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39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闲谈 GDP

                                  作者:老广@西西河




闲谈 GDP-前言

国民经济核算的帽子很大,但主要还就是 GDP 统计。
                         所以老广也就只要以侃 GDP 统计为主。
实际上上次统计局重估 GDP,老广就冒了个泡,还欠了文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所以这
个系列也是为了还当时的债。尽管欠的谁我早忘了。

之所以老广对 GDP 多说几句,主要是 10 年本人读研时的课题有关。开题时,同学们都去找
有前途的课题,比如金融啦,资产评估之类的课题。     同宿舍的哥们就做了八一队资产评估。
老广也顺便偷窥了一下郝董的财务信息。老广当时也是血还有一点温乎,毕竟咱是经历过
风波的,平时总琢磨中国向何处去这类的大道理,所以就选择了计量经济的课题,研究中
国的宏观经济。要建模,就要摸数据,老广建的模,是粗制滥造,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作
过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大概都知道在中国建模是自己找罪受。老广就受了两年罪,不过受
罪是受罪,不过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倒是上下十八摸了一遭。正脸没敢瞅,怕吓着自
己,但凹凸之处,还是了解的。就记忆所及,向大家作个交代。




闲谈 GDP(1) - 从克莱因谈起

中国开始作宏观计量模型大概是从克莱因 80 年代到中国讲学开始。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
就能把克莱因请来讲学,一个是因为他是大牌,一个就是因为中国需要。

当时中国还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所谓计划吗,就是数字,订计划,就是订数字。当然要
数学啦,开始陈云管家的时候,可能就是些加减乘除可以对付了。后来盘子大了,加减乘
除就对付不了了,所以需要模型啦,平衡表这套东西。所以克莱因一来,中国经济计划届
(计划经济届)也算是轰动一场啊。后来办班无数,出了一堆徒子徒孙,80 年代中国整出了
一堆计量经济模型。当年作这个出了一堆人物,周行长小川就是最早作计量经济模型出
身,靠这个长了不少人品。我们学院也编制了高校数得着的几个计量经济模型。

要模型就要数据,要数据就要有数据的定义。你去看病,医生会问你多少度,你说三十八
度五,其实你有一个没说,那就是应该是叫摄氏三十八度五。你在美国去看病,要也说一
三十八度五,那美国医生会立刻送你去精神病医院的。因为美国这通行的是华氏,而不是
摄氏。不知道有多少人象我一样,到了美国不会穿衣服了,天气预报 70 度,我总是要把他
折算到摄氏温度才明白是什么天气。这就是计量标准不同一造成的。
而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一行也有这个问题,那就是中西方经济计量的标准体系并不是一致
的。在克莱因来的时候,我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说是经济核算的“摄氏”,是
苏联的 MPS 体系不是西方通用的 SNA 体系。核心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而不是现在大家喊
打喊杀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 GDP。   大家熟知的翻两番,其实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现
在都改过来了。

中国 80 年代改革后,大大小小干部都出国考察,开拓眼界,先开眼的嘲笑后开眼的是土
包子,后开眼的嘲笑没开眼的是土包子。开了眼的回来就照着搞,老江出去考察一番,回
来就写了开辟特区的报告,当时没什么,现在的历史意义,直追粟裕的关于展开小淮海战
役的电报了。  当时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发现国外人家干的是 GDP,其实那时候叫 GNP。这个
就好象,古代山里的人一直以为金子就是黄铜,拼命干,开了一堆铜矿,带着几千金出山
想买点盐巴什么的,发现城里人已经用上钞票了。  怎么办,没办法,只好以后开始攒钞票。

所以中国也开始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 85 年开始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但这个东西就
和中国所有其他东西一样,国情厉害,论名是这个名,论实那是满不是那么会事。当时的
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估算的,所谓估算的意思,就是三国时代,是孔明掐指一算,明清时
代,算盘一拨,民国时代,草稿纸一算,80 年代,要靠 0520。




闲谈 GDP(2) - 从 MPS 到 SNA

开始 GDP 是估算得出的,真正统计上来的还是工农业产值那些硬指标。计委用的也是那个
指标,那个时候的 GDP 主要作用还是用于中外经济比较,我们还是用国民收入这些东西。
就想我到美国,看到华氏温度都要换算成摄氏温度,心里才有谱。我们也是这样,家里用
着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啊这些指标,到了联合国群英会时,就从怀里掏出个 GDP 数字和
他们虚乎虚乎,比较比较。但长久了也不是个事,因为这根本是两个体系的东西,当时离
文革不远,主席语录还都能背,其中之一是说我们党是最讲认真的。所以总是估算不是个
事,所以到了 92 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迎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全面采用联合国当时刚刚公布的 SNA 核算体系。

92 年 1 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也称中国新核算体系。92 年
8 月公布实施通知,从此开始了正式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并开始编制经济循环帐户和
资产负债表,废弃了应用多年的 MPS 体系。

俗话说的好,当官的一句话,当兵的跑断腿。80 年代已经建立的各种计量经济模型原来是
依赖 MPS 体系的来预测国民收入的。由于从 MPS 转向到 SNA 体系,所以当时各单位已有的
计量经济模型都需要重新修订,实际上就是重新编制。     在我们单位就是我承担了这个任务。

MPS 和 SNA 的区别很多,归根到底还是归因于计划经济体系和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差
别。 计划经济只承认物质生产,不承认非物质生产创造的价值。   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商品交
换不产生价值,你想啊,连商品交换都不产生价值,那法律,医疗,教育,金融,保险,
科学研究,公众服务,社会服务这些服务业产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连商品都不能算,
在 MPS 体系下那还有什么经济含义。从这点上看,我们看历史时也不能太难为古人,马克
思年代即使是英国,社会服务也很还不发达,正经服务业,大概也就是餐饮,娱乐界一些
娼妓,加上伦敦股票交易所那帮吸血鬼,大概也就这些。马克思从中确实看不到什么有价
值的东西。在马克思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MPS 也不可能包含那些非物质生产。

MPS 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社会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劳动的有用成果,非物
质生产部门如文化教育、  卫生医疗、公共事业、住宅管理、生活旅游等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
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过滤的物质资源,或虽然经过人类劳动,但却是无效成果的废品、废
料,或是家庭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都不算是社会产品,不计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总
量。 从使用价值来看社会产品包括工业、 农业、 建筑业三大部门的产品构成;从价值来说,
社会产品由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决定,必须把商业与货物运输部门的
增加值计算进占。  因此,社会产品的范围不仅包括工业、 农业、建筑业三大部门,同时也包
括商业和运输等部门的活动成果。

而西方的 SNA 体系,则包含各种经济活动,基本只要是和钱有关的东西都想包含在内。古
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诚不我欺啊。




闲谈 GDP(3) - MPS 和 SNA 的区别

这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发展和内在哲学,个人感觉恐怕也和历史有关。西方欧洲各
国之间竞争激烈,你要生存就要强国,就要有实力。而为了增强国力就需要不则手段敛财。
所以凡是经济活动都会有税务官盯着,偷税不易。交了税,这个钱也就算从了良了,怎么
也要给个名目吧,所以也都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里去了。

苏联和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落后国家,粗放式经济,自然着重于物质生产而轻
非物质生产。在加上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和集权政府的现实自然就更偏重于物质,所以产生
的经济核算体系也偏重物质生产。

在中国人看来,也是 MPS 更附和中国的欣赏习惯。历代封建帝王都是重农主义,以农为
本,重农抑商,所谓“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后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以及其后的
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另一本——工业。所以才有钢铁元帅升帐,以钢为纲之类的东东出
来。这个不过是把过去帝王时代的以农为本,改为以工农为本。从这个背景来看 MPS 与中
国,简直是天作之合。此种思想贻害甚远,中国始终没有完全克服,现在在每个人脑袋中
都还有或多或少的残留。

开了这个帖子,就要防备有人拿经济学家吃过的屎来砸我,所以撑个小伞先,经济学家吃
的屎在 MPS 体系里是显然统计不进去的,因为实在没有使用价值。但在 SNA 体系,如果被
收税官缠上了,到有可能,因为有金钱活动吗,所以先交税上来,所以如果真的有经济学
家吃过的屎的话,而且计入 GDP,那他也应该交税先了,估计 30%吧。要交了税,当然计
入 GDP 也无可非厚啊。当然这是玩笑了,真正的 SNA 核算体系是很严肃的,没有科目是计
不进去的。

说了那么多,可以说我国当时从 MPS 核算体系转换到 SNA 核算体系的主要考虑无非是以下
几点,其实他们也是 MPS 和 SNA 的区别所在:

1. 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MPS 核算范围限于货物和物质性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和商业,即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非
物质性服务,比如医疗养老,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服务的生产。该体系的核心
指标国民收入,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因而不能全面
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这种情况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还可以接受,因为是
公有制吗,或者是是单位制。不是烂在这口锅里,就是烂在那口锅里,但都是国家所有的
锅。改革开放了,私人也可以有锅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有说头了,需要统计一下了。

2. 不能反应不同市场主体及相互关系
SNA 体系把市场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过去 MPS 体系下所有企业都是国家机关的
附属单位,没有权力进行经济行为,而个人的经济行为也是受国家严格规定的。但改革开
放改变了这一切,私人可以作生意,外资也进来了,企业不再只是国家所有,所以要求核
算体系也要作一改革以反应此一现实。

3. 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
这个是两者的基层单位定义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说原来首钢就是钢铁企业,他下面那怕有
再多的附属产业,比如饭馆,旅店,水泥什么的,统计时也只计入钢铁产业产值。就是说
象 GE 这种公司生产很多产品,在 SNA 体系下,各种产品统计入相应的产业内,而 MPS 只
能统计入其主营行业。显然 SNA 更科学,更有利于行业分析从而产生正确的产业政策。

4. MPS 不能反映对外贸易活动
很简单 MPS 不能统计服务贸易。

5. 不能于多数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 SNA 体系,伴随着苏东垮台,MPS 核算体系国家就更加少了。开放经
济下,能够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股市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提供对公司
运营的一个 benchmark,从而奖优惩劣,合理分配市场资源。所以股市要遵循同一会计准
则,否则张三公司的利润和李四公司的利润就没法比较。 你能想象如果没有 GDP,我们怎
么在本版灌水吗? :)




闲谈 GDP(4) - GDP 统计的几种方法

所谓 GDP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指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学术上讲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
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念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
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金额,即所有常住单价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
次分配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三者在实际中应该是统一的。

在实际核算方法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
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下面逐一介绍。

1.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
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都是指常住生产单位货物和服务的生产。     它不仅包括常住生产单
位为其他单位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而且包括为本单位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但
是,住户为自己最终消费生产的服务,只计算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最终消费而生产的自给性家庭服务。就是说你老婆为你煮的饭是
不统计入 GDP 的,但你的自住房屋是要以房租形势计入 GDP 的。

2.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
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
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3. 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
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计算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时,是从支出
的最终承担者的角度计算的,而不是从最终实际消费者的角度计算的;在计算资本形成总
额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只包括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固定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存
货增加不包括由于价格因素影响产生的持有收益。这个怎么理解呐,一句话,就是计算固
定资产时,你买地的钱不计入 GDP 里,之有你盖厂房的钱计入 GDP。

由于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所以公式也经常写成
      GDP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从理
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
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
不可能的。
西方各国的 GDP 统计都是按照支出法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在其经济
传统上就很重视消费和资本形成的观念。而且也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法律金融技术制度非常
成熟,个人消费和个人收入统计系统非常发达,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也是生产力高
的表现。

而我国的核算体系由于是从 MPS 体系演化过来的,所以不论从理念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偏重
于从生产过程中来进行统计。我国采取的是统计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方法来核算 GDP。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
算,这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在核算实践中,在某些产业如农业,我国使用生产法。在
某些非物质生产产业使用收入法。

所以我国的 GDP 核算体系是一种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增加值的体系。在世界上独此一
家,堪称绝对中国特色。由于技术和观念的局限,我国 GDP 的核算结果同采用西方支出法
核算的结果有着很大的误差。




闲谈 GDP(5) - 中国 GDP 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是怎么  出来的

前面说过中国的 GDP 是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者结合的方法来核算 GDP 的。中国把国民经
济的基层经济单位分别划为三大产业和二十大门类行业。分列如下: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2003 年公布的新的“国家产业划分规定”把工业分拆为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加上建筑业是四门类行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金融业,
 房地产业,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教育,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国际组织。
下面就尽我所能介绍一下各种产业的核算方法。

1. 农林牧副渔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完善的农口统计系统。我国农林牧渔业统计有农林牧副渔总产
出和中间消耗统计。在 GDP 核算中,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依据政府的资料采用生产法核
算,公式是: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指农村用电,农机消耗,化肥以及其他劳务支出。比如 2003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大
约 3.5 万亿,最后产业增加值是 2.3 万亿。农口数据是中国最可靠的数据,质量最高。

2. 工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原来是一个门类,在 2003
年被分为了三个门类,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我还是把他们
按一个大门类来说,一个是节省篇幅了,一个是我刚查了 2006 年统计年鉴,里面的数据
还是按工业大门类,里面三个子类来统计的。

我国统计工业增加值是分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其他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和
其他工业两部分计算。
第一部分增加值利用工业统计中的相应生产法数据,做适当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工业普查
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调查的工业增加值率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率。  第二部分增加值利用其他
工业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的方法计算。其中的工业总产值利用工业统计中的相应数据,增
加值率以第一部分增加值率为基础,并针对其他工业特别是村及村以下工业和个体工业的
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全部工业增加值等于上述两部分增加值之和。

用白话解释就是工业普查时会得到工业的增加值率,比如某行业工业普查大概是 1000 亿
产值能有 300 亿增加值。就是 30%的增加值率。统计局就拿这个作为该行业标准,那么每年
统计上来的数字和这个增加值率相比较,差不离就可以了。比如这年统计上来是 2000 亿产
值,根据中间投入数据算出来 650 亿增加值,那么增加值率是 32.5%,差不多,统计局就
认了,如果计算出来的增加值是 800 亿,那么统计局就要调整一下,按 30%左右,可能给
你调整下来 200 亿增加值,算你 650 亿增加值。如果总理今年要调控,那给你算个 600 亿增
加值也有可能。   这是通盘考虑的。 有人说这不是作假账吗? 统计局有理由啊,因为这是根据
工业普查数据得出来的,统计局更相信工业普查数据的质量。而且不能浮夸吗? 大跃进吃
的苦还不够啊。这样就算出了第一部分的增加值,第二部分呐,是 500 万以下的小工业,
他的工业增加值按统计出来的相应产值在承以相应产业的增加值率就得出第二部分产值。
两部分相加就是工业增加值。

可能有人看出来了,这个增加值率就很重要了,而增加值率就是来自全国工业普查,那么
工业普查就非常重要了。 可能张三要问工业普查多长时间一次啊,答案是十年一次。李四听
了就要说: 我靠,这也太长了吧,最近一次的工业普查是什么时候啊?
答案是 1996 年。

刚才误操作,删了很大,只好先把这个发了,否则又白敲了。然后再接着说其他产业。
闲谈 GDP(5) - 中国 GDP 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续)
                   是怎么  出来的

接着上篇来介绍,可能罗嗦点。

3. 建筑业
第二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业,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和装饰装
修业。建筑业增加值的也是按生产法计算, 无非三个步骤:
首先,计算全部建筑业总产出。建筑业总产出等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
价值、 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非标准件制造产值和装修装饰业产值之和。其中,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更新改造投资完
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其他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中的
建筑安装工程。如果看晕了也没关系,这个就是用来验飞的。呵呵。
其次。 确定增加值率。利用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企业调查中计算出相应企业的建
筑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求出相应增加值率。考虑其他建筑活动增加值率的区别,确定全部
建筑业增加值率。
最后呐, 就两者开乘得出增加值。

4. 运输邮电业
运输邮电业包括铁路,公路,管道,水上,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运输邮电
业的增加值计算和工业不同,是采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其方法比较复杂一点,首先是依照铁道部,交通部,民航,中石油,中石化,邮电部的财
务会计资料计算出中央和地方的各类运输的总产出和收入法增加值。总产出基本可以等同
于营业收入,少数部门比如仓储业还要加上折旧。

收入法的公式就是: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公式中各构成部分根据财务会计决算资料中的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各种保险费用
和支付给职工的其他项目之和。生产税净额等于会计资料中的营业税金及各种附加.固定资
产折旧等于当年提留的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就是营业利润极其

5. 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
这里也包括附属批发的仓储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分为两部分来核算。      一部分是国有,集体商
业企业和三资,股份制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分别利用财政部,商业部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年
度会计报表和国家统计局的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财务状况表来计算。公式是
         总产出 =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代购代销收入 - 运杂费.
这样算出总产出后,按财务报表的数字,根据收入法公式算出增加值,收入法公式就是: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同时算出增值率, 增值率 = 增加值/总产出
另一部分是出国有商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大中型商业企业以外的商业企业,集市贸易,个
体商业活动,这部分用以下公式计算:
                 总产出 = 商品零售额*毛利率.
然后可以用公式 增加值 = 总产出*增值率 算出增加值
增值率可以使用上面第一部分算出的增值率算出增加值,也可以使用三产普查或者最近一
次投入产出调查的增值率来计算。   大家可以看出, 第二部分的算法是可以灵活掌握的。一般
是按增值率最低的那个算。

餐饮业的计算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总产出不是毛利的概念而是销售额。仓储业的算法参考
运输邮电业的算法.

6. 金融业.
金融业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金融业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就
是总产出 - 中间消耗 = 增加值. 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产值 = 各项利息收入 - 各项利息支出 + 手续费收入 + 信托业收入 + 融资租赁业务收入 +
外汇业务收入 + 证券业收入 + 咨询业务收入 + 投资分红收入
中间消耗 = 手续费支出 + 营业费用 - 职工工资 - 职工福利费 - 劳动保险费 - 待业保险费 - 税
金.
以上是生产法计算的金融业增加值。也可以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数据来源是金融机构损
益表。
计算方法和运输邮电收入法增加法相同.

7. 保险业
和金融业一样,保险业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法就是总产出-
中间消耗=增加值.
总产出=营业收入-赔款支出-退保金及给付-分保费支出-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提存
未决赔款准备金+准备金投转差+投资收益
中间消耗=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固
定资产折旧费)+金融服务费
也可以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数据来源是保险机构损益表。计算方法和运输邮电收入法增
加法相同。

8.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业和居民自由住房服务
业。
房地产增加值主要采用收入法计算: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福利性收入,实物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房地产从业人数取自劳动统计
的分行业职工人数,工资收入数字按劳动统计中的相应资料,福利性收入去工资收入的
14%。实物收入按劳动统计中的相应资料和房地产业实际情况确定其他收入按一般利用投入
产出调查资料计算出房地产业中的其他收入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推算。
公式中的生产税主要指房地产业的各种经营税金及附加。利用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中的经
营税金及附加资料计算。或者利用三产普查数字推算得到。
固定资产折旧分为房地产业经营,房地产业管理和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
房地产经营部分折旧按“房地产开发基层标准表”来计算。房地产管理部分折旧按固定资
产*4%来计算,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则按下列公式计算
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城镇居民自有住房面积*城镇居民自有住房平均造价*4%
农村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农村人口*2%

城镇居民自有住房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分别根据城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城
镇居民有住房造价根据建筑部门有关资料确定。两者都不包括土地价值。
营业赢余中房地产经营企业利润,根据房地产统计报表中的损益资料计算。其余部分利用
三产普查资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统计数字实在不能反应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具体什么数字只
能靠统计局斟酌了。

以上是我挑选的一些典型产业的增加值计算方法。其他产业就不赘述了,怕大家看烦了。其
他三产大致不是按生产法就是收入法计算出来的。数字基本是靠财务报表和各类普查资料
核算。
俺也就先写这么多,算是个开头吧,跟大家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否则,俺侃起来恐怕大家
有点不知所以然。
俺是工科出身,老师告诉俺定义最重要,先介绍定义,然后立论。不过要等明天立论了。


闲谈 GDP(6) - 有中国特色的 GDP 统计

前面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中国的 GDP 统计,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对 GDP 的基本了解。否则
全民都搞 GDP,搞了半天,GDP 是个球都不知道,这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大家在看 GDP 时
可能心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统计 GDP 的。所以大家就潜在地把 GDP 作为一
个标尺 Benchmark。一说那个国家穷还是富,就看 GDP。比如说南美国家,大家就会觉得他
们基本都比中国富,就是看他们的 GDP 比中国高。这种做法也对也不对,说他对,是理论
上肯定是对的,发明出来 GDP 这个概念就是干这个用的。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的 GDP 统
计体系和中国其他东西一样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统计方式和其他西方国家不是那么一回
事。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中国 92 年经济核算体系被成功改革成了一个四不象的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或者说建设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那么其特色
在那里?

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我们国家采用的 GDP 统计方法并不是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 GDP 统计方
法。发达国家采用的是支出法统计,我们国家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采用生产法与收入
法相结合的统计发放。比如农业就采用生产法,服务产业就采用收入法比较多。   我们国家目
前没有任何一个行业采用支出法统计,统计局公布的支出法数据是估算的。这个可以说是
我们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

那么支出法和生产法,收入法有什么区别呐?
从公式来看,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收入法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计算公式为: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
                     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政府消费可以写作 G,居民消费是 C,资本形成总额是 I,所以书本上的公式就是 GDP=C+I
+G,如果把进出口也算上就是出口是 X,进口是 M。收入法公式就可以写成
                  GDP=C+I+G+(X-M)

三种方法统计出来的 GDP 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下面的公式是成立的。
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
                     净出口 = GDP=C+I+G+(X-M)

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路远路近无所谓,但能到
罗马是肯定的。

生产法呐,是统计 GDP 怎么生产出来的,比如你是卖烧饼的,卖了 200 块钱的烧饼,面粉
燃料等等的烧饼成本是 100 块,那你就产生了 100 块 GDP。收入法呐,是统计 GDP 是怎么
分配的,你弄了多少多少 GDP,都分那去了,比如你买烧饼的 GDP 是 100 块,其中 50 块
付了工资,10 块提了烧饼炉子的折旧,20 块付了税,你税后利润是 30 块。所以只要统计
的工资是准的,折旧是准的,税是准的,你也诚实的报了利润,那这个方法也能统计出来
100 块钱的 GDP。 支出法呐,就是说要统计买烧饼的人的支出,你卖了 200 块钱的烧饼,就
有人买了 200 块钱的烧饼。  可能有 100 块钱是政府买的,来养军队,老师,警察,core 什么
的。那么政府消费 G=100,50 块钱是老百姓买来吃的,那么居民消费就是 150。还有人花
了 30 块钱把烧饼买来祭祖了,那么就成存货了,这个算资本形成总额,就是投资了,
I=30。还有 20 在那里,原来北美 wsn 想念祖国烧饼,买美国去了,那么 X=20。 这样 C+I+G+X
出来的数字就是 200,我们简单起见,假设你作烧饼买的油盐面粉,靠烧饼用的煤球都是
进口来的,那么 M=100。这样支出法的公式算出来就是 C+I+G+(X-M)=50+100+30+(20-100)
=100。
你看三种方法算出来的 GDP 数字是完全相同的,多美妙的一件事啊。可是和所有美妙的事
务一样, 实际生活里满不是那么回事。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实际上,可能你走的是去巴
勒默的路。   拿这个买烧饼的来说吧,美国方法是统计买烧饼的数字,就是支出法。          这个如果
手段够的话,是可以统计上来的。可能有遗漏的,但主要是手段上遗漏,比如隔壁小三买
完烧饼去睡觉了,你统计时把他漏了,那个烧饼的 2 块钱就没统计进来。这种情况有,但
在美国条件下,少。因为美国财产实名,而且你付钱的东西,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中国方法呐,就是或者生产法,或者收入法。我们先来看生产法,统计的来问你,你卖了
多少烧饼,材料是多少,你回答卖了 200,成本 100。OK,那你是圣人了。 fule u。
                                      I       而且显然
你不是真的卖烧饼的,真正买烧饼的大概是这样的。
问: 你几天收入多少,答 一百三四十吧。
问: 成本呐。答 一百一二十吧。
答完后还要加一句,这年头生意难做啊。

看样子,生产法此路不太通,我们试试收入法。
收入法公式是 GDP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至于折旧,我们假设没有问题,就算十块。     这个商业盈余,你看着报吧。    而且这个生产税也
是和盈余相关的。你觉得卖烧饼的会怎么报? 还有这个劳动者报酬,中国这个劳动者报酬
最不好估计,工资容易统计,做烧饼的小工是 30 块一天,但他什么这费,那费,出勤奖
加奖金还有 20 块呐,这个你未必统计的进去。所以这个劳动者报酬比商业盈余还错的离
谱。

以上是举个例子,大家自己琢磨现实生活中是真卖烧饼的多,还是假卖烧饼的多。统计局
对此也很头痛,所以就拿出一招,就是普查。我国统计中各种普查资料基本上下的本钱是
最大的,比如三产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钱,人,物都大把的投下去,因为这种普
查是 N 年一次,普查时以摸清家底为主要目的,和税啊什么的东西关联不多,所以被调查
对象还算比较诚实(着重点是还算比较四个字)。普查以后,统计局就以普查资料为基础数
据,比如算出来一个增值率,然后根据年景不同,对不同行业的增加值进行核算或者估
算。其实世界各国也差不多都是这样,美国统计收入法也是按普查来预估的,但是中国特
色就在这里,那就是中国的普查间隔年限太长了。10
年一次。上次工业普查是 96 年。三产比例中国十来年没变动过,始终是 GDP 的 1/3 的样
子,原因也在这里,93 年作过一次三产普查。当时的比例就是 30%出头,结果以后十来年
一直三产比例在 1/3 左右。因为 93 年三产普查定了盘子,所以以后估算 GDP 一律按这个比
例估算,中国三产发展速度很快,但就是给你个 1/3 框子,不得越出半步。    数据不好看时,
你增长快点,到 34%了,数据太好看时,你发展慢点,33%差不多了吧。

直到 2004 年,中国才进行了第二次三产普查,这次 GDP 重估就是按照这次三产普查的结
果重估的。十年的时间未免太长,西方国家要短的多,而且关键是中国的另一个国情就是
中国的发展实在太快,西方国家如果十年普查一次的话,数据都嫌过时,更何况中国乎。

这里要说一句,大家可能都想着统计局可能有浮夸之嫌。尽管俺不是统计局的,但俺要在
这里替统计局报声委屈。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国被 58 年浮夸
风咬了后,这个怕井绳的程度可不容小视。事实上大家对统计局数字怀疑,也是总怕统计
局这条井绳到底是不是条蛇。统计局也是一样,挤统计水分是非常认真的。  这点不容怀疑,
其实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只要是普通人,就对 58 年浮夸风深恶痛绝。那么普通人
到了统计局里,对数字把关严格是正常的。基本就是两种方法统计出来数字后,取的数字
基本是向较小的数字靠。那么统计局的 GDP 数字是不是准确呐,这个不好说,因为 GDP 就
是个核算的概念。无所谓准也无所谓不准,看你按那个标准。  如果按西方通行,比如美国的
统计标准来看,那是不准的厉害。这个我下篇解释。

简单地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的中国特色就是:
1. 不是按支出法统计;
2. 依赖普查而且普查年限过长。
3. 中国发展太快。
那么中国 GDP 数字准不准,按照西方标准,或者说联合国 SNA 标准,错的厉害。
是不是 GDP 存在高估或者浮夸,不是,事实是恰恰相反。




闲谈 GDP(7) - 中国 GDP 的差错与遗漏
                   的差错

这个差错与遗漏是相对 SNA 体系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美国的核算体系来讲的。其实 GDP
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无所谓多少对错。比如朝鲜,不管你别人怎么说,自己一主体思想
了,也就战无不胜了。而我们国家的 GDP 层次还没高到那个程度,有时免不了要和美国打
打哈哈。打哈哈就算交流沟通吧,一交流沟通就提到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  咱们搞市场经济
是晚辈,所以尊敬老大一下还是要的。所以这里说的统计与遗漏就是指和美国老大的 GDP
统计方法比较而言。

统计的差错与遗漏,一个是上文中说的卖烧饼的干的。这个是我国现存 GDP 统计口径内的
技术上的差错与遗漏。 定义在那里摆着,你按着定义去作,结果还是有遗漏。    这个是和经济
发展阶段有关的。财产实名下,收入制度严格,反洗钱制度严格的情况下,就可能统计上
来。 比如如果大家买烧饼都用信用卡支付,卖烧饼的给小工发工资是 check 直接打帐户里,
那这个统计遗漏就小而又小了。  所以这个是一个软基础设施健全不健全的问题。   没到那个发
展阶段,或者根本没想往那个发展阶段发展的话,你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
加上各类普查的普遍滞后的问题,所造成的口径内的统计偏差是很大的。这么说吧,你说
10%,肯定是低估了,50%又有点高估。如果不信,你可以把统计年鉴里三产数字拿过来
一个个看。你觉得那个数字有谱,我们可以单独商量。否则一个个写过去,老广可没这毅
力。

我在这里就不谈这些技术问题了,因为上文其实已经暗示过了,老广这里要说的不是技术
上的遗漏而是范围上的遗漏,就是我国的 GDP 统计基本没有考虑,或者更严格的说是做了
个考虑的样子的那部分遗漏数据,或者是大块的遗漏。

1. 房租。
按照 SNA 的精神,住房服务属于住房消费。   房租应计入 GDP。不但是租房的人付出的房租要
计入 GDP,不租房的,已经购买房屋的也要计入房租部分。就是说,张三原来租房,每月
房租 100 块,一年计入 1200 块房租收入。他后来买了一套大一倍的房子,这套房子即使他
当时就把款项付清了,在 GDP 统计时也要按他租房来对待,道理是房客张三向房东张三来
租房。房租收入或者说张三的住房消费是 2*100*12=2400 块。为什么乘 2,因为他的房子面
积要大于原来一倍,所以按市场上租金 200 块来计算住房消费。     住房消费也叫住房服务。 他
是即算在内需的消费里,又是“高级”产业服务业里的。

美国 2005 年 GDP 统计是 12 万亿美元,其中住房服务(住房消费)是 1.234 万亿美元,其中
owner-occuiped housing service 是 9288 亿美元。Tenant-occpuied housing service 是 2507 亿美
元。我们可以看到住房服务或者说住房消费占美国 GDP 的 10%,其中自由住房的又占大概
3/4 吧。加拿大的要占 GDP 的 15%,印度的也要占 10%。这部分在我国 GDP 统计体系里基
本没有什么反映。        对我们来说,从 MPS 转换到 SNA 已经是很大的革命了。                     过去我们只承认炼
钢厂创造价值,现在我们已经承认了服务业也是创造价值的,要我们承认一分钱没花住在
自己房子里,还算 GDP,而且还蹭蹭的往上涨,这未免有点太困难了。                                现在我们还扛着呐。
不算就是不算。       但这一块,中国如果把房租收入计入 GDP 的话,现在 GDP 增加 7,8 个点不
多的,而且增加的都是消费方面的内需,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各种
说明中国经济效率如何低下的比率恐怕也要都改一下了,牵扯太大,会让很多人难受的,
所以人民政府估计十年内不会这么干的。

2. 军费+警察费用。
这个是老外纠中国数字必提的一点,中国统计局经常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其他西方国家
打统计官司,不过不是人家说你浮夸,是清一色的说你低估。这个不是那个大家熟悉的什
么 ppp 方法之类的。       就是现有统计口径下的低估。         他们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军费。 中国还是
西方心目中的警察国家,所以那么多人民警察都是那里来的,谁发的工资,都要统计进去
啊。这个对西方国家来讲很容易,支出法里军费多少就算在政府消费里,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里的 defense 就是了。我们国家就费劲了,或者说没想过这个问题。
生产法吧,我们觉得老子是养军队,是往外掏钱,怎么算 GDP 里。                 没扣除就不错了。我们的
辩护是什么军费啊,警察费用啊,他们都是国家机关,所以他们都包含在国家机关,政党
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一行业的增加值里了,查了一下这个科目现在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所有政府机构什么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都在里面。2005 年统计年鉴给出的增加值是 6141
亿。 什么党政军,公检法,隐蔽战线共青团什么的都包括在内了。                  你觉得低估了吗? 我看吃
饭估计都不够。

3. 农村。
我们前面说了农业的数据质量是最好的,我们国家几千年历史,农业统计的历史也就有几
千年了。 但就是这个也有遗漏。这个可不是我说的,是世行说的。   首先一点就是有几千年历
史的土地面积统计的遗漏。世行认为我国耕地面积低估了 1/10-1/3。这个 1/3 有点过,1/10
有可能。

为什么说有可能呐,对我国农村了解一点的可能都直到,我国土地可是猫腻不少。举个例
子吧,90 年代时到黑龙江调研,当时岳歧峰刚到黑龙江,刚刚下到各县去视察了一遍。我
们到的那个县,县里官员对岳歧峰直挑大拇指。当时我就很纳闷,岳歧峰在河北官声也就
一般吧,怎么到了黑龙江这三板斧耍的赶上程咬金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县委书记是
个新来的,和省长汇报时,把县里自主掌握的土地数字给说出去了,然后又说了粮食数
字。岳歧峰毕竟是农业大省出去的,当即就嘀咕了一句,那你们亩产可够低的。 县里汇报的
上上下下冷汗刷的就下来了,不过岳省长也没细究,就含糊过去了。但在县里就落下个新
省长不含糊的名头。 当然老岳是不是不含糊,这个现在看来,也未必。但这个例子就说明农
村瞒报土地现象的严重。县里也是有理由的,你张三总理上来后,要多种经营,李四总理
上来后要抓粮食生产。俺们下面的那里跟的过来,留些余地,到时候不至于被领导的英明
决策绕进去。

老广也不知道世行是怎么了解这个事的,难不成通过卫星。因为中国的粮食产量是预估亩
产乘上播种面积得到的。所以世行说,那你把粮食产量提高 10%吧,我看你们中国人个个
都吃的挺饱的。统计局打回去的方法也很简单,这个和俺们普查数据反映的情况不符,即
使俺们普查数据错了,俺们马上要下一次普查了,普查以后再说吧。而且你只考虑了低估
因素,可我们还有高估因素呐,比如俺们的亩产就是高估的。

这个老广不能说统计局没道理。世行在这小事上揪没意思。但世行的其他观点还是有道理
的,就是中国的蔬菜水果产量有低估,对于蔬菜水果的耕种面积低估。这个也许有点点道
理。

与农村有关的还有两个低估,一个农村工业的低估,村以及村一下工业企业的统计不属于
统计局的统计体系管理。各个地方报的统计数据高于统计局预估的数字,这农村工业贡献
很大。世行认为农村工业的低估是大量的。比如地方为了使中央税源转化为地方税源而进行
的低估。农村住房建设时,其建材基本是乡村工业供应,这一块被大大低估。因为农村 7,8
亿人住房建了拆,拆了建。有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换了几茬房子了。而农村住房建设,
人工是乡里乡亲友情出工的,建材是乡村企业提供,而农村建材工业的高利刺激了产出的
大大低估。事实上农村建材业这块是很大一个盘子,我看到过,在 96,97 年,估计漏估就
有 8,9 千亿之多,放不进统计中。我们作调研时,地方上一个意见就是这块数据不知怎么
放。  加上老外建房人工成本比建材还高。所以对中国这个友情出工的国情始终不很理解,这
个我们也要理解吧。还一个是农村的煤炭开采业,我国统计对煤炭的价格是按国家规定的
煤炭价格来计算,其实这点对于现在的国有矿山都不适用了,更何况对小煤窑了。小煤窑
的煤产量本身就是低估,加上他售价是按市场价格来计算,所以低估的程度就更大。当然
这个也好驳,就是我们内地为了夸大政绩还有高估的呐。抵了。
另一个低估是农村服务业的低估,中国农村就没有统计服务业的系统。所以老外常说的一
句话就是你们农民难道不理发,不出门吗。这话说的对,我们去农村旅游时作的拖拉机,
130 轻卡之类的,应该统计入农村运输业的。农村还有大量的个体维修,小商小贩,小餐
馆,理发店等等,这些都应该统计进去。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基本是作个样子,摆个
pose 在那里。看着也不好看,摸起来也不舒服。

4. 工业
这个不好讲了,工业太复杂。一句话,我们以前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这一块,外资,
小企业是薄弱环节。这方面漏的也不少,主要是真实资料不会给你报。不过我们不提了,看
这次工业普查吧。到时候恐怕又要重估。

5. 其他服务业。
就是说我国的服务业统计还很落后。    很多新型服务没有统计进去。   比如现在国内律师业一个
个都业务很好啊,但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就存在一个怎么核算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在我国调
整后的三产里,比比皆是。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什么的。比如说 CCTV 吧,我都纳闷他纳
不纳营业税,利润税之类的,没法查他的报表去。党的喉舌,这咱懂,但老实说,没觉得
他当差当的有多好,反正那么大一产业,你说你能统计的上来吗。这些服务业都是收入法
评估。收入法公式是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你看那块能统计上来准确数字。

说到收入法公式就要多说几句,一个是劳动者报酬,这个可不是工资的概念,是个收入概
念,什么工资,各种奖金,各类保险,各类费用等等都要算上的,包括利息收入等等金融
资产收入。生产税吗,就是各类税金,这个吗,服务产业除个别产业外基本不交。
至于固定资产折旧,这个折旧率是有国家制定的,目前争议就是我国的折旧率订的过低。
这对于企业也有影响,对 GDP 统计的影响就更突出。 一个设备在中国折旧年限 30,50 年,
西方折旧年限可能 15 年,10 年。这个差距大了去了。
有人会说折旧冲减的是利润,所以不会对 GDP 有大的影响。问题是我国会计统计利润时的
折旧冲减和国民经济核算时的冲减年限不完全一致。而且这有个隐含前提就是大家申报利
润都和小龙女一样纯朴。

侃了这么多,再侃一下估价因素造成的低估。这个到不是说中国 GDP 因为这个会如何如
何,是想解释一下估价对 GDP 的影响。这个话题发展下去就是 PPP 的思想,现在大家一说
PPP 就提汉堡包。其实估价差别主要还是反映在服务产业,很简单,秋菊打个官司不过是几
串辣椒吧(俺没看过那个电影啊,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在美国你打个官司看看。    美国生个小
孩,要 1,2 万美元吧。中国呐,几千差不多了吧。而且就是中国这几千也没统计入 GDP,
或者说很大一部分没统计进 GDP。2003 年中国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是 1158
亿。中国每年出生 1500 万人吧,这个是一个个小人生出来的,按美国估价大概算个 2000
亿美元没问题。按中国算,就算一个孩子 5 千吧,不过 750 亿,100 亿美元吧。卫生体育加
上福利业才不过 1158 亿,生孩子就 750 亿。其他病不用看了。

所有服务业都有估价问题。有些产业,不看具体情况,就看数字,理解经济可能就有偏差。




闲谈 GDP(8) - 羊头与狗肉

前面说起服务业都有估价问题。有些产业,不看具体情况,就看数字,理解经济可能就有
偏差。顺便举个例子,比如金融业,大家都说印度金融比中国强(俺写完这个,打算写印
度,呵呵)。这个看数字有道理,印度的金融数字比中国好。2005 年印度的金融业数字是
40580 卢比,大概是 7000 亿人民币的样子,中国 2003 年金融保险业数字 6467 亿。到 2005
年金融业数字可能也是 7000 亿。同是 7000 亿,但印度经济规模比中国小,所以他的金融
可以说比中国还好吧。但看背景,印度的贷款利率 15%都算低利率,20%算正常的贷款利
率。 存款利率 6%,7%的样子。   存贷利率差差不多有 10 个百分点。中国贷款利率 6%,7%,存
款利率 2%,3%。那你算增加值印度不高才怪了。

所以 GDP 真的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每次看人拿中国的 GDP 去和其他国家作比较的时候,就
感觉好象我们拿一羊头加狗肉去和人家的全羊去比较。其实在中国经济统计中这类头是羊
头,肉却未必是羊肉的事情还很多。

比如说,现在的一个时髦事是说中国经济如何效率低下。参加这个合唱的,一个声部是英
美这些西方人士,原因其实也简单,中国蹿的太快了。小时候,看同桌的学习好,心里不
服气,就嘀咕这厮就会刻苦,其实一点也不聪明。暗含着夸自己聪明,好象自己那天多学
半个小时就能考 100 分似的。西方人也一样,看中国这个也冒泡,那个也抢第一。而且中国
这么大个个子,以前又当过帮主的,现在总是这么敷衍着,其实心里主意一大堆。老实
说,你如果在班里称霸称惯了,冷不丁出来这么一个,打又打不得,比又比不得。这个难
受就别提了,只能散布些流言非语了。   加上还有印度这些个个别同学起哄。中国人呐,近代
史以来就总觉得不踏实,缺乏自信的厉害。总是想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事能落我们头
上。所以参加这个合唱的,那里人都有,中国人可能还最多。

这个合唱有从定性上来说的,比如中国不民主,命中注定要被印度超过的。有定量上来唱
衰的,这类一般是大学教授学者之类的。定量上的依据就是中国统计年鉴,一句话,就是
看着羊头,来比较羊头下面的肉了。这个狗肉和羊肉比较起来,有的地方狗肉不错,有的
地方羊肉不错。羊肉的几个不错的地方就被拿放大镜供着端了上来,要和中国的对比样
本,就是印度来作比较了。

定性的我就不说了,那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这个系列也不是写印度经济
的系列。我只说一下其中那几个定量的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数字的比较。

现在只要提中印经济比较的文章很多都来几句说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投资,消费疲软,过
分依赖工业。而印度呐,恰恰相反,依赖国内市场而非出口,依赖消费而非投资,依赖服
务业而非工业等等。     中国的经济不依赖国内消费,过分依赖投资出口等等。      中国的投资比例
占 GDP 的 45%以上,每年还疯狂增长,但是这类增长一旦停止,中国经济就会受到重挫。
所以长远来讲印度的经济模式会更好云云。这些理论都是有数字的,比如说中国投资比例
在 45%,每年还 30%的增长。  这个能不算依赖吗。当然算。看看印度消费占消费是 GDP 的主
体,占 64%,至于中国,只有 40%以下。服务业在印度 GDP 中的比例从 1990 年的 41%上升
到 2005 年的 54%。相反,中国服务业则要落后得多,仅从 1990 年的 31%增长到 40%。这样
的话,想必大家见的多了。

老广也不关心他们的结论,只关心他们的论据,因为老广看见狗肉了。
第一块狗肉,就是投资。      中国是使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统计 GDP,不采用支出法。     只有支出法
统计才有投资的概念。支出法计算公式为: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
                      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政府消费可以写作 G,居民消费是 C,资本形成总额是 I,所以书本上的公式就是 GDP=C+I
+G,如果把进出口也算上就是出口是 X,进口是 M。      收入法公式就可以写成 GDP=C+I+G+(X-
M)

中国不用支出法,按理讲没有投资这个数字,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有个固定资产投资,
这个数字对管理中国经济非常重要,所以一直是中国核算体系的支柱,所以西方就有人把
这个数字当投资来用。中国对收入法本来也不太重视,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按过去计划经
济下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统计,没打算把他当支出法里的投资来对待,而且也没想能整出这
么多花活出来,也就没吱声。

中国 2005 年固定资产数字是 88773.6 亿元,GDP 是 183956.1 亿元,比例一算,48%,够
高。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增长 30%。     这个算不算过分依赖啊,当然算,上半年经济增长不
过才 10%,你固定资产投资就增长 30%,长此下去这还了得,所以中国人就开始发愁怎
么经济那么依赖投资。因为据说西方的投资比例不过 20%,30%。美国投资大概占 20%,
印度也差不多,就你中国这个个别生。

但问题是你算一下就知道,这个 48%×30%=14.4%,就是说光是投资中国今年上半年
GDP 就增长了 14.4%,而统计局报出的 GDP 增长率是 10%。那消费什么的,不都要降 10%
才能把中国经济拉到统计局报的 10%上来吗,出口还得要逆差来配合。这个你到中国商场
里看看就知道错的厉害了。

问题出在那里呐? 问题是这个是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狗肉挂了一个西方核算体系里投资的
羊头。为什么? 因为西方的投资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西方投资里要扣除折旧,投资是
Investment,就是说你新形成的固定资产才能算是投资,所以只有扣除折旧后才能算是投
资。  这样,中国以前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庞大固定资产,你就提个折旧吧。  折旧比例按谁的算
都无所谓。反正你需要扣除一大块下去。

其次西方投资里,不统计地价,因为地价只是反映土地所有权的转换,而不是国民经济资
产的增加。中国的固定资产总额里,房地产也好,工商投资也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也
好,土地转让出让的金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很大比例。八万亿里的固定资产投资里去个一
万两万亿都有可能。老广不是地主,有买过地的可以补充。

再次,就是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当期投资额,西方的投资实质上只包含交付使用的固
定资产。因为你投资 100 亿建个工厂,一建三年,那么只有到第三年你这个投资才整到投
资里开始计提折旧。之前算库存,而只有库存的增加额才计入投资。  这个一差二去的数字就
不少。

再加上中国 GDP 统计的遗漏,因为你作为分母的 GDP 本身就大量低估,那么中国的投资率
绝对不是什么 48%,也不会是 38%,28%可能又太低了。因为中国现在在城市化过程中,
基础设施要大建特建。所以投资率高是正常的。从一无所有的贫农,过渡到富裕中农的时
候,你家里的大件投资肯定占你家里支出的比例要高些,你要买电视,洗衣机之类的。真
正有钱的人家,到是买大件的比例小些,因为彩电什么的都置办齐了。这也不奇怪,奇怪
的是其他的落后贫农,在那里炫耀自己置办大件的比例低是什么意思。




闲谈 GDP(9) - 羊头与狗肉 (续)

第一块狗肉说完了,咱说第二块狗肉。就是消费。中国据说消费只有 40%,我看了这个
40%还不过是 2000 年的数字,2005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有 67176.6 亿元,这个占 GDP
的比例只有 36%了。5 年比例降了 4 个百分点。

怎么回事,估计你也猜到了,这也是狗肉。这个本来就是一个统计的零售的数字。中国因为
没有支出法里定义消费数字,所以就有人拿零售总额来充数。就和拿固定资产投资来充数
投资一样,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充数消费。实际上这就是挂了消费羊头的社会商品零售
狗肉。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是怎么定义的,美国的 2005 年消费科目如下,单位十亿美元。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8742.4

  1.1     Durable goods...................                                1033.1
        1.1.1 Motor vehicles and parts......                              448.2
        1.1.2 Furniture and household equipment....................       377.2
        1.1.3 Other.........................                              207.7

  1.2     Nondurable goods................                                2539.3
        1.2.1 Food..........................                              1201.4
        1.2.2 Clothing and shoes............                              341.8
        1.2.3 Gasoline,fuel oil,and other energy goods.................   302.1
        1.2.4 Other.........................                              694.0

  1.3     Services........................                                5170.0
        1.3.1 Housing.......................                              1304.1
        1.3.2 Household operation...........                              483.0
1.3.2.1 Electricity and gas.........   199.8
          1.3.2.2 Other household operation...   283.2
     1.3.3 Transportation................        320.4
     1.3.4 Medical care..................        1493.4
     1.3.5 Recreation....................        360.6
     1.3.6 Other.........................        1208.4

从中可以看到,消费分为三类,Durable goods 耐用品, Nondurable goods 非耐用品,和
Service 服务。其中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是和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对应的。           严格来讲中国
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并不都是个人消费里面有国家消费在里面。不过也差不了多少,核算
体系里的私人消费是包括公司消费的,比如国防部买文具,那钱算政府消费,保利公司买
文具,那算私人消费。     零售总额里,政府消费不会很多。 不会到 1 万亿,因为中国政府的预
算不过两三万亿,政府买的飞机大炮不算在零售商品里面。(我对这一事实也很愤慨 :))。

所以中国的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可以勉强算 6 万亿吧。老广觉得还是低估,因为零
售总额里统计也是大批遗漏,重点覆盖的是国有商业。不过我们不管那么多了,虱子多了
不咬。漏多了不补。我们看重要的。

大家可以看到,美国 12 万亿 GDP 里,私人消费占 8.74 万亿美元,在这 8.74 万亿美元里,
耐用品,非耐用品加起来不过 3.54 万亿,所以还有 5.2 万亿美元是所谓的服务。其中第一
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房租,这个金额是 1.3 万亿美元。中国 GDP 统计基本遗漏,第二个
就是房子维护费用,有 4830 亿美元。两个加起来差不多是耐用品+非耐用品一半还多。你
觉得中国的消费数字是不是也该再加上了这块蛋糕后,再去比较呐? 下面再看美国消费,
下一个是运输,这个没什么说的,再下一个是医疗,有 1.4 万亿美元。中国前面说了 2003
年医疗的 GDP 贡献是 1100 亿人民币,还是和体育和社会福利公用的。  大家觉得这块盘子有
多大?

再下面的大头就是 other,其中包括教育,法律什么的。

一句话,既然你比较了,就要用同一口径,刘翔不能绑一沙袋去和别人赛跑去,训练可
以。你要说中国消费如何,如何,就按同一口径来比较。GDP 统计体系里的消费,除了你买
的耐用品,非耐用品外,还有教育消费,你所付出的所有学费都是消费都是内需,你的医
疗费用,也都是消费,还有打官司的法律服务,城市水暖气服务,交通运输了。加上这些
后,你还能说中国不是消费驱动,不是内需驱动吗?事实上各个大国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内
需驱动的。这点毫无疑义。

第三块狗肉就是政府费用。
中国政府除了预算内一块,还有很大的一块预算外资金。其规模之大不亚于预算内规模。这
个就不多说了,因为是支出法体系的。而且老广也有个计划聊聊中国政府的荷包。

内需就是消费加上政府支出,这里面政府支出也要算上预算外支出。否则政府卖地的那些
钱,就又漏掉了。

刚才写到这里,又发现了一块遗漏,这也是当初世行对中国的质疑,就是中国 8 亿农民自
产自用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这个计算应该是按照 8 亿农民自用的数量乘以粮价,菜价
而得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里,犹为重要,毕竟 8 亿人呐。这个也应算入消费里
面。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么在乎这个 GDP 数字,其实我看没什么吗?中
国 GDP 低估一下,可以韬光养晦,不也挺好。何必争那个虚名呐。我看 GDP 没什么用。准了
又如何,不准又如何呐。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 GDP 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 GDP。
要明天了。




闲谈 GDP(10) - 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 (1)

想了半天题目,本来想说宏观经济决策与 GDP,但其实不完全。老广这里说的 GDP 不过是
个借代而已,借代以 GDP 代表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 GDP。所以用这个
题目,会引起歧义。想想还是用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  这个也是老广眼里,黄仁宇著作里的
唯一亮点了,老广就借用一下。先说一句,借用不表明老广喜欢黄仁宇的著作。

前面侃了半天,大家估计是对中国 GDP 是否低估可能不会有太大争议。因为在那里明摆着
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有争议的是低估的幅度有多大。所以葡萄问我按美国算法,
中国会有多少 GDP。这我那敢说啊,这是挨砖的差事。:)

但紧接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So What?”。低估了又怎么了,我们还韬光养晦了。现在日
子也过的不错,没必要争那虚名而讨实祸。实祸吗,估计就是联合国会费大概要多讨点钱
了。否则头脑过热,中国有要吃这个那个亏了。    这个问题吗,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
问号在里面,就是 GDP 能干什么? 老广也想过这个问题,GDP 低估事实上大家早都知
道,90 年代世行,联合国关于中国 GDP 的论调基本都是这个观点,统计局也是逐条批驳。
但心里都是明白的。那么多人都没出声,其实也是觉得这个没多大用处,否则老广恐怕会
早两年写这个东东了。但现在老广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又带眼镜,所以闲下来就用什么
第三只眼,第四只眼的慢慢观察美国的作法,逐渐的有点明白了。俺就把这点明白一点点
给大家汇报出来,大家也帮忙看看老广是不是真的明白,还是照样糊涂蛋一个。其实是糊
涂蛋也无所谓,难得糊涂嘛。

前面葡萄提出一个说法来就是说美国经济一差,就要打仗。这个倒是勾起了老广老早的一
段疑惑。原来上西方经济学时就一点不明白,为什么西方经济一萧条就要减税。         据说是可以
扩大消费,经济就增长。当时俺就想这个公式是 GDP = C + I + G,你扩大了消费的 C,那么
岂不是减少了政府的 G,一增一减,岂不差不多,为什么把减税作为经济恢复的招数呐,
想不明白。比如为什么不增税呐,增税增加了政府可支配的 G,可能减少了消费的 C,但对
经济的作用也差不多啊,而且政府修桥补路,赈灾济贫的也能干不少事。当时最后老广的
结论是看来这个经济学是有阶级属性的,资产阶级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当然要说减税了,
因为减的税都到资本家腰包里去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肯定不这么想了,可能偏好增税,
因为增加的税收可以用来修桥补路,赈灾济贫什么的,这些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理论的吗。
老广当时也自以为想明白了。

后来来了美国发现其实这个减税还真是符合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因为很简单,收入法公式
是 GDP = C + I + G。布什减了 3000 亿的税,这个可并不意味着人家和老广一样傻要减政府开
支,小布什任内政府开支照样增加。老百姓拿了减税再一消费,这个公式里的政府 G 没
变,甚至也增加了,消费 C 却增加了,GDP 还不增加。GDP 数字报出来,老美觉得景气
好,也就敞开荷包花钱,一来二去经济就起来了。不论这个措施的长远效果如何,但可以
看出来这个经济理论还真是和经济实践捆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就有什么样的
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实践。美国这样的 SNA 收入法核算体系,出来的经济理论就
是的理论,指导出来的实践也就是这样的实践。所以有时真是佩服斯大林,硬是干出了自
己的一片天地,整个一套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个要有独创性加分的,虽然后来失败了。

中国现在奉行的也是 SNA 体系,但使用的是生产法和支出法,这个指挥操作就不象收入法
这么明了直接,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他们的整个宏观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小收入法公
式上的。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理论也基本上按照西方经济学那套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那套,没扔垃圾堆里也放垃圾间门口了,毕竟西方经济学那一套理论自圆其说的厉害,我
们搞不过他们。搞不过他们,就加入。  所以我们也是按照那套理论来管理经济。下次中国如
果经济遇到困难,中国政府保不齐就拿减税那套套餐出来。问题是同样一套,用在中国未
必成功,因为中国的这个核算体系是个半吊子 SNA 体系。你真的减了税,老百姓拿新东方
学外语去了,你这减的税就没听见响了。更何况中国的政府开支统计更不完全,所以你减
了税,半年以后一看,可能 GDP 一点反应没有。所以最后恐怕还是要老招数管用,就是政
府上项目,银行贷款,修路的修路,架桥的架桥。

中国领导的改革勇气是不缺的,好象现在常听的一句话是“不换思想就换人”。听的是豪
迈,可是你换思想之前,先换一下这个核算体系啊。否则的话,就是白作功。现在都向国际
惯例靠拢,或者说向西方靠拢,所以现在消费一下子成了好事,内需也是一样,还有服
务。这种情况就和刚刚改革开放时,那年轻女同志的荣誉称号“小姐”似的,那是相当的
时髦啊。

记得看陈云文选时,陈云里面处心积虑的计算国民经济里多少比例消费,多少比例积累,
消费多了不行,光吃饭不积累了,就没有后劲。光积累也不行,没饭吃,要造反。现在好象
积累不吃响了,消费成香饽饽了。大小领导都在那里讲话,学习精神就是要促进内需,促
进消费,促进服务业。

换这个思想容易,秘书在 word 里打开文件,全替换一下就成了。但是换思想前,核算体系
换下先。以前古人求千里马还知道要先千金买个马骨头,表示一下诚意先啊。   你现在要促进
内需,最好的方法难道不是先把内需都统计出来吗? 要促进消费,难道最好的办法不是把
所有的消费都统计出来?要促进服务业,难道不是先要把所有的服务业都统计出来吗? 如
果你连统计进去这点都作不到,怎么能相信你有诚意促进内需,促进消费,发展服务业
呐。

如果统计进去这个作不到,那也要有个名分啊。比如究竟什么是内需,那些是内需,什么
是消费,那些是消费,什么是服务业,那些产业是服务业。不这样作的结果就是现在一提
发展服务业,估计很多干部一想的就是理发洗脚夜总会。所以那怕把服务业都包括那些行
业列个单子也好啊。

打个比方吧,就好象俺村王小二,生来健壮,两胳膊一堆腱子肉,铅球,铁饼什么的一扔
好远,跳远跳高也不错。   中学体育老师说,好吧,你去参加县里运动会,这运动会。  就十项
全能一个项目。你王小二的力量,弹跳都不错,就是没看你跑过步,去测测长跑吧,咱中
学的操场 400 米一圈,你去跑个 25 圈吧。王小二就老老实实去跑了,跑完教练一掐表,眉
毛就皱起来了。你这成绩也太差了吧,奔一个小时去了,以后你就天天练长跑吧,练好了
长跑,就能进城比赛了,练不好不进城,咱们不能让城里人笑话。从此小二就天天在操场
上跑圈。

你说教练说的对不对,对,长跑成绩不好,怎么能进城比赛呐。  缺啥练啥嘛。教练对是对,
就忘了一点,这操场是教练量的步点,实际长度是 600 米。

如果跑道长度是 600 米的话,那教练的主意很可能就是个带馊味的,这到不是教练水平
低。教练是天纵英明的,就是步点没量好。  在用错误的步点量出来的操场上跑出的成绩,可
能就不是真实的成绩,而按照这成绩排出来的训练计划可能就不是正确的。




闲谈 GDP(11) - 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 (2)

大家都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不容易,知己再做不到,这就没有借口了。象张宗昌
一样,不知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钱,不知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如果这样
你作出的决策就很难正确。刘伯承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何为“五行?”“
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打仗是这样,经济工作也是这样,如果统计数字不
准,就是敌情,我情,地形不清啊。 依靠不准确的经济数字作出的经济决策就可能有瑕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现在大家都骂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就
是一个例子。当初汤敏提出教育产业化的建议时,出发点,不能说错。      当时大家都说经济不
景气,需要刺激消费吗,在西方教育消费是消费中很大一比例。美国公立大学的州内学费
现在一年也要 5000 美金吧,加上住宿等其他开销,往低了说,一年也要一万多美金。私立
学校就更贵,一年两万多学费,加食宿一年就要四万多。      医学院,法学院,MBA 更贵。这个
高等教育在美国的 GDP 贡献起码是 2,3000 亿美金。加上其他教育,教育在美国是一个支
柱产业。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仅可以拉动消费,顺便还可以培养大量高级人才,将来产业上层次就要
靠人才。   所以这个主意是一个看上去不错,闻起来也不错的主意。   难怪朱总当时就同意了。
后来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可干起来后,才发现好象不是这么回事,挨骂不少,朱总那么
多少年排地雷积累起来的清誉也差点毁了。你要挨骂,GDP 上去也可以,共产党人吗,那
在乎个人名誉啊,棺材都准备好了,还怕你骂?可是看统计局报表这消费也没起来啊。这
朱总可能就觉得格外的冤。问题其实就是中国这个教育消费统计不进经济,我们国家教育
归类是教育、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统计年鉴里,2003 年数字不过 3415 亿,这可是
教育,文化艺术,各级广播电视,电影统统加在一起的数字啊。同一本统计年鉴,里面
2003 年中国的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就有 3454。财政性教育经费有 3851 亿。大家意见最多的
学费什么的,都还统计在内,已经超过统计年鉴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
GDP 贡献了。

其实这个学费计不计入经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问题是连带的这个政府的判断就容易出
问题。比如美国一减税,对经济作用立竿见影,几个季度过去,经济数字就变好了,然后
消费者信心就上去了,大家都花钱,企业也敢雇人开厂,经济就起来了。

为什么美国实在没招就打仗,就是因为他有一套符合他经济理论的统计体系。美国这打
仗,一个是要挑软柿子,中国这么实诚的不行,朝鲜这么楞的更不行。打了以后,电视上
宣传的画面还要好看。CNN 是到现在才敢放士兵受伤之类的镜头,以前就不敢放的,一
放,美国人民就不答应,电话一通骂,你怎么不 support our troops? CNN 就耸了。美国媒
体已经不是 6,70 年代那个样子了,FOX 一崛起,收视率统计技术的提高,什么节目招人
待见,什么不讨群众喜欢,一天以后就见真章了。所以打仗以后,电视上都是好消息,消
费者信心就高涨,企业信心也提高了,所以经济就起来了。屡试不爽。

中国类似的招数不行,象这个教育产业化,统计系统里这个消费加不上去,那产业化后,
老百姓光看从钱包里往外掏钱了,这经济也没起来啊。政府一看,好象也是啊,是不是政
府当时就有点懵,咱不知道。但后来连收利息税这些招数都出来了,可见政府也是没有办
法。

这样看来印度经济还真的是消费经济,你看印度造势能力多强劲,简直是大有使地球停转
之势。到处是中印这个,中印那个。拉了中国大旗来做印度的虎皮,先把印度摆中国边上吸
引眼球,说是中印如何如何,其实好的数字都是中国的。把眼球吸引来以后,再有专家来
一对比,印度是又有民主,又有消费,能不健康吗? 所以全球专家包括中国的专家都认证
印度经济更有前途。所以印度人民信心饱满,消费自然就有信心,所以印度经济也就起来
了。中国呐,恰恰相反,经济两位数,上上下下都很紧张,想起 58 年了。所以大家都说不
要头脑发热,要冷静看不足。从这点上说,陈经说中国经济是官办经济是有道理的。  因为中
国经济是官办的,所以经济一热,大家想到的是先要让官来冷静一下,认为当官的头脑冷
静了,经济就不热了,跟消费者没关系。印度经济到是偏重消费的,政府狂造势要消费者
掏腰包。当然老广这是瞎说了,博一笑而已。不过中国现在的领导人操心操到家了倒是真
的,温总动不动就爱流个眼泪,估计操心的事情不少,其中恐怕就有一项就是中国这个固
定资产投资问题,前面老广已经讲了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和西方投资的差别。知道这个情况
的人也肯定不会少,但知道的人不管事,管事的人不一定知道。

一般人看了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的比例要 48%,而且每年都是
30%的成长,这个简直是太吓人了。 大家都说需要控制,于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就
一个个出台了,一个个招数就上来了。 计划的也有,市场的也有。 国务院现在大概已经把控
制固定资产投资上到路线问题上来了,上海总督说摘顶戴就把顶戴摘了。所以那些有关部
门还就真得要买些力气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毕竟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闲谈 GDP(12) - 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 (3)

刚才看版面上的一篇转载“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采购汽车必须是外国品牌”,那里
面李书福的话其实就部分反映了这个情况。吉利想要在全国设厂,但有关部门不批,丰田
设厂就一路绿灯。但老广觉得李书福归纳的原因可能不对,他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不支持发
展民族汽车产业。这个到不一定对。这个其实就是有关部门要压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中国国
内上的案子能压就压,能拖就拖。

有关部门可能还觉得,现在经济已经那么热了,你吉利上投资,将来你亏了怎么办,还不
是要国家兜着。丰田吗,他是外资,而且不是作衬衫的,属于有档次的外资,就算将来过
热,那亏的也是老外的钱。所以就批了丰田项目,不批吉利项目,其实是为了你吉利好,
你现在头脑太热了,等过几年冷静下来,你将来会感谢我的。我现在批丰田项目其实也是
为了抗日。你不了解我的苦心。

每次经济一过热,中国就按照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的这个假设前提,开始控制固定资
产。可是实际上他只能控制内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外国投资控制不了,引进外资是我们的
国策。而且一般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进来的外资都还是有点层次的外资,象丰田这样的。不
是纳鞋底子作衣服的那种外资,所以格外的让主管部门下不去手。内资吗,里面也分 369
等,政府投资不好控制,刘跨越你怎么控制,最后能控制的也只能是民间投资。

总理决心很大,狠话估计也放了不少,别看流眼泪就觉得人好欺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如房地产投资过热,现在政府就多管齐下,该摘顶戴摘顶戴。该行政手段就行政手段。动
作很坚决,可惜是都是冲内资来的。比如房地产,现在外资房地产基金十个亿十个亿美金
的往里砸,好象也没人拦着。其他行业也一样,比如汽车行业,吉利投资就不能批,丰田
就批了。而且越是产业升级的项目对内资控制就越严,对外资就引进就越厉害,比如汽
车,芯片这些东西。这个长此以往,每治理整顿一次,外资就乘机占一块地盘。这个长久下
去,会成为什么样子?

老广是觉得,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交代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
调查研究一下,比如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就是国外定义里的投资。如果不是,那我们
的真实投资的比例是多少。再和日本,韩国高速发展时期比比,看看是不是正常。

中国现在正在城市化,很多基础设施需要投资,所以投资比例肯定要高的。你修一条铁
路,公路,他不会在一年里显示出效益,但 10 年,20 年效益就显示出来了。朱总在任期
间,不管大家再怎么骂,一个贡献跑不了,就是发国债建了一堆基础设施,现在看来肯定
赚到了,现在如果再修那么多基础设施的话,重置成本肯定比那时修高多了。而且当时修
的一些基础设施现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所以说投资,也要看什么投资,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就不一定是坏事。比如城市地铁,中
国要解决农村问题就需要城市化,要城市化,就要建设大型,特大型城市,而建设这些特
大城市恐怕就要建地铁。而且地铁造价肯定会越来越高,90 年代初时,北京修一公里地铁
说要 1 个亿,当时觉得是天价,那里修的起啊。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咬咬牙,借了钱修起
来的话,现在肯定是一英明决策,而且是上回忆录那种。所以地铁早建可能反而成本低,
地铁建好了,城市就带动起来了,消费也好,内需也好,不就起来了吗? 这不正是党中央
要求的吗?

国务院现在的经济决策有时真的让人看不明白,中央的意图绝对是真诚的,决心绝对是大
的,但是出来的政策总是感觉和中央的意图有点不大对的上。比如中央真诚的要控制经济
过热,但是他又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利率也没怎么上调。中央非常不想依赖对外贸易,同
时坚决人民币不升值,这个对外贸顺差是越来越大。中央要发展内需,但他采取的政策又
统统是控制内资的政策。中央真诚的要压抑房价,但他又同样坚决的控制土地开发。

就拿这个压抑房价来说吧,如果我们解剖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里面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房
地产投资,而房地产投资里面很大一部分又是地价。你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压抑房
价,恐怕就要控制地价先。可惜现在我们又看到国务院通知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这个和
几年前那个通知一样,又是送房地产商印钞机使用。

所以现在国务院的决策有时真的看不懂,前任政府,起码你可以知道他的 philosophy,好
象他还真是按他那个 philosophy 作的,现在这个看不明白。你说他要压制房价吧,好象是来
真的,但冷不丁又控制一下土地。       事实上这次房价上去也是和前几年控制土地有关的。当时
不少房地产商手里屯的地要发不出去了,差点要烂手里了,结果来了个土地管制,地价一
下上去了,然后就开始狂涨。

中央担心房价窜升,出的招数是严控房地产开发信贷。同时又严控土地开发。一边是严控土
地,一边严控房产信贷,结果放的地,国内一般地产商拿不了,财力不够,可以预见最后
拿地的就都是海外资本。因为美国不控制信贷,而且进来的地产基金干脆就是摩根这种投
资银行的地产资金。你说这是怎么个事。房地产商是混蛋,但也是中国混蛋,这么一搞,搞
了帮洋混蛋进来,将来人家拍屁股一跑,你连秋后算帐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要先费口舌说一下,老广可不是房地产商的托,就事论事而已。老广觉得美国那种不
收取土地出让费,但以后从房地产税里收取可能是好主意,如果同时政府大力开发廉租
房,并且鼓励公寓开发,我想中国的房价是可以下来的。你要想控制房价,恐怕还是要提
供给人其他居住的机会,现在这样,全国老百姓过买房独木桥的情况实在是不正常。给老
百姓提供一个租房的管道,给贫困户提供一个廉租房的渠道,这样会减少很多人的买房需
求。同时改土地出让费为地产税,一个是可以发展出一个房产评估产业,更重要的是给地
方政府一个长期的税源。现在各地土地出让真是有今朝有地今朝醉的架式,各地政府,买
了地就搞各种建设,将来地没了怎么办?就合并周围的农业县,所以现在各个市是越并越
大。常此以往,味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央严控土地开发可能也是怕现在都造完了,将来
土地不够。其实这点上,房地产税可以帮上忙,现在土地开发了,等于为政府建了个税
源,将来房价涨了,政府税收也可以涨。而且如果征收房地产税的话,可以把主要居住的
房产税免掉,或者优惠。那么那些买个 10 套,8 套房子的在买之前就要三思一下了。

老广也一直觉得港台对中国改革开放功不可没。但几个付作用,坏榜样也真是危害极大,
一个是红黄文化,红就是红包,黄就是黄赌毒这套东西。一个就是香港的卖地,学名好象
是土地经营还是城市经营啊,这个有点把中国往歧路上带的危险。中国要早点摆脱这条路
子。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统计体系,属于国家的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不过硬,统计数
字不可靠,很多事情会出搂子,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出偏差,作出的决策就有疑问
手。




闲谈 GDP(13) - 人民币汇率问题 (1)

好久没写了,最近有点时间,就接着往下续。能续一点是一点。因为搁下了很长时间,所以
可能衔接得不象前面几篇。

上一篇最后说到: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统计体系,属于国家的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
施不过硬,统计数字不可靠,很多事情会出娄子,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出偏差,作
出的决策就有疑问手。

这次回国的时候,和朋友聊天,觉得好象现在国内对这个汇率问题好象怕的非常厉害。觉
得有点不可思议。所以就现在这上面发点议论。然后找对感觉了,再接着胡擂。本来想单开
一题的,但是看见哥几个始终在顶这篇,就还接着再这个题目下续。但可能和 GDP 关系不
算太大,和统计体系也没什么关系,但和数目字管理有点关系,或者说是各种数字的定
义,理解和如何使用数字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可能不少兄弟是在欧美混饭吃
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尽管所有人都认为白人数学很差,一个微积分就难趴下。
但是毕业以后,他们使用数学的机会比国内要多的多,比如概率统计这玩艺,很简单不
是,美国人动不动就上个相关分析,画个直方图之类的。这一点实在值得国人学习。

好了,废话少说,有的时候看国务院的决策真是看不懂,现在大家都说他们在下一盘很大
的棋,可能老广是臭棋搂子所以看不懂也不奇怪。比如现在中国经济过热,据说这样很危
险,以前海外反华人士都说你中国经济发展慢,后来说你大起大落,现在就改成中国经济
发展太快了,所以一个个都替中国发愁。最后我们政府也很着急,急着要把速度降下来,
怎么降热,看起来似乎三条路,一个是行政手段,一个是升高利率,还有一个降热手段就
是人民币升值。

行政手段现在是不敢用了,就是用了也不能说,阳儒阴法吗。那么光明正大的法子就剩下
升息和升人民币汇率了。升息在 2005 年以前对中国基本没什么用,因为当时中国的利率不
能自由浮动。央行规定贷款基准利率上限,就是说你最高的贷款利率不能超过这么多。   2005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央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实际上就是管理一个存贷
差,现在按理说央行可以自由浮动利率了,可是如果为了降温而提高利率,那边汇率又挺
不住了。

因为有人民币汇率这个包袱背着,所以央行不敢升高利率,只敢跟在美国联储后面,美联
储提一次息,我们这边可以提一次,亦步亦趋。美联储不动利率,我们也不管动,怕动了
后,大把美钞涌进来。

所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了现在经济的难点。2003 年时,新政府上台不敢汇率改
革,因为据说有几百亿美元的热钱已经投进来了,俺们中国人民有志气,不能让丫热钱占
了便宜。咱就挺着,看谁笑到最后。转眼到了 2004 年,一算还是不敢动汇率,因为热钱已
经到上千亿了,现在呐,热钱几千亿吧。现在是怎么动都难受。   老美那里还尽凑热闹,隔三
岔五关心一下人民币汇率,好象我们低汇率占了多大便宜,敌人主张的我们就要坚决反
对,所以人民币更是难动。好象动一动,我们就是向美国屈服了,就是我们吃了多少亏,
就是我们经济要完蛋了……

老广这次回去发现这一点,国内好象有点深入人心的意思,其实这个老广看来,就是因为
中国的统计体系不健全,提供的数字有偏差,所以也导致对中国经济定性时有所偏差。老
广前面说了半天,其实无非是想说明中国经济仍然是个消费经济,也是内需经济。如果中
国按照这个定性来管理经济的话,人民币汇率现在不会是 7.8,房价也不会那么高。我说这
话,可能很多朋友不以为然,先别急,等我先把我的几块砖一块块地码出来,看能不能引
几块大家的玉出来。


闲谈 GDP(14) - 人民币汇率问题 (2)

咱们也就不讲理论,其实理论也很简单,货币就是特殊的商品,人民币就是中国造的商
品,中国造的商品价格如果卖的高了的话,现在据说是坏事,这个道理,老广愚笨很难理
解。所以俺就不说理论了,就是按照现在大家对于汇率提高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来
一一分析一下。

1. 中国经济依赖对外贸易,如果人民币升值,会让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给中
   国经济带来巨大打击。

这个,老广前面已经说明了,中国仍然是个内需经济,是个消费经济。不过是很多经济成
分没有统计出来,所以大家感觉不到而已。中国对外贸易对于 GDP 的贡献是一个顺差,现
在大概是 2000 亿美金。仅此而已。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的经济影响,应该具体分析。比如不
利的,对于中国产品可能价格可能会升高,但升高的比例,不会超过人民币升值的比例。

让我们算本帐,1 件衬衫,出口价 100 元人民币,里面的进口面料可能值 60 元,各种费用
摊销 10 元,人工 10 元,成本 80 元,利润 20 元。人民币上涨前,1:8 算,出口价 12.5 美
元。到美国后,关税,运输费加上可能要加 12.5 美元以上,我们按 12.5 美元算,那么就是
25 美元,到商店里,毛利起码 60%,70%吧。我们取个整,售价可能 50 美元。

人民币上涨后,假设到 1:5,进口面料的价格可能是(60/8)*5=37.5 元,比原来便宜 22.5
元人民币。     假设摊销不变,人工不变,还个是 10 元,那这个成本就是 37.5+10+10=57.5。                如
果利润率不变,还是 20%,那利润应该是 57.5/4=14.375。那这个衬衫的人民币出口价就
是 57.5+14.375=71.875,如果是利润 20 元不变,那价格就是 57.5+20=77.5。     最后的美元价格
是 14.375 和 15.5,分别上涨了 15%和 24%,到了美国商店里,假设他的利润和关税运输
费 不 变 , 还 是 加 12.5 美 元, 到 了 商 店 还 是 50 % 毛 利 , 最 后 售 价 可 能是 (14.375+12.5)
X2=53.75 和(15.5+12.5)×2=56,分别上涨 7.5%和 12%。这是在人民币从 1:8 上升到 1:5
的水平计算的。难道这个价格真的那么可怕吗?

目前产品的主要成本拆解开来看,无非是原料半成品成本,能源开销,管理费用摊销,人
工费用,出口费用。到了美国加上美国的过关费用物流费用,美国的销售人工,美国的销
售费用摊销。这里面人民币升值能影响的部分并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不少部分还是能减
少开销的影响。比如进口能源,进口原材料,进口机器设备的摊销等等。人民币升值进口的
能源和原材料会和机器设备会更加便宜。

我们看前面的分析,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人民币币值从 8 到 5,成本上升也就是 15%-
24%之间。最后折合到再美国的零售价上,上涨幅度就更小,是 7.5%,和 12%。如果按照某
些人说的中国出口的鞋只能拿 10 个美元,美国零售能到 100 美元的话,那么这个幅度就
更小。

2006 年中国出口商品已经开始上涨了,幅度也到两位数,原因是因为能源,原材料的上
涨。 这个国际市场也都承担下来了。 我们的顺差更加扩大了,所以国际市场消化中国商品上
涨的能力是很强的。  为什么,因为能替代中国的生产基地基本没有。中国的出口能力基本仅
此一家,别无分号。明天我们来解释。


闲谈 GDP(15) - 人民币汇率问题 (3)

2. 中国人民币升值,这些外商就会都跑到外国去,比如东南亚,印度。

这个也是很多人所害怕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一旦人民币升了值,那么外商就会觉得中国成
本高,那么人民币升值,东南亚,印度没有升值,那么外商就会转向东南亚和印度,这样
天就塌下来了。

这个推理看上去是没问题,但仔细追究一下,恐怕瑕疵不少。他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条件就
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中国周边的汇率和印度卢比对美元不会升值。这样就使得人民币
对中国周边货币和卢比相对升值,从而减低中国产品竞争力。老广要说的是,一人民币对
美元升值不一定意味着人民币对周边货币升值,二,即使存在对周边货币的升值,他的升
值幅度也不会使得人民币标价产品对他们有多劣势。下面一点点分析给大家看。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就是人民币一旦升值,不一定会对中国的相对币值产生影响,我说
的相对币值是指和东南亚,印度,台湾,韩国,日本这些竞争对手的相对币值。有不少
人,觉得,一旦人民币升值,其他国家的币值不动,所以中国相对其他国家就成本就贵上
去了。

其实这个就不是事实,中国周边国家都是看死人民币的。东南亚危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老
朱把人民币贬值到 1:8,当时东南亚还没把中国当回事,还维持这自己的高汇率不变,其
中最明显的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所以几年功夫下来,就维持不住了,这个就是东南
亚经济危机。当然后来中国先嚷嚷一把不贬值,把台撑住了,这个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较出
色的几个决策之一。 实惠在前面贬到 1:8 是捞足了; 人情因为后来老朱胸脯拍的铛铛
响,也捞足了。闹得中国好象也作了东南亚一个多大的人情似的。  这手,中国作的那是相当
的漂亮,相当的有才。

从那以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与其说是和美元挂钩,不如说是和人民币挂钩,只不过是人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闲谈GDP

More Related Content

Similar to 闲谈GDP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mingyun
 
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
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
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Simba Events
 
GDP 核算简介
GDP 核算简介GDP 核算简介
GDP 核算简介felixhsiang
 
六合彩
六合彩六合彩
六合彩xixin
 
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sp1104843984
 
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
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
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sunny199
 
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
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
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Andy Kuo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Lifeng (Aaron) Han
 
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
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
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iread1011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SHEN BO
 
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
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
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Ying wei (Joe) Chou
 
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sp1104843984
 
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sp1104843984
 
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
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
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sp1104843984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France Houdard
 
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
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
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sp1104843984
 

Similar to 闲谈GDP (20)

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香港六合彩
香港六合彩
 
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
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
主席致辞 ——杨立,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波士顿咨询公司
 
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
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
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
 
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
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
我國傳統製造業回顧(傳統產業加值轉型推動計畫)
 
GDP 核算简介
GDP 核算简介GDP 核算简介
GDP 核算简介
 
六合彩
六合彩六合彩
六合彩
 
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2010 2013年中国鸡肉产品市场分析深度研究报告
 
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
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
中国卫生巾市场竞争格局透析与投资分析报告2011 2015
 
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
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
邱正雄 台灣的經濟成長與股利分配20150418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Impac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0年上...
 
第20章
第20章第20章
第20章
 
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
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
產業人才培訓-產業分析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
第十三章 信息产业理论
 
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
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
20160301 產業附加價值探討
 
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2010年中国肝素类市场分析调研报告
 
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中国封头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
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
2010年中国链条市场调查报告
 
16章答案
16章答案16章答案
16章答案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发展预测 (2010 – 20): 中国的将来会是怎样
 
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
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
中国复合肥市场调查报告(2010版)
 

闲谈GDP

  • 1. 闲谈 GDP 作者:老广@西西河 闲谈 GDP-前言 国民经济核算的帽子很大,但主要还就是 GDP 统计。 所以老广也就只要以侃 GDP 统计为主。 实际上上次统计局重估 GDP,老广就冒了个泡,还欠了文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所以这 个系列也是为了还当时的债。尽管欠的谁我早忘了。 之所以老广对 GDP 多说几句,主要是 10 年本人读研时的课题有关。开题时,同学们都去找 有前途的课题,比如金融啦,资产评估之类的课题。 同宿舍的哥们就做了八一队资产评估。 老广也顺便偷窥了一下郝董的财务信息。老广当时也是血还有一点温乎,毕竟咱是经历过 风波的,平时总琢磨中国向何处去这类的大道理,所以就选择了计量经济的课题,研究中 国的宏观经济。要建模,就要摸数据,老广建的模,是粗制滥造,其实这也不能怪我,作 过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的大概都知道在中国建模是自己找罪受。老广就受了两年罪,不过受 罪是受罪,不过对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倒是上下十八摸了一遭。正脸没敢瞅,怕吓着自 己,但凹凸之处,还是了解的。就记忆所及,向大家作个交代。 闲谈 GDP(1) - 从克莱因谈起 中国开始作宏观计量模型大概是从克莱因 80 年代到中国讲学开始。当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 就能把克莱因请来讲学,一个是因为他是大牌,一个就是因为中国需要。 当时中国还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所谓计划吗,就是数字,订计划,就是订数字。当然要 数学啦,开始陈云管家的时候,可能就是些加减乘除可以对付了。后来盘子大了,加减乘 除就对付不了了,所以需要模型啦,平衡表这套东西。所以克莱因一来,中国经济计划届 (计划经济届)也算是轰动一场啊。后来办班无数,出了一堆徒子徒孙,80 年代中国整出了 一堆计量经济模型。当年作这个出了一堆人物,周行长小川就是最早作计量经济模型出 身,靠这个长了不少人品。我们学院也编制了高校数得着的几个计量经济模型。 要模型就要数据,要数据就要有数据的定义。你去看病,医生会问你多少度,你说三十八 度五,其实你有一个没说,那就是应该是叫摄氏三十八度五。你在美国去看病,要也说一 三十八度五,那美国医生会立刻送你去精神病医院的。因为美国这通行的是华氏,而不是 摄氏。不知道有多少人象我一样,到了美国不会穿衣服了,天气预报 70 度,我总是要把他 折算到摄氏温度才明白是什么天气。这就是计量标准不同一造成的。
  • 2. 而在国民经济核算这一行也有这个问题,那就是中西方经济计量的标准体系并不是一致 的。在克莱因来的时候,我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说是经济核算的“摄氏”,是 苏联的 MPS 体系不是西方通用的 SNA 体系。核心指标是工农业总产值,而不是现在大家喊 打喊杀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 GDP。 大家熟知的翻两番,其实是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现 在都改过来了。 中国 80 年代改革后,大大小小干部都出国考察,开拓眼界,先开眼的嘲笑后开眼的是土 包子,后开眼的嘲笑没开眼的是土包子。开了眼的回来就照着搞,老江出去考察一番,回 来就写了开辟特区的报告,当时没什么,现在的历史意义,直追粟裕的关于展开小淮海战 役的电报了。 当时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发现国外人家干的是 GDP,其实那时候叫 GNP。这个 就好象,古代山里的人一直以为金子就是黄铜,拼命干,开了一堆铜矿,带着几千金出山 想买点盐巴什么的,发现城里人已经用上钞票了。 怎么办,没办法,只好以后开始攒钞票。 所以中国也开始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 85 年开始核算国民生产总值,但这个东西就 和中国所有其他东西一样,国情厉害,论名是这个名,论实那是满不是那么会事。当时的 国民生产总值就是估算的,所谓估算的意思,就是三国时代,是孔明掐指一算,明清时 代,算盘一拨,民国时代,草稿纸一算,80 年代,要靠 0520。 闲谈 GDP(2) - 从 MPS 到 SNA 开始 GDP 是估算得出的,真正统计上来的还是工农业产值那些硬指标。计委用的也是那个 指标,那个时候的 GDP 主要作用还是用于中外经济比较,我们还是用国民收入这些东西。 就想我到美国,看到华氏温度都要换算成摄氏温度,心里才有谱。我们也是这样,家里用 着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啊这些指标,到了联合国群英会时,就从怀里掏出个 GDP 数字和 他们虚乎虚乎,比较比较。但长久了也不是个事,因为这根本是两个体系的东西,当时离 文革不远,主席语录还都能背,其中之一是说我们党是最讲认真的。所以总是估算不是个 事,所以到了 92 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迎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就是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全面采用联合国当时刚刚公布的 SNA 核算体系。 92 年 1 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也称中国新核算体系。92 年 8 月公布实施通知,从此开始了正式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并开始编制经济循环帐户和 资产负债表,废弃了应用多年的 MPS 体系。 俗话说的好,当官的一句话,当兵的跑断腿。80 年代已经建立的各种计量经济模型原来是 依赖 MPS 体系的来预测国民收入的。由于从 MPS 转向到 SNA 体系,所以当时各单位已有的 计量经济模型都需要重新修订,实际上就是重新编制。 在我们单位就是我承担了这个任务。 MPS 和 SNA 的区别很多,归根到底还是归因于计划经济体系和西方市场经济体系的思想差 别。 计划经济只承认物质生产,不承认非物质生产创造的价值。 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商品交 换不产生价值,你想啊,连商品交换都不产生价值,那法律,医疗,教育,金融,保险, 科学研究,公众服务,社会服务这些服务业产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连商品都不能算, 在 MPS 体系下那还有什么经济含义。从这点上看,我们看历史时也不能太难为古人,马克
  • 3. 思年代即使是英国,社会服务也很还不发达,正经服务业,大概也就是餐饮,娱乐界一些 娼妓,加上伦敦股票交易所那帮吸血鬼,大概也就这些。马克思从中确实看不到什么有价 值的东西。在马克思理论上发展起来的 MPS 也不可能包含那些非物质生产。 MPS 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社会产品是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劳动的有用成果,非物 质生产部门如文化教育、 卫生医疗、公共事业、住宅管理、生活旅游等部门提供的各种服务, 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过滤的物质资源,或虽然经过人类劳动,但却是无效成果的废品、废 料,或是家庭的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都不算是社会产品,不计入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总 量。 从使用价值来看社会产品包括工业、 农业、 建筑业三大部门的产品构成;从价值来说, 社会产品由产品进入消费领域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决定,必须把商业与货物运输部门的 增加值计算进占。 因此,社会产品的范围不仅包括工业、 农业、建筑业三大部门,同时也包 括商业和运输等部门的活动成果。 而西方的 SNA 体系,则包含各种经济活动,基本只要是和钱有关的东西都想包含在内。古 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诚不我欺啊。 闲谈 GDP(3) - MPS 和 SNA 的区别 这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发展和内在哲学,个人感觉恐怕也和历史有关。西方欧洲各 国之间竞争激烈,你要生存就要强国,就要有实力。而为了增强国力就需要不则手段敛财。 所以凡是经济活动都会有税务官盯着,偷税不易。交了税,这个钱也就算从了良了,怎么 也要给个名目吧,所以也都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里去了。 苏联和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落后国家,粗放式经济,自然着重于物质生产而轻 非物质生产。在加上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和集权政府的现实自然就更偏重于物质,所以产生 的经济核算体系也偏重物质生产。 在中国人看来,也是 MPS 更附和中国的欣赏习惯。历代封建帝王都是重农主义,以农为 本,重农抑商,所谓“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后来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以及其后的 隆隆炮声给中国送来了另一本——工业。所以才有钢铁元帅升帐,以钢为纲之类的东东出 来。这个不过是把过去帝王时代的以农为本,改为以工农为本。从这个背景来看 MPS 与中 国,简直是天作之合。此种思想贻害甚远,中国始终没有完全克服,现在在每个人脑袋中 都还有或多或少的残留。 开了这个帖子,就要防备有人拿经济学家吃过的屎来砸我,所以撑个小伞先,经济学家吃 的屎在 MPS 体系里是显然统计不进去的,因为实在没有使用价值。但在 SNA 体系,如果被 收税官缠上了,到有可能,因为有金钱活动吗,所以先交税上来,所以如果真的有经济学 家吃过的屎的话,而且计入 GDP,那他也应该交税先了,估计 30%吧。要交了税,当然计 入 GDP 也无可非厚啊。当然这是玩笑了,真正的 SNA 核算体系是很严肃的,没有科目是计 不进去的。 说了那么多,可以说我国当时从 MPS 核算体系转换到 SNA 核算体系的主要考虑无非是以下
  • 4. 几点,其实他们也是 MPS 和 SNA 的区别所在: 1. 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MPS 核算范围限于货物和物质性服务比如交通运输和商业,即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包括非 物质性服务,比如医疗养老,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服务的生产。该体系的核心 指标国民收入,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因而不能全面 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这种情况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还可以接受,因为是 公有制吗,或者是是单位制。不是烂在这口锅里,就是烂在那口锅里,但都是国家所有的 锅。改革开放了,私人也可以有锅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有说头了,需要统计一下了。 2. 不能反应不同市场主体及相互关系 SNA 体系把市场主体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而过去 MPS 体系下所有企业都是国家机关的 附属单位,没有权力进行经济行为,而个人的经济行为也是受国家严格规定的。但改革开 放改变了这一切,私人可以作生意,外资也进来了,企业不再只是国家所有,所以要求核 算体系也要作一改革以反应此一现实。 3. 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结构 这个是两者的基层单位定义差异所造成的。比如说原来首钢就是钢铁企业,他下面那怕有 再多的附属产业,比如饭馆,旅店,水泥什么的,统计时也只计入钢铁产业产值。就是说 象 GE 这种公司生产很多产品,在 SNA 体系下,各种产品统计入相应的产业内,而 MPS 只 能统计入其主营行业。显然 SNA 更科学,更有利于行业分析从而产生正确的产业政策。 4. MPS 不能反映对外贸易活动 很简单 MPS 不能统计服务贸易。 5. 不能于多数国家进行横向比较 世界大多数国家采用 SNA 体系,伴随着苏东垮台,MPS 核算体系国家就更加少了。开放经 济下,能够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比较是非常重要的。股市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提供对公司 运营的一个 benchmark,从而奖优惩劣,合理分配市场资源。所以股市要遵循同一会计准 则,否则张三公司的利润和李四公司的利润就没法比较。 你能想象如果没有 GDP,我们怎 么在本版灌水吗? :) 闲谈 GDP(4) - GDP 统计的几种方法 所谓 GDP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指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 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学术上讲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 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念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 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金额,即所有常住单价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 次分配收入之和。
  • 5.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货物和服务。 三者在实际中应该是统一的。 在实际核算方法上,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 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 GDP 及其构成。下面逐一介绍。 1.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人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 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都是指常住生产单位货物和服务的生产。 它不仅包括常住生产单 位为其他单位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而且包括为本单位使用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但 是,住户为自己最终消费生产的服务,只计算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不包括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最终消费而生产的自给性家庭服务。就是说你老婆为你煮的饭是 不统计入 GDP 的,但你的自住房屋是要以房租形势计入 GDP 的。 2.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为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 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 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3. 支出法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货物和 服务的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计算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时,是从支出 的最终承担者的角度计算的,而不是从最终实际消费者的角度计算的;在计算资本形成总 额时,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只包括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固定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存 货增加不包括由于价格因素影响产生的持有收益。这个怎么理解呐,一句话,就是计算固 定资产时,你买地的钱不计入 GDP 里,之有你盖厂房的钱计入 GDP。 由于最终消费包括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所以公式也经常写成 GDP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按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同一经济总体在同一时期的生产活动成果。从理 论上讲,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资料来源的 口径范围的限制和计算方法的影响,要保证这三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完全相等几乎是 不可能的。
  • 6. 西方各国的 GDP 统计都是按照支出法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这是由于西方国家在其经济 传统上就很重视消费和资本形成的观念。而且也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法律金融技术制度非常 成熟,个人消费和个人收入统计系统非常发达,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这也是生产力高 的表现。 而我国的核算体系由于是从 MPS 体系演化过来的,所以不论从理念上还是从技术上都偏重 于从生产过程中来进行统计。我国采取的是统计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方法来核算 GDP。 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中,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对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进行核 算,这也是我国目前采用的方法。在核算实践中,在某些产业如农业,我国使用生产法。在 某些非物质生产产业使用收入法。 所以我国的 GDP 核算体系是一种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增加值的体系。在世界上独此一 家,堪称绝对中国特色。由于技术和观念的局限,我国 GDP 的核算结果同采用西方支出法 核算的结果有着很大的误差。 闲谈 GDP(5) - 中国 GDP 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是怎么 出来的 前面说过中国的 GDP 是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者结合的方法来核算 GDP 的。中国把国民经 济的基层经济单位分别划为三大产业和二十大门类行业。分列如下: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2003 年公布的新的“国家产业划分规定”把工业分拆为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加上建筑业是四门类行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住宿和餐饮业,  金融业,  房地产业,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 教育, 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 国际组织。
  • 7. 下面就尽我所能介绍一下各种产业的核算方法。 1. 农林牧副渔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拥有完善的农口统计系统。我国农林牧渔业统计有农林牧副渔总产 出和中间消耗统计。在 GDP 核算中,农林牧副渔业增加值依据政府的资料采用生产法核 算,公式是: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消耗 中间消耗指农村用电,农机消耗,化肥以及其他劳务支出。比如 2003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大 约 3.5 万亿,最后产业增加值是 2.3 万亿。农口数据是中国最可靠的数据,质量最高。 2. 工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原来是一个门类,在 2003 年被分为了三个门类,即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我还是把他们 按一个大门类来说,一个是节省篇幅了,一个是我刚查了 2006 年统计年鉴,里面的数据 还是按工业大门类,里面三个子类来统计的。 我国统计工业增加值是分国有及年销售收入 500 万元以上的其他类型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和 其他工业两部分计算。 第一部分增加值利用工业统计中的相应生产法数据,做适当调整。调整的依据是工业普查 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调查的工业增加值率和收入法工业增加值率。 第二部分增加值利用其他 工业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的方法计算。其中的工业总产值利用工业统计中的相应数据,增 加值率以第一部分增加值率为基础,并针对其他工业特别是村及村以下工业和个体工业的 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全部工业增加值等于上述两部分增加值之和。 用白话解释就是工业普查时会得到工业的增加值率,比如某行业工业普查大概是 1000 亿 产值能有 300 亿增加值。就是 30%的增加值率。统计局就拿这个作为该行业标准,那么每年 统计上来的数字和这个增加值率相比较,差不离就可以了。比如这年统计上来是 2000 亿产 值,根据中间投入数据算出来 650 亿增加值,那么增加值率是 32.5%,差不多,统计局就 认了,如果计算出来的增加值是 800 亿,那么统计局就要调整一下,按 30%左右,可能给 你调整下来 200 亿增加值,算你 650 亿增加值。如果总理今年要调控,那给你算个 600 亿增 加值也有可能。 这是通盘考虑的。 有人说这不是作假账吗? 统计局有理由啊,因为这是根据 工业普查数据得出来的,统计局更相信工业普查数据的质量。而且不能浮夸吗? 大跃进吃 的苦还不够啊。这样就算出了第一部分的增加值,第二部分呐,是 500 万以下的小工业, 他的工业增加值按统计出来的相应产值在承以相应产业的增加值率就得出第二部分产值。 两部分相加就是工业增加值。 可能有人看出来了,这个增加值率就很重要了,而增加值率就是来自全国工业普查,那么 工业普查就非常重要了。 可能张三要问工业普查多长时间一次啊,答案是十年一次。李四听 了就要说: 我靠,这也太长了吧,最近一次的工业普查是什么时候啊? 答案是 1996 年。 刚才误操作,删了很大,只好先把这个发了,否则又白敲了。然后再接着说其他产业。
  • 8. 闲谈 GDP(5) - 中国 GDP 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续) 是怎么 出来的 接着上篇来介绍,可能罗嗦点。 3. 建筑业 第二产业还包括建筑业,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业, 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和装饰装 修业。建筑业增加值的也是按生产法计算, 无非三个步骤: 首先,计算全部建筑业总产出。建筑业总产出等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 价值、 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非标准件制造产值和装修装饰业产值之和。其中,固定资产投 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更新改造投资完 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其他投资完成额中的建筑安装工程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中的 建筑安装工程。如果看晕了也没关系,这个就是用来验飞的。呵呵。 其次。 确定增加值率。利用资质等级四级以上独立核算建筑企业调查中计算出相应企业的建 筑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求出相应增加值率。考虑其他建筑活动增加值率的区别,确定全部 建筑业增加值率。 最后呐, 就两者开乘得出增加值。 4. 运输邮电业 运输邮电业包括铁路,公路,管道,水上,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讯业。运输邮电 业的增加值计算和工业不同,是采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其方法比较复杂一点,首先是依照铁道部,交通部,民航,中石油,中石化,邮电部的财 务会计资料计算出中央和地方的各类运输的总产出和收入法增加值。总产出基本可以等同 于营业收入,少数部门比如仓储业还要加上折旧。 收入法的公式就是: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公式中各构成部分根据财务会计决算资料中的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福利费,各种保险费用 和支付给职工的其他项目之和。生产税净额等于会计资料中的营业税金及各种附加.固定资 产折旧等于当年提留的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就是营业利润极其 5. 批发与零售贸易,餐饮业 这里也包括附属批发的仓储业。 批发零售贸易业分为两部分来核算。 一部分是国有,集体商 业企业和三资,股份制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分别利用财政部,商业部等经济管理部门的年 度会计报表和国家统计局的大中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财务状况表来计算。公式是 总产出 =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 代购代销收入 - 运杂费. 这样算出总产出后,按财务报表的数字,根据收入法公式算出增加值,收入法公式就是: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同时算出增值率, 增值率 = 增加值/总产出 另一部分是出国有商业和其他经济类型的大中型商业企业以外的商业企业,集市贸易,个 体商业活动,这部分用以下公式计算: 总产出 = 商品零售额*毛利率.
  • 9. 然后可以用公式 增加值 = 总产出*增值率 算出增加值 增值率可以使用上面第一部分算出的增值率算出增加值,也可以使用三产普查或者最近一 次投入产出调查的增值率来计算。 大家可以看出, 第二部分的算法是可以灵活掌握的。一般 是按增值率最低的那个算。 餐饮业的计算也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总产出不是毛利的概念而是销售额。仓储业的算法参考 运输邮电业的算法. 6. 金融业. 金融业包括各类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金融业增加值按生产法计算,就 是总产出 - 中间消耗 = 增加值. 总产出和中间消耗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产值 = 各项利息收入 - 各项利息支出 + 手续费收入 + 信托业收入 + 融资租赁业务收入 + 外汇业务收入 + 证券业收入 + 咨询业务收入 + 投资分红收入 中间消耗 = 手续费支出 + 营业费用 - 职工工资 - 职工福利费 - 劳动保险费 - 待业保险费 - 税 金. 以上是生产法计算的金融业增加值。也可以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数据来源是金融机构损 益表。 计算方法和运输邮电收入法增加法相同. 7. 保险业 和金融业一样,保险业增加值可以按生产法计算也可以按收入法计算。生产法就是总产出- 中间消耗=增加值. 总产出=营业收入-赔款支出-退保金及给付-分保费支出-分保赔款支出-分保费用支出-提存 未决赔款准备金+准备金投转差+投资收益 中间消耗=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固 定资产折旧费)+金融服务费 也可以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数据来源是保险机构损益表。计算方法和运输邮电收入法增 加法相同。 8. 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包括房地产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业和居民自由住房服务 业。 房地产增加值主要采用收入法计算: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劳动者报酬包括工资福利性收入,实物性收入和其他收入。房地产从业人数取自劳动统计 的分行业职工人数,工资收入数字按劳动统计中的相应资料,福利性收入去工资收入的 14%。实物收入按劳动统计中的相应资料和房地产业实际情况确定其他收入按一般利用投入 产出调查资料计算出房地产业中的其他收入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推算。 公式中的生产税主要指房地产业的各种经营税金及附加。利用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中的经 营税金及附加资料计算。或者利用三产普查数字推算得到。 固定资产折旧分为房地产业经营,房地产业管理和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 房地产经营部分折旧按“房地产开发基层标准表”来计算。房地产管理部分折旧按固定资 产*4%来计算,城乡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则按下列公式计算 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城镇居民自有住房面积*城镇居民自有住房平均造价*4%
  • 10. 农村居民自有住房折旧=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农村人口*2% 城镇居民自有住房面积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价值分别根据城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推算,城 镇居民有住房造价根据建筑部门有关资料确定。两者都不包括土地价值。 营业赢余中房地产经营企业利润,根据房地产统计报表中的损益资料计算。其余部分利用 三产普查资料。 从这里可以看出,房地产业统计数字实在不能反应房地产业的实际情况。具体什么数字只 能靠统计局斟酌了。 以上是我挑选的一些典型产业的增加值计算方法。其他产业就不赘述了,怕大家看烦了。其 他三产大致不是按生产法就是收入法计算出来的。数字基本是靠财务报表和各类普查资料 核算。 俺也就先写这么多,算是个开头吧,跟大家介绍一下背景知识。否则,俺侃起来恐怕大家 有点不知所以然。 俺是工科出身,老师告诉俺定义最重要,先介绍定义,然后立论。不过要等明天立论了。 闲谈 GDP(6) - 有中国特色的 GDP 统计 前面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中国的 GDP 统计,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对 GDP 的基本了解。否则 全民都搞 GDP,搞了半天,GDP 是个球都不知道,这就有点不好意思了。大家在看 GDP 时 可能心里有一个假设就是其他国家也是这么统计 GDP 的。所以大家就潜在地把 GDP 作为一 个标尺 Benchmark。一说那个国家穷还是富,就看 GDP。比如说南美国家,大家就会觉得他 们基本都比中国富,就是看他们的 GDP 比中国高。这种做法也对也不对,说他对,是理论 上肯定是对的,发明出来 GDP 这个概念就是干这个用的。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的 GDP 统 计体系和中国其他东西一样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统计方式和其他西方国家不是那么一回 事。可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中国 92 年经济核算体系被成功改革成了一个四不象的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或者说建设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体系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那么其特色 在那里? 最大的特色恐怕就是我们国家采用的 GDP 统计方法并不是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 GDP 统计方 法。发达国家采用的是支出法统计,我们国家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采用生产法与收入 法相结合的统计发放。比如农业就采用生产法,服务产业就采用收入法比较多。 我们国家目 前没有任何一个行业采用支出法统计,统计局公布的支出法数据是估算的。这个可以说是 我们中国最有特色的地方。 那么支出法和生产法,收入法有什么区别呐? 从公式来看,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收入法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计算公式为: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 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11. 政府消费可以写作 G,居民消费是 C,资本形成总额是 I,所以书本上的公式就是 GDP=C+I +G,如果把进出口也算上就是出口是 X,进口是 M。收入法公式就可以写成 GDP=C+I+G+(X-M) 三种方法统计出来的 GDP 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下面的公式是成立的。 GDP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 净出口 = GDP=C+I+G+(X-M) 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路远路近无所谓,但能到 罗马是肯定的。 生产法呐,是统计 GDP 怎么生产出来的,比如你是卖烧饼的,卖了 200 块钱的烧饼,面粉 燃料等等的烧饼成本是 100 块,那你就产生了 100 块 GDP。收入法呐,是统计 GDP 是怎么 分配的,你弄了多少多少 GDP,都分那去了,比如你买烧饼的 GDP 是 100 块,其中 50 块 付了工资,10 块提了烧饼炉子的折旧,20 块付了税,你税后利润是 30 块。所以只要统计 的工资是准的,折旧是准的,税是准的,你也诚实的报了利润,那这个方法也能统计出来 100 块钱的 GDP。 支出法呐,就是说要统计买烧饼的人的支出,你卖了 200 块钱的烧饼,就 有人买了 200 块钱的烧饼。 可能有 100 块钱是政府买的,来养军队,老师,警察,core 什么 的。那么政府消费 G=100,50 块钱是老百姓买来吃的,那么居民消费就是 150。还有人花 了 30 块钱把烧饼买来祭祖了,那么就成存货了,这个算资本形成总额,就是投资了, I=30。还有 20 在那里,原来北美 wsn 想念祖国烧饼,买美国去了,那么 X=20。 这样 C+I+G+X 出来的数字就是 200,我们简单起见,假设你作烧饼买的油盐面粉,靠烧饼用的煤球都是 进口来的,那么 M=100。这样支出法的公式算出来就是 C+I+G+(X-M)=50+100+30+(20-100) =100。 你看三种方法算出来的 GDP 数字是完全相同的,多美妙的一件事啊。可是和所有美妙的事 务一样, 实际生活里满不是那么回事。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实际上,可能你走的是去巴 勒默的路。 拿这个买烧饼的来说吧,美国方法是统计买烧饼的数字,就是支出法。 这个如果 手段够的话,是可以统计上来的。可能有遗漏的,但主要是手段上遗漏,比如隔壁小三买 完烧饼去睡觉了,你统计时把他漏了,那个烧饼的 2 块钱就没统计进来。这种情况有,但 在美国条件下,少。因为美国财产实名,而且你付钱的东西,没有必要藏着掖着。 中国方法呐,就是或者生产法,或者收入法。我们先来看生产法,统计的来问你,你卖了 多少烧饼,材料是多少,你回答卖了 200,成本 100。OK,那你是圣人了。 fule u。 I 而且显然 你不是真的卖烧饼的,真正买烧饼的大概是这样的。 问: 你几天收入多少,答 一百三四十吧。 问: 成本呐。答 一百一二十吧。 答完后还要加一句,这年头生意难做啊。 看样子,生产法此路不太通,我们试试收入法。 收入法公式是 GDP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至于折旧,我们假设没有问题,就算十块。 这个商业盈余,你看着报吧。 而且这个生产税也 是和盈余相关的。你觉得卖烧饼的会怎么报? 还有这个劳动者报酬,中国这个劳动者报酬 最不好估计,工资容易统计,做烧饼的小工是 30 块一天,但他什么这费,那费,出勤奖
  • 12. 加奖金还有 20 块呐,这个你未必统计的进去。所以这个劳动者报酬比商业盈余还错的离 谱。 以上是举个例子,大家自己琢磨现实生活中是真卖烧饼的多,还是假卖烧饼的多。统计局 对此也很头痛,所以就拿出一招,就是普查。我国统计中各种普查资料基本上下的本钱是 最大的,比如三产普查,农业普查,工业普查。钱,人,物都大把的投下去,因为这种普 查是 N 年一次,普查时以摸清家底为主要目的,和税啊什么的东西关联不多,所以被调查 对象还算比较诚实(着重点是还算比较四个字)。普查以后,统计局就以普查资料为基础数 据,比如算出来一个增值率,然后根据年景不同,对不同行业的增加值进行核算或者估 算。其实世界各国也差不多都是这样,美国统计收入法也是按普查来预估的,但是中国特 色就在这里,那就是中国的普查间隔年限太长了。10 年一次。上次工业普查是 96 年。三产比例中国十来年没变动过,始终是 GDP 的 1/3 的样 子,原因也在这里,93 年作过一次三产普查。当时的比例就是 30%出头,结果以后十来年 一直三产比例在 1/3 左右。因为 93 年三产普查定了盘子,所以以后估算 GDP 一律按这个比 例估算,中国三产发展速度很快,但就是给你个 1/3 框子,不得越出半步。 数据不好看时, 你增长快点,到 34%了,数据太好看时,你发展慢点,33%差不多了吧。 直到 2004 年,中国才进行了第二次三产普查,这次 GDP 重估就是按照这次三产普查的结 果重估的。十年的时间未免太长,西方国家要短的多,而且关键是中国的另一个国情就是 中国的发展实在太快,西方国家如果十年普查一次的话,数据都嫌过时,更何况中国乎。 这里要说一句,大家可能都想着统计局可能有浮夸之嫌。尽管俺不是统计局的,但俺要在 这里替统计局报声委屈。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中国被 58 年浮夸 风咬了后,这个怕井绳的程度可不容小视。事实上大家对统计局数字怀疑,也是总怕统计 局这条井绳到底是不是条蛇。统计局也是一样,挤统计水分是非常认真的。 这点不容怀疑, 其实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普通人,只要是普通人,就对 58 年浮夸风深恶痛绝。那么普通人 到了统计局里,对数字把关严格是正常的。基本就是两种方法统计出来数字后,取的数字 基本是向较小的数字靠。那么统计局的 GDP 数字是不是准确呐,这个不好说,因为 GDP 就 是个核算的概念。无所谓准也无所谓不准,看你按那个标准。 如果按西方通行,比如美国的 统计标准来看,那是不准的厉害。这个我下篇解释。 简单地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目前的中国特色就是: 1. 不是按支出法统计; 2. 依赖普查而且普查年限过长。 3. 中国发展太快。 那么中国 GDP 数字准不准,按照西方标准,或者说联合国 SNA 标准,错的厉害。 是不是 GDP 存在高估或者浮夸,不是,事实是恰恰相反。 闲谈 GDP(7) - 中国 GDP 的差错与遗漏 的差错 这个差错与遗漏是相对 SNA 体系来说的,或者说是相对美国的核算体系来讲的。其实 GDP 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无所谓多少对错。比如朝鲜,不管你别人怎么说,自己一主体思想
  • 13. 了,也就战无不胜了。而我们国家的 GDP 层次还没高到那个程度,有时免不了要和美国打 打哈哈。打哈哈就算交流沟通吧,一交流沟通就提到一个统一标准的问题。 咱们搞市场经济 是晚辈,所以尊敬老大一下还是要的。所以这里说的统计与遗漏就是指和美国老大的 GDP 统计方法比较而言。 统计的差错与遗漏,一个是上文中说的卖烧饼的干的。这个是我国现存 GDP 统计口径内的 技术上的差错与遗漏。 定义在那里摆着,你按着定义去作,结果还是有遗漏。 这个是和经济 发展阶段有关的。财产实名下,收入制度严格,反洗钱制度严格的情况下,就可能统计上 来。 比如如果大家买烧饼都用信用卡支付,卖烧饼的给小工发工资是 check 直接打帐户里, 那这个统计遗漏就小而又小了。 所以这个是一个软基础设施健全不健全的问题。 没到那个发 展阶段,或者根本没想往那个发展阶段发展的话,你永远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 加上各类普查的普遍滞后的问题,所造成的口径内的统计偏差是很大的。这么说吧,你说 10%,肯定是低估了,50%又有点高估。如果不信,你可以把统计年鉴里三产数字拿过来 一个个看。你觉得那个数字有谱,我们可以单独商量。否则一个个写过去,老广可没这毅 力。 我在这里就不谈这些技术问题了,因为上文其实已经暗示过了,老广这里要说的不是技术 上的遗漏而是范围上的遗漏,就是我国的 GDP 统计基本没有考虑,或者更严格的说是做了 个考虑的样子的那部分遗漏数据,或者是大块的遗漏。 1. 房租。 按照 SNA 的精神,住房服务属于住房消费。 房租应计入 GDP。不但是租房的人付出的房租要 计入 GDP,不租房的,已经购买房屋的也要计入房租部分。就是说,张三原来租房,每月 房租 100 块,一年计入 1200 块房租收入。他后来买了一套大一倍的房子,这套房子即使他 当时就把款项付清了,在 GDP 统计时也要按他租房来对待,道理是房客张三向房东张三来 租房。房租收入或者说张三的住房消费是 2*100*12=2400 块。为什么乘 2,因为他的房子面 积要大于原来一倍,所以按市场上租金 200 块来计算住房消费。 住房消费也叫住房服务。 他 是即算在内需的消费里,又是“高级”产业服务业里的。 美国 2005 年 GDP 统计是 12 万亿美元,其中住房服务(住房消费)是 1.234 万亿美元,其中 owner-occuiped housing service 是 9288 亿美元。Tenant-occpuied housing service 是 2507 亿美 元。我们可以看到住房服务或者说住房消费占美国 GDP 的 10%,其中自由住房的又占大概 3/4 吧。加拿大的要占 GDP 的 15%,印度的也要占 10%。这部分在我国 GDP 统计体系里基 本没有什么反映。 对我们来说,从 MPS 转换到 SNA 已经是很大的革命了。 过去我们只承认炼 钢厂创造价值,现在我们已经承认了服务业也是创造价值的,要我们承认一分钱没花住在 自己房子里,还算 GDP,而且还蹭蹭的往上涨,这未免有点太困难了。 现在我们还扛着呐。 不算就是不算。 但这一块,中国如果把房租收入计入 GDP 的话,现在 GDP 增加 7,8 个点不 多的,而且增加的都是消费方面的内需,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上。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各种 说明中国经济效率如何低下的比率恐怕也要都改一下了,牵扯太大,会让很多人难受的, 所以人民政府估计十年内不会这么干的。 2. 军费+警察费用。 这个是老外纠中国数字必提的一点,中国统计局经常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其他西方国家 打统计官司,不过不是人家说你浮夸,是清一色的说你低估。这个不是那个大家熟悉的什
  • 14. 么 ppp 方法之类的。 就是现有统计口径下的低估。 他们必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军费。 中国还是 西方心目中的警察国家,所以那么多人民警察都是那里来的,谁发的工资,都要统计进去 啊。这个对西方国家来讲很容易,支出法里军费多少就算在政府消费里,Government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里的 defense 就是了。我们国家就费劲了,或者说没想过这个问题。 生产法吧,我们觉得老子是养军队,是往外掏钱,怎么算 GDP 里。 没扣除就不错了。我们的 辩护是什么军费啊,警察费用啊,他们都是国家机关,所以他们都包含在国家机关,政党 机关和社会团体这一行业的增加值里了,查了一下这个科目现在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所有政府机构什么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都在里面。2005 年统计年鉴给出的增加值是 6141 亿。 什么党政军,公检法,隐蔽战线共青团什么的都包括在内了。 你觉得低估了吗? 我看吃 饭估计都不够。 3. 农村。 我们前面说了农业的数据质量是最好的,我们国家几千年历史,农业统计的历史也就有几 千年了。 但就是这个也有遗漏。这个可不是我说的,是世行说的。 首先一点就是有几千年历 史的土地面积统计的遗漏。世行认为我国耕地面积低估了 1/10-1/3。这个 1/3 有点过,1/10 有可能。 为什么说有可能呐,对我国农村了解一点的可能都直到,我国土地可是猫腻不少。举个例 子吧,90 年代时到黑龙江调研,当时岳歧峰刚到黑龙江,刚刚下到各县去视察了一遍。我 们到的那个县,县里官员对岳歧峰直挑大拇指。当时我就很纳闷,岳歧峰在河北官声也就 一般吧,怎么到了黑龙江这三板斧耍的赶上程咬金了。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县委书记是 个新来的,和省长汇报时,把县里自主掌握的土地数字给说出去了,然后又说了粮食数 字。岳歧峰毕竟是农业大省出去的,当即就嘀咕了一句,那你们亩产可够低的。 县里汇报的 上上下下冷汗刷的就下来了,不过岳省长也没细究,就含糊过去了。但在县里就落下个新 省长不含糊的名头。 当然老岳是不是不含糊,这个现在看来,也未必。但这个例子就说明农 村瞒报土地现象的严重。县里也是有理由的,你张三总理上来后,要多种经营,李四总理 上来后要抓粮食生产。俺们下面的那里跟的过来,留些余地,到时候不至于被领导的英明 决策绕进去。 老广也不知道世行是怎么了解这个事的,难不成通过卫星。因为中国的粮食产量是预估亩 产乘上播种面积得到的。所以世行说,那你把粮食产量提高 10%吧,我看你们中国人个个 都吃的挺饱的。统计局打回去的方法也很简单,这个和俺们普查数据反映的情况不符,即 使俺们普查数据错了,俺们马上要下一次普查了,普查以后再说吧。而且你只考虑了低估 因素,可我们还有高估因素呐,比如俺们的亩产就是高估的。 这个老广不能说统计局没道理。世行在这小事上揪没意思。但世行的其他观点还是有道理 的,就是中国的蔬菜水果产量有低估,对于蔬菜水果的耕种面积低估。这个也许有点点道 理。 与农村有关的还有两个低估,一个农村工业的低估,村以及村一下工业企业的统计不属于 统计局的统计体系管理。各个地方报的统计数据高于统计局预估的数字,这农村工业贡献 很大。世行认为农村工业的低估是大量的。比如地方为了使中央税源转化为地方税源而进行 的低估。农村住房建设时,其建材基本是乡村工业供应,这一块被大大低估。因为农村 7,8 亿人住房建了拆,拆了建。有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换了几茬房子了。而农村住房建设,
  • 15. 人工是乡里乡亲友情出工的,建材是乡村企业提供,而农村建材工业的高利刺激了产出的 大大低估。事实上农村建材业这块是很大一个盘子,我看到过,在 96,97 年,估计漏估就 有 8,9 千亿之多,放不进统计中。我们作调研时,地方上一个意见就是这块数据不知怎么 放。 加上老外建房人工成本比建材还高。所以对中国这个友情出工的国情始终不很理解,这 个我们也要理解吧。还一个是农村的煤炭开采业,我国统计对煤炭的价格是按国家规定的 煤炭价格来计算,其实这点对于现在的国有矿山都不适用了,更何况对小煤窑了。小煤窑 的煤产量本身就是低估,加上他售价是按市场价格来计算,所以低估的程度就更大。当然 这个也好驳,就是我们内地为了夸大政绩还有高估的呐。抵了。 另一个低估是农村服务业的低估,中国农村就没有统计服务业的系统。所以老外常说的一 句话就是你们农民难道不理发,不出门吗。这话说的对,我们去农村旅游时作的拖拉机, 130 轻卡之类的,应该统计入农村运输业的。农村还有大量的个体维修,小商小贩,小餐 馆,理发店等等,这些都应该统计进去。我们现在的统计体系,基本是作个样子,摆个 pose 在那里。看着也不好看,摸起来也不舒服。 4. 工业 这个不好讲了,工业太复杂。一句话,我们以前强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这一块,外资, 小企业是薄弱环节。这方面漏的也不少,主要是真实资料不会给你报。不过我们不提了,看 这次工业普查吧。到时候恐怕又要重估。 5. 其他服务业。 就是说我国的服务业统计还很落后。 很多新型服务没有统计进去。 比如现在国内律师业一个 个都业务很好啊,但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就存在一个怎么核算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在我国调 整后的三产里,比比皆是。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什么的。比如说 CCTV 吧,我都纳闷他纳 不纳营业税,利润税之类的,没法查他的报表去。党的喉舌,这咱懂,但老实说,没觉得 他当差当的有多好,反正那么大一产业,你说你能统计的上来吗。这些服务业都是收入法 评估。收入法公式是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这个你看那块能统计上来准确数字。 说到收入法公式就要多说几句,一个是劳动者报酬,这个可不是工资的概念,是个收入概 念,什么工资,各种奖金,各类保险,各类费用等等都要算上的,包括利息收入等等金融 资产收入。生产税吗,就是各类税金,这个吗,服务产业除个别产业外基本不交。 至于固定资产折旧,这个折旧率是有国家制定的,目前争议就是我国的折旧率订的过低。 这对于企业也有影响,对 GDP 统计的影响就更突出。 一个设备在中国折旧年限 30,50 年, 西方折旧年限可能 15 年,10 年。这个差距大了去了。 有人会说折旧冲减的是利润,所以不会对 GDP 有大的影响。问题是我国会计统计利润时的 折旧冲减和国民经济核算时的冲减年限不完全一致。而且这有个隐含前提就是大家申报利 润都和小龙女一样纯朴。 侃了这么多,再侃一下估价因素造成的低估。这个到不是说中国 GDP 因为这个会如何如 何,是想解释一下估价对 GDP 的影响。这个话题发展下去就是 PPP 的思想,现在大家一说 PPP 就提汉堡包。其实估价差别主要还是反映在服务产业,很简单,秋菊打个官司不过是几 串辣椒吧(俺没看过那个电影啊,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在美国你打个官司看看。 美国生个小 孩,要 1,2 万美元吧。中国呐,几千差不多了吧。而且就是中国这几千也没统计入 GDP,
  • 16. 或者说很大一部分没统计进 GDP。2003 年中国的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的增加值是 1158 亿。中国每年出生 1500 万人吧,这个是一个个小人生出来的,按美国估价大概算个 2000 亿美元没问题。按中国算,就算一个孩子 5 千吧,不过 750 亿,100 亿美元吧。卫生体育加 上福利业才不过 1158 亿,生孩子就 750 亿。其他病不用看了。 所有服务业都有估价问题。有些产业,不看具体情况,就看数字,理解经济可能就有偏差。 闲谈 GDP(8) - 羊头与狗肉 前面说起服务业都有估价问题。有些产业,不看具体情况,就看数字,理解经济可能就有 偏差。顺便举个例子,比如金融业,大家都说印度金融比中国强(俺写完这个,打算写印 度,呵呵)。这个看数字有道理,印度的金融数字比中国好。2005 年印度的金融业数字是 40580 卢比,大概是 7000 亿人民币的样子,中国 2003 年金融保险业数字 6467 亿。到 2005 年金融业数字可能也是 7000 亿。同是 7000 亿,但印度经济规模比中国小,所以他的金融 可以说比中国还好吧。但看背景,印度的贷款利率 15%都算低利率,20%算正常的贷款利 率。 存款利率 6%,7%的样子。 存贷利率差差不多有 10 个百分点。中国贷款利率 6%,7%,存 款利率 2%,3%。那你算增加值印度不高才怪了。 所以 GDP 真的是个说不清的东西,每次看人拿中国的 GDP 去和其他国家作比较的时候,就 感觉好象我们拿一羊头加狗肉去和人家的全羊去比较。其实在中国经济统计中这类头是羊 头,肉却未必是羊肉的事情还很多。 比如说,现在的一个时髦事是说中国经济如何效率低下。参加这个合唱的,一个声部是英 美这些西方人士,原因其实也简单,中国蹿的太快了。小时候,看同桌的学习好,心里不 服气,就嘀咕这厮就会刻苦,其实一点也不聪明。暗含着夸自己聪明,好象自己那天多学 半个小时就能考 100 分似的。西方人也一样,看中国这个也冒泡,那个也抢第一。而且中国 这么大个个子,以前又当过帮主的,现在总是这么敷衍着,其实心里主意一大堆。老实 说,你如果在班里称霸称惯了,冷不丁出来这么一个,打又打不得,比又比不得。这个难 受就别提了,只能散布些流言非语了。 加上还有印度这些个个别同学起哄。中国人呐,近代 史以来就总觉得不踏实,缺乏自信的厉害。总是想难道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好事能落我们头 上。所以参加这个合唱的,那里人都有,中国人可能还最多。 这个合唱有从定性上来说的,比如中国不民主,命中注定要被印度超过的。有定量上来唱 衰的,这类一般是大学教授学者之类的。定量上的依据就是中国统计年鉴,一句话,就是 看着羊头,来比较羊头下面的肉了。这个狗肉和羊肉比较起来,有的地方狗肉不错,有的 地方羊肉不错。羊肉的几个不错的地方就被拿放大镜供着端了上来,要和中国的对比样 本,就是印度来作比较了。 定性的我就不说了,那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东西,这个系列也不是写印度经济 的系列。我只说一下其中那几个定量的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数字的比较。 现在只要提中印经济比较的文章很多都来几句说中国经济过分依赖于投资,消费疲软,过
  • 17. 分依赖工业。而印度呐,恰恰相反,依赖国内市场而非出口,依赖消费而非投资,依赖服 务业而非工业等等。 中国的经济不依赖国内消费,过分依赖投资出口等等。 中国的投资比例 占 GDP 的 45%以上,每年还疯狂增长,但是这类增长一旦停止,中国经济就会受到重挫。 所以长远来讲印度的经济模式会更好云云。这些理论都是有数字的,比如说中国投资比例 在 45%,每年还 30%的增长。 这个能不算依赖吗。当然算。看看印度消费占消费是 GDP 的主 体,占 64%,至于中国,只有 40%以下。服务业在印度 GDP 中的比例从 1990 年的 41%上升 到 2005 年的 54%。相反,中国服务业则要落后得多,仅从 1990 年的 31%增长到 40%。这样 的话,想必大家见的多了。 老广也不关心他们的结论,只关心他们的论据,因为老广看见狗肉了。 第一块狗肉,就是投资。 中国是使用生产法和收入法统计 GDP,不采用支出法。 只有支出法 统计才有投资的概念。支出法计算公式为: GDP =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 政府消费 + 居民消费 + 资本形成总 额 +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政府消费可以写作 G,居民消费是 C,资本形成总额是 I,所以书本上的公式就是 GDP=C+I +G,如果把进出口也算上就是出口是 X,进口是 M。 收入法公式就可以写成 GDP=C+I+G+(X- M) 中国不用支出法,按理讲没有投资这个数字,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有个固定资产投资, 这个数字对管理中国经济非常重要,所以一直是中国核算体系的支柱,所以西方就有人把 这个数字当投资来用。中国对收入法本来也不太重视,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按过去计划经 济下的固定资产投资来统计,没打算把他当支出法里的投资来对待,而且也没想能整出这 么多花活出来,也就没吱声。 中国 2005 年固定资产数字是 88773.6 亿元,GDP 是 183956.1 亿元,比例一算,48%,够 高。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增长 30%。 这个算不算过分依赖啊,当然算,上半年经济增长不 过才 10%,你固定资产投资就增长 30%,长此下去这还了得,所以中国人就开始发愁怎 么经济那么依赖投资。因为据说西方的投资比例不过 20%,30%。美国投资大概占 20%, 印度也差不多,就你中国这个个别生。 但问题是你算一下就知道,这个 48%×30%=14.4%,就是说光是投资中国今年上半年 GDP 就增长了 14.4%,而统计局报出的 GDP 增长率是 10%。那消费什么的,不都要降 10% 才能把中国经济拉到统计局报的 10%上来吗,出口还得要逆差来配合。这个你到中国商场 里看看就知道错的厉害了。 问题出在那里呐? 问题是这个是一个固定资产投资的狗肉挂了一个西方核算体系里投资的 羊头。为什么? 因为西方的投资是有很多讲究的,首先西方投资里要扣除折旧,投资是 Investment,就是说你新形成的固定资产才能算是投资,所以只有扣除折旧后才能算是投 资。 这样,中国以前几十年积累起来的庞大固定资产,你就提个折旧吧。 折旧比例按谁的算 都无所谓。反正你需要扣除一大块下去。 其次西方投资里,不统计地价,因为地价只是反映土地所有权的转换,而不是国民经济资 产的增加。中国的固定资产总额里,房地产也好,工商投资也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也 好,土地转让出让的金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很大比例。八万亿里的固定资产投资里去个一
  • 18. 万两万亿都有可能。老广不是地主,有买过地的可以补充。 再次,就是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当期投资额,西方的投资实质上只包含交付使用的固 定资产。因为你投资 100 亿建个工厂,一建三年,那么只有到第三年你这个投资才整到投 资里开始计提折旧。之前算库存,而只有库存的增加额才计入投资。 这个一差二去的数字就 不少。 再加上中国 GDP 统计的遗漏,因为你作为分母的 GDP 本身就大量低估,那么中国的投资率 绝对不是什么 48%,也不会是 38%,28%可能又太低了。因为中国现在在城市化过程中, 基础设施要大建特建。所以投资率高是正常的。从一无所有的贫农,过渡到富裕中农的时 候,你家里的大件投资肯定占你家里支出的比例要高些,你要买电视,洗衣机之类的。真 正有钱的人家,到是买大件的比例小些,因为彩电什么的都置办齐了。这也不奇怪,奇怪 的是其他的落后贫农,在那里炫耀自己置办大件的比例低是什么意思。 闲谈 GDP(9) - 羊头与狗肉 (续) 第一块狗肉说完了,咱说第二块狗肉。就是消费。中国据说消费只有 40%,我看了这个 40%还不过是 2000 年的数字,2005 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有 67176.6 亿元,这个占 GDP 的比例只有 36%了。5 年比例降了 4 个百分点。 怎么回事,估计你也猜到了,这也是狗肉。这个本来就是一个统计的零售的数字。中国因为 没有支出法里定义消费数字,所以就有人拿零售总额来充数。就和拿固定资产投资来充数 投资一样,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充数消费。实际上这就是挂了消费羊头的社会商品零售 狗肉。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是怎么定义的,美国的 2005 年消费科目如下,单位十亿美元。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8742.4 1.1 Durable goods................... 1033.1 1.1.1 Motor vehicles and parts...... 448.2 1.1.2 Furniture and household equipment.................... 377.2 1.1.3 Other......................... 207.7 1.2 Nondurable goods................ 2539.3 1.2.1 Food.......................... 1201.4 1.2.2 Clothing and shoes............ 341.8 1.2.3 Gasoline,fuel oil,and other energy goods................. 302.1 1.2.4 Other......................... 694.0 1.3 Services........................ 5170.0 1.3.1 Housing....................... 1304.1 1.3.2 Household operation........... 483.0
  • 19. 1.3.2.1 Electricity and gas......... 199.8 1.3.2.2 Other household operation... 283.2 1.3.3 Transportation................ 320.4 1.3.4 Medical care.................. 1493.4 1.3.5 Recreation.................... 360.6 1.3.6 Other......................... 1208.4 从中可以看到,消费分为三类,Durable goods 耐用品, Nondurable goods 非耐用品,和 Service 服务。其中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是和中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来对应的。 严格来讲中国 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并不都是个人消费里面有国家消费在里面。不过也差不了多少,核算 体系里的私人消费是包括公司消费的,比如国防部买文具,那钱算政府消费,保利公司买 文具,那算私人消费。 零售总额里,政府消费不会很多。 不会到 1 万亿,因为中国政府的预 算不过两三万亿,政府买的飞机大炮不算在零售商品里面。(我对这一事实也很愤慨 :))。 所以中国的耐用品消费,非耐用品消费可以勉强算 6 万亿吧。老广觉得还是低估,因为零 售总额里统计也是大批遗漏,重点覆盖的是国有商业。不过我们不管那么多了,虱子多了 不咬。漏多了不补。我们看重要的。 大家可以看到,美国 12 万亿 GDP 里,私人消费占 8.74 万亿美元,在这 8.74 万亿美元里, 耐用品,非耐用品加起来不过 3.54 万亿,所以还有 5.2 万亿美元是所谓的服务。其中第一 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房租,这个金额是 1.3 万亿美元。中国 GDP 统计基本遗漏,第二个 就是房子维护费用,有 4830 亿美元。两个加起来差不多是耐用品+非耐用品一半还多。你 觉得中国的消费数字是不是也该再加上了这块蛋糕后,再去比较呐? 下面再看美国消费, 下一个是运输,这个没什么说的,再下一个是医疗,有 1.4 万亿美元。中国前面说了 2003 年医疗的 GDP 贡献是 1100 亿人民币,还是和体育和社会福利公用的。 大家觉得这块盘子有 多大? 再下面的大头就是 other,其中包括教育,法律什么的。 一句话,既然你比较了,就要用同一口径,刘翔不能绑一沙袋去和别人赛跑去,训练可 以。你要说中国消费如何,如何,就按同一口径来比较。GDP 统计体系里的消费,除了你买 的耐用品,非耐用品外,还有教育消费,你所付出的所有学费都是消费都是内需,你的医 疗费用,也都是消费,还有打官司的法律服务,城市水暖气服务,交通运输了。加上这些 后,你还能说中国不是消费驱动,不是内需驱动吗?事实上各个大国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内 需驱动的。这点毫无疑义。 第三块狗肉就是政府费用。 中国政府除了预算内一块,还有很大的一块预算外资金。其规模之大不亚于预算内规模。这 个就不多说了,因为是支出法体系的。而且老广也有个计划聊聊中国政府的荷包。 内需就是消费加上政府支出,这里面政府支出也要算上预算外支出。否则政府卖地的那些 钱,就又漏掉了。 刚才写到这里,又发现了一块遗漏,这也是当初世行对中国的质疑,就是中国 8 亿农民自
  • 20. 产自用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这个计算应该是按照 8 亿农民自用的数量乘以粮价,菜价 而得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里,犹为重要,毕竟 8 亿人呐。这个也应算入消费里 面。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么在乎这个 GDP 数字,其实我看没什么吗?中 国 GDP 低估一下,可以韬光养晦,不也挺好。何必争那个虚名呐。我看 GDP 没什么用。准了 又如何,不准又如何呐。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 GDP 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 GDP。 要明天了。 闲谈 GDP(10) - 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 (1) 想了半天题目,本来想说宏观经济决策与 GDP,但其实不完全。老广这里说的 GDP 不过是 个借代而已,借代以 GDP 代表的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 GDP。所以用这个 题目,会引起歧义。想想还是用黄仁宇的数目字管理。 这个也是老广眼里,黄仁宇著作里的 唯一亮点了,老广就借用一下。先说一句,借用不表明老广喜欢黄仁宇的著作。 前面侃了半天,大家估计是对中国 GDP 是否低估可能不会有太大争议。因为在那里明摆着 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有争议的是低估的幅度有多大。所以葡萄问我按美国算法, 中国会有多少 GDP。这我那敢说啊,这是挨砖的差事。:) 但紧接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So What?”。低估了又怎么了,我们还韬光养晦了。现在日 子也过的不错,没必要争那虚名而讨实祸。实祸吗,估计就是联合国会费大概要多讨点钱 了。否则头脑过热,中国有要吃这个那个亏了。 这个问题吗,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会有这个 问号在里面,就是 GDP 能干什么? 老广也想过这个问题,GDP 低估事实上大家早都知 道,90 年代世行,联合国关于中国 GDP 的论调基本都是这个观点,统计局也是逐条批驳。 但心里都是明白的。那么多人都没出声,其实也是觉得这个没多大用处,否则老广恐怕会 早两年写这个东东了。但现在老广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又带眼镜,所以闲下来就用什么 第三只眼,第四只眼的慢慢观察美国的作法,逐渐的有点明白了。俺就把这点明白一点点 给大家汇报出来,大家也帮忙看看老广是不是真的明白,还是照样糊涂蛋一个。其实是糊 涂蛋也无所谓,难得糊涂嘛。 前面葡萄提出一个说法来就是说美国经济一差,就要打仗。这个倒是勾起了老广老早的一 段疑惑。原来上西方经济学时就一点不明白,为什么西方经济一萧条就要减税。 据说是可以 扩大消费,经济就增长。当时俺就想这个公式是 GDP = C + I + G,你扩大了消费的 C,那么 岂不是减少了政府的 G,一增一减,岂不差不多,为什么把减税作为经济恢复的招数呐, 想不明白。比如为什么不增税呐,增税增加了政府可支配的 G,可能减少了消费的 C,但对 经济的作用也差不多啊,而且政府修桥补路,赈灾济贫的也能干不少事。当时最后老广的 结论是看来这个经济学是有阶级属性的,资产阶级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当然要说减税了, 因为减的税都到资本家腰包里去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肯定不这么想了,可能偏好增税, 因为增加的税收可以用来修桥补路,赈灾济贫什么的,这些都是符合社会主义理论的吗。
  • 21. 老广当时也自以为想明白了。 后来来了美国发现其实这个减税还真是符合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因为很简单,收入法公式 是 GDP = C + I + G。布什减了 3000 亿的税,这个可并不意味着人家和老广一样傻要减政府开 支,小布什任内政府开支照样增加。老百姓拿了减税再一消费,这个公式里的政府 G 没 变,甚至也增加了,消费 C 却增加了,GDP 还不增加。GDP 数字报出来,老美觉得景气 好,也就敞开荷包花钱,一来二去经济就起来了。不论这个措施的长远效果如何,但可以 看出来这个经济理论还真是和经济实践捆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就有什么样的 经济理论,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实践。美国这样的 SNA 收入法核算体系,出来的经济理论就 是的理论,指导出来的实践也就是这样的实践。所以有时真是佩服斯大林,硬是干出了自 己的一片天地,整个一套完全不同的系统,这个要有独创性加分的,虽然后来失败了。 中国现在奉行的也是 SNA 体系,但使用的是生产法和支出法,这个指挥操作就不象收入法 这么明了直接,学过西方经济学的都知道他们的整个宏观理论就是建立在这个小收入法公 式上的。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理论也基本上按照西方经济学那套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那套,没扔垃圾堆里也放垃圾间门口了,毕竟西方经济学那一套理论自圆其说的厉害,我 们搞不过他们。搞不过他们,就加入。 所以我们也是按照那套理论来管理经济。下次中国如 果经济遇到困难,中国政府保不齐就拿减税那套套餐出来。问题是同样一套,用在中国未 必成功,因为中国的这个核算体系是个半吊子 SNA 体系。你真的减了税,老百姓拿新东方 学外语去了,你这减的税就没听见响了。更何况中国的政府开支统计更不完全,所以你减 了税,半年以后一看,可能 GDP 一点反应没有。所以最后恐怕还是要老招数管用,就是政 府上项目,银行贷款,修路的修路,架桥的架桥。 中国领导的改革勇气是不缺的,好象现在常听的一句话是“不换思想就换人”。听的是豪 迈,可是你换思想之前,先换一下这个核算体系啊。否则的话,就是白作功。现在都向国际 惯例靠拢,或者说向西方靠拢,所以现在消费一下子成了好事,内需也是一样,还有服 务。这种情况就和刚刚改革开放时,那年轻女同志的荣誉称号“小姐”似的,那是相当的 时髦啊。 记得看陈云文选时,陈云里面处心积虑的计算国民经济里多少比例消费,多少比例积累, 消费多了不行,光吃饭不积累了,就没有后劲。光积累也不行,没饭吃,要造反。现在好象 积累不吃响了,消费成香饽饽了。大小领导都在那里讲话,学习精神就是要促进内需,促 进消费,促进服务业。 换这个思想容易,秘书在 word 里打开文件,全替换一下就成了。但是换思想前,核算体系 换下先。以前古人求千里马还知道要先千金买个马骨头,表示一下诚意先啊。 你现在要促进 内需,最好的方法难道不是先把内需都统计出来吗? 要促进消费,难道最好的办法不是把 所有的消费都统计出来?要促进服务业,难道不是先要把所有的服务业都统计出来吗? 如 果你连统计进去这点都作不到,怎么能相信你有诚意促进内需,促进消费,发展服务业 呐。 如果统计进去这个作不到,那也要有个名分啊。比如究竟什么是内需,那些是内需,什么 是消费,那些是消费,什么是服务业,那些产业是服务业。不这样作的结果就是现在一提 发展服务业,估计很多干部一想的就是理发洗脚夜总会。所以那怕把服务业都包括那些行
  • 22. 业列个单子也好啊。 打个比方吧,就好象俺村王小二,生来健壮,两胳膊一堆腱子肉,铅球,铁饼什么的一扔 好远,跳远跳高也不错。 中学体育老师说,好吧,你去参加县里运动会,这运动会。 就十项 全能一个项目。你王小二的力量,弹跳都不错,就是没看你跑过步,去测测长跑吧,咱中 学的操场 400 米一圈,你去跑个 25 圈吧。王小二就老老实实去跑了,跑完教练一掐表,眉 毛就皱起来了。你这成绩也太差了吧,奔一个小时去了,以后你就天天练长跑吧,练好了 长跑,就能进城比赛了,练不好不进城,咱们不能让城里人笑话。从此小二就天天在操场 上跑圈。 你说教练说的对不对,对,长跑成绩不好,怎么能进城比赛呐。 缺啥练啥嘛。教练对是对, 就忘了一点,这操场是教练量的步点,实际长度是 600 米。 如果跑道长度是 600 米的话,那教练的主意很可能就是个带馊味的,这到不是教练水平 低。教练是天纵英明的,就是步点没量好。 在用错误的步点量出来的操场上跑出的成绩,可 能就不是真实的成绩,而按照这成绩排出来的训练计划可能就不是正确的。 闲谈 GDP(11) - 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 (2) 大家都知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知彼不容易,知己再做不到,这就没有借口了。象张宗昌 一样,不知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钱,不知自己有多少个小老婆。如果这样 你作出的决策就很难正确。刘伯承常说:“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何为“五行?”“ 五行”即任务、敌情、我情、地形、时间。打仗是这样,经济工作也是这样,如果统计数字不 准,就是敌情,我情,地形不清啊。 依靠不准确的经济数字作出的经济决策就可能有瑕疵。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现在大家都骂的教育产业化政策,就 是一个例子。当初汤敏提出教育产业化的建议时,出发点,不能说错。 当时大家都说经济不 景气,需要刺激消费吗,在西方教育消费是消费中很大一比例。美国公立大学的州内学费 现在一年也要 5000 美金吧,加上住宿等其他开销,往低了说,一年也要一万多美金。私立 学校就更贵,一年两万多学费,加食宿一年就要四万多。 医学院,法学院,MBA 更贵。这个 高等教育在美国的 GDP 贡献起码是 2,3000 亿美金。加上其他教育,教育在美国是一个支 柱产业。 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仅可以拉动消费,顺便还可以培养大量高级人才,将来产业上层次就要 靠人才。 所以这个主意是一个看上去不错,闻起来也不错的主意。 难怪朱总当时就同意了。 后来轰轰烈烈地干了起来,可干起来后,才发现好象不是这么回事,挨骂不少,朱总那么 多少年排地雷积累起来的清誉也差点毁了。你要挨骂,GDP 上去也可以,共产党人吗,那 在乎个人名誉啊,棺材都准备好了,还怕你骂?可是看统计局报表这消费也没起来啊。这 朱总可能就觉得格外的冤。问题其实就是中国这个教育消费统计不进经济,我们国家教育 归类是教育、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统计年鉴里,2003 年数字不过 3415 亿,这可是 教育,文化艺术,各级广播电视,电影统统加在一起的数字啊。同一本统计年鉴,里面 2003 年中国的教育财政预算内支出就有 3454。财政性教育经费有 3851 亿。大家意见最多的
  • 23. 学费什么的,都还统计在内,已经超过统计年鉴里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 GDP 贡献了。 其实这个学费计不计入经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事。问题是连带的这个政府的判断就容易出 问题。比如美国一减税,对经济作用立竿见影,几个季度过去,经济数字就变好了,然后 消费者信心就上去了,大家都花钱,企业也敢雇人开厂,经济就起来了。 为什么美国实在没招就打仗,就是因为他有一套符合他经济理论的统计体系。美国这打 仗,一个是要挑软柿子,中国这么实诚的不行,朝鲜这么楞的更不行。打了以后,电视上 宣传的画面还要好看。CNN 是到现在才敢放士兵受伤之类的镜头,以前就不敢放的,一 放,美国人民就不答应,电话一通骂,你怎么不 support our troops? CNN 就耸了。美国媒 体已经不是 6,70 年代那个样子了,FOX 一崛起,收视率统计技术的提高,什么节目招人 待见,什么不讨群众喜欢,一天以后就见真章了。所以打仗以后,电视上都是好消息,消 费者信心就高涨,企业信心也提高了,所以经济就起来了。屡试不爽。 中国类似的招数不行,象这个教育产业化,统计系统里这个消费加不上去,那产业化后, 老百姓光看从钱包里往外掏钱了,这经济也没起来啊。政府一看,好象也是啊,是不是政 府当时就有点懵,咱不知道。但后来连收利息税这些招数都出来了,可见政府也是没有办 法。 这样看来印度经济还真的是消费经济,你看印度造势能力多强劲,简直是大有使地球停转 之势。到处是中印这个,中印那个。拉了中国大旗来做印度的虎皮,先把印度摆中国边上吸 引眼球,说是中印如何如何,其实好的数字都是中国的。把眼球吸引来以后,再有专家来 一对比,印度是又有民主,又有消费,能不健康吗? 所以全球专家包括中国的专家都认证 印度经济更有前途。所以印度人民信心饱满,消费自然就有信心,所以印度经济也就起来 了。中国呐,恰恰相反,经济两位数,上上下下都很紧张,想起 58 年了。所以大家都说不 要头脑发热,要冷静看不足。从这点上说,陈经说中国经济是官办经济是有道理的。 因为中 国经济是官办的,所以经济一热,大家想到的是先要让官来冷静一下,认为当官的头脑冷 静了,经济就不热了,跟消费者没关系。印度经济到是偏重消费的,政府狂造势要消费者 掏腰包。当然老广这是瞎说了,博一笑而已。不过中国现在的领导人操心操到家了倒是真 的,温总动不动就爱流个眼泪,估计操心的事情不少,其中恐怕就有一项就是中国这个固 定资产投资问题,前面老广已经讲了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和西方投资的差别。知道这个情况 的人也肯定不会少,但知道的人不管事,管事的人不一定知道。 一般人看了中国的统计数字,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 GDP 的比例要 48%,而且每年都是 30%的成长,这个简直是太吓人了。 大家都说需要控制,于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措施就 一个个出台了,一个个招数就上来了。 计划的也有,市场的也有。 国务院现在大概已经把控 制固定资产投资上到路线问题上来了,上海总督说摘顶戴就把顶戴摘了。所以那些有关部 门还就真得要买些力气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毕竟谁也不想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 24. 闲谈 GDP(12) - 宏观经济决策与数目字管理 (3) 刚才看版面上的一篇转载“财政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采购汽车必须是外国品牌”,那里 面李书福的话其实就部分反映了这个情况。吉利想要在全国设厂,但有关部门不批,丰田 设厂就一路绿灯。但老广觉得李书福归纳的原因可能不对,他认为这是有关部门不支持发 展民族汽车产业。这个到不一定对。这个其实就是有关部门要压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中国国 内上的案子能压就压,能拖就拖。 有关部门可能还觉得,现在经济已经那么热了,你吉利上投资,将来你亏了怎么办,还不 是要国家兜着。丰田吗,他是外资,而且不是作衬衫的,属于有档次的外资,就算将来过 热,那亏的也是老外的钱。所以就批了丰田项目,不批吉利项目,其实是为了你吉利好, 你现在头脑太热了,等过几年冷静下来,你将来会感谢我的。我现在批丰田项目其实也是 为了抗日。你不了解我的苦心。 每次经济一过热,中国就按照中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的这个假设前提,开始控制固定资 产。可是实际上他只能控制内资的固定资产投资,外国投资控制不了,引进外资是我们的 国策。而且一般中国经济过热的时候进来的外资都还是有点层次的外资,象丰田这样的。不 是纳鞋底子作衣服的那种外资,所以格外的让主管部门下不去手。内资吗,里面也分 369 等,政府投资不好控制,刘跨越你怎么控制,最后能控制的也只能是民间投资。 总理决心很大,狠话估计也放了不少,别看流眼泪就觉得人好欺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如房地产投资过热,现在政府就多管齐下,该摘顶戴摘顶戴。该行政手段就行政手段。动 作很坚决,可惜是都是冲内资来的。比如房地产,现在外资房地产基金十个亿十个亿美金 的往里砸,好象也没人拦着。其他行业也一样,比如汽车行业,吉利投资就不能批,丰田 就批了。而且越是产业升级的项目对内资控制就越严,对外资就引进就越厉害,比如汽 车,芯片这些东西。这个长此以往,每治理整顿一次,外资就乘机占一块地盘。这个长久下 去,会成为什么样子? 老广是觉得,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交代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 调查研究一下,比如这个固定资产投资是不是就是国外定义里的投资。如果不是,那我们 的真实投资的比例是多少。再和日本,韩国高速发展时期比比,看看是不是正常。 中国现在正在城市化,很多基础设施需要投资,所以投资比例肯定要高的。你修一条铁 路,公路,他不会在一年里显示出效益,但 10 年,20 年效益就显示出来了。朱总在任期 间,不管大家再怎么骂,一个贡献跑不了,就是发国债建了一堆基础设施,现在看来肯定 赚到了,现在如果再修那么多基础设施的话,重置成本肯定比那时修高多了。而且当时修 的一些基础设施现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所以说投资,也要看什么投资,比如基础设施投资,就不一定是坏事。比如城市地铁,中 国要解决农村问题就需要城市化,要城市化,就要建设大型,特大型城市,而建设这些特 大城市恐怕就要建地铁。而且地铁造价肯定会越来越高,90 年代初时,北京修一公里地铁 说要 1 个亿,当时觉得是天价,那里修的起啊。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咬咬牙,借了钱修起 来的话,现在肯定是一英明决策,而且是上回忆录那种。所以地铁早建可能反而成本低,
  • 25. 地铁建好了,城市就带动起来了,消费也好,内需也好,不就起来了吗? 这不正是党中央 要求的吗? 国务院现在的经济决策有时真的让人看不明白,中央的意图绝对是真诚的,决心绝对是大 的,但是出来的政策总是感觉和中央的意图有点不大对的上。比如中央真诚的要控制经济 过热,但是他又坚持人民币不升值,利率也没怎么上调。中央非常不想依赖对外贸易,同 时坚决人民币不升值,这个对外贸顺差是越来越大。中央要发展内需,但他采取的政策又 统统是控制内资的政策。中央真诚的要压抑房价,但他又同样坚决的控制土地开发。 就拿这个压抑房价来说吧,如果我们解剖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里面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房 地产投资,而房地产投资里面很大一部分又是地价。你如果想要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压抑房 价,恐怕就要控制地价先。可惜现在我们又看到国务院通知要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这个和 几年前那个通知一样,又是送房地产商印钞机使用。 所以现在国务院的决策有时真的看不懂,前任政府,起码你可以知道他的 philosophy,好 象他还真是按他那个 philosophy 作的,现在这个看不明白。你说他要压制房价吧,好象是来 真的,但冷不丁又控制一下土地。 事实上这次房价上去也是和前几年控制土地有关的。当时 不少房地产商手里屯的地要发不出去了,差点要烂手里了,结果来了个土地管制,地价一 下上去了,然后就开始狂涨。 中央担心房价窜升,出的招数是严控房地产开发信贷。同时又严控土地开发。一边是严控土 地,一边严控房产信贷,结果放的地,国内一般地产商拿不了,财力不够,可以预见最后 拿地的就都是海外资本。因为美国不控制信贷,而且进来的地产基金干脆就是摩根这种投 资银行的地产资金。你说这是怎么个事。房地产商是混蛋,但也是中国混蛋,这么一搞,搞 了帮洋混蛋进来,将来人家拍屁股一跑,你连秋后算帐的机会都没有。 这里要先费口舌说一下,老广可不是房地产商的托,就事论事而已。老广觉得美国那种不 收取土地出让费,但以后从房地产税里收取可能是好主意,如果同时政府大力开发廉租 房,并且鼓励公寓开发,我想中国的房价是可以下来的。你要想控制房价,恐怕还是要提 供给人其他居住的机会,现在这样,全国老百姓过买房独木桥的情况实在是不正常。给老 百姓提供一个租房的管道,给贫困户提供一个廉租房的渠道,这样会减少很多人的买房需 求。同时改土地出让费为地产税,一个是可以发展出一个房产评估产业,更重要的是给地 方政府一个长期的税源。现在各地土地出让真是有今朝有地今朝醉的架式,各地政府,买 了地就搞各种建设,将来地没了怎么办?就合并周围的农业县,所以现在各个市是越并越 大。常此以往,味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中央严控土地开发可能也是怕现在都造完了,将来 土地不够。其实这点上,房地产税可以帮上忙,现在土地开发了,等于为政府建了个税 源,将来房价涨了,政府税收也可以涨。而且如果征收房地产税的话,可以把主要居住的 房产税免掉,或者优惠。那么那些买个 10 套,8 套房子的在买之前就要三思一下了。 老广也一直觉得港台对中国改革开放功不可没。但几个付作用,坏榜样也真是危害极大, 一个是红黄文化,红就是红包,黄就是黄赌毒这套东西。一个就是香港的卖地,学名好象 是土地经营还是城市经营啊,这个有点把中国往歧路上带的危险。中国要早点摆脱这条路 子。
  • 26.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统计体系,属于国家的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不过硬,统计数 字不可靠,很多事情会出搂子,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出偏差,作出的决策就有疑问 手。 闲谈 GDP(13) - 人民币汇率问题 (1) 好久没写了,最近有点时间,就接着往下续。能续一点是一点。因为搁下了很长时间,所以 可能衔接得不象前面几篇。 上一篇最后说到: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统计体系,属于国家的软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 施不过硬,统计数字不可靠,很多事情会出娄子,国家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就会出偏差,作 出的决策就有疑问手。 这次回国的时候,和朋友聊天,觉得好象现在国内对这个汇率问题好象怕的非常厉害。觉 得有点不可思议。所以就现在这上面发点议论。然后找对感觉了,再接着胡擂。本来想单开 一题的,但是看见哥几个始终在顶这篇,就还接着再这个题目下续。但可能和 GDP 关系不 算太大,和统计体系也没什么关系,但和数目字管理有点关系,或者说是各种数字的定 义,理解和如何使用数字来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很大关系。可能不少兄弟是在欧美混饭吃 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到,尽管所有人都认为白人数学很差,一个微积分就难趴下。 但是毕业以后,他们使用数学的机会比国内要多的多,比如概率统计这玩艺,很简单不 是,美国人动不动就上个相关分析,画个直方图之类的。这一点实在值得国人学习。 好了,废话少说,有的时候看国务院的决策真是看不懂,现在大家都说他们在下一盘很大 的棋,可能老广是臭棋搂子所以看不懂也不奇怪。比如现在中国经济过热,据说这样很危 险,以前海外反华人士都说你中国经济发展慢,后来说你大起大落,现在就改成中国经济 发展太快了,所以一个个都替中国发愁。最后我们政府也很着急,急着要把速度降下来, 怎么降热,看起来似乎三条路,一个是行政手段,一个是升高利率,还有一个降热手段就 是人民币升值。 行政手段现在是不敢用了,就是用了也不能说,阳儒阴法吗。那么光明正大的法子就剩下 升息和升人民币汇率了。升息在 2005 年以前对中国基本没什么用,因为当时中国的利率不 能自由浮动。央行规定贷款基准利率上限,就是说你最高的贷款利率不能超过这么多。 2005 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央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实际上就是管理一个存贷 差,现在按理说央行可以自由浮动利率了,可是如果为了降温而提高利率,那边汇率又挺 不住了。 因为有人民币汇率这个包袱背着,所以央行不敢升高利率,只敢跟在美国联储后面,美联 储提一次息,我们这边可以提一次,亦步亦趋。美联储不动利率,我们也不管动,怕动了 后,大把美钞涌进来。 所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成了现在经济的难点。2003 年时,新政府上台不敢汇率改 革,因为据说有几百亿美元的热钱已经投进来了,俺们中国人民有志气,不能让丫热钱占
  • 27. 了便宜。咱就挺着,看谁笑到最后。转眼到了 2004 年,一算还是不敢动汇率,因为热钱已 经到上千亿了,现在呐,热钱几千亿吧。现在是怎么动都难受。 老美那里还尽凑热闹,隔三 岔五关心一下人民币汇率,好象我们低汇率占了多大便宜,敌人主张的我们就要坚决反 对,所以人民币更是难动。好象动一动,我们就是向美国屈服了,就是我们吃了多少亏, 就是我们经济要完蛋了…… 老广这次回去发现这一点,国内好象有点深入人心的意思,其实这个老广看来,就是因为 中国的统计体系不健全,提供的数字有偏差,所以也导致对中国经济定性时有所偏差。老 广前面说了半天,其实无非是想说明中国经济仍然是个消费经济,也是内需经济。如果中 国按照这个定性来管理经济的话,人民币汇率现在不会是 7.8,房价也不会那么高。我说这 话,可能很多朋友不以为然,先别急,等我先把我的几块砖一块块地码出来,看能不能引 几块大家的玉出来。 闲谈 GDP(14) - 人民币汇率问题 (2) 咱们也就不讲理论,其实理论也很简单,货币就是特殊的商品,人民币就是中国造的商 品,中国造的商品价格如果卖的高了的话,现在据说是坏事,这个道理,老广愚笨很难理 解。所以俺就不说理论了,就是按照现在大家对于汇率提高对中国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来 一一分析一下。 1. 中国经济依赖对外贸易,如果人民币升值,会让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给中 国经济带来巨大打击。 这个,老广前面已经说明了,中国仍然是个内需经济,是个消费经济。不过是很多经济成 分没有统计出来,所以大家感觉不到而已。中国对外贸易对于 GDP 的贡献是一个顺差,现 在大概是 2000 亿美金。仅此而已。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的经济影响,应该具体分析。比如不 利的,对于中国产品可能价格可能会升高,但升高的比例,不会超过人民币升值的比例。 让我们算本帐,1 件衬衫,出口价 100 元人民币,里面的进口面料可能值 60 元,各种费用 摊销 10 元,人工 10 元,成本 80 元,利润 20 元。人民币上涨前,1:8 算,出口价 12.5 美 元。到美国后,关税,运输费加上可能要加 12.5 美元以上,我们按 12.5 美元算,那么就是 25 美元,到商店里,毛利起码 60%,70%吧。我们取个整,售价可能 50 美元。 人民币上涨后,假设到 1:5,进口面料的价格可能是(60/8)*5=37.5 元,比原来便宜 22.5 元人民币。 假设摊销不变,人工不变,还个是 10 元,那这个成本就是 37.5+10+10=57.5。 如 果利润率不变,还是 20%,那利润应该是 57.5/4=14.375。那这个衬衫的人民币出口价就 是 57.5+14.375=71.875,如果是利润 20 元不变,那价格就是 57.5+20=77.5。 最后的美元价格 是 14.375 和 15.5,分别上涨了 15%和 24%,到了美国商店里,假设他的利润和关税运输 费 不 变 , 还 是 加 12.5 美 元, 到 了 商 店 还 是 50 % 毛 利 , 最 后 售 价 可 能是 (14.375+12.5) X2=53.75 和(15.5+12.5)×2=56,分别上涨 7.5%和 12%。这是在人民币从 1:8 上升到 1:5 的水平计算的。难道这个价格真的那么可怕吗? 目前产品的主要成本拆解开来看,无非是原料半成品成本,能源开销,管理费用摊销,人
  • 28. 工费用,出口费用。到了美国加上美国的过关费用物流费用,美国的销售人工,美国的销 售费用摊销。这里面人民币升值能影响的部分并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而且不少部分还是能减 少开销的影响。比如进口能源,进口原材料,进口机器设备的摊销等等。人民币升值进口的 能源和原材料会和机器设备会更加便宜。 我们看前面的分析,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人民币币值从 8 到 5,成本上升也就是 15%- 24%之间。最后折合到再美国的零售价上,上涨幅度就更小,是 7.5%,和 12%。如果按照某 些人说的中国出口的鞋只能拿 10 个美元,美国零售能到 100 美元的话,那么这个幅度就 更小。 2006 年中国出口商品已经开始上涨了,幅度也到两位数,原因是因为能源,原材料的上 涨。 这个国际市场也都承担下来了。 我们的顺差更加扩大了,所以国际市场消化中国商品上 涨的能力是很强的。 为什么,因为能替代中国的生产基地基本没有。中国的出口能力基本仅 此一家,别无分号。明天我们来解释。 闲谈 GDP(15) - 人民币汇率问题 (3) 2. 中国人民币升值,这些外商就会都跑到外国去,比如东南亚,印度。 这个也是很多人所害怕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一旦人民币升了值,那么外商就会觉得中国成 本高,那么人民币升值,东南亚,印度没有升值,那么外商就会转向东南亚和印度,这样 天就塌下来了。 这个推理看上去是没问题,但仔细追究一下,恐怕瑕疵不少。他有一个隐含的假设条件就 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中国周边的汇率和印度卢比对美元不会升值。这样就使得人民币 对中国周边货币和卢比相对升值,从而减低中国产品竞争力。老广要说的是,一人民币对 美元升值不一定意味着人民币对周边货币升值,二,即使存在对周边货币的升值,他的升 值幅度也不会使得人民币标价产品对他们有多劣势。下面一点点分析给大家看。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就是人民币一旦升值,不一定会对中国的相对币值产生影响,我说 的相对币值是指和东南亚,印度,台湾,韩国,日本这些竞争对手的相对币值。有不少 人,觉得,一旦人民币升值,其他国家的币值不动,所以中国相对其他国家就成本就贵上 去了。 其实这个就不是事实,中国周边国家都是看死人民币的。东南亚危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老 朱把人民币贬值到 1:8,当时东南亚还没把中国当回事,还维持这自己的高汇率不变,其 中最明显的是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所以几年功夫下来,就维持不住了,这个就是东南 亚经济危机。当然后来中国先嚷嚷一把不贬值,把台撑住了,这个可以说是世界上比较出 色的几个决策之一。 实惠在前面贬到 1:8 是捞足了; 人情因为后来老朱胸脯拍的铛铛 响,也捞足了。闹得中国好象也作了东南亚一个多大的人情似的。 这手,中国作的那是相当 的漂亮,相当的有才。 从那以后,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与其说是和美元挂钩,不如说是和人民币挂钩,只不过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