠宝设计绵绵不绝的灵感之源,
John Hardy的“河流”、“竹”、“神龙”系
列都可以在这个神奇的岛上找到原型。
“竹”系列是John Hardy和自然的一
个誓约,每款“竹”系列产品背面都标有竹子
棵数,即每售出一款,就会根据产品相应的价
值在岛上种植竹子。而员工飞行出差产生的
碳排放量,也会由环境部门换算成竹子棵数,
进行种植。到目前为止,John Hardy已经在
岛上不同村子种植了共八十万棵竹子。
Damien感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他相
信不论是自然、生活方式、风土、宗教以及
John Hardy
嬉皮士落脚的饰品王国
John Hardy之于巴厘岛是一种奇
特的存在,这个充满力量和个性、
心诚敬奉自然的纯手工奢侈品牌,
牢牢扎根于巴厘岛丰沃的土地和
精湛的传统银饰技艺,与乌布村成
为奇异却理所当然的共生体。
采访、撰文:文晶 摄影:于聪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A
John Hardy设计中心位于巴厘岛乌布村
的一片稻田中央,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大
多由竹子建造,墙壁取材于天然材料,没
有钢筋水泥,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状态。
96 97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巴厘岛上的自然、生活方式、风土、宗教和它的多元化,
孕育了John Hardy所呈现的一切,对他们来说,这片土地可以创造奇迹。
它的多元化都孕育了John Hardy所呈现的
一切。
员工是最大的武器
John Hardy的故事,似乎和岛上的
传奇一样多。作为公司的创立者,加拿大人
John Hardy既不是设计师,也不是珠宝商。
十七岁那年,他像个嬉皮士般周游世界,爱上
了当时嬉皮士们钟情的巴厘岛,从此定居在
此,并和当地艺术家一起工作。尚未将珠宝
当作严肃生意的Hardy先生,拿着和当地工
匠合作的项链,向海滩上的游客兜售,出售之
后便离开,直到钱用完了,他再重新做一个。
如此玩耍似的生意,持续到他遇见自己的第
二任妻子Cynthia,她极富商业意识,帮助
Hardy真正建立了珠宝产业。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此后Damien和
Guy的加入都伴随着些许戏剧性。Damien
在2003年加入John Hardy之前,自己创
立了一家香港公司,跑遍了中国各个城市。
2001年他决定卖掉公司,回学校充电,念完
MBA之后,Damien只想回到亚洲工作,碰
巧通过朋友认识了Hardy先生,两人在巴厘
岛一见如故,Damien也深深地被这家公司
的一切吸引,毅然加入。
Guy在加入John Hardy之前,甚至从
未来过亚洲,如今想来,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
思议。这位曾经在巴黎为名流设计珠宝、后来
前往纽约服务于梵克雅宝的设计师,一度享
受着在纽约工作的欣喜,“我爱纽约,从来没
想过除了纽约还会去别的地方。”所以当某天
接到猎头电话,请Guy担任John Hardy设
计师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绝了邀请。直到有一
天,Guy接到了Hardy先生的电话,希望他
能亲自去巴厘岛看一看。于是,Guy将这个邀
请告诉了梵克雅宝的总裁,并得到总裁的鼓
励,在那一刻,没有人会想到Guy的第一次
亚洲之行会促成他生命中的重要决定。
“我发现巴厘岛人的手灵巧得令人难以
置信。我想,有了他们的双手,就可以实现我
的一切奇思妙想。”就这样,1999年,Guy和
心爱的纽约说“再见”,巴厘岛的奇妙旅程从
此开始。
2007年,Hardy先生希望退休,
Damien和Guy以管理层收购方式买下公司
股权,开始把John Hardy推向国际市场,在
香港成立总部,同时成立了纽约和曼谷的办
公室。Damien说,“在John Hardy,我只
有两个单纯的想法,把精致独特的设计与纯
手工艺呈现给全世界,并且在尊重员工及我
们所处的环境中创造丰沛的利润与运营,向
全世界展现不同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Damien和Guy有一个重要共识,即这
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公司,要更好地关注这里
的人。除了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险,还强
调从积极的角度激发人们对工作的主动,比
如员工迟到,与其扣罚工资,不如奖励准时到
达者一笔微小的奖金,尽管只是半美元,对
整个公司来说没什么影响,但因此获益的员
工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除了中心里的七百名员工,公司之外,其
实也有三四百人在家里为John Hardy工作
着。她们绝大多数是女性,由此可以照顾小
孩,同时又有收入来源。
2007年,Damien和Guy将计划很
多年的“Job for Life”项目付诸实施。据
Damien介绍,他们想帮助那些即将离开孤
儿院的女孩,让她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
谋生。初期他们培训了六个女孩,今年计划
扩大到十一个。Asnat,初期培训的女孩之
一,此前,她从未握过一支笔,经过两年极富
耐心一笔一划地绘画练习,现在她已经正式
升为设计师,留在设计中心工作。其他女孩
则会陆续结业并依照专长分派到不同部门。
Damien认为,不论她们以后是否留在John
Hardy工作,令人放心的是,她们已经拥有一
技之长,能够独立在社会谋生。
没有手工艺,灵感如风中芦苇
如果一件珠宝拥有灵魂,它会成为佩戴
者的伙伴,不忍摘下。设计、传统手工工艺和
科技,这就是Guy强调的John Hardy产品
的三个主要元素。
手工制作间里,长时间伴随着打磨、锤
敲等各种杂音,但每一个处理不同程序的工
匠,似有长久安然的气质,沉沉地专注于自己
手上的任务,一双双灵巧的手,一定是受到了
上苍的眷顾,链条编织、Palu(用锤子敲打
花纹)、蜡雕,即使吹捧他们拥有全世界最棒
的技艺,也毫不夸张。
从手绘设计草图、制作蜡模到雕刻蜡模、
浇铸、各种工艺加工,一件珠宝要经历的复
杂程序远远超乎想象。Guy告诉我们,一件
珠宝从草图到成品,耗时一年到一年半,期
间还要历经各种检验,真是一条跪着行走的
长路。但这就是Guy坚持的方式,“当一副草
图由人亲手绘制出来,它就是一件艺术品。
世界上的每台电脑都有一样的程序,你会成
为电脑程序的囚徒,作品并非百分之百的自我
个性的体现。手绘时,设计的形状、色彩、比
例、变化的随意掌控,电脑无法超越。灵巧
的手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创造新的东西,在五
分钟之内就能绘制出完全合乎比例的漂亮作
品。所以我宁愿招十个插画设计师也不要一
个电脑。”
设计部的图书馆,有如阿里巴巴的宝
藏,收藏了约四万张John Hardy的珠宝手
绘档案,这些手绘图好像躺在纸上的真品,
安静却充满生命。事实上,并非每张设计图
都会得到采用,但Guy鼓励设计师随意创
造,这样才能提供选择的多样性,Guy相信
John Hardy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这么多
手绘设计的珠宝公司,也是以一种让人意想
不到的方式经营商业,它并非那么强壮,金融
世界的每一个小震动都会令他们“摇晃”,但
Damien和Guy深信,商业的成功可以有另
一种方式,需要有梦想和诗意,以及可持续
发展的视野,这才是一家公司最悠久绵长的
成长根须。
John Hardy首席设计师Guy Bedarida。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A
从手绘设计草图、制作蜡摸到雕刻蜡摸、
浇铸、各种工艺加工,一件珠宝要经历的
复杂程序远远超乎想象。
手工制作间里,尽管伴有打磨、锤敲等各
种杂音,但每一个工匠,似有长久安然的
气质,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任务。
98 99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终于来到仁多玛村,3200米的高原,似
乎和藏区很多村子一样,有一座浓缩了藏民
所有瑰丽想象的寺庙,和许多简陋的民居。
忘记那些高亢的草原赞歌,事实上,这
片土地惟有七八月份才可能真正诗意地栖
居,连绵不绝的高地满覆长草,格桑花抓紧
时间怒放,牛羊穿行于片片绿地,诉说着丰美
的游牧故事。在其余的十个月里,牧民最熟悉
的莫过于干燥、寒冷和狂风。即使在初夏气
味浓烈的五月,法国女孩德清(Dechen)依
然怕冷,穿着羽绒服,脸颊上累积着五年来此
地赠与的高原红。
2007年,德清在这里建立了Norlha工
厂,利用高原上的牦牛绒纯手工制作围巾,为
藏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方法。这
绝对不是一个开花店式的浪漫实践,它逼近
现实,充满艰辛。
纽约从来不是我的梦想
在藏语里,“Norlha”意为“财富之
神”,是牧民对牦牛的尊称,因为这种动物是
他们的财富之源。创建Norlha工厂的想法来
自德清的母亲Kim Yeshi,她在法国成长并
受教育,嫁给了一位藏族汉子,有四个子女,
德清是这个家庭里的老二,从小会说藏语。
Kim热爱纺织品,认为世界上最美的毛绒是
羊绒、驼绒和牦牛绒,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牦
牛绒制品。
2005年,德清刚刚结束在纽约的大学
生活,她学习摄影,却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
么,于是习惯性地听从母亲的建议,和弟弟一
起前往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当地的牦
Norlha Workshop
游牧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牛毛有多少利用的可能性,为母亲的Norlha
项目做研究和准备。德清和弟弟从当地牧民
手中收集了一吨以上的纤维原料,用卡车经
过拉萨运到加德满都,在母亲朋友的工厂
里,将牦牛毛纺织出来并测试质量,结果获
得了非常棒的产品。
除了Kim本身对牦牛绒的期待,她和德
清更想尝试成立一个在西藏地区的经济可持
续发展项目,即建立一个小企业,培训并聘请
牧民来参与。
那一次,她和弟弟在仁多玛村遇到了
Norlha项目的关键人物——牧民Dunko,
在和Dunko和他家人的交谈中,德清认识到
作为牧民的他,是多么渴求另外一种生活,一
个改变他自己和全家生活的机会。他从未上
过学,所以想抓住这个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
Dunko的想法深深震憾了德清,她意识到自
己对于摄影所能做的并不多,但确实能为当
地的牧民做一些改变他们生活的事。这次旅
行坚定了德清的信念,她愿意忽略泞烂难行
的道路,极度虚弱的供电,没有网络的与世隔
绝。她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确实能为这个村
子做些什么。
2007年,Norlha就此诞生,伴随着这
个项目,德清将自己从繁华世界彻底抽离。当
然,纽约从来不是她的梦想之地,她和这个
国家始终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好
像跟随羊群四处流动的牧人进入一切都被程
式化的樊笼。许多人为德清感到遗憾,认为她
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付给了纽约的大学,如
今却执拗地守着一片远离现代生活的苍茫土
地。她觉得可笑,“我在大学时才发现美国如
此令人沮丧,因为大多数人,就是读书,找工
作,想着赚大钱,买房子,想着多要些孩子,
每年享受两周的假期。”不,这完全不是她要
的生活。即使Norlha成立之后,德清过着从
办公室到家两点一线、平淡无奇的日子,但看
着三岁的女儿,顶着藏区孩子特有的高原红,
在这里有力无邪地生长,她心存感激。
牧民的渴求
仁多玛村有2700多位村民,世世代代以传
统放牧为生,年轻一代,则渴望走出这个村子,
去城里打工,“离开”是如此强烈的一种意志,
然而他们究竟能做什么,却始终是一个问题。
和如今在都市建立大型项目用以获利
的想法相反,德清和母亲更希望留住当地人、
使用当地原材料、在当地附近建立小企业。
Norlha使用牦牛绒生产高端围巾的项目,不
仅可以令完全本土的产品获得附加值,也可
以帮助当地牧民获得在家乡就业的机会。
在Norlha工厂的展厅里,挂着德清和
母亲拍摄的照片,提醒着人们一个工厂从无
到有的艰难分娩。2006年秋天,先是德清和
Dunko等四人,前往位于柬埔寨暹粒市的丝
绸中心(Centre de la Soie)接受为期四个
月的培训课程。然后又去母亲朋友在尼泊尔
的工厂里进行了六个星期的学习,学习如何
纺织。他们在尼泊尔购买了木制纺织机,一边
建造工厂,一边在帐篷里开始工作。
很多个整夜,一弯细细苍白的镰刀月下,
德清和最初的小规模团队,在草原上支起帐
篷,对面就是建造中的工厂,究竟会是怎样的
结局,其实德清自己也不知道。毕竟要说服当
地牧民一起参与这个新鲜的项目,并非易事。
Dunko陪着德清,去许多牧民家里拜访,和
这些家庭管事的人多次交谈,然后由牧民把
这个想法与村子里其他人分享。
第一年,工厂只有二十个人,直到2007
年年末,已经扩展到六十人。2007年11月,他
们搬进工厂。两位来自尼泊尔的纺织专家在
仁多玛村待了六个月,专门教授牧民纺织的技
术。一般将牦牛绒转换成绒线,需要一个月;
熨烫清洗,一个月;编织,五六个月。当一位
牧民完全可以胜任一门工序,她就可以到其
他部门学习另外一种技术,通常都从穿线开
始,然后到编织、印染、打版。
每年夏天,德清还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前
来,为牧民教授二三个月的英语课程。道吉仁
青,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在青海藏语学校毕业
后,经老师推荐来到Norlha工厂,这个曾经
拥有大学梦的年轻人,现在更愿意留在工厂,
“这里能学到的东西比大学多很多。”和道
吉谈话,英语是更畅通的沟通方式,无疑这
是数年来培训的结果,如今他已升任销售经
理,管理Norlha在全球的销售网络。
德清相信,如果仅仅是收集牦牛毛,并
不能真正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每只牦牛绒毛
半公斤重,我们收购来几百只就可以改变他
们的生活,这真是天方夜谭。只有教会这里的
人如何将手上的原料变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拥有稳定的就业,你才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现
德清和母亲Kim Yeshi想尝试成立一个在西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即
建立一个小企业,培训并聘请牧民参与。2007年,Norlha诞生,伴随着这个项
目,德清将自己从繁华世界彻底抽离。 采访、撰文:文晶 摄影:于聪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B
Norlha工厂位于海拔3200米的高原,这
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传统放牧为生,目
前已有一百多名村民参与到Norlha项目。
Norlha的吉祥物:纯手工制牦牛玩偶
100 101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村,工人来到城市,来了以后又离开,没有人
负责任。孩子很多得了爱滋病,这样的悲剧每
天都在上演。
那些咖啡小农出售咖啡后得到的金额少
得可怜,甚至还不够生产的成本,导致不停陷
入贫乏与负债的轮回。他们越赚越穷,而城市
里的连锁咖啡店却从未降过价。朱克明清楚
感觉到咖啡小农的痛楚,认为那些生命应该
有更好的待遇。
“在38度高温下,走过上千公里,你才
懂得珍惜一杯咖啡。”这便是朱克明的“货
圆甲咖啡”良善的初衷。经过反复思考,朱
状。也因为他们的生活全部寄托在这些绒毛
上,这些是最困难的事情,你必须居住在这
里,耐心地训练教导他们。”
也许,这就是德清和母亲目前认为最大
的成就——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员工来自当地
的村民,这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牧民,已经可
以在各方面独立开展工作,包括仓库管理、预
算编制、客户管理等。德清不想做纯粹的社会
克明决定站在农民那边,开始直接与咖啡民
接触。这正是Dean Cycon强调的“Drink
Responsibility”,他是一位社会运动者,
致力推行公平贸易咖啡豆。朱克明也打算从
一杯咖啡开始,当改变世界的那个人。
深入非洲,直接交易
这些年他进入马拉威,跑上几千公里避
开财团,飞到山区与酋长沟通,从马拉威(非
洲东南部国家)到埃塞俄比亚,在非洲、南美
洲多处耕耘,以几个据点为中心,直接收购小
农生产的咖啡豆。对销售渠道一无所知的农
化商业,她想使商业多一种可能,让受雇者切
实感受到从中获取的价值。
鲜为人知的大牌供应商
目前,Norlha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存
在,但它是很多大牌的围巾供应商,Norlha
曾经 合作的公司包 括A nt i k Bat i k ,
Arnys, Juliette Ozouf, Sonia Rikyel
和Christophe Lemaire等。受保密条款
的约束,德清不想提及更多顶级品牌的名
字。Norlha的织品现在每年发布两次,每个
月大约手制九百件织品,一年销售量在一万
件左右。
熬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德清认为
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如何赚钱,也不再是过
去那几年里一个人的孤单、疲倦和失落,也许
厦门街的小巷纤细而长
用这样干净的麦管吸月光
凉凉的月光,有点薄荷味的
月光。在池底,湖底
──余光中《月光曲──杜布西的钢琴
曲Claire de Lunc》
这时是白日,没有月光,和煦阳光领着我
们向前行走,拐了弯走进货圆甲咖啡店。
咖啡小农的痛楚
朱克明以前玩团,每日开心地腻在朋友
和音乐里,盗版猖獗后才渐渐离开音乐产
业,跟着学长到意大利指导商家开店、使用
咖啡机器。他进入这个领域早过星巴克和超
商咖啡,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涯令他成了贸易
商,经营起多地贸易,期间转往寻找咖啡品牌
进口,近年才改变方向寻找原料,自己烘焙咖
啡豆销售。
从苏门答腊最北边深入农庄,参观过咖
啡处理场,亲自走访当地咖啡农民的居所,
朱克明这才明白,他们这些贸易商都是剥削
农民的“帮凶”。世界各地许多所谓“公平贸
易”的商家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善农民生
活。长期以来,偏远地区或落后国家的生产
者及提供者由于无法以英文沟通,缺乏知识,
长期受大企业及财团垄断的影响,往往得不
到应有的薪资,利润几乎都掉入中间商、盘商、
零售商等的口袋里,无形中将第一线生产者
从经济体系里边缘化。
朱克明解释说,公平贸易指的是用公正
的价格直接和当地的咖啡农进行交易,如今,
咖啡从生产者生产生豆,抵达到消费者手中
的咖啡,中间约有150次以上的转手。那些非
洲当地的农庄中,比如马拉威湖北边的寡妇
就在未来,会有大笔大笔的投资涌向这里,因
为她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存在更大的
利润空间时,我们才能付给牧民更丰厚的薪
资,这是项目中的一部分。”
草原开始苏醒的初夏,德清忙着在工厂
旁边进行扩建,筹备毛毡产品。事实上,由于
牦牛绒太短,不能像羊毛和羊绒那样进行随
心所欲地加工,所以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制造
毛毡产品。她的母亲已经为开展这个新项目
与专家在美国卡罗莱纳州调研了三年,并在
那里建造了工作室,设计了专门处理剩下用
于制作毛毡的机器,只要机器到位,新项目就
可以步入正轨。
这是令德清期待的阶段,从开始选择来
到这里,她就做好了决不逃离的准备,或者正
如她的喃喃自语:已经陷得太深,无法抽身。
一杯咖啡可以拥有多少爱和关怀?诗人余光中的故居于台中厦
门街,这里也是货圆甲咖啡馆的所在地,致力推动咖啡公平贸易
的朱克明,就是从这里出发,飞向非洲东南,漫游巴西,然后回到
台湾,进行一场关于咖啡的冒险。
Norlha工厂创始人之一,德清。
收购牦牛绒就能改变藏民的生活,这真是天方
夜谭。你必须居住在这里,耐心地训练教导他
们,将手上的原料变成更有价值的东西,拥有稳
定的就业,才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
采访、撰文:谢浚如 摄影:HAKKA FAN货圆甲咖啡
一场关于公平的冒险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C
德清曾邀请尼泊尔的纺织专家教授牧民穿
线、熨烫、编织、印染等技术,当一位牧民
完全可以胜任一门工序,她就可以到其他
部门学习另外一种技术。
咖啡馆取名“货圆甲”,是希望这些货物都
能圆满、质量甲上,朱克明总是不畏艰难,
从世界各地进口最独特的咖啡豆。
102 103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民,也渐渐愿意直接出售咖啡。
朱克明在非洲的冒险,常常因为交通不
便,必须辗转寻求能够开车的建商和厂商,最
初还是通过当地医疗团队的朋友协助,才得
以接触到当地的农民。上一趟的非洲之旅,
朱克明就被当地警察盘查留下,幸好有咖啡
农庄老板和医疗团队的帮助,向警方解释他
是帮助非洲孩子的慈善人士,才得以放行。
深入农庄的路途开车往往都要好几十公
里,从这个村庄到下个村庄,来来回回一周要
十几趟,有时候只能睡车上或工寮。他和这些
咖啡农民逐渐变成了朋友。不仅指定这些农
庄进行烘培制造咖啡,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
也捐赠豆浆机和有机肥料,教他们如何运用
玉米粉煮食做早餐,甚至从台湾运来生产烘
培豆子的机器设备。对于这些没有受过教育
的农民来说,只有依靠直接接触,才能有教
导和让他们理解“公平贸易”的机会。
“从前玩团的时候总很快乐,看见那些
笑容,我好像又回到最开心最单纯的时刻。”
朱克明说,每趟从马拉威回来都有很深的感
触,“自己不再过生日,有时回程抵达香港,
买个东西、走近繁华,顿时觉得不知所措。”
他的每趟旅程历经三个月以上,一年两
次左右。这个与财团对抗的小咖啡馆主,要透
过自己的双脚把这些咖啡农聚集在一起,“我
要做华人的公平交易”,他说标准参照国外公
平交易守则,其实很有风险,当地欧洲的一
些公平交易有太多中间财团,仍然在压榨农
民,而当货圆甲真正做到公平对待,农民反
而讶异货圆甲为什么愿意给这样的价格。
干净 原始 圆满
一杯咖啡的好坏,咖啡豆往往扮演着
重要角色,货圆甲的咖啡拥有国际证书。某
些中南美洲国家顶级咖啡豆只限定出口某
些大国,店内的“牙买加蓝山咖啡豆”,便是
从产地牙买加远渡重洋运往日本,再由朱克
明从日本进货,价格不菲的顶级咖啡豆,风
味浓郁、匀称又带酸味,是许多品尝家的最
爱。而“巴西黄波旁咖啡豆(Brazil Yellow
Bourbon)”则拥有ECO保证,保障咖啡产
地的树林、雨林不遭受破坏,滋味带有淡淡
的果香味和果酸,十分宜人。
从事咖啡业十五年的朱克明,对于咖啡
豆挑选烘焙有着丰富经验,许多客人到此与
他切磋咖啡手艺,畅谈咖啡经,也让货圆甲成
为一个咖啡爱好者的聚所。这一天,朱克明的
巴西朋友特地来访,带了他从巴西咖啡庄园
带来的豆子给朱克明品尝。
朱克明为咖啡馆取名“货圆甲”,是希望
这些货物都能圆满、质量甲上。他亲自到达那
些地方,把最干净、最原始、没有农药污染的咖
啡带回台湾。
加糖加奶的意式咖啡正流行,但朱克
明却希望能将单品黑咖啡的香醇传递出去:
“黑咖啡较健康,口感较丰富,每个人煮出来
的味道都不同,比较有特色。”充满热忱的老
板,总是不畏艰难,从世界各地进口最独特
的咖啡豆,带领客人踏入咖啡大千世界,品尝
多变的口味。
目前,货圆甲开张一年多,在台中已有四
家直营门市,朱克明坚持每家都以不同风格
装饰,因为他相信每杯咖啡体会到的人文和
生活都不一样,所以他试图将不同的体验和
想法,通过每家店不同的空间感得以展现。
比如五权西店有复古风情,木制门是朱
克明过去旧家三合院使用的木门,挂在墙上
的咖啡麻布袋,清楚记录了咖啡豆的产地号
码。中科店则体现禅意,门前铺展着小块绿
地,结合藤竹等地材、风土、颜色和技艺,渗
透着古典中国的韵味,教人领会水墨画中的
山水光阴。如果再配上一段音乐,泡一杯黑
咖啡,那又会是个舍不得回家的晚上。
诗意不见得能绵延,但作为生意,朱克明
希望它具有金钱以外的意义——投入一段冒
险,让咖啡小农得以重生。
他清楚感觉到咖啡小农的痛楚,认为那些生命
应该有更好的待遇,于是从马拉威到埃塞俄比
亚,直接收购小农生产的咖啡豆。
俳句餐厅
在美国吟诵日本传统俳句,是Akai
Hana日本餐厅十年来坚持的传统。
这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日本餐厅从
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俳句大赛。比
起双人晚餐或者二十美金优惠券的大奖
而言,更吸引人们的显然是三行十七个音节的
俳句魅力。Katherine和Michael们趋之若鹜,像
发现了一扇通向东方的窗口。那些对自然美景
与四季递嬗的感动,那些对生命的赞叹,发生
在这里而不是京都,然后在樱花盛开的春天,
他们记录下来。将诗寄到餐厅,或者索性用餐
时留下随笔,都有可能成为当年的赢家,与
自己的诗同时在餐厅主页上向全世界致
意。Akai Hana收获了名气,也收获了
美不胜收的味道。
时间银行
时间也能收藏。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
究员埃德加·卡恩(Edgar Cahn)46岁时患
上心肌梗塞,因此创建了“时间银行”。人们把
志愿帮助他人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然后当有
一天他们需要帮助,便有了这些存档的“被服
务时间”。从此,时间这个世上最容易被挥霍的
家伙,被分秒不差地锁在时间银行账户中。你
的每一天若无所事事,时间便无所事事地
过去;你若用它来照看邻居的小孩、提供
法律援助,甚至更异想天开地付出,你
便拥有了新的一天,记录在你的人生
里。生命没办法因此延续,但生命的
意义因此叠加。人们交到了新的朋友,
同时充实了自己的人生,邻里关系也不
再那么紧张。时间在你踏入时间银行的那
一刻开始,随时停摆,随时启动,不再像从前一
样随波逐流。
沙漠有月亮湖
月亮湖是沙漠的歌,荒芜中最温柔的音符。一
个叫做宋军的商人在贫瘠的阿拉善建起了月
亮湖旅游区,人们叫他“沙漠疯子”。他将
王石、柳传志等如雷贯耳的商业领袖请
到那儿去,让他们见识大漠的极美与
荒凉,然后一起加入治沙的行列。这
听上去和一般的旅游区不太一样,但
这是宋军从城市扎根大漠的初衷。尽
管月亮湖静默在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个以
它为核心的公益性生态环保
组织却悄然建立,天然的
草场留下来,牧民得到了
工作机会。当有一天,阿
拉善不再荒芜,牧民不再贫
困,月亮湖让沙漠变得美丽,沙
漠疯子便实现了他的梦想。
活着的建筑
让人惆怅的钢铁城市,一些建筑会呼吸。菲律
宾一间叫做Environment Design的公司出现,打
造原生态的世界。他们的建筑用环境代替钢
筋水泥,植物都成了装修材料。比
如竹子被大量运用,从竹窗
到竹栏杆,再到竹屋顶,
让人联想起《卧虎藏龙》
中那幕摧枯拉朽的绿,
现在成了酒店的廊园。在
Environment Design的作品里,
人与环境拥抱成一体,空气、土地、
流水自然地存在,作为主体的人置身其中,只是
这条生态链的一分子,而他的身与心与灵都自
由地存在。他们最大的贡献,还原了生活的本来
面目,直到有一天建筑也能与我们对话。
变老照相馆
一对中国情侣突发奇想给自
己拍摄了一张“变老”的照
片,得到周围朋友的一致
赞叹。于是他们开了一间
变老照相馆,将情侣化妆
成老年人的模样,留下这个
瞬间。浪漫的生意效果显著。有人
从几百公里外慕名前来,有人拿着照片感动落
泪。每对情侣怀着与对方一起慢慢变老的甜蜜
愿望来到这里,迫不及待想证明自己的爱情。
不同的对象带着不同的故事,将今天交给摄影
师,都想立刻看见明天。中国情侣只是用了一
点小技巧,却开始扮演见证爱情的角色。他
们在收集爱情瞬间的同时,开始
想象也许还能够帮人们定格
四十、五十、六十、直到永
远的每一个甜蜜瞬间,将
所有不可预见的未来,交
到情侣手中。如果爱情会说
话,它将说些什么?
农产品革命
如果奶酪包装得像静物画……在墨西
哥,Villa de Patos可能是若干默默干活
的农产品企业之一,可是当这间成立于
1980年的家族企业将看上去像艺术品
一样的农产品放在网站上时,那些本来很
粗糙的作物都鲜活了。他们有意识地把各种农
产品包装得超凡脱俗,像大自然本身的模样,纯
粹得不能再纯粹。Savvy Studio设计了这些农产
品的包装。这是一次有意思的合作,虽然也许
不过是农产品时尚革命的一个小水花。但是,我
们还是恣意感受到了——田园,微风,温暖并
不放肆的阳光,充满龙舌兰植物的墨西哥
和她的傍晚。
香皂拯救孩子
每天有很多东西在浪费,而它们也许对
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救命的宝藏。比
如旅馆里的香皂,它们大多去了哪儿?即
便用着脏水,香皂也能避免六成由卫生引发的
疾病。而在一些卫生糟糕的地区,很多孩子死
于肺炎和腹泻,甚至多于爱滋病和虐疾。Clean
the World的创始人有意识地成立了这家公司,
专门从旅馆收集香皂,经过严密加工之后运往
数十个国家,改善当地的卫生状况。如今,他
们希望能做得更多,直到旅馆、饭店的其
他垃圾有一天都被回收利用。那时将
有更多孩子看得见未来,也能化身天
使的模样重新飞翔。
爱情图书馆
图书馆洋溢着爱情的滋味,这件事发生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那儿有一间寻偶图书
馆,里面珍藏着与爱情有关的名著作品。图书
馆的座位非常讲究,如果你坐在长桌前兀自阅
读,而她悄然出现在你邻座,代表着你将有
一段故事拉开序幕。日本经典电影《情书》中
的情节在这里反复上演,只是这次,人们不
需要再通过多年缅怀去发现一段感情,
因为当单身的你踏入这间图书馆,就
意味着你已经做好准备去憧憬爱情。
对了,图书馆只允许单身人士进入,
而且一旦爱情结了晶,不要忘记缴纳
相应费用给月老,这样它才能制造更
多的浪漫给予未来的情人们。
诗样生意
世上有很多种生意。其中一些对生活充满敬意,对生命无限景仰,以不流
于传统的姿态,追求着最普世的美。即使它们不说话,也像诗一样,荡漾
着别样的意义。然后我们发现自己,感受到温暖与爱意。或者能把它们称
为如诗如画的生意。
从事咖啡业十五年的朱克明,许多客人到此与他畅谈咖啡经。
撰文:蒙蒙头
104 105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漂泊者:无可摆脱的远方
在生之外的夜空里
有一只眼睛在伊斯兰堡
一只眼睛在额尔古纳
那人一直在天上读着巨大的亚洲
——《河西抒情》,2003年
宽巷子,香积厨。
这是李亚伟在成都号称人文地标的宽窄
巷子开的一家餐馆。“香积厨”这本是僧家私
厨的别号。他闯进来的那一刻,并不象是这里
的老板——没有必备的庄重和气度感。也不
似游客——浑身都是小心翼翼的好奇。
他象一只横冲直撞的刺猬——或者说是
一只贸然闯进瓷器店又一脸满不在乎的单峰
骆驼。脚下却好像没有路,又好像全是路。至
于他踏进的店,仿佛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与宽窄巷子里很多类似的餐厅走贵族、
文艺、高雅、故作神秘的的路线不同。香积厨
有着一股子川西小院的闲适和烟火气。
即使在自己的地盘,要拍摄他也是一件
困难的事情。所有的随意亲和在镜头前都转
化为僵硬的不自在。率性行走多年,他依旧不
太习惯遵守外界为他制定的规则。
可是,他演绎着那么多的角色,需要在
那么多规则中行走。
他是著名诗人,也是商人。是和朋友拼
死一醉的老友,也是永远在路途和灵魂上漂
泊的游子。是逸乐生活最忠实的拥护者,也是
深刻的写作者。有着一颗骄傲的内心,也谦
和的面对每一个素昧平生的朋友。曾尖刻地
嘲讽,也热烈地思考。没有方向,却永远在寻
找方向。热爱遥不可及的远方,也赚取眼前
那些明晃晃的金钱。
这就是李亚伟。
人到五十知天命。但李亚伟似乎仍在寻
找着命运的方向——三十年前他就在干着同
样的事情,那里有着某种伟大的东西在等待
着他。
那个曾经激烈、热情、愤怒、鲁莽的年轻
诗人在三十年后,即便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
商人,但内心依旧还是一个漂泊者。
这些年他一直做不到在一个地方宁静地
生活。在大地上流离飘荡几乎已经成为他的
本性。
他说在他的生辰八字里有两颗马星,注
定走遍天涯、四海为家。“我喜欢漂泊不定的
生活。如果有许多来世,我希望能在每个地方
都扎实地生活一遍。”
现在每年他轮流在成都、重庆、云南、
北京等地生活。金钱已经让他拥有了足够多
的选择自由和可能性。但在心里,那无法达到
的远方依旧是他无法摆脱的渴望。他说,“幸
福就是好酒好肉好朋友,还有远方。”
所以他最终只能是一个诗人。以诗为
马,行遍天涯。永远在路上,也永远在寻找。
冲撞者:面对时代的墙壁
我们本来就是 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
——《硬汉》,1986年
诗人小时候就会有诗人范儿吗?至少李
亚伟不是。
他太折腾了,打小如此。实在找不到恰当
的可资赞美的词儿放到他身上。
生于文革之前,长于文革。父母不在身
边,所以他一边做着红旗下的小学生,一边纠
合着小同伙在重庆酉阳的街道上与另一条街
道的同样年龄的小家伙们群殴。爹娘管不着,
奶奶无力管的野小子一个。在混乱年代一团
李亚伟,
我不再是那只豪猪
采访、撰文:彭戈 摄影:于聪 化妆:邹飐
作为莽汉派诗人的代表,李亚伟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这是血液里流淌的东
西。但他也从来不是时代的反抗者,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成长。 混乱的成长中,他象野草一样生长。“我打架
太牛了,从没有自卑感。”
1974年,若是他以当初第一名的成绩被
允许在县城上了初中,这个县里第一个右派
的儿子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命运。但他被赶到
了乡下一个极其普通的中学。
他的姐姐,一个年轻的女知青,也被下
放到那里的一个知青点。小不点找不到打架
对手,只有一边听着老师用满口的革命语言授
课,一边听着知青们最隐秘的闲聊。那时候他
看了很多书,学会了偷偷欣赏女人的充满弧度
的曲线,脑袋里乱七八糟填了很多东西。
“有什么看什么,政治的、文学的、思想
的、古代的、现代的,没有选择,囫囵吞枣。”
好多年的旧事,已经不太记得清楚。他甚至怀
疑自己看过《哥达纲领批判》。
高中开始写格律诗。那个时候,他可想不
到自己和一帮臭味相投的家伙会弄出一个在
当代诗歌史上赫赫有名的“莽汉”诗派——
而且是和格律诗格格不入的现代诗歌。
1979年,他数学考了3分。但他被四川
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那时候他十六
岁——同届的同学大他很多,但他觉得自己
牛逼极了。“那些大学老师的书还没有我看得
多。”他眼光有些轻蔑地看着讲台上的夫子
们。继续旷课、打架、喝酒、惹是生非——当
然还有看书。后来令他名震全国的那首《中
文系》里,他以这样的嘲谑和留恋的笔触祭奠
他的大学时代: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
写王维写过的那些石头
一些蠢鲫鱼或一条傻白鲢
就可能在期末鱼汛的尾声
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
老师说过要做伟人
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
亚伟想做伟人
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
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
回到寝室
文革结束后,诗歌作为一个新时代思想
的载体正在以光速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流
窜。在小小的南充师院,也活跃着几个诗歌
“流派”:李亚伟和胡钰的“刹那”,万夏搞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A
106 107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的“彩虹”��“大家玩到一堆,就合并了。借
当时一个笔记本的牌子取名‘金盾’。”“金
盾”即是“莽汉”的前身。
校园里陈腐的教育体制,让这帮才气
四溢的家伙们不爽。而长发、吉他、诗歌、白
酒、打架就是他们对抗陈腐气息的武器。“那
些学生干部,啧,要打我们小报告,随便打好
了,不在乎。”
这样的人,偏偏去追求一个成绩最好、
观念正统的女生——她要求只能每周六约
会,十二点就要回寝室——鬼知道这是怎么
一回事。“我那时心里有着一种使命感,觉得
有一个远大的前途在前面某处等待着我,但
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大学毕业,他顶着因斗殴拘留七天的案
底,留着长发到高中当了三年老师,成了学生身
边的朋友,学校领导眼中的“危险分子”。
1984年,NND,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
年份——可以用一瓶好酒来作为犒赏。李亚
伟、万夏、胡东、二毛、梁乐、胡钰、蔡利华一
帮人组建了“莽汉”。当时社会上正盛行着温
软香甜的朦胧诗,这帮汉子忍受不了这些甜
糖水般的诗歌。“取名莽汉就是要追求生命
原生态的诗歌”。于是充溢着勇敢、犀利、鲁
莽、以及高妙文字的诗歌从这些年轻人笔下
奔涌而出,在一家家破烂的苍蝇馆子里高声
响起。这些诗歌正是他们对诗歌以及这个时
代的宣言书:一帮有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对
庸俗社会难以容忍、怀抱着自由与憧憬,向时
代发出呐喊。
用诗歌来挑战。在那一年李亚伟疯狂写
了一百多首莽汉派诗歌,如同他在《硬汉》中
所写,他们象豪猪一样,用诗歌铸出坚硬的獠
牙和浑身的尖刺,撞击时代的墙壁。
“其实,我从来不是时代的反抗者,文
革对我成长和内心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我
遵循自己的内心成长。”和煦的阳光下,李亚
伟坐在庭院的椅子上,端起茶杯,云淡风轻
地反驳道——虽然他不承认,但他说,很怀
念那些犀利喧闹、呲牙咧嘴的青春。
回归者:一入江湖许多年
我心比天高
文章比表妹漂亮
骑马站在赴试的文途上
一边眺望着革命
一边又眺望一颗心被皮肤包围后成为人
民中的美色
——《革命之诗》,1992年
李亚伟从来不可能成为一个安分的
人——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这是
血液里流淌的东西。”
教书三年,他霍然下海。仅仅两年,“莽
汉”也匆匆解体。经过20世纪80年代全社会
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狂潮,20世纪90年代
的到来迅速将全社会抛弃商业的狂潮中。下
海成为最时髦的词。诗歌正在以迅速的速度
从大众的眼前凋落。
莽汉解散,诗名长存。解散之后,这些莽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A
汉一致同意:大家分头去活、分头去死,分头
去发疯都行。于是,莽汉们跟随时代大潮,纷
纷一头扎进商海里。“哪里热闹往哪里拱。”
李亚伟和二毛开了一个火锅店。诗人的
浪漫主义激情迅速断送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商
业实践。事实上,这个火锅店虽然生意不错,
但一年不到就宣告倒闭。“给一个朋友践行,
一帮子朋友在火锅店里整整和他告别了一个
月。能不倒闭吗?”
“我想挣钱,挣够十万,回来继续写
诗。”后来这被当做圈子里的一个笑话广泛传
扬。用金钱来拯救诗歌,李亚伟怀揣着为别
人当枪手写书挣来的三万元巨款,象堂吉诃
德一样杀向京城。只是他身边跟随的不是桑
• 李亚伟
1963年生于重庆,1984年
与万夏、胡冬等人创立“莽
汉”诗歌派。1993年下海
经商,2000年创立“香积
厨”连锁餐厅。
108 109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什科夫”。也就在那个青葱少年时代,他写下
了人生第一首诗《片刻的美丽》。
刘秋明身上有难掩的书卷气,目光犀利
却不显张扬。他欣赏诗歌带给内心的愉悦,
无论旧体的诗词赋,或是近当代的自由体诗
歌,“欣赏的同时就能体会到很多很多愉悦
的东西。长久,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某些时点、
某个地方有感而发写出来,这是抒发内心情
感的一种方式和过程,是很美妙的事情。”
沉浸在诗歌浪漫唯美的浮光掠影中,刘
秋明更多是对职业理性的思考和事业脉搏
的把握。身为国际投行的中国区高管,他认
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如果能将
刘秋明,
用诗歌抗衡外在世界
采访、撰文:吕皓 摄影:肖南 化妆:彭彭
对文学与诗歌的热爱,源于生活,更有
家学的影响。早在童年,清晨放牛归来的刘
秋明,就看到父亲用粉笔写在门扉上的名句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
古柳卖黄瓜”。回想童年时期在赣南老区乡野
生活的艰难,刘秋明没有幽怨遗憾,却有经
历磨难、内心强大的自豪与丰富感。那时候的
黄昏,肚子刚刚填饱,借着屋檐下的光亮,他
读完了《上下五千年》。
中学读理科的刘秋明,语文课是他的最
爱。有一天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问大家高尔
基原名叫什么的时候,全班同学只有他如行
云流水脱口而出“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
丘,而是一个忠实的川菜厨子——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的诗人身边怎么能缺少一个能做出
家乡美味的厨师呢?在当时北漂还纷纷以一
两百元的价格合伙租房的时候,李亚伟豪爽
地拍出一千大洋,租了整整一个院子。
“京城第一枪手”的摊子还没有张罗起
来,一帮当年在东北写诗的哥们儿就碰见了
他。已经转行做书商的东北活雷锋们忽悠着
李亚伟加入他们的圈子,做起了书商买卖。
“那个时候钱好赚啊,等我做了十多年
退出的时候,书商已经不好干了。”十年之间,
李亚伟将诗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全心转战
商业疆场。吃过大亏,赚过大钱。除了偶尔的
提笔有些小作外,那骑马望长安的诗人已经
渐渐远去了。“虽然不怎么写,但与诗歌的联
系没有断掉。那时图书销售展会,一帮诗人书
商白天正而八经谈生意,晚上聚在一起喝酒
聊文学。”令他意外的是,江湖永难言退。在
北京期间,戎马商海之余,他们这帮诗人书商
‘商业的实用主义’和‘诗歌的浪漫情怀’结
合起来,那他一定会很有魅力,这是自然而然
的一种体会,回到人的本性上来说,你会发现
这两者并不矛盾。”
“我从事的是一个工作强度很高,同时
偏理性的行业,工作之余读诗写诗偏感性,
能舒缓工作压力。”诗,成为他与外在世界抗
衡的一种力量。在长年的压力和无奈里,写诗
的时刻,是最舒缓的一种平衡。
不仅如此,刘秋明还将自己对诗歌的喜
好和他的诗歌情怀扩散到了营销、管理上。
“在较轻松的应酬场合,诗歌能让谈吐、举止
优雅。在与客户的沟通和谈话中,如果双方能
俨然成为江湖前辈。每有诗坛后学来京,必
来李亚伟等人的公司登门求教。
后来,李亚伟退出书商生涯,在四川开餐
馆,在云南开客栈,在西双版纳投资房地产。
这些对他来说,即是生意,也是生活。最近他
又准备重新进入图书出版行业,做一些有品
质感的文史方面的图书。
最关键的是他又开始写诗。不管生意如
何显赫,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与早年“莽
汉”派诗歌不同的是,近年来李亚伟诗歌的题
材愈发厚重,他试图拉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从历史的远处来关照自己的内心,寻找自身与
世界的联系。从个人的抒写到家国历史的远望
与回归,变的是题材,没有改变的依旧是他的
内心。“我能更清晰地探索生命的本质,诗歌虽
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能最大限度扩展对这
个探索的范围。”
他说他不再是那只豪猪。“我已经进化
成猪八戒了,在社会浸淫愈久,对世界和生命
够找到这一点点共同的好爱,那么就很容易
拉近彼此的距离。”
刘秋明喜欢宋词,所填的语句清冽、平
实,是对时光的感怀,也对自我的勉励。2011
年2月,刘秋明带领他的团队在浙北桐乡的乌
镇西栅做了为期二天的年度营销研讨会,在
会议结束时他填了一首《卜算子 西栅》作为自
己的年度规划总结陈词:“东风送春归/西栅
迎客到/小镇水暖柳桑绿/慢把船橹摇/创收靠
营销/执行更重要/待到梅开飘雪时/我在桥上
笑”。“这首词我个人感觉特别贴近当时的场
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会对团队的士气有很
大的鼓舞。”刘秋明还记得当天晚宴气氛非
常好,同事还玩起了诗词接令的游戏。
“心中有爱,就有诗。每个人都是诗人,
只要你有一颗珍惜生活、正视自我的心。心中
须有诗、笔下却未必”,刘秋明当年在报考研
究生时毅然挥别了北大中文系的“梦想”,继
续原本经济学的专业道路,并投身于金融证
券业的搏杀。然而,那份深植于内心的诗歌情
“无从横渡的时光之河啊 诗 是唯一的舟船”这是刘秋明最喜欢的诗人席慕蓉的
诗句。是诗歌影响了刘秋明,还是他用诗感悟了人生、改变周围的人呢?
的探索和思考就越深,修为也就越渐加多。
我现在是有更多人性思考的猪八戒。”
在少人读诗的时代,李亚伟继续在写作。
“诗歌对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的。我们写着,然后只需静静的等待。”
商业与诗情于这个热爱生活的李亚伟而
言,并没有冲突,投入商业也是投入到火热的
生活中,而对生活的感悟正是诗歌诞生的起
点。“在这个时代,诗人是没有办法关在屋里
写出好诗来的。”
只是,不管他多么热烈地拥抱醇酒美人、
管疾弦繁的快意生活。我们相信,在他的内心
最深处的一面依旧是会有一泓安静的湖水。
正如他2003年写下的那段话:
我不愿做大诗人,我愿意在心里、在东北、
在云南、在陕西的山里做个小诗人。每当初冬时
分,看着漫天雪花纷飞而下,在我推开黑暗中的
窗户、眺望他乡和来世时,还能听到人世中最寂
寞的响动——这也许才是他最深处的一个自己。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B
• 刘秋明
1976年生于江西赣州,从小热
爱诗歌,一直坚持写诗,以诗会
友,2011年,刘秋明转任瑞银
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
国区证券销售主管。
怀始终炽热,直到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
读EMBA、重新走进校园,让他将自己和同
窗学友的两年生活描摹得诗情画意。
临近中年的一群商界精英齐聚学堂,刘
秋明有很好的人缘,他给大家留下一个极为
理性的印象。在刚入学时,刘秋明和同学做
过一次演讲“如何克服正常的投资心理”,
那是一个纯粹关于投资理财的分享。这两
年,他为老师、同学和学校创作了、二十多首
诗歌,一首首饱含情义的诗词给同学留下了
非常感性的印象。刘秋明始终认为,“分析和
决策的理性,与感受和表达的感性,两者并不
矛盾。”
如果我们对诗不怀成见,那么,温婉幸
福可以为诗,激愤屈辱也可以成为诗。中欧有
句名言“有比商业成功更高的追求”,刘秋明
在年级晚会上把这句话演绎为“公益善行无
所求,大爱小我心喜乐”。
“在平日,我们用语言将自己禁锢起来,
然而我深爱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将我的心灵释
放。这就是我对诗的坚持与信仰”。席慕蓉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刘秋明。
110 111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我在地产营销界的地位比在诗歌界的
高多了。”诗人默默在他那套以书闻名的公寓
里调侃自己。在默默身上,诗人与地产商,诗
歌与房子,已经生成了一套共生系统。
眼下的这套公寓被默默称为“书房”,藏
书三万,砌书为墙。老房子里传下来的旧家
具,因为用的是上好的木头,被搬到这套新
居,制成承重能力极强的书架,“花多少钱也
难买到的”。多得上不了墙的书被送到香格
里拉,默默和朋友租了一位大土司的宅邸,常
在那儿举办诗歌朗诵会,称为“撒娇诗院”。
在默默位于上海的十几套房产中,除了留
给自己和诗人居住的这套书房,其余大多被
租了出去。“靠租金过得很舒服了。”默默说,
他和朋友们将《撒娇》诗刊复刊,也是高兴
了就做上一期。书房公寓的窗外,有一小片竹
林,居有竹,手有卷,默默却觉得他在西双版
纳的房子才逍遥自在。“往阳台一坐,头顶是
版纳的蓝天,手边是普洱茶。”每当梅雨季节
到来,默默便从上海去往云南,住到金秋将
至,广玉兰凋谢的时节,再回来大啖大闸蟹。
这种自在的生活建立在简单的道理上,
“经济不独立,人格就不独立,人格不独立,
精神就不独立,精神不独立,写作风格就不
独立。”默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过,当
金钱的利刃在脊背上划出两道伤口,自由的翅
膀才开始生长。
在诗与商之间矛盾
离开房产界的那年冬天,停笔数年的
默默写下了回归诗坛的第一首诗《矛盾颂》,
“当你的手指在我身上轻抚,我要在豺狼群
里找一只单眼皮的绵羊”。默默一直认为,做
房地产让他走进资本主义的核心,看尽了人性
的恶。但是,他从不把诗人和商人分得太清,
“不少商人的诗歌情结可以理解为对‘重农
轻商’的反叛”,开夜总会的,放高利贷的,只
要诗写得好,都在一个圈子里玩。
“当初做地产,一方面是被逼的,一方面
也有经商的头脑”,1996年,经历过入狱和
失业的默默穷得叮当响,老婆生了孩子,买奶
粉的钱也掏不出来。一个开房地产公司的朋
友看他窘迫,便开出一百万元的年薪和4%的
股份,请他帮忙做策划。在当时的老百姓眼
里,房子与人的关系十分单纯,默默也不了解
其中的门道,朋友就和他掏心底,说:“我是
炒认购证发财的,也不懂,我们一起学吧。”
当时公司有四亿元人民币的资产,4%的股份
意味着默默一夜之间从穷光蛋变成了千万富
翁。默默觉得无功不受禄,没有接受这些股
份。这并不是默默第一次把金钱拒之门外,
当他的口袋里只有四分钱的时候,美国给他
颁国会战斗自由奖,奖金有三万多美元,还
能去美国,每月有五百美金生活费,他也没接
受,担心“客居主人嫌”。
默默接手的第一个项目“世纪之门”被
纳入了当年的上海房产营销案例。这个卖不
动的大型社区,被默默用“诗意的栖居”的概
念重新包装,强调家是要有尊严的,要改变
上海人尴尬的居住条件。“开盘一个月,售楼
处的点钞机都点坏了,”默默成了公司的总经
济师,“中专时学的是会计专业,企业管理和
经济学的知识都用上了。”
1996年让默默与贫穷永别,也让他与诗
歌暂别。直到退出房地产界,他一首诗也没
写,尽管媒体在宣传他的生意经时,总是提到
诗人身份。在诗人朋友们的想像中,默默的生
活已经变成了一幅衣锦夜行、酒池肉林的全
息影像。这幅影像中,诗歌的缺失令默默感
到苦恼,他不敢在家里放书,害怕直视精神
与肉体的撕裂,“别人看我春风得意,生意越
做越大,我自己却很痛苦”。他专门向公司申
请了一笔顾问费,喊诗人们每周来“开会”,
把会议室的门关紧,讨论与诗歌相关的一切,
缓解诗与商的矛盾,也接济朋友。
在诗人朋友中,默默的确最有商业头脑,
房产市场刚刚抬头,朋友们都被他逼着买房,
• 默默
1964年生于上海,撒娇派代
表诗人。1996年投身房地产营
销,2001年创办撒娇诗院,藏
书三万册,2003年彻底告别商
界,重回诗歌世界。
默默,
豺狼群里,有只单眼皮的绵羊
在投身地产的诗人中,默默不是赚钱最多的,却可能是抽身时姿
态最决绝的。这位“撒娇诗派”的代表人物用金钱追求自在,
用诗文给世界挠痒。
“跌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他们在西双
版纳购置的房产从每平米九百元涨到了五千
元。默默在上海购置房产时,大多是每平米
二千元到四千元的公寓,如今已番了近十倍。
他买的最贵的房产是李鸿章孙子在淮海路上
的公寓,买入时只有每平米一万七千元。
投资房产的回报让默默意识到,自己完
全可以自在地生活了,“自由不等于自在,追求
自在要学会放下一切”。2000年,默默给朋友
贡献了最后一个策划:开除自己,接着,开了自
己的房产顾问公司,2003年,他决定关掉公
司,与诗歌重逢,去寻找“单眼皮的绵羊”。
用诗文给世界挠痒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写作在上世纪
80年代的诗歌黄金期,默默在上海曾被称为
“天才诗人”。他从15岁开始写诗,高中被选
进专门培养少年诗人的“萌芽诗歌创作班”,
和沈宏非是同学。开始写口语诗时,默默还
是中学生,由于天生反叛,胆子也大得很,在
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把西方文化与艺术视若
瑰宝时,他却觉得巴黎这样的艺术之都像个
孤儿,写了一首《问候巴黎》。当时居住在上
海的顾城读了诗中“没有嘴唇的歌女,桃花
源里走着一个职业侦探”这样直白的表达,
都为默默捏了把汗。默默被捕入狱却是创立
“撒娇”诗派之后的事,一次因为举办集会,
一次因为诗歌导向被认为存在问题。
诗歌创作班结束之后,默默因为考试不
及格从中专肄业,被分配到工厂管理图书馆,
开始创办地下诗刊。1984年,他和京不特等
反叛意识强烈的诗人决定建立诗社,开创了
“坐在暴君膝盖上挠痒痒”的“撒娇”诗派。
“这与我喜欢的鲁迅和安徒生有关,鲁迅教
会我恨,安徒生教会我爱,撒娇就是带着爱
的恨,在专制的时代,与其像荆轲那样行刺,
不如温柔地反抗。”默默等人的“撒娇”与李
亚伟等人的“莽汉”成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
诗坛中,两股拧在一起的流派,架构起诗人们
心中的海市蜃楼。
回忆当时的诗歌界,令默默难忘的还
有候鸟般逐诗而居的生活。一个诗人可以身
无分文走遍中国,每到一处,都有当地诗人
接待,想去哪儿,诗人会帮你把火车票买好。
“诗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相对单纯的。”默默
希望当年的环境能够重现。退出房产界之后,
他的房产租金已经足够追随着好天气的足迹
四处为家,与朋友们买酒论诗了。默默对外开
放了自己居住的两套公寓,即使是不相识的穷
诗人来上海,打一个电话,也能在这里找到一
张床。大家在一起讨论诗歌,朗诵作品。默默
记得最热闹的一次,37个诗人在公寓里打地
铺,默默不仅包他们吃喝,还要想尽办法凑
齐37个枕头。
既然不用卖字为生,如今的默默并不急
着出版诗作,而是想把作品改到自己满意再
出版。作家马原到西双版纳看默默时,惊叹他
有十三部没出版的诗集和八部已经写好的长
篇小说。“诗歌是‘精神高尔夫’,打高尔夫怎
么能挣钱?应该花钱才对。”默默说。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C
采访、撰文:祖小宝 摄影:徐晓林
112 113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丁当,
平安是我正在经营的诗
• 丁当
1962年生于西安,原名丁新
民,“他们”诗群代表诗人之
一,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
(1993)和《他们十年诗选》
(1996)。现为中国平安人寿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朦胧诗人的“房子”
你躲在房子里
你躲在城市里
你躲在冬天里
你躲在自己的黄皮肤里
你躲在吃得饱穿得暖的地方
你在没有时间的地方
你在不是地方的地方
你就在命里注定的地方
——1984年《房子》
是什么束缚了心灵?
和所有的朦胧诗人一样,上世纪80年代
的丁当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心灵自由的渴望。
1984年,22岁,热爱米兰.昆德拉的《为
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丁
当,在工作的间隙,写下了代表作《房子》。
当时,他是西安一家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学管理,做管理,这是1982年毕业时,
丁当的选择。同时,他也写诗,《房子》、《女
诗人》、《抚摸墙壁》、《回忆》、《星期天》、
《饭店抒情诗》��是他所有青春、荷尔蒙
与热血的释放。他说,有年轻,有初恋,每个
人的青春都需要出口,于是有了诗歌。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诗歌,丁当的青
春有诗歌。
1982年冬天,他结识了刚到母校陕西财
经学院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诗人韩东。两人
第一次会面在韩东狭小的宿舍,围着煤球炉
子谈了一晚,一见如故,丁当形容说:终于找
到组织了。韩东,奠定了丁当对诗歌的热爱。
后来,随着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兴起,强
调反操作的丁当成名了。他与韩东、于坚等人
一起创办了“他们”文学社,被誉为上世纪80
年代最重要和最富有天才的诗人之一。
抚摸世俗的“墙壁”
能够聊点什么呢?
这对于丁当来说是一个问题。作为一家
上市公司的高管,他并不那么自由。
“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
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
个合格人。开始负担,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
爱着世界。”接受访问的当晚,丁当的微博上
发了张爱玲的这句话。
丁当对人生的选择从来不朦胧。他说,
人一生该用青春和老年来写诗,不是壮年。
于是,他把诗歌和诗集留在了三十岁之
前。时隔创办“他们”文学社十年,1992年,
处于而立之年的丁当加入了平安。丁当是做
市场的好手,几年里,他从平安人寿深圳分公
司总经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做到北区事业
部总经理,直到平安人寿副总经理。2012年2
月20日,保监会公告,核准丁当担任中国平安
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他向来知道这个世界充满规则。他用邮
件发来一首《抚摸墙壁》。问他“为什么”?他
说:“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墙壁。我们每
一个人都要在大到社会,小到公司的组织框
架中,学会与墙壁或规则和谐共生。”
墙壁,在当年的诗人眼中“坚实而光
滑”。现在,他援引了迅销集团CEO柳井正的
说法:一家公司不仅必须与社会和谐相处,
而且为了被社会接受,它还必须为社会作出
贡献。大多数失败的公司是因为没有保持好
这一平衡。每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一员,然后才
是公司的一员。只考虑公司利益,毫无疑问将
招致失败。
在他看来墙壁是规则,是道德,是价值
观,是伦理,甚至是善意的坚守。对于公司如
此,对于个人也是如此。
诗歌不仅仅是语句
“现在,如果谁说隔壁住着个诗人,你
总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吧?”1986年,诗人梁小
斌写了《诗歌的崩溃》。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诗歌与诗人都变得“滑稽”起来。
在商品社会的洪流中,在世俗的偏见中,也在
伪诗人的泛滥中,诗歌倒掉得比人们想象的
还要快。
从诗人转型为职业经理人,丁当拥有世
俗意义上的成功。曾劝他改作导演的好友韩
东,形容丁当的选择是蜕茧成蝶式,有重大
的人生意义。丁当则更喜欢对人说:只要诗意
还在,诗歌为什么一定是文字的堆砌?
“诗人是一种情怀。可以是建筑,可以是
电影,可以是音乐。甚至可以是一个普通工人
做出的一件衣服。如果没有诗人的情怀,再美
妙的语句堆砌,都是伪诗歌。”
在丁当看来,诗人和商人没什么矛盾。什
么是诗意?他直接将诗意简化到了善意。在
他看来,王石是诗人,万科是他的作品。
平安人寿则是丁当正在经营的诗。
一个真正的诗人,内心总是充满着对这
个世界发自内心的悲悯、爱与关怀。
丁当在平安人寿的经营中实践着表达。
尽管,他现在几乎不写诗,甚至很少读。当然
他根本没有时间: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觉
之前,第一件事都是打开黑莓收邮件,看信
息,即使假期也处于半工作状态。
冰山未知的部分
再坐到那把破木椅上点支烟
再喝掉那半杯凉咖啡
拿一张很大的白纸
拿一盒彩色铅笔
画一座房子
画一个女人
画三个孩子
画一桌酒菜
画几个朋友
画上温暖的颜色
画上幸福的颜色
画上高高兴兴
画上心平气和
——1984年《房子》
还是《房子》里的“心平气和”,这是他
现在的理想,对“心平气和”的阐释则更简
单,就是不生气。
其实,他几乎已经背不出自己的诗了,哪
怕是那首最有名的《房子》。于是,用邮件发
来手写的诗稿,字迹方正,也是他追求的意
境——良善、正直。作为正在经营平安人寿的
“诗人”,丁当将公司对于社会的使命赋予了
诗歌般的善意,希望每一位员工身体力行。
他不羡慕陶渊明的深居简出,也不羡慕
李白的斗酒百篇,却独爱李商隐的“蜡炬成
灰泪始干”。“我只是不想让一个比自己没
有能力的人当上司,这是我职场的动力。”也
许,这是丁当那一天里说得最“狂放”的话。
可是,狂放之下又透着一种使命感。这或许
是他说的冰山之下的东西。
“到了七八十岁,我可能会继续写诗。”
在他看来,诗歌仍旧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最
宝贵的东西之一,“总有一天诗歌会回来。民
族的悲伤与喜悦,只有诗歌才能够表达,才
能够宣泄。”
丁当喜欢将李商隐和李白做比较:“如
果李白呈现了一整个冰山,而李商隐只给你
看百分之七十。”
作为经营平安人寿的“诗人”,丁当也只
呈现了冰山一角。■
采访、撰文:小舟 摄影:徐晓林 场地提供:绅公馆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D
作为后朦胧诗代表人物,丁当向来知道这个世界充满规则,所以他把诗歌和诗集留在了
三十岁之前。他几乎已经背不出自己的诗了,哪怕是那首最有名的《房子》。

Weitere ähnliche Inhalte

Mehr von Wenjing Fei

Mehr von Wenjing Fei (10)

Report_军马
Report_军马Report_军马
Report_军马
 
Report_昆仑玉矿
Report_昆仑玉矿Report_昆仑玉矿
Report_昆仑玉矿
 
coolife 吉他
coolife 吉他coolife 吉他
coolife 吉他
 
南海大餐pdf
南海大餐pdf南海大餐pdf
南海大餐pdf
 
肉毒素
肉毒素肉毒素
肉毒素
 
US Feature
US FeatureUS Feature
US Feature
 
泰国性产业
泰国性产业泰国性产业
泰国性产业
 
大墙归来
大墙归来大墙归来
大墙归来
 
Interview_李明远
Interview_李明远Interview_李明远
Interview_李明远
 
Interview_Google
Interview_GoogleInterview_Google
Interview_Google
 

诗意与生意修改

  • 1. 92 93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特 别 策 划 有 人说这个时代平庸。 那年靖康耻犹未 雪,将军在乱世中吟 诵“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那 年革命正盛,伟人站在雪原之巅说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腰”。我们怀念那个时代,历史与 英雄彼此成就,互相惺惺相惜,记 录着对方的或起或伏,留待后世去 景仰。 今天,时代看上去空无一物, 只剩下商业行为。商人成为时代的 英雄,在充斥着次贷与债券的商业 社会里鏖战。他们投机,挣钱,裁 员,吞并,在救世主与终结者之间 游刃有余,充满着钢铁意志,仿佛 不需要矫情的灵魂。 然而人们只见到了一面。他们 中的一些人,也有着自由的灵魂。 诗人骆英说:“这领带像枷锁 拴我在都市的监房。每一个目光又 像冷漠又像渴望。”他在2011年9 月买下冰岛三百平方公里土地打造 生态旅游,他是北京中坤投资集 团董事长黄怒波。再之前,江南春 引领着分众传媒叩开纳斯达克大 门,然而他站在成功之外诠释“幸 福”,他说:“当我翻身下床,看见 昨夜一首略带缺陷的诗还站在狂 乱的句法中,我觉得那种感觉分明 就叫做幸福。” 他们是商业领袖,在时代的脉 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内心却从 未放弃对自由地写诗、浪迹于天地 的向往。他们自称诗人,听得见时 代最喧嚣的那面,并做出反应。 他们也需要出口。 “一个只有金钱和功名,而没 有诗歌的时代,是种悲哀”,季琦在 博客上这么写道。他读北岛和宗白 华,从他们的诗歌里寻找自己的青春 时代。尽管他创建了汉庭,他仍旧需 要内心的镜子。其中有一面镜子是投 资人王功权。而王功权的镜子是磨 铁创始人沈浩波。如此这般。他 们迫不及待共鸣与释放,让僵化 的生命柔软下去。然后生活着。 一直以来,商与诗如同人生的 相对论。诗人总是潦倒和清高, 商人总是暴发和世故。夺得诺贝 尔文学奖的意大利诗人埃乌杰尼 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 说:“诗人不能象商人那样敏感地 对待时间。”沈浩波也感慨:“诗人 和商业的距离太远了。”这一对矛 盾体一直以来仿佛不可调和。而它 们一旦结合,便有着时代的回音。诗 人的灵魂自由漂浮,商人给自由的 灵魂插上翅膀。 当海子写下“我有一所房子,面 朝大海春暖花开”,将25岁的生命 结束在铁轨上时,正是诗歌开始 被“下海”取代的年代。诗人写着 浪漫情怀的诗歌,在生活的洪流里 苦不堪言;他们理想,他们忽略现 实去拥抱理想。这是发生在上世 纪80年代末的事情。当时的另一些 青年,压抑着诗歌的理想,投身到 商业的浪潮里,在若干年后迂回地 成就了自己的理想。他们是今天的 江南春、黄怒波,和很多人。不论 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成立中华诗 词研究院,还是登上世界第六峰 大声朗诵自己的诗歌,在悖论中 生活,他们是这个时代最传奇的 人——坚守对自由的渴望,然后 实现它。 正因为总有这样一群商人外 表、诗人内心的企业家坚持着对自 由的追逐,所以诗歌得以更加丰 富的形式,在商业生活里怒放。他 们将GDP玩转得诗情画意,既不 辜负自己的智慧,又不束缚自己的 灵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与 时代。他们不再像机械一般破坏 和铸造,却乐于发现与回味,从事 着看上去那么美的事业。数码品 牌推出盆栽音箱,连锁咖啡馆邀 请艺术家在贴满吐司的墙壁上用 食材作画。诸如此类反复发生,不 经意将全人类生活的某个出口,重 置了。 然后我们发现,生意本身也拥 有了生命。回忆中,那些时常让我们 微笑的商业故事往往充满非同一 般的生活腔调。它们并不只是赤裸 裸的利益数字或商业战争,至少在 路上,它们散发着自由的魅力,折 射着生活里最美好的色彩——那 些活灵活现的生意理念,如何像流 淌的水,轻抚过某一片荒芜,并旺 盛了这个时代。这些生意自由存在 着,留下了新鲜的故事,而故事本来 的样子,以一种诗意的姿态,被人 们记住了。 所以这仍然是一个浪漫的时 代,如果连商业英雄也没有放弃 的话。 撰文:蒙蒙头 编辑:费文晶 一定有种特别靠近的距离
  • 2. 94 95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前一晚,下了整夜的大雨,通红的阳光 里,稻穗的草叶上还留有些许雨珠,稻神在 诉说着某种永恒。这天正是John Hardy设 计中心里一年两次的“收割日”,清晨8点,很 多员工已经在稻田里劳作开来,收割、捆束, 然后供奉“稻神”——对巴厘岛人来说,万物 皆有神,心诚敬奉是唯一的必须。 这个“必须”同样渗入John Hardy的 经营理念,敬奉自然,敬奉当地文化,敬奉巴 厘岛最传统的首饰制作技巧。 自然就像古希伯来的神 一路驱车,满目稻田,眼睛快要乏味 时,形似火山的建筑拔地而起,这是John Hardy设计中心在远处对我们的召唤。 建于2007年的设计中心,占地三万平方 米,包括以巴厘岛四座火山为设计灵感的休 息会所、原始的有机厨房、设计部、产品陈列 厅、长桌餐厅,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区域——有 机稻米、生姜、甘蔗、香蕉树等,这一切都可 以用做烹饪或直接食用的食材,当然还有山 羊、兔子、蜜蜂和鸡,它们同样是这里的重要 成员。这片曾经位于稻田中央的土地,在成 为设计中心后,依然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状 态——这就是John Hardy建造时明确的责 任:保护环境,让有建筑的地方同样可以进行 农业生产活动。即使有一天离开,这里也可以 百分百恢复原来的模样。 中心里的建筑大多由竹子建造,墙壁取 材于天然材料,没有钢筋水泥。比如火山形的 休息会所,用了四千多棵竹子,笔直高耸,无 限地伸向天空,员工可以在午餐时间来此打 球消遣,也可以接待贵宾、举办活动。 和动物们打了一路招呼,如蜻蜓般轻轻 踩过池塘的石路,就进入了最重要的设计部 门。这栋曾经面临拆毁的老楼,因为设计中 心的建立,被赋予了新的面貌和活力,新铺 的地板没有任何水泥成分,没有电脑,没有空 调,通畅的空气流通带走了伴随热带雨林气 候的潮湿与闷热。 而那间每天为七百多位员工准备餐饭的 厨房,则全部使用巴厘岛传统厨具和柴火。 厨师原本服务于一家五星级酒店,十二年前 加入John Hardy。每天下午1点,传统印尼 菜会被准时端上大树下的长桌,这就是著名 的“One Clock Lunch”,任何来中心参观 的游客,都可以和公司管理人员在长桌前一 同用餐。 不论是CEO Damien Dernoncourt、 首席设计师Guy Bedarida,还是每天沉醉 于锤敲声中的工匠,设计中心里的每一个人 都极度热爱着这片土地,好象自然就是古希 伯来的神,永远嚷着说:“在我面前,你不许 敬奉别的神。”除了赋予人们基本的生活,大 自然更是珠宝设计绵绵不绝的灵感之源, John Hardy的“河流”、“竹”、“神龙”系 列都可以在这个神奇的岛上找到原型。 “竹”系列是John Hardy和自然的一 个誓约,每款“竹”系列产品背面都标有竹子 棵数,即每售出一款,就会根据产品相应的价 值在岛上种植竹子。而员工飞行出差产生的 碳排放量,也会由环境部门换算成竹子棵数, 进行种植。到目前为止,John Hardy已经在 岛上不同村子种植了共八十万棵竹子。 Damien感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他相 信不论是自然、生活方式、风土、宗教以及 John Hardy 嬉皮士落脚的饰品王国 John Hardy之于巴厘岛是一种奇 特的存在,这个充满力量和个性、 心诚敬奉自然的纯手工奢侈品牌, 牢牢扎根于巴厘岛丰沃的土地和 精湛的传统银饰技艺,与乌布村成 为奇异却理所当然的共生体。 采访、撰文:文晶 摄影:于聪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A John Hardy设计中心位于巴厘岛乌布村 的一片稻田中央,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大 多由竹子建造,墙壁取材于天然材料,没 有钢筋水泥,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状态。
  • 3. 96 97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巴厘岛上的自然、生活方式、风土、宗教和它的多元化, 孕育了John Hardy所呈现的一切,对他们来说,这片土地可以创造奇迹。 它的多元化都孕育了John Hardy所呈现的 一切。 员工是最大的武器 John Hardy的故事,似乎和岛上的 传奇一样多。作为公司的创立者,加拿大人 John Hardy既不是设计师,也不是珠宝商。 十七岁那年,他像个嬉皮士般周游世界,爱上 了当时嬉皮士们钟情的巴厘岛,从此定居在 此,并和当地艺术家一起工作。尚未将珠宝 当作严肃生意的Hardy先生,拿着和当地工 匠合作的项链,向海滩上的游客兜售,出售之 后便离开,直到钱用完了,他再重新做一个。 如此玩耍似的生意,持续到他遇见自己的第 二任妻子Cynthia,她极富商业意识,帮助 Hardy真正建立了珠宝产业。 当然,这只是个开始,此后Damien和 Guy的加入都伴随着些许戏剧性。Damien 在2003年加入John Hardy之前,自己创 立了一家香港公司,跑遍了中国各个城市。 2001年他决定卖掉公司,回学校充电,念完 MBA之后,Damien只想回到亚洲工作,碰 巧通过朋友认识了Hardy先生,两人在巴厘 岛一见如故,Damien也深深地被这家公司 的一切吸引,毅然加入。 Guy在加入John Hardy之前,甚至从 未来过亚洲,如今想来,连他自己也觉得不可 思议。这位曾经在巴黎为名流设计珠宝、后来 前往纽约服务于梵克雅宝的设计师,一度享 受着在纽约工作的欣喜,“我爱纽约,从来没 想过除了纽约还会去别的地方。”所以当某天 接到猎头电话,请Guy担任John Hardy设 计师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绝了邀请。直到有一 天,Guy接到了Hardy先生的电话,希望他 能亲自去巴厘岛看一看。于是,Guy将这个邀 请告诉了梵克雅宝的总裁,并得到总裁的鼓 励,在那一刻,没有人会想到Guy的第一次 亚洲之行会促成他生命中的重要决定。 “我发现巴厘岛人的手灵巧得令人难以 置信。我想,有了他们的双手,就可以实现我 的一切奇思妙想。”就这样,1999年,Guy和 心爱的纽约说“再见”,巴厘岛的奇妙旅程从 此开始。 2007年,Hardy先生希望退休, Damien和Guy以管理层收购方式买下公司 股权,开始把John Hardy推向国际市场,在 香港成立总部,同时成立了纽约和曼谷的办 公室。Damien说,“在John Hardy,我只 有两个单纯的想法,把精致独特的设计与纯 手工艺呈现给全世界,并且在尊重员工及我 们所处的环境中创造丰沛的利润与运营,向 全世界展现不同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Damien和Guy有一个重要共识,即这 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公司,要更好地关注这里 的人。除了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险,还强 调从积极的角度激发人们对工作的主动,比 如员工迟到,与其扣罚工资,不如奖励准时到 达者一笔微小的奖金,尽管只是半美元,对 整个公司来说没什么影响,但因此获益的员 工能更好地投入工作。 除了中心里的七百名员工,公司之外,其 实也有三四百人在家里为John Hardy工作 着。她们绝大多数是女性,由此可以照顾小 孩,同时又有收入来源。 2007年,Damien和Guy将计划很 多年的“Job for Life”项目付诸实施。据 Damien介绍,他们想帮助那些即将离开孤 儿院的女孩,让她们拥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 谋生。初期他们培训了六个女孩,今年计划 扩大到十一个。Asnat,初期培训的女孩之 一,此前,她从未握过一支笔,经过两年极富 耐心一笔一划地绘画练习,现在她已经正式 升为设计师,留在设计中心工作。其他女孩 则会陆续结业并依照专长分派到不同部门。 Damien认为,不论她们以后是否留在John Hardy工作,令人放心的是,她们已经拥有一 技之长,能够独立在社会谋生。 没有手工艺,灵感如风中芦苇 如果一件珠宝拥有灵魂,它会成为佩戴 者的伙伴,不忍摘下。设计、传统手工工艺和 科技,这就是Guy强调的John Hardy产品 的三个主要元素。 手工制作间里,长时间伴随着打磨、锤 敲等各种杂音,但每一个处理不同程序的工 匠,似有长久安然的气质,沉沉地专注于自己 手上的任务,一双双灵巧的手,一定是受到了 上苍的眷顾,链条编织、Palu(用锤子敲打 花纹)、蜡雕,即使吹捧他们拥有全世界最棒 的技艺,也毫不夸张。 从手绘设计草图、制作蜡模到雕刻蜡模、 浇铸、各种工艺加工,一件珠宝要经历的复 杂程序远远超乎想象。Guy告诉我们,一件 珠宝从草图到成品,耗时一年到一年半,期 间还要历经各种检验,真是一条跪着行走的 长路。但这就是Guy坚持的方式,“当一副草 图由人亲手绘制出来,它就是一件艺术品。 世界上的每台电脑都有一样的程序,你会成 为电脑程序的囚徒,作品并非百分之百的自我 个性的体现。手绘时,设计的形状、色彩、比 例、变化的随意掌控,电脑无法超越。灵巧 的手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创造新的东西,在五 分钟之内就能绘制出完全合乎比例的漂亮作 品。所以我宁愿招十个插画设计师也不要一 个电脑。” 设计部的图书馆,有如阿里巴巴的宝 藏,收藏了约四万张John Hardy的珠宝手 绘档案,这些手绘图好像躺在纸上的真品, 安静却充满生命。事实上,并非每张设计图 都会得到采用,但Guy鼓励设计师随意创 造,这样才能提供选择的多样性,Guy相信 John Hardy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这么多 手绘设计的珠宝公司,也是以一种让人意想 不到的方式经营商业,它并非那么强壮,金融 世界的每一个小震动都会令他们“摇晃”,但 Damien和Guy深信,商业的成功可以有另 一种方式,需要有梦想和诗意,以及可持续 发展的视野,这才是一家公司最悠久绵长的 成长根须。 John Hardy首席设计师Guy Bedarida。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A 从手绘设计草图、制作蜡摸到雕刻蜡摸、 浇铸、各种工艺加工,一件珠宝要经历的 复杂程序远远超乎想象。 手工制作间里,尽管伴有打磨、锤敲等各 种杂音,但每一个工匠,似有长久安然的 气质,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任务。
  • 4. 98 99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终于来到仁多玛村,3200米的高原,似 乎和藏区很多村子一样,有一座浓缩了藏民 所有瑰丽想象的寺庙,和许多简陋的民居。 忘记那些高亢的草原赞歌,事实上,这 片土地惟有七八月份才可能真正诗意地栖 居,连绵不绝的高地满覆长草,格桑花抓紧 时间怒放,牛羊穿行于片片绿地,诉说着丰美 的游牧故事。在其余的十个月里,牧民最熟悉 的莫过于干燥、寒冷和狂风。即使在初夏气 味浓烈的五月,法国女孩德清(Dechen)依 然怕冷,穿着羽绒服,脸颊上累积着五年来此 地赠与的高原红。 2007年,德清在这里建立了Norlha工 厂,利用高原上的牦牛绒纯手工制作围巾,为 藏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方法。这 绝对不是一个开花店式的浪漫实践,它逼近 现实,充满艰辛。 纽约从来不是我的梦想 在藏语里,“Norlha”意为“财富之 神”,是牧民对牦牛的尊称,因为这种动物是 他们的财富之源。创建Norlha工厂的想法来 自德清的母亲Kim Yeshi,她在法国成长并 受教育,嫁给了一位藏族汉子,有四个子女, 德清是这个家庭里的老二,从小会说藏语。 Kim热爱纺织品,认为世界上最美的毛绒是 羊绒、驼绒和牦牛绒,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牦 牛绒制品。 2005年,德清刚刚结束在纽约的大学 生活,她学习摄影,却不知道毕业后该做什 么,于是习惯性地听从母亲的建议,和弟弟一 起前往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考察当地的牦 Norlha Workshop 游牧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牛毛有多少利用的可能性,为母亲的Norlha 项目做研究和准备。德清和弟弟从当地牧民 手中收集了一吨以上的纤维原料,用卡车经 过拉萨运到加德满都,在母亲朋友的工厂 里,将牦牛毛纺织出来并测试质量,结果获 得了非常棒的产品。 除了Kim本身对牦牛绒的期待,她和德 清更想尝试成立一个在西藏地区的经济可持 续发展项目,即建立一个小企业,培训并聘请 牧民来参与。 那一次,她和弟弟在仁多玛村遇到了 Norlha项目的关键人物——牧民Dunko, 在和Dunko和他家人的交谈中,德清认识到 作为牧民的他,是多么渴求另外一种生活,一 个改变他自己和全家生活的机会。他从未上 过学,所以想抓住这个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 Dunko的想法深深震憾了德清,她意识到自 己对于摄影所能做的并不多,但确实能为当 地的牧民做一些改变他们生活的事。这次旅 行坚定了德清的信念,她愿意忽略泞烂难行 的道路,极度虚弱的供电,没有网络的与世隔 绝。她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确实能为这个村 子做些什么。 2007年,Norlha就此诞生,伴随着这 个项目,德清将自己从繁华世界彻底抽离。当 然,纽约从来不是她的梦想之地,她和这个 国家始终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好 像跟随羊群四处流动的牧人进入一切都被程 式化的樊笼。许多人为德清感到遗憾,认为她 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交付给了纽约的大学,如 今却执拗地守着一片远离现代生活的苍茫土 地。她觉得可笑,“我在大学时才发现美国如 此令人沮丧,因为大多数人,就是读书,找工 作,想着赚大钱,买房子,想着多要些孩子, 每年享受两周的假期。”不,这完全不是她要 的生活。即使Norlha成立之后,德清过着从 办公室到家两点一线、平淡无奇的日子,但看 着三岁的女儿,顶着藏区孩子特有的高原红, 在这里有力无邪地生长,她心存感激。 牧民的渴求 仁多玛村有2700多位村民,世世代代以传 统放牧为生,年轻一代,则渴望走出这个村子, 去城里打工,“离开”是如此强烈的一种意志, 然而他们究竟能做什么,却始终是一个问题。 和如今在都市建立大型项目用以获利 的想法相反,德清和母亲更希望留住当地人、 使用当地原材料、在当地附近建立小企业。 Norlha使用牦牛绒生产高端围巾的项目,不 仅可以令完全本土的产品获得附加值,也可 以帮助当地牧民获得在家乡就业的机会。 在Norlha工厂的展厅里,挂着德清和 母亲拍摄的照片,提醒着人们一个工厂从无 到有的艰难分娩。2006年秋天,先是德清和 Dunko等四人,前往位于柬埔寨暹粒市的丝 绸中心(Centre de la Soie)接受为期四个 月的培训课程。然后又去母亲朋友在尼泊尔 的工厂里进行了六个星期的学习,学习如何 纺织。他们在尼泊尔购买了木制纺织机,一边 建造工厂,一边在帐篷里开始工作。 很多个整夜,一弯细细苍白的镰刀月下, 德清和最初的小规模团队,在草原上支起帐 篷,对面就是建造中的工厂,究竟会是怎样的 结局,其实德清自己也不知道。毕竟要说服当 地牧民一起参与这个新鲜的项目,并非易事。 Dunko陪着德清,去许多牧民家里拜访,和 这些家庭管事的人多次交谈,然后由牧民把 这个想法与村子里其他人分享。 第一年,工厂只有二十个人,直到2007 年年末,已经扩展到六十人。2007年11月,他 们搬进工厂。两位来自尼泊尔的纺织专家在 仁多玛村待了六个月,专门教授牧民纺织的技 术。一般将牦牛绒转换成绒线,需要一个月; 熨烫清洗,一个月;编织,五六个月。当一位 牧民完全可以胜任一门工序,她就可以到其 他部门学习另外一种技术,通常都从穿线开 始,然后到编织、印染、打版。 每年夏天,德清还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前 来,为牧民教授二三个月的英语课程。道吉仁 青,创始团队成员之一,在青海藏语学校毕业 后,经老师推荐来到Norlha工厂,这个曾经 拥有大学梦的年轻人,现在更愿意留在工厂, “这里能学到的东西比大学多很多。”和道 吉谈话,英语是更畅通的沟通方式,无疑这 是数年来培训的结果,如今他已升任销售经 理,管理Norlha在全球的销售网络。 德清相信,如果仅仅是收集牦牛毛,并 不能真正改变当地人的生活,“每只牦牛绒毛 半公斤重,我们收购来几百只就可以改变他 们的生活,这真是天方夜谭。只有教会这里的 人如何将手上的原料变成更有价值的东西, 拥有稳定的就业,你才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现 德清和母亲Kim Yeshi想尝试成立一个在西藏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即 建立一个小企业,培训并聘请牧民参与。2007年,Norlha诞生,伴随着这个项 目,德清将自己从繁华世界彻底抽离。 采访、撰文:文晶 摄影:于聪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B Norlha工厂位于海拔3200米的高原,这 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以传统放牧为生,目 前已有一百多名村民参与到Norlha项目。 Norlha的吉祥物:纯手工制牦牛玩偶
  • 5. 100 101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村,工人来到城市,来了以后又离开,没有人 负责任。孩子很多得了爱滋病,这样的悲剧每 天都在上演。 那些咖啡小农出售咖啡后得到的金额少 得可怜,甚至还不够生产的成本,导致不停陷 入贫乏与负债的轮回。他们越赚越穷,而城市 里的连锁咖啡店却从未降过价。朱克明清楚 感觉到咖啡小农的痛楚,认为那些生命应该 有更好的待遇。 “在38度高温下,走过上千公里,你才 懂得珍惜一杯咖啡。”这便是朱克明的“货 圆甲咖啡”良善的初衷。经过反复思考,朱 状。也因为他们的生活全部寄托在这些绒毛 上,这些是最困难的事情,你必须居住在这 里,耐心地训练教导他们。” 也许,这就是德清和母亲目前认为最大 的成就——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员工来自当地 的村民,这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牧民,已经可 以在各方面独立开展工作,包括仓库管理、预 算编制、客户管理等。德清不想做纯粹的社会 克明决定站在农民那边,开始直接与咖啡民 接触。这正是Dean Cycon强调的“Drink Responsibility”,他是一位社会运动者, 致力推行公平贸易咖啡豆。朱克明也打算从 一杯咖啡开始,当改变世界的那个人。 深入非洲,直接交易 这些年他进入马拉威,跑上几千公里避 开财团,飞到山区与酋长沟通,从马拉威(非 洲东南部国家)到埃塞俄比亚,在非洲、南美 洲多处耕耘,以几个据点为中心,直接收购小 农生产的咖啡豆。对销售渠道一无所知的农 化商业,她想使商业多一种可能,让受雇者切 实感受到从中获取的价值。 鲜为人知的大牌供应商 目前,Norlha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存 在,但它是很多大牌的围巾供应商,Norlha 曾经 合作的公司包 括A nt i k Bat i k , Arnys, Juliette Ozouf, Sonia Rikyel 和Christophe Lemaire等。受保密条款 的约束,德清不想提及更多顶级品牌的名 字。Norlha的织品现在每年发布两次,每个 月大约手制九百件织品,一年销售量在一万 件左右。 熬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德清认为 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如何赚钱,也不再是过 去那几年里一个人的孤单、疲倦和失落,也许 厦门街的小巷纤细而长 用这样干净的麦管吸月光 凉凉的月光,有点薄荷味的 月光。在池底,湖底 ──余光中《月光曲──杜布西的钢琴 曲Claire de Lunc》 这时是白日,没有月光,和煦阳光领着我 们向前行走,拐了弯走进货圆甲咖啡店。 咖啡小农的痛楚 朱克明以前玩团,每日开心地腻在朋友 和音乐里,盗版猖獗后才渐渐离开音乐产 业,跟着学长到意大利指导商家开店、使用 咖啡机器。他进入这个领域早过星巴克和超 商咖啡,兢兢业业的工作生涯令他成了贸易 商,经营起多地贸易,期间转往寻找咖啡品牌 进口,近年才改变方向寻找原料,自己烘焙咖 啡豆销售。 从苏门答腊最北边深入农庄,参观过咖 啡处理场,亲自走访当地咖啡农民的居所, 朱克明这才明白,他们这些贸易商都是剥削 农民的“帮凶”。世界各地许多所谓“公平贸 易”的商家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善农民生 活。长期以来,偏远地区或落后国家的生产 者及提供者由于无法以英文沟通,缺乏知识, 长期受大企业及财团垄断的影响,往往得不 到应有的薪资,利润几乎都掉入中间商、盘商、 零售商等的口袋里,无形中将第一线生产者 从经济体系里边缘化。 朱克明解释说,公平贸易指的是用公正 的价格直接和当地的咖啡农进行交易,如今, 咖啡从生产者生产生豆,抵达到消费者手中 的咖啡,中间约有150次以上的转手。那些非 洲当地的农庄中,比如马拉威湖北边的寡妇 就在未来,会有大笔大笔的投资涌向这里,因 为她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存在更大的 利润空间时,我们才能付给牧民更丰厚的薪 资,这是项目中的一部分。” 草原开始苏醒的初夏,德清忙着在工厂 旁边进行扩建,筹备毛毡产品。事实上,由于 牦牛绒太短,不能像羊毛和羊绒那样进行随 心所欲地加工,所以目前还没有人能够制造 毛毡产品。她的母亲已经为开展这个新项目 与专家在美国卡罗莱纳州调研了三年,并在 那里建造了工作室,设计了专门处理剩下用 于制作毛毡的机器,只要机器到位,新项目就 可以步入正轨。 这是令德清期待的阶段,从开始选择来 到这里,她就做好了决不逃离的准备,或者正 如她的喃喃自语:已经陷得太深,无法抽身。 一杯咖啡可以拥有多少爱和关怀?诗人余光中的故居于台中厦 门街,这里也是货圆甲咖啡馆的所在地,致力推动咖啡公平贸易 的朱克明,就是从这里出发,飞向非洲东南,漫游巴西,然后回到 台湾,进行一场关于咖啡的冒险。 Norlha工厂创始人之一,德清。 收购牦牛绒就能改变藏民的生活,这真是天方 夜谭。你必须居住在这里,耐心地训练教导他 们,将手上的原料变成更有价值的东西,拥有稳 定的就业,才能改变他们的生存现状 采访、撰文:谢浚如 摄影:HAKKA FAN货圆甲咖啡 一场关于公平的冒险 靠 近 诗 的 生 意 C 德清曾邀请尼泊尔的纺织专家教授牧民穿 线、熨烫、编织、印染等技术,当一位牧民 完全可以胜任一门工序,她就可以到其他 部门学习另外一种技术。 咖啡馆取名“货圆甲”,是希望这些货物都 能圆满、质量甲上,朱克明总是不畏艰难, 从世界各地进口最独特的咖啡豆。
  • 6. 102 103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民,也渐渐愿意直接出售咖啡。 朱克明在非洲的冒险,常常因为交通不 便,必须辗转寻求能够开车的建商和厂商,最 初还是通过当地医疗团队的朋友协助,才得 以接触到当地的农民。上一趟的非洲之旅, 朱克明就被当地警察盘查留下,幸好有咖啡 农庄老板和医疗团队的帮助,向警方解释他 是帮助非洲孩子的慈善人士,才得以放行。 深入农庄的路途开车往往都要好几十公 里,从这个村庄到下个村庄,来来回回一周要 十几趟,有时候只能睡车上或工寮。他和这些 咖啡农民逐渐变成了朋友。不仅指定这些农 庄进行烘培制造咖啡,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 也捐赠豆浆机和有机肥料,教他们如何运用 玉米粉煮食做早餐,甚至从台湾运来生产烘 培豆子的机器设备。对于这些没有受过教育 的农民来说,只有依靠直接接触,才能有教 导和让他们理解“公平贸易”的机会。 “从前玩团的时候总很快乐,看见那些 笑容,我好像又回到最开心最单纯的时刻。” 朱克明说,每趟从马拉威回来都有很深的感 触,“自己不再过生日,有时回程抵达香港, 买个东西、走近繁华,顿时觉得不知所措。” 他的每趟旅程历经三个月以上,一年两 次左右。这个与财团对抗的小咖啡馆主,要透 过自己的双脚把这些咖啡农聚集在一起,“我 要做华人的公平交易”,他说标准参照国外公 平交易守则,其实很有风险,当地欧洲的一 些公平交易有太多中间财团,仍然在压榨农 民,而当货圆甲真正做到公平对待,农民反 而讶异货圆甲为什么愿意给这样的价格。 干净 原始 圆满 一杯咖啡的好坏,咖啡豆往往扮演着 重要角色,货圆甲的咖啡拥有国际证书。某 些中南美洲国家顶级咖啡豆只限定出口某 些大国,店内的“牙买加蓝山咖啡豆”,便是 从产地牙买加远渡重洋运往日本,再由朱克 明从日本进货,价格不菲的顶级咖啡豆,风 味浓郁、匀称又带酸味,是许多品尝家的最 爱。而“巴西黄波旁咖啡豆(Brazil Yellow Bourbon)”则拥有ECO保证,保障咖啡产 地的树林、雨林不遭受破坏,滋味带有淡淡 的果香味和果酸,十分宜人。 从事咖啡业十五年的朱克明,对于咖啡 豆挑选烘焙有着丰富经验,许多客人到此与 他切磋咖啡手艺,畅谈咖啡经,也让货圆甲成 为一个咖啡爱好者的聚所。这一天,朱克明的 巴西朋友特地来访,带了他从巴西咖啡庄园 带来的豆子给朱克明品尝。 朱克明为咖啡馆取名“货圆甲”,是希望 这些货物都能圆满、质量甲上。他亲自到达那 些地方,把最干净、最原始、没有农药污染的咖 啡带回台湾。 加糖加奶的意式咖啡正流行,但朱克 明却希望能将单品黑咖啡的香醇传递出去: “黑咖啡较健康,口感较丰富,每个人煮出来 的味道都不同,比较有特色。”充满热忱的老 板,总是不畏艰难,从世界各地进口最独特 的咖啡豆,带领客人踏入咖啡大千世界,品尝 多变的口味。 目前,货圆甲开张一年多,在台中已有四 家直营门市,朱克明坚持每家都以不同风格 装饰,因为他相信每杯咖啡体会到的人文和 生活都不一样,所以他试图将不同的体验和 想法,通过每家店不同的空间感得以展现。 比如五权西店有复古风情,木制门是朱 克明过去旧家三合院使用的木门,挂在墙上 的咖啡麻布袋,清楚记录了咖啡豆的产地号 码。中科店则体现禅意,门前铺展着小块绿 地,结合藤竹等地材、风土、颜色和技艺,渗 透着古典中国的韵味,教人领会水墨画中的 山水光阴。如果再配上一段音乐,泡一杯黑 咖啡,那又会是个舍不得回家的晚上。 诗意不见得能绵延,但作为生意,朱克明 希望它具有金钱以外的意义——投入一段冒 险,让咖啡小农得以重生。 他清楚感觉到咖啡小农的痛楚,认为那些生命 应该有更好的待遇,于是从马拉威到埃塞俄比 亚,直接收购小农生产的咖啡豆。 俳句餐厅 在美国吟诵日本传统俳句,是Akai Hana日本餐厅十年来坚持的传统。 这间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日本餐厅从 2002年开始,每年举办俳句大赛。比 起双人晚餐或者二十美金优惠券的大奖 而言,更吸引人们的显然是三行十七个音节的 俳句魅力。Katherine和Michael们趋之若鹜,像 发现了一扇通向东方的窗口。那些对自然美景 与四季递嬗的感动,那些对生命的赞叹,发生 在这里而不是京都,然后在樱花盛开的春天, 他们记录下来。将诗寄到餐厅,或者索性用餐 时留下随笔,都有可能成为当年的赢家,与 自己的诗同时在餐厅主页上向全世界致 意。Akai Hana收获了名气,也收获了 美不胜收的味道。 时间银行 时间也能收藏。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 究员埃德加·卡恩(Edgar Cahn)46岁时患 上心肌梗塞,因此创建了“时间银行”。人们把 志愿帮助他人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然后当有 一天他们需要帮助,便有了这些存档的“被服 务时间”。从此,时间这个世上最容易被挥霍的 家伙,被分秒不差地锁在时间银行账户中。你 的每一天若无所事事,时间便无所事事地 过去;你若用它来照看邻居的小孩、提供 法律援助,甚至更异想天开地付出,你 便拥有了新的一天,记录在你的人生 里。生命没办法因此延续,但生命的 意义因此叠加。人们交到了新的朋友, 同时充实了自己的人生,邻里关系也不 再那么紧张。时间在你踏入时间银行的那 一刻开始,随时停摆,随时启动,不再像从前一 样随波逐流。 沙漠有月亮湖 月亮湖是沙漠的歌,荒芜中最温柔的音符。一 个叫做宋军的商人在贫瘠的阿拉善建起了月 亮湖旅游区,人们叫他“沙漠疯子”。他将 王石、柳传志等如雷贯耳的商业领袖请 到那儿去,让他们见识大漠的极美与 荒凉,然后一起加入治沙的行列。这 听上去和一般的旅游区不太一样,但 这是宋军从城市扎根大漠的初衷。尽 管月亮湖静默在腾格里沙漠深处,一个以 它为核心的公益性生态环保 组织却悄然建立,天然的 草场留下来,牧民得到了 工作机会。当有一天,阿 拉善不再荒芜,牧民不再贫 困,月亮湖让沙漠变得美丽,沙 漠疯子便实现了他的梦想。 活着的建筑 让人惆怅的钢铁城市,一些建筑会呼吸。菲律 宾一间叫做Environment Design的公司出现,打 造原生态的世界。他们的建筑用环境代替钢 筋水泥,植物都成了装修材料。比 如竹子被大量运用,从竹窗 到竹栏杆,再到竹屋顶, 让人联想起《卧虎藏龙》 中那幕摧枯拉朽的绿, 现在成了酒店的廊园。在 Environment Design的作品里, 人与环境拥抱成一体,空气、土地、 流水自然地存在,作为主体的人置身其中,只是 这条生态链的一分子,而他的身与心与灵都自 由地存在。他们最大的贡献,还原了生活的本来 面目,直到有一天建筑也能与我们对话。 变老照相馆 一对中国情侣突发奇想给自 己拍摄了一张“变老”的照 片,得到周围朋友的一致 赞叹。于是他们开了一间 变老照相馆,将情侣化妆 成老年人的模样,留下这个 瞬间。浪漫的生意效果显著。有人 从几百公里外慕名前来,有人拿着照片感动落 泪。每对情侣怀着与对方一起慢慢变老的甜蜜 愿望来到这里,迫不及待想证明自己的爱情。 不同的对象带着不同的故事,将今天交给摄影 师,都想立刻看见明天。中国情侣只是用了一 点小技巧,却开始扮演见证爱情的角色。他 们在收集爱情瞬间的同时,开始 想象也许还能够帮人们定格 四十、五十、六十、直到永 远的每一个甜蜜瞬间,将 所有不可预见的未来,交 到情侣手中。如果爱情会说 话,它将说些什么? 农产品革命 如果奶酪包装得像静物画……在墨西 哥,Villa de Patos可能是若干默默干活 的农产品企业之一,可是当这间成立于 1980年的家族企业将看上去像艺术品 一样的农产品放在网站上时,那些本来很 粗糙的作物都鲜活了。他们有意识地把各种农 产品包装得超凡脱俗,像大自然本身的模样,纯 粹得不能再纯粹。Savvy Studio设计了这些农产 品的包装。这是一次有意思的合作,虽然也许 不过是农产品时尚革命的一个小水花。但是,我 们还是恣意感受到了——田园,微风,温暖并 不放肆的阳光,充满龙舌兰植物的墨西哥 和她的傍晚。 香皂拯救孩子 每天有很多东西在浪费,而它们也许对 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救命的宝藏。比 如旅馆里的香皂,它们大多去了哪儿?即 便用着脏水,香皂也能避免六成由卫生引发的 疾病。而在一些卫生糟糕的地区,很多孩子死 于肺炎和腹泻,甚至多于爱滋病和虐疾。Clean the World的创始人有意识地成立了这家公司, 专门从旅馆收集香皂,经过严密加工之后运往 数十个国家,改善当地的卫生状况。如今,他 们希望能做得更多,直到旅馆、饭店的其 他垃圾有一天都被回收利用。那时将 有更多孩子看得见未来,也能化身天 使的模样重新飞翔。 爱情图书馆 图书馆洋溢着爱情的滋味,这件事发生 在印尼首都雅加达。那儿有一间寻偶图书 馆,里面珍藏着与爱情有关的名著作品。图书 馆的座位非常讲究,如果你坐在长桌前兀自阅 读,而她悄然出现在你邻座,代表着你将有 一段故事拉开序幕。日本经典电影《情书》中 的情节在这里反复上演,只是这次,人们不 需要再通过多年缅怀去发现一段感情, 因为当单身的你踏入这间图书馆,就 意味着你已经做好准备去憧憬爱情。 对了,图书馆只允许单身人士进入, 而且一旦爱情结了晶,不要忘记缴纳 相应费用给月老,这样它才能制造更 多的浪漫给予未来的情人们。 诗样生意 世上有很多种生意。其中一些对生活充满敬意,对生命无限景仰,以不流 于传统的姿态,追求着最普世的美。即使它们不说话,也像诗一样,荡漾 着别样的意义。然后我们发现自己,感受到温暖与爱意。或者能把它们称 为如诗如画的生意。 从事咖啡业十五年的朱克明,许多客人到此与他畅谈咖啡经。 撰文:蒙蒙头
  • 7. 104 105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漂泊者:无可摆脱的远方 在生之外的夜空里 有一只眼睛在伊斯兰堡 一只眼睛在额尔古纳 那人一直在天上读着巨大的亚洲 ——《河西抒情》,2003年 宽巷子,香积厨。 这是李亚伟在成都号称人文地标的宽窄 巷子开的一家餐馆。“香积厨”这本是僧家私 厨的别号。他闯进来的那一刻,并不象是这里 的老板——没有必备的庄重和气度感。也不 似游客——浑身都是小心翼翼的好奇。 他象一只横冲直撞的刺猬——或者说是 一只贸然闯进瓷器店又一脸满不在乎的单峰 骆驼。脚下却好像没有路,又好像全是路。至 于他踏进的店,仿佛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与宽窄巷子里很多类似的餐厅走贵族、 文艺、高雅、故作神秘的的路线不同。香积厨 有着一股子川西小院的闲适和烟火气。 即使在自己的地盘,要拍摄他也是一件 困难的事情。所有的随意亲和在镜头前都转 化为僵硬的不自在。率性行走多年,他依旧不 太习惯遵守外界为他制定的规则。 可是,他演绎着那么多的角色,需要在 那么多规则中行走。 他是著名诗人,也是商人。是和朋友拼 死一醉的老友,也是永远在路途和灵魂上漂 泊的游子。是逸乐生活最忠实的拥护者,也是 深刻的写作者。有着一颗骄傲的内心,也谦 和的面对每一个素昧平生的朋友。曾尖刻地 嘲讽,也热烈地思考。没有方向,却永远在寻 找方向。热爱遥不可及的远方,也赚取眼前 那些明晃晃的金钱。 这就是李亚伟。 人到五十知天命。但李亚伟似乎仍在寻 找着命运的方向——三十年前他就在干着同 样的事情,那里有着某种伟大的东西在等待 着他。 那个曾经激烈、热情、愤怒、鲁莽的年轻 诗人在三十年后,即便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 商人,但内心依旧还是一个漂泊者。 这些年他一直做不到在一个地方宁静地 生活。在大地上流离飘荡几乎已经成为他的 本性。 他说在他的生辰八字里有两颗马星,注 定走遍天涯、四海为家。“我喜欢漂泊不定的 生活。如果有许多来世,我希望能在每个地方 都扎实地生活一遍。” 现在每年他轮流在成都、重庆、云南、 北京等地生活。金钱已经让他拥有了足够多 的选择自由和可能性。但在心里,那无法达到 的远方依旧是他无法摆脱的渴望。他说,“幸 福就是好酒好肉好朋友,还有远方。” 所以他最终只能是一个诗人。以诗为 马,行遍天涯。永远在路上,也永远在寻找。 冲撞者:面对时代的墙壁 我们本来就是 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 ——《硬汉》,1986年 诗人小时候就会有诗人范儿吗?至少李 亚伟不是。 他太折腾了,打小如此。实在找不到恰当 的可资赞美的词儿放到他身上。 生于文革之前,长于文革。父母不在身 边,所以他一边做着红旗下的小学生,一边纠 合着小同伙在重庆酉阳的街道上与另一条街 道的同样年龄的小家伙们群殴。爹娘管不着, 奶奶无力管的野小子一个。在混乱年代一团 李亚伟, 我不再是那只豪猪 采访、撰文:彭戈 摄影:于聪 化妆:邹飐 作为莽汉派诗人的代表,李亚伟从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这是血液里流淌的东 西。但他也从来不是时代的反抗者,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成长。 混乱的成长中,他象野草一样生长。“我打架 太牛了,从没有自卑感。” 1974年,若是他以当初第一名的成绩被 允许在县城上了初中,这个县里第一个右派 的儿子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命运。但他被赶到 了乡下一个极其普通的中学。 他的姐姐,一个年轻的女知青,也被下 放到那里的一个知青点。小不点找不到打架 对手,只有一边听着老师用满口的革命语言授 课,一边听着知青们最隐秘的闲聊。那时候他 看了很多书,学会了偷偷欣赏女人的充满弧度 的曲线,脑袋里乱七八糟填了很多东西。 “有什么看什么,政治的、文学的、思想 的、古代的、现代的,没有选择,囫囵吞枣。” 好多年的旧事,已经不太记得清楚。他甚至怀 疑自己看过《哥达纲领批判》。 高中开始写格律诗。那个时候,他可想不 到自己和一帮臭味相投的家伙会弄出一个在 当代诗歌史上赫赫有名的“莽汉”诗派—— 而且是和格律诗格格不入的现代诗歌。 1979年,他数学考了3分。但他被四川 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那时候他十六 岁——同届的同学大他很多,但他觉得自己 牛逼极了。“那些大学老师的书还没有我看得 多。”他眼光有些轻蔑地看着讲台上的夫子 们。继续旷课、打架、喝酒、惹是生非——当 然还有看书。后来令他名震全国的那首《中 文系》里,他以这样的嘲谑和留恋的笔触祭奠 他的大学时代: 当一个大诗人率领一伙小诗人在古代写诗 写王维写过的那些石头 一些蠢鲫鱼或一条傻白鲢 就可能在期末鱼汛的尾声 挨一记考试的耳光飞跌出门外 老师说过要做伟人 就得吃伟人的剩饭背诵伟人的咳嗽 亚伟想做伟人 想和古代的伟人一起干 他每天咳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图书馆 回到寝室 文革结束后,诗歌作为一个新时代思想 的载体正在以光速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流 窜。在小小的南充师院,也活跃着几个诗歌 “流派”:李亚伟和胡钰的“刹那”,万夏搞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A
  • 8. 106 107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的“彩虹”��“大家玩到一堆,就合并了。借 当时一个笔记本的牌子取名‘金盾’。”“金 盾”即是“莽汉”的前身。 校园里陈腐的教育体制,让这帮才气 四溢的家伙们不爽。而长发、吉他、诗歌、白 酒、打架就是他们对抗陈腐气息的武器。“那 些学生干部,啧,要打我们小报告,随便打好 了,不在乎。” 这样的人,偏偏去追求一个成绩最好、 观念正统的女生——她要求只能每周六约 会,十二点就要回寝室——鬼知道这是怎么 一回事。“我那时心里有着一种使命感,觉得 有一个远大的前途在前面某处等待着我,但 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大学毕业,他顶着因斗殴拘留七天的案 底,留着长发到高中当了三年老师,成了学生身 边的朋友,学校领导眼中的“危险分子”。 1984年,NND,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 年份——可以用一瓶好酒来作为犒赏。李亚 伟、万夏、胡东、二毛、梁乐、胡钰、蔡利华一 帮人组建了“莽汉”。当时社会上正盛行着温 软香甜的朦胧诗,这帮汉子忍受不了这些甜 糖水般的诗歌。“取名莽汉就是要追求生命 原生态的诗歌”。于是充溢着勇敢、犀利、鲁 莽、以及高妙文字的诗歌从这些年轻人笔下 奔涌而出,在一家家破烂的苍蝇馆子里高声 响起。这些诗歌正是他们对诗歌以及这个时 代的宣言书:一帮有着不可遏止的激情、对 庸俗社会难以容忍、怀抱着自由与憧憬,向时 代发出呐喊。 用诗歌来挑战。在那一年李亚伟疯狂写 了一百多首莽汉派诗歌,如同他在《硬汉》中 所写,他们象豪猪一样,用诗歌铸出坚硬的獠 牙和浑身的尖刺,撞击时代的墙壁。 “其实,我从来不是时代的反抗者,文 革对我成长和内心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我 遵循自己的内心成长。”和煦的阳光下,李亚 伟坐在庭院的椅子上,端起茶杯,云淡风轻 地反驳道——虽然他不承认,但他说,很怀 念那些犀利喧闹、呲牙咧嘴的青春。 回归者:一入江湖许多年 我心比天高 文章比表妹漂亮 骑马站在赴试的文途上 一边眺望着革命 一边又眺望一颗心被皮肤包围后成为人 民中的美色 ——《革命之诗》,1992年 李亚伟从来不可能成为一个安分的 人——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诗人。“这是 血液里流淌的东西。” 教书三年,他霍然下海。仅仅两年,“莽 汉”也匆匆解体。经过20世纪80年代全社会 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狂潮,20世纪90年代 的到来迅速将全社会抛弃商业的狂潮中。下 海成为最时髦的词。诗歌正在以迅速的速度 从大众的眼前凋落。 莽汉解散,诗名长存。解散之后,这些莽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A 汉一致同意:大家分头去活、分头去死,分头 去发疯都行。于是,莽汉们跟随时代大潮,纷 纷一头扎进商海里。“哪里热闹往哪里拱。” 李亚伟和二毛开了一个火锅店。诗人的 浪漫主义激情迅速断送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商 业实践。事实上,这个火锅店虽然生意不错, 但一年不到就宣告倒闭。“给一个朋友践行, 一帮子朋友在火锅店里整整和他告别了一个 月。能不倒闭吗?” “我想挣钱,挣够十万,回来继续写 诗。”后来这被当做圈子里的一个笑话广泛传 扬。用金钱来拯救诗歌,李亚伟怀揣着为别 人当枪手写书挣来的三万元巨款,象堂吉诃 德一样杀向京城。只是他身边跟随的不是桑 • 李亚伟 1963年生于重庆,1984年 与万夏、胡冬等人创立“莽 汉”诗歌派。1993年下海 经商,2000年创立“香积 厨”连锁餐厅。
  • 9. 108 109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什科夫”。也就在那个青葱少年时代,他写下 了人生第一首诗《片刻的美丽》。 刘秋明身上有难掩的书卷气,目光犀利 却不显张扬。他欣赏诗歌带给内心的愉悦, 无论旧体的诗词赋,或是近当代的自由体诗 歌,“欣赏的同时就能体会到很多很多愉悦 的东西。长久,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某些时点、 某个地方有感而发写出来,这是抒发内心情 感的一种方式和过程,是很美妙的事情。” 沉浸在诗歌浪漫唯美的浮光掠影中,刘 秋明更多是对职业理性的思考和事业脉搏 的把握。身为国际投行的中国区高管,他认 为“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的人格如果能将 刘秋明, 用诗歌抗衡外在世界 采访、撰文:吕皓 摄影:肖南 化妆:彭彭 对文学与诗歌的热爱,源于生活,更有 家学的影响。早在童年,清晨放牛归来的刘 秋明,就看到父亲用粉笔写在门扉上的名句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 古柳卖黄瓜”。回想童年时期在赣南老区乡野 生活的艰难,刘秋明没有幽怨遗憾,却有经 历磨难、内心强大的自豪与丰富感。那时候的 黄昏,肚子刚刚填饱,借着屋檐下的光亮,他 读完了《上下五千年》。 中学读理科的刘秋明,语文课是他的最 爱。有一天德高望重的语文老师问大家高尔 基原名叫什么的时候,全班同学只有他如行 云流水脱口而出“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 丘,而是一个忠实的川菜厨子——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的诗人身边怎么能缺少一个能做出 家乡美味的厨师呢?在当时北漂还纷纷以一 两百元的价格合伙租房的时候,李亚伟豪爽 地拍出一千大洋,租了整整一个院子。 “京城第一枪手”的摊子还没有张罗起 来,一帮当年在东北写诗的哥们儿就碰见了 他。已经转行做书商的东北活雷锋们忽悠着 李亚伟加入他们的圈子,做起了书商买卖。 “那个时候钱好赚啊,等我做了十多年 退出的时候,书商已经不好干了。”十年之间, 李亚伟将诗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全心转战 商业疆场。吃过大亏,赚过大钱。除了偶尔的 提笔有些小作外,那骑马望长安的诗人已经 渐渐远去了。“虽然不怎么写,但与诗歌的联 系没有断掉。那时图书销售展会,一帮诗人书 商白天正而八经谈生意,晚上聚在一起喝酒 聊文学。”令他意外的是,江湖永难言退。在 北京期间,戎马商海之余,他们这帮诗人书商 ‘商业的实用主义’和‘诗歌的浪漫情怀’结 合起来,那他一定会很有魅力,这是自然而然 的一种体会,回到人的本性上来说,你会发现 这两者并不矛盾。” “我从事的是一个工作强度很高,同时 偏理性的行业,工作之余读诗写诗偏感性, 能舒缓工作压力。”诗,成为他与外在世界抗 衡的一种力量。在长年的压力和无奈里,写诗 的时刻,是最舒缓的一种平衡。 不仅如此,刘秋明还将自己对诗歌的喜 好和他的诗歌情怀扩散到了营销、管理上。 “在较轻松的应酬场合,诗歌能让谈吐、举止 优雅。在与客户的沟通和谈话中,如果双方能 俨然成为江湖前辈。每有诗坛后学来京,必 来李亚伟等人的公司登门求教。 后来,李亚伟退出书商生涯,在四川开餐 馆,在云南开客栈,在西双版纳投资房地产。 这些对他来说,即是生意,也是生活。最近他 又准备重新进入图书出版行业,做一些有品 质感的文史方面的图书。 最关键的是他又开始写诗。不管生意如 何显赫,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与早年“莽 汉”派诗歌不同的是,近年来李亚伟诗歌的题 材愈发厚重,他试图拉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从历史的远处来关照自己的内心,寻找自身与 世界的联系。从个人的抒写到家国历史的远望 与回归,变的是题材,没有改变的依旧是他的 内心。“我能更清晰地探索生命的本质,诗歌虽 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能最大限度扩展对这 个探索的范围。” 他说他不再是那只豪猪。“我已经进化 成猪八戒了,在社会浸淫愈久,对世界和生命 够找到这一点点共同的好爱,那么就很容易 拉近彼此的距离。” 刘秋明喜欢宋词,所填的语句清冽、平 实,是对时光的感怀,也对自我的勉励。2011 年2月,刘秋明带领他的团队在浙北桐乡的乌 镇西栅做了为期二天的年度营销研讨会,在 会议结束时他填了一首《卜算子 西栅》作为自 己的年度规划总结陈词:“东风送春归/西栅 迎客到/小镇水暖柳桑绿/慢把船橹摇/创收靠 营销/执行更重要/待到梅开飘雪时/我在桥上 笑”。“这首词我个人感觉特别贴近当时的场 景,用这种方式去表达会对团队的士气有很 大的鼓舞。”刘秋明还记得当天晚宴气氛非 常好,同事还玩起了诗词接令的游戏。 “心中有爱,就有诗。每个人都是诗人, 只要你有一颗珍惜生活、正视自我的心。心中 须有诗、笔下却未必”,刘秋明当年在报考研 究生时毅然挥别了北大中文系的“梦想”,继 续原本经济学的专业道路,并投身于金融证 券业的搏杀。然而,那份深植于内心的诗歌情 “无从横渡的时光之河啊 诗 是唯一的舟船”这是刘秋明最喜欢的诗人席慕蓉的 诗句。是诗歌影响了刘秋明,还是他用诗感悟了人生、改变周围的人呢? 的探索和思考就越深,修为也就越渐加多。 我现在是有更多人性思考的猪八戒。” 在少人读诗的时代,李亚伟继续在写作。 “诗歌对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的。我们写着,然后只需静静的等待。” 商业与诗情于这个热爱生活的李亚伟而 言,并没有冲突,投入商业也是投入到火热的 生活中,而对生活的感悟正是诗歌诞生的起 点。“在这个时代,诗人是没有办法关在屋里 写出好诗来的。” 只是,不管他多么热烈地拥抱醇酒美人、 管疾弦繁的快意生活。我们相信,在他的内心 最深处的一面依旧是会有一泓安静的湖水。 正如他2003年写下的那段话: 我不愿做大诗人,我愿意在心里、在东北、 在云南、在陕西的山里做个小诗人。每当初冬时 分,看着漫天雪花纷飞而下,在我推开黑暗中的 窗户、眺望他乡和来世时,还能听到人世中最寂 寞的响动——这也许才是他最深处的一个自己。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B • 刘秋明 1976年生于江西赣州,从小热 爱诗歌,一直坚持写诗,以诗会 友,2011年,刘秋明转任瑞银 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 国区证券销售主管。 怀始终炽热,直到进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 读EMBA、重新走进校园,让他将自己和同 窗学友的两年生活描摹得诗情画意。 临近中年的一群商界精英齐聚学堂,刘 秋明有很好的人缘,他给大家留下一个极为 理性的印象。在刚入学时,刘秋明和同学做 过一次演讲“如何克服正常的投资心理”, 那是一个纯粹关于投资理财的分享。这两 年,他为老师、同学和学校创作了、二十多首 诗歌,一首首饱含情义的诗词给同学留下了 非常感性的印象。刘秋明始终认为,“分析和 决策的理性,与感受和表达的感性,两者并不 矛盾。” 如果我们对诗不怀成见,那么,温婉幸 福可以为诗,激愤屈辱也可以成为诗。中欧有 句名言“有比商业成功更高的追求”,刘秋明 在年级晚会上把这句话演绎为“公益善行无 所求,大爱小我心喜乐”。 “在平日,我们用语言将自己禁锢起来, 然而我深爱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将我的心灵释 放。这就是我对诗的坚持与信仰”。席慕蓉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刘秋明。
  • 10. 110 111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我在地产营销界的地位比在诗歌界的 高多了。”诗人默默在他那套以书闻名的公寓 里调侃自己。在默默身上,诗人与地产商,诗 歌与房子,已经生成了一套共生系统。 眼下的这套公寓被默默称为“书房”,藏 书三万,砌书为墙。老房子里传下来的旧家 具,因为用的是上好的木头,被搬到这套新 居,制成承重能力极强的书架,“花多少钱也 难买到的”。多得上不了墙的书被送到香格 里拉,默默和朋友租了一位大土司的宅邸,常 在那儿举办诗歌朗诵会,称为“撒娇诗院”。 在默默位于上海的十几套房产中,除了留 给自己和诗人居住的这套书房,其余大多被 租了出去。“靠租金过得很舒服了。”默默说, 他和朋友们将《撒娇》诗刊复刊,也是高兴 了就做上一期。书房公寓的窗外,有一小片竹 林,居有竹,手有卷,默默却觉得他在西双版 纳的房子才逍遥自在。“往阳台一坐,头顶是 版纳的蓝天,手边是普洱茶。”每当梅雨季节 到来,默默便从上海去往云南,住到金秋将 至,广玉兰凋谢的时节,再回来大啖大闸蟹。 这种自在的生活建立在简单的道理上, “经济不独立,人格就不独立,人格不独立, 精神就不独立,精神不独立,写作风格就不 独立。”默默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不过,当 金钱的利刃在脊背上划出两道伤口,自由的翅 膀才开始生长。 在诗与商之间矛盾 离开房产界的那年冬天,停笔数年的 默默写下了回归诗坛的第一首诗《矛盾颂》, “当你的手指在我身上轻抚,我要在豺狼群 里找一只单眼皮的绵羊”。默默一直认为,做 房地产让他走进资本主义的核心,看尽了人性 的恶。但是,他从不把诗人和商人分得太清, “不少商人的诗歌情结可以理解为对‘重农 轻商’的反叛”,开夜总会的,放高利贷的,只 要诗写得好,都在一个圈子里玩。 “当初做地产,一方面是被逼的,一方面 也有经商的头脑”,1996年,经历过入狱和 失业的默默穷得叮当响,老婆生了孩子,买奶 粉的钱也掏不出来。一个开房地产公司的朋 友看他窘迫,便开出一百万元的年薪和4%的 股份,请他帮忙做策划。在当时的老百姓眼 里,房子与人的关系十分单纯,默默也不了解 其中的门道,朋友就和他掏心底,说:“我是 炒认购证发财的,也不懂,我们一起学吧。” 当时公司有四亿元人民币的资产,4%的股份 意味着默默一夜之间从穷光蛋变成了千万富 翁。默默觉得无功不受禄,没有接受这些股 份。这并不是默默第一次把金钱拒之门外, 当他的口袋里只有四分钱的时候,美国给他 颁国会战斗自由奖,奖金有三万多美元,还 能去美国,每月有五百美金生活费,他也没接 受,担心“客居主人嫌”。 默默接手的第一个项目“世纪之门”被 纳入了当年的上海房产营销案例。这个卖不 动的大型社区,被默默用“诗意的栖居”的概 念重新包装,强调家是要有尊严的,要改变 上海人尴尬的居住条件。“开盘一个月,售楼 处的点钞机都点坏了,”默默成了公司的总经 济师,“中专时学的是会计专业,企业管理和 经济学的知识都用上了。” 1996年让默默与贫穷永别,也让他与诗 歌暂别。直到退出房地产界,他一首诗也没 写,尽管媒体在宣传他的生意经时,总是提到 诗人身份。在诗人朋友们的想像中,默默的生 活已经变成了一幅衣锦夜行、酒池肉林的全 息影像。这幅影像中,诗歌的缺失令默默感 到苦恼,他不敢在家里放书,害怕直视精神 与肉体的撕裂,“别人看我春风得意,生意越 做越大,我自己却很痛苦”。他专门向公司申 请了一笔顾问费,喊诗人们每周来“开会”, 把会议室的门关紧,讨论与诗歌相关的一切, 缓解诗与商的矛盾,也接济朋友。 在诗人朋友中,默默的确最有商业头脑, 房产市场刚刚抬头,朋友们都被他逼着买房, • 默默 1964年生于上海,撒娇派代 表诗人。1996年投身房地产营 销,2001年创办撒娇诗院,藏 书三万册,2003年彻底告别商 界,重回诗歌世界。 默默, 豺狼群里,有只单眼皮的绵羊 在投身地产的诗人中,默默不是赚钱最多的,却可能是抽身时姿 态最决绝的。这位“撒娇诗派”的代表人物用金钱追求自在, 用诗文给世界挠痒。 “跌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他们在西双 版纳购置的房产从每平米九百元涨到了五千 元。默默在上海购置房产时,大多是每平米 二千元到四千元的公寓,如今已番了近十倍。 他买的最贵的房产是李鸿章孙子在淮海路上 的公寓,买入时只有每平米一万七千元。 投资房产的回报让默默意识到,自己完 全可以自在地生活了,“自由不等于自在,追求 自在要学会放下一切”。2000年,默默给朋友 贡献了最后一个策划:开除自己,接着,开了自 己的房产顾问公司,2003年,他决定关掉公 司,与诗歌重逢,去寻找“单眼皮的绵羊”。 用诗文给世界挠痒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写作在上世纪 80年代的诗歌黄金期,默默在上海曾被称为 “天才诗人”。他从15岁开始写诗,高中被选 进专门培养少年诗人的“萌芽诗歌创作班”, 和沈宏非是同学。开始写口语诗时,默默还 是中学生,由于天生反叛,胆子也大得很,在 大多数国内知识分子把西方文化与艺术视若 瑰宝时,他却觉得巴黎这样的艺术之都像个 孤儿,写了一首《问候巴黎》。当时居住在上 海的顾城读了诗中“没有嘴唇的歌女,桃花 源里走着一个职业侦探”这样直白的表达, 都为默默捏了把汗。默默被捕入狱却是创立 “撒娇”诗派之后的事,一次因为举办集会, 一次因为诗歌导向被认为存在问题。 诗歌创作班结束之后,默默因为考试不 及格从中专肄业,被分配到工厂管理图书馆, 开始创办地下诗刊。1984年,他和京不特等 反叛意识强烈的诗人决定建立诗社,开创了 “坐在暴君膝盖上挠痒痒”的“撒娇”诗派。 “这与我喜欢的鲁迅和安徒生有关,鲁迅教 会我恨,安徒生教会我爱,撒娇就是带着爱 的恨,在专制的时代,与其像荆轲那样行刺, 不如温柔地反抗。”默默等人的“撒娇”与李 亚伟等人的“莽汉”成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 诗坛中,两股拧在一起的流派,架构起诗人们 心中的海市蜃楼。 回忆当时的诗歌界,令默默难忘的还 有候鸟般逐诗而居的生活。一个诗人可以身 无分文走遍中国,每到一处,都有当地诗人 接待,想去哪儿,诗人会帮你把火车票买好。 “诗人之间的关系还是相对单纯的。”默默 希望当年的环境能够重现。退出房产界之后, 他的房产租金已经足够追随着好天气的足迹 四处为家,与朋友们买酒论诗了。默默对外开 放了自己居住的两套公寓,即使是不相识的穷 诗人来上海,打一个电话,也能在这里找到一 张床。大家在一起讨论诗歌,朗诵作品。默默 记得最热闹的一次,37个诗人在公寓里打地 铺,默默不仅包他们吃喝,还要想尽办法凑 齐37个枕头。 既然不用卖字为生,如今的默默并不急 着出版诗作,而是想把作品改到自己满意再 出版。作家马原到西双版纳看默默时,惊叹他 有十三部没出版的诗集和八部已经写好的长 篇小说。“诗歌是‘精神高尔夫’,打高尔夫怎 么能挣钱?应该花钱才对。”默默说。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C 采访、撰文:祖小宝 摄影:徐晓林
  • 11. 112 113J U N E 2 0 1 2 J U N E 2 0 1 2 丁当, 平安是我正在经营的诗 • 丁当 1962年生于西安,原名丁新 民,“他们”诗群代表诗人之 一,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 (1993)和《他们十年诗选》 (1996)。现为中国平安人寿 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朦胧诗人的“房子” 你躲在房子里 你躲在城市里 你躲在冬天里 你躲在自己的黄皮肤里 你躲在吃得饱穿得暖的地方 你在没有时间的地方 你在不是地方的地方 你就在命里注定的地方 ——1984年《房子》 是什么束缚了心灵? 和所有的朦胧诗人一样,上世纪80年代 的丁当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心灵自由的渴望。 1984年,22岁,热爱米兰.昆德拉的《为 了告别的聚会》(又名《告别圆舞曲》)。丁 当,在工作的间隙,写下了代表作《房子》。 当时,他是西安一家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学管理,做管理,这是1982年毕业时, 丁当的选择。同时,他也写诗,《房子》、《女 诗人》、《抚摸墙壁》、《回忆》、《星期天》、 《饭店抒情诗》��是他所有青春、荷尔蒙 与热血的释放。他说,有年轻,有初恋,每个 人的青春都需要出口,于是有了诗歌。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诗歌,丁当的青 春有诗歌。 1982年冬天,他结识了刚到母校陕西财 经学院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诗人韩东。两人 第一次会面在韩东狭小的宿舍,围着煤球炉 子谈了一晚,一见如故,丁当形容说:终于找 到组织了。韩东,奠定了丁当对诗歌的热爱。 后来,随着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兴起,强 调反操作的丁当成名了。他与韩东、于坚等人 一起创办了“他们”文学社,被誉为上世纪80 年代最重要和最富有天才的诗人之一。 抚摸世俗的“墙壁” 能够聊点什么呢? 这对于丁当来说是一个问题。作为一家 上市公司的高管,他并不那么自由。 “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 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 个合格人。开始负担,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 爱着世界。”接受访问的当晚,丁当的微博上 发了张爱玲的这句话。 丁当对人生的选择从来不朦胧。他说, 人一生该用青春和老年来写诗,不是壮年。 于是,他把诗歌和诗集留在了三十岁之 前。时隔创办“他们”文学社十年,1992年, 处于而立之年的丁当加入了平安。丁当是做 市场的好手,几年里,他从平安人寿深圳分公 司总经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做到北区事业 部总经理,直到平安人寿副总经理。2012年2 月20日,保监会公告,核准丁当担任中国平安 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任职资格。 他向来知道这个世界充满规则。他用邮 件发来一首《抚摸墙壁》。问他“为什么”?他 说:“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墙壁。我们每 一个人都要在大到社会,小到公司的组织框 架中,学会与墙壁或规则和谐共生。” 墙壁,在当年的诗人眼中“坚实而光 滑”。现在,他援引了迅销集团CEO柳井正的 说法:一家公司不仅必须与社会和谐相处, 而且为了被社会接受,它还必须为社会作出 贡献。大多数失败的公司是因为没有保持好 这一平衡。每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一员,然后才 是公司的一员。只考虑公司利益,毫无疑问将 招致失败。 在他看来墙壁是规则,是道德,是价值 观,是伦理,甚至是善意的坚守。对于公司如 此,对于个人也是如此。 诗歌不仅仅是语句 “现在,如果谁说隔壁住着个诗人,你 总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吧?”1986年,诗人梁小 斌写了《诗歌的崩溃》。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 90年代初,诗歌与诗人都变得“滑稽”起来。 在商品社会的洪流中,在世俗的偏见中,也在 伪诗人的泛滥中,诗歌倒掉得比人们想象的 还要快。 从诗人转型为职业经理人,丁当拥有世 俗意义上的成功。曾劝他改作导演的好友韩 东,形容丁当的选择是蜕茧成蝶式,有重大 的人生意义。丁当则更喜欢对人说:只要诗意 还在,诗歌为什么一定是文字的堆砌? “诗人是一种情怀。可以是建筑,可以是 电影,可以是音乐。甚至可以是一个普通工人 做出的一件衣服。如果没有诗人的情怀,再美 妙的语句堆砌,都是伪诗歌。” 在丁当看来,诗人和商人没什么矛盾。什 么是诗意?他直接将诗意简化到了善意。在 他看来,王石是诗人,万科是他的作品。 平安人寿则是丁当正在经营的诗。 一个真正的诗人,内心总是充满着对这 个世界发自内心的悲悯、爱与关怀。 丁当在平安人寿的经营中实践着表达。 尽管,他现在几乎不写诗,甚至很少读。当然 他根本没有时间: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觉 之前,第一件事都是打开黑莓收邮件,看信 息,即使假期也处于半工作状态。 冰山未知的部分 再坐到那把破木椅上点支烟 再喝掉那半杯凉咖啡 拿一张很大的白纸 拿一盒彩色铅笔 画一座房子 画一个女人 画三个孩子 画一桌酒菜 画几个朋友 画上温暖的颜色 画上幸福的颜色 画上高高兴兴 画上心平气和 ——1984年《房子》 还是《房子》里的“心平气和”,这是他 现在的理想,对“心平气和”的阐释则更简 单,就是不生气。 其实,他几乎已经背不出自己的诗了,哪 怕是那首最有名的《房子》。于是,用邮件发 来手写的诗稿,字迹方正,也是他追求的意 境——良善、正直。作为正在经营平安人寿的 “诗人”,丁当将公司对于社会的使命赋予了 诗歌般的善意,希望每一位员工身体力行。 他不羡慕陶渊明的深居简出,也不羡慕 李白的斗酒百篇,却独爱李商隐的“蜡炬成 灰泪始干”。“我只是不想让一个比自己没 有能力的人当上司,这是我职场的动力。”也 许,这是丁当那一天里说得最“狂放”的话。 可是,狂放之下又透着一种使命感。这或许 是他说的冰山之下的东西。 “到了七八十岁,我可能会继续写诗。” 在他看来,诗歌仍旧是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最 宝贵的东西之一,“总有一天诗歌会回来。民 族的悲伤与喜悦,只有诗歌才能够表达,才 能够宣泄。” 丁当喜欢将李商隐和李白做比较:“如 果李白呈现了一整个冰山,而李商隐只给你 看百分之七十。” 作为经营平安人寿的“诗人”,丁当也只 呈现了冰山一角。■ 采访、撰文:小舟 摄影:徐晓林 场地提供:绅公馆 靠 近 生 意 的 诗人 D 作为后朦胧诗代表人物,丁当向来知道这个世界充满规则,所以他把诗歌和诗集留在了 三十岁之前。他几乎已经背不出自己的诗了,哪怕是那首最有名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