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ist ein Scribd-Unternehmen logo
1 von 44
有关 Twitter 的疑问
      胡泳
    2009.7.12



                               第二期
                         北京 · 奇遇花园
                http://camp.blogbeta.com
有关 Twitter 的疑问
       I
   北京大学 胡泳




                 2
基本公式
互联网=技术+人性




            3
4
• 在 1989 年,万维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用作信息共享的空
 间。似乎很明显,它应该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造
 性、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空间。第一个浏览器事实上集浏
 览 / 编辑于一体,允许人们编辑任何页面,并且在他们拥
 有进入权限的情况下把这一页面存储在网上。奇怪的是,
 网络更多作为一个出版媒介而起飞,人们在线下从事编辑。
 … … 万维网很快充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但却没有设计公
 用的空间,让作者形成公用话语。现在,在 2005 年,我
 们拥有了博客和维基,它们的流行事实让我感到,我当年
 的大家需要一个创造性的空间的想法原来并不是发疯。




                                 5
读写网

• 互联网是一种读写网。所有其他东
 西都由此而生。
• 在这种意义上, Web 2.0 不是什么新鲜
 东西。自从浏览器在 1993 年左右被发明出
 来,网络的读写功能就存在了。




                           6
传统的两分法

• 然而,直到最近,读写网的多数应用使用
  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
  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
  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
• 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作者、广播者、
  表演者总是高于读者、观看者和欣赏者。
  此一阶段的读写网,以读为主。


                       7
从读到写

• 尽管传统的行为依然存在,但新的戏剧性的一幕
    出现了:读写网变成了参与式的。
•   Web 2.0 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
    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   无论是写博客日志,编维基百科,上传图片到
    Flickr 抑或是上传视频到 YouTube ,这些读写技
    术的广泛采用导致了一种新型应用模式的出现:
    我写你看。 Web 2.0 的所有例证都指向一件事情
    :最终用户向网络写入数据。
•   Dennis Wilen :“ It‘s the uploads, stupid.” (蠢
    货,是上载)
                                                8
以人为核心

• Web 2.0 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一个极为庞大
  、技巧娴熟的网络用户群体,愿意和能够
  贡献并消化读写网的内容。
• Web 2.0 的核心是人。
• “ 在 5 到 10 年内,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
  些培养用户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控制内容
  的公司。”
  ——Kleiner Perkins 的前任总合伙人
       Vinod Khosla 说
                          9
Read-write Web + People Using It
= Web 2.0




                                   10
11
网上人性

• 网络将会给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而对
  网络将会给人类
人性则没有什么影响。网上任何有意义的
事情都发生在人身上,即那些会饥饿、会
疲倦,有爱情和嫉妒心,每天需要食物以
保持头脑和身体的活跃,依赖化学而不是
电子生存的人身上。



                       12
• 网络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
化乐园;这种媒体会帮助我们从智力上和
情感上延伸自我,但它不会改变我们的基
本特性。相反,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
样化得到张扬……如果我们行动无误的话。
样化得到张扬……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信息、这么多媒体、这
么多选择的存在,人们才会更加珍视人与
人之间的联系。

                       13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 2 场
,第 7 幕
•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
 他们有各自的入场和出场,
 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14
欧文 · 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15
“ 戏剧论”( dramaturgy )
与“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
•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创造出一
 个印象的?或者说,运用哪些技巧来产生一种自
 己希望别人产生的印象?从戏剧学角度说,这就
 是一门表演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有些人则没有意
 识到。但不管是否意识到这点,每个人的行为都
 会给人以某种印象,因而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
 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



                          16
从个人主页到博客
• 帕特里夏 · 华莱士认为制作个人主页可以被看做对理想化
    自我的一项表达。
•   然而个人主页毕竟是一种 Web 1.0 时代的产物,很难让个
    人同读者发生互动,它更像是一块告示板,提供单向的信
    息,读者除了获取这些信息,并没有更多的期待。
•   博客完全不同,虽然它是个人的产物,但日志与日志并不
    彼此孤立,而是依靠博客们的评论、引用和链接,形成了
    一种真正的社区。同时,日志是以帖子为中心的,帖子构
    成了关键的单元,而不像个人主页,是以页面为中心的。
•   迄今为止,网志是最接近万维网原初的读 / 写设想的网络
    工具。它也是使网络出版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


                                 17
谁是好博客?

• 一位资深博客 Bitgitte F. Eaton 说:“个性
 和有趣的链接是网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
 条件。”埃文 · 威廉姆斯, Blogger 写作软
 件的发明者之一,认为“博客的概念包含
 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他们不
 约而同地指出了个性对博客的重要性。网
 志提供了一种流动的和鲜活的自我表现形
 式,从而给博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

                               18
认同与承认
• 认同( identity )一词在这里表示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
    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简而言之,自我认同就是
    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一种把自我同环境区分开来的感觉
    。
•   这个命题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
    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
    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所
    以,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会遭受实实在在的伤害和歪曲,如
    果围绕着他们的人群和社会向他们反射出来的是一幅表现
    他们自身的狭隘、卑下和令人蔑视的图像。
•   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变化,它们一起决定了现代人必然要
    重视认同与承认的问题。

                                19
陌生人的社会

• 齐美尔:在前现代文化中,依赖于面对面的交往
    ,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地理的接近性之上,这时,
    “陌生人”指的是某个来自外部世界并潜在地让
    人感到疑虑的人。
•   吉登斯: “在传统文化中,……自己人和外来者
    或陌生人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不存在非
    敌意的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相互交往的广泛领域
    ,而正是这些领域构成了现代社会行动的特征。
    ”

                          20
从荣誉( honor )到尊严
    ( dignity )
• 一个陌生人的社区与亲密型的社区的社会组织的要求完全
    不同。在十八世纪,当人们都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社会等级
    的哪一级的时候,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可以由荣誉感来规
    范。这种贵族式的东西在日趋平等化的时代无法再维持下
    去。
•   荣誉一词和不平等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些人之所以享有荣
    誉,至关重要的是并非人人都能享有荣誉。实际上,荣誉
    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一个“优先权”问题(荣誉的本性是
    要求优先权和与众不同……《论法的精神》, Bk
    3 , Chap 7 )
•   现代的尊严观念与传统的荣誉观念截然不同。现在,当我
    们谈到“人类固有的尊严”或公民的尊严时,我们是在一
    种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意义上使用尊严一词的。在这里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人人都享有尊严。

                                21
从诚挚性( sincerity )到本真性
( authenticity )
• 诚挚性,说的是对个人的一种期待:他和别人交
    往时应该避免表里不一,在公开场合所暴露的东
    西要同私下里感受到的东西相一致,但并不是把
    什么东西都拿出来公布。
•   而本真性则意味着,不是对别人诚实而是对自己
    诚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向陌生人坦白内
    心最隐秘的想法,而不必为此感到内疚。前者要
    求,披露的事情必须是真的;后者要求,只要是
    自身的深切感受,什么事情都可以披露。
•   杰弗里 · 罗森:“诚挚性的年代的座右铭来自德
    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本真性的年代的座右铭
    来自心理治疗师:成为你自己。”

                              22
23
对话在人的生活中的本质性地位
• 个人认同的观念是和本真性理想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忠实
    于我自己和我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理想。当本真性理想
    出现以后,它就召唤我们去发现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就
    其实质而言,这种存在方式必须是内在地发生的,而不能
    是社会地派生的。换言之,要倾听你自己内在的声音。
•   但是实际上,内在的发生决不可能以独白的形式存在。人
    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其根本性的对话特征。只是因为掌握
    了人类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才成为人性的主体,才
    能够理解我们自己,从而建构我们的认同。这里的语言,
    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词语,而且包括我们用以界定自身的
    其他表达方式,如艺术、姿态和爱的“语言”。然而,我
    们是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才学会这些表达方式的。

                            24
Link, Permalink,Trackback &
Blogroll
• 对我们来说,有些东西变得如此普遍和熟悉,以
    致于我们会忘记它们是被发明出来的。
•   链接是博客的精髓,永久链接在博客间架设了桥
    梁并赋予了博客历史感,引用通告能够自动发现
    其他日志对某一帖子的相关评论,并将评论选摘
    和链接同时张贴出来,博客连结提供博客阅读并
    推崇的其他博客清单。




                              25
• 可以说,博客日志是网页 /BBS/ 电子邮件的一种
 组合体,既可用做单向也可用做双向的传播,博
 客读者的互动程度也可因他们的意愿而定。他们
 可以只是阅读帖子,也可以探索链接,他们可以
 把自己的分析和意见连同额外的信息发给原帖的
 作者,还可以同这个作者以及更多的读者展开对
 话。博客日志的编辑过程在博客之间发生,它是
 公开的,实时的,经由链接、评论和引用联系为
 一体。


                              26
SNS
• SNS 服务专门针对在线建立社交网的需求,“通过朋友来
    找朋友”,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在 SNS 站点上,用户可以制作
    个人简介,通常包括照片和兴趣清单,向朋友发出请求,
    得到确认之后形成朋友圈。有些站点提供额外的服务,如
    在 MySpace 上可以写博客,建用户群,上传照片、音乐
    和视频等等。通过网站交友、分享、线下聚会,它成为年
    轻人不可分离的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   社会性网络本是一种让相距遥远的人们得以互动的十分古
    老而普遍的机制,它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自从本世
    纪初以来,伴随着友好的界面,人们跟踪朋友、熟人和家
    人的生活,进入社会性网络的人呈几何级增长。商业机构
    试图开掘这种增长的商业价值,因为这样的网络可以用来
    向有着相似兴趣的人们进行消费推荐。

                                           27
Facebook News Feed

• 2006 年 9 月,扎克伯格开发出一种叫做 News
 Feed 的东西,这是一种能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
 动向所有好友广播的内置功能。学生们再也不用
 把时间花在转来转去检查朋友的主页更新上了。
 现在他们只需登录 Facebook ,然后就会看到
 News Feed :一个类似 18 世纪社交界新闻公报的
 页面,上面列出了所有好友的最新动态,全天不
 停更新,一网打尽所有八卦。用扎克伯格自己的
 话来说,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
 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

                                28
从博客到微博客
• 博客长尾的死亡:数据显示,现存的绝大部分博客在过去
    120 天内没有更新,业余博客开始转向 SNS 和微博客。
•   然而,博客长尾在一开始是否存在就是大可怀疑的。除了
    少数具有原创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博客,大部分日志缺
    乏价值,只是因为成本的去除才得以出现,堪称一种虚荣
    出版。真正值得存在的博客,要么与能够提供时间和资源
    的知名机构相关,要么具备正当的专业诉求。
•   博客的普及拉高了用户量,为 Twitter 这种新服务奠定了
    基础。写日志对于许多博客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
    在互联网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与他人分享。
•   140 个字符、“ What are you doing?” 的微博客显然迎合
    了很多对博客产生疲劳的用户的需求,而知名博客借助于
    Twitter 的过滤也可以更广泛地得到传播。

                                          29
从 News Feed 到微博客

• 总的说来 Facebook 用户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经常
    地、实时地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但是当自己身
    处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中时,他们觉得十分有趣
    甚至流连忘返。这是什么原因呢?
•   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起了一个名
    字,叫做“环境知觉”( ambient awareness )。
    每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
    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十分平庸的。但若假以时
    日,当它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
    一幅细致得惊人的、描绘你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画
    卷,就像成千上万个点构成的一幅点描派画作。

                                  30
向过去的回归
• 这种新型环境知觉的终极效果:它让人们再次处于小镇生
    活的节律中,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撒谎变得
    很困难,因为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   Zeynep Tufekci : “从历史上看,我们正在回归一种更
    加正常的状态。当你回顾人类历史,你会发现飘一代的生
    活,不断从一个新关系走向另一个新关系的生活,那其实
    是非常新的。它是 20 世纪才出现的。”
•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经花费许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
    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匿名性和劳动力迁徙造成的动
    荡不安——一个由无数被夺去社会联系的孤独者组成的世
    界。现在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现有的环境知觉工具正在扭转互联网初创时期的观念。
    90 年代早期赛博空间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赞颂着这是
    一个可以让你重新构筑自我身份的地方——你可以变成一
    个全新的人。然而,现在网络变得实名化了。当你的受众
    在不停地关注着你时,你无法变换身份了。
                                   31
32
33
“ 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 24 小时都
在做些什么?”
•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觉到朋友们生活的韵律。
•   能带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联系。
•   工作的流动性要求人们为了职业而更加频繁地迁
    移旅行,远离家人和朋友,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
    者更是常常终日独处。 “环境亲密
    感”( ambient intimacy )成为一种让人感觉“
    不那么孤独”的办法。
•   外包式的新闻:报道速度、信息源数量,以及不
    断扩张的传播力。
•   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

                                      34
35
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

• “ 我采访过的很多 Twitter 、 Flickr 和 Facebook
 的深度用户都曾对我说起经常性的自我报道行为
 带来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当你每天都要数
 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时,日积月累,
 这种行为就变得具有哲学含义了。就好像希腊格
 言中的那句“了解你自己”,又近似心理治疗中
 的“内观”的概念。(确实, Twitter 网站页
 面上那句恒久不变的问句——“你在做什么?
 ”——也可以读出如同存在一般的沉重来。你
 在做什么呢?)
                                      36
关注与被关注

• 用户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人,只要这些人贴了新的
    讯息,用户就会收到通知。被关注者不必作出回
    应,这使得 Twitter 网络的链接成为定向的
    ( directed )。 Twitter 使用价值的大小直接取决
    于你所选择关注的人的品质的高低。
•   “ 除了我认识的人之外,我一直都是谁关注我我
    就关注谁。希望那些主动关注我,在我关注你们
    之后又取消关注的人告诉我一声,以便我取消对
    你们的关注。”

                                    37
@,RT,D & #

• Twitter 让网络身份更简单, @+twitter 帐户名
    ,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以及联系方式,不可思议的
    简单。
•   @, RT & D :所有这些工具使得对话得以发生。
    Twitter 可以张贴直接的或间接的更新。直接讯息
    指向一个特定的用户,间接讯息则是给所有愿意
    阅读的人看的。虽然直接讯息具有特定性,它们
    也是公开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更重要的是,
    RT 允许转贴,一个对话场就此形成了。
•   # 使我们看到议题的集结过程。

                                    38
开放
• 2007 年 5 月, Facebook 推出平台策略。它认识到网络的
    杀手应用是平台,并且,这个平台还是社会性
    的。 Facebook 全身心地拥抱第三方开发商,让它们能够
    更加轻易地创造更有价值的应用。
•   在没有向第三方应用开放之前, Facebook 和其他社交网
    站没什么两样,也即是说,用户受限于网站特制的工具。
    例如,你可以建立用户档案,加入小组,上传照片和视频
    ,等等,但只要你想做任何超越这些功能的事情,就束手
    无策了。 Facebook 所做的,是让用户安装自己的软件并
    在社交网络中运行它们。这种想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
    种革命。例如,任何一个有想法、又会点编程的人都可以
    创造可能被成千上万人使用和分享的应用。 Facebook 由
    此成为一种社交门户。

                                    39
越是开放的东西成长速度越快……
• 博客时代也有第三方应用,但与 Twitter 相比却是
    凤毛麟角,可以说第三方为 Twitter 拉大与竞争者
    之间的差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些数量众多的
    第三方应用赋予了 Twitter 更多的应用空间,比如
    TwitterFeed 、 Twitpic 等。
•   Facebook 让许多优秀应用在它的平台上流
    行, Twitter 也一样,让许多出色的第三方应用得
    到了高速发展。
•   越是开放的东西成长速度越快,比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 “开放”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成
    功当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分量。
                                        40
• Twitter user @timoreilly: “ Facebook is about
    people you used to know; Twitter is about
    people you’d like to know better.”
•   @roamlog :用 twitter updates 作为 facebook
    的 status 真是相当糟糕的一件事情……
    facebook 的 status ,顾名思义,更多的是对当
    前状态的描述,它可以有 what r u doing 的功
    能,但 twitter 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有太
    多的内容已经不适合描述 status.

                                              41
Tools of choice
• Twitter 的界面更加简洁,感觉像 1998 年的 Google ;而
    Facebook 则更具门户的味道,让人想起当年的 Yahoo 。
•   Facebook 拥有更丰富的功能,但它的沟通较为被动和间
    接; Twitter 高度集中于对话,更适于实时的和直接的沟
    通。
•   Facebook 对社会动物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那些想
    与老朋友密切联系和结识新朋友的人来说。这会降低电子
    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因为人们可以完全依靠
    Facebook 来发信、聊天、分享文字、图片和视频。
•   Twitter 的吸引力初始看上去没有那么大,但它的魅力是
    缓慢散发的:关注上一天,它开始有点儿像篇短文了;关
    注一个月,它就变成了一部小说。它是一个电子邮件、即
    时通讯和博客的集合体。使用 Twitter ,你可以开掘网络
    中的集体意识;打个比喻,它有些像时刻流淌的沟通之水
    ,而你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跳进去畅游一番。
                                      42
• 对用户而言,每一种工具可能价值很大,也可能价值甚微
    ,这取决于在特定的情形之下你想做什么。无法简单地说
    清 Facebook 与 Twitter 究竟谁好谁坏。它们服务于不同的
    功能,运行在不同的机制上,两者也还会不断地演变,要
    看用户从中提取何种价值,才能决定在正在形成的社会性
    空间之中,谁会成为长期的赢家。最终,两者决战的是,
    看谁能够找到一个赢利的、可扩展的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然,也不排除它们把出售作为自己的退出战略。
•   社会性网络仍然在自己的童年期,这令人想起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 dotcom 狂潮。如我们过去已知的,巩固
    ( consolidation )会发生,如果社会性网络无法把眼球转
    化为利润,它将会失去其重要性。风险投资家现在押宝在
    社会性网络不仅会高速成长,而且,流量最终也可以变现
    上。

                                      43
What do you think?

• Twitter 或 Facebook 会成为下一个谷歌,
  还是
  会被技术与社会进化抛在后面?




                                 44

Weitere ähnliche Inhalte

Andere mochten auch

《Android锐不可当》
《Android锐不可当》《Android锐不可当》
《Android锐不可当》Aojax Lin
 
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
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
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chaojiwangpu
 
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
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
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gps88
 
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
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
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mengnan duan
 
Calendario 2010 Egutegia
Calendario 2010 EgutegiaCalendario 2010 Egutegia
Calendario 2010 Egutegiamendikolagunak
 
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
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
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Liming Liu
 

Andere mochten auch (6)

《Android锐不可当》
《Android锐不可当》《Android锐不可当》
《Android锐不可当》
 
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
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
芳草集 大卖家的瓶颈和出路
 
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
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
投资 杜枫 风险投资 融资 VC
 
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
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
Wap市场占有率报告(2010年4月)
 
Calendario 2010 Egutegia
Calendario 2010 EgutegiaCalendario 2010 Egutegia
Calendario 2010 Egutegia
 
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
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
2010 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 市场概要
 

Ähnlich wie 胡泳《有关Twitter的疑问》

Wee @ social media
Wee @ social mediaWee @ social media
Wee @ social mediaWEE
 
也说社区
也说社区也说社区
也说社区fengshenx
 
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
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
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puting
 
Wee @ social media 001 a
Wee @ social media 001   aWee @ social media 001   a
Wee @ social media 001 aWEE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Dr Sue Thomas
 
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
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
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Hsiao Tim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cntom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aiko100
 
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
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
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Kantar Media CIC
 
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
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
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MOBINODE
 
Reading note 11 9
Reading note 11 9Reading note 11 9
Reading note 11 9Gavin Huang
 
Cfi social media watch-38
Cfi social media watch-38Cfi social media watch-38
Cfi social media watch-38中海互动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zuweima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jeffery57
 
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
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
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Yuchung Cheng
 
Resys China 创刊号
Resys China 创刊号Resys China 创刊号
Resys China 创刊号gu wendong
 
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
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
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欣怡 劉
 

Ähnlich wie 胡泳《有关Twitter的疑问》 (20)

Wee @ social media
Wee @ social mediaWee @ social media
Wee @ social media
 
也说社区
也说社区也说社区
也说社区
 
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
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
为电子商务插上社会化的翅膀(SocialBeta分享会)
 
Wee @ social media 001 a
Wee @ social media 001   aWee @ social media 001   a
Wee @ social media 001 a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Transliteracy Sue Thomas Xi'an (Mandarin)
 
Sns
SnsSns
Sns
 
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
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
社群網站資料探勘技術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Web2.0与我们的学习(2008年12月+上·理念篇)
 
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
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
洞察网络口碑主题二:网络口碑是如何生成并传播的
 
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
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
开开分享运营和推广经验
 
Reading note 11 9
Reading note 11 9Reading note 11 9
Reading note 11 9
 
老查聊社群
老查聊社群老查聊社群
老查聊社群
 
Cfi social media watch-38
Cfi social media watch-38Cfi social media watch-38
Cfi social media watch-38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ing有效的社交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产品创新的底层逻辑的思考:通过满足用户需求、抓住社会趋势和整合技术创新,提供更有吸引力和创新性的社交体验。
 
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
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
社交媒體研究與鉅量資料分析
 
Resys China 创刊号
Resys China 创刊号Resys China 创刊号
Resys China 创刊号
 
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
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
潮人物媒體介紹 讀冊生活-20100915
 

Mehr von zhu02

Beta Mranti
Beta MrantiBeta Mranti
Beta Mrantizhu02
 
Sae Technique Brief
Sae Technique BriefSae Technique Brief
Sae Technique Briefzhu02
 
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
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
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zhu02
 
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
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
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zhu02
 
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zhu02
 
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
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
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zhu02
 
从搜索到发现
从搜索到发现从搜索到发现
从搜索到发现zhu02
 
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
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
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zhu02
 
花旦介绍
花旦介绍花旦介绍
花旦介绍zhu02
 
Betacamp4.选秀
Betacamp4.选秀Betacamp4.选秀
Betacamp4.选秀zhu02
 
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
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
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zhu02
 
Beta Huoju 090823
Beta Huoju 090823Beta Huoju 090823
Beta Huoju 090823zhu02
 
Youth Volunteer Movement
Youth Volunteer MovementYouth Volunteer Movement
Youth Volunteer Movementzhu02
 
诗人们都在干嘛
诗人们都在干嘛诗人们都在干嘛
诗人们都在干嘛zhu02
 
Betacamp.姬十三.2009.8.9
Betacamp.姬十三.2009.8.9Betacamp.姬十三.2009.8.9
Betacamp.姬十三.2009.8.9zhu02
 
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
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
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zhu02
 
麦兜四格
麦兜四格麦兜四格
麦兜四格zhu02
 
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
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
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zhu02
 
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
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
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zhu02
 
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
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
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zhu02
 

Mehr von zhu02 (20)

Beta Mranti
Beta MrantiBeta Mranti
Beta Mranti
 
Sae Technique Brief
Sae Technique BriefSae Technique Brief
Sae Technique Brief
 
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
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
6 When Travel Meets Net David
 
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
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
8 浜у搧璁捐涓殑浠峰€艰 Dm
 
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
 
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
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
Music Recommender Systems
 
从搜索到发现
从搜索到发现从搜索到发现
从搜索到发现
 
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
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
聆听 声音艺术的政治学实践
 
花旦介绍
花旦介绍花旦介绍
花旦介绍
 
Betacamp4.选秀
Betacamp4.选秀Betacamp4.选秀
Betacamp4.选秀
 
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
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
用漫画做环保:胖兔子粥粥个人讲演2绿帽子
 
Beta Huoju 090823
Beta Huoju 090823Beta Huoju 090823
Beta Huoju 090823
 
Youth Volunteer Movement
Youth Volunteer MovementYouth Volunteer Movement
Youth Volunteer Movement
 
诗人们都在干嘛
诗人们都在干嘛诗人们都在干嘛
诗人们都在干嘛
 
Betacamp.姬十三.2009.8.9
Betacamp.姬十三.2009.8.9Betacamp.姬十三.2009.8.9
Betacamp.姬十三.2009.8.9
 
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
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
奇遇花园是这个城市的咖啡馆
 
麦兜四格
麦兜四格麦兜四格
麦兜四格
 
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
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
基于Lucene的站内搜索 Beta
 
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
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
纪录片创作走向0712
 
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
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
科幻电影引领3 D时代
 

胡泳《有关Twitter的疑问》

  • 1. 有关 Twitter 的疑问 胡泳 2009.7.12 第二期 北京 · 奇遇花园 http://camp.blogbeta.com
  • 2. 有关 Twitter 的疑问 I 北京大学 胡泳 2
  • 4. 4
  • 5. • 在 1989 年,万维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用作信息共享的空 间。似乎很明显,它应该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创造 性、任何人都可以贡献的空间。第一个浏览器事实上集浏 览 / 编辑于一体,允许人们编辑任何页面,并且在他们拥 有进入权限的情况下把这一页面存储在网上。奇怪的是, 网络更多作为一个出版媒介而起飞,人们在线下从事编辑。 … … 万维网很快充斥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但却没有设计公 用的空间,让作者形成公用话语。现在,在 2005 年,我 们拥有了博客和维基,它们的流行事实让我感到,我当年 的大家需要一个创造性的空间的想法原来并不是发疯。 5
  • 6. 读写网 • 互联网是一种读写网。所有其他东 西都由此而生。 • 在这种意义上, Web 2.0 不是什么新鲜 东西。自从浏览器在 1993 年左右被发明出 来,网络的读写功能就存在了。 6
  • 7. 传统的两分法 • 然而,直到最近,读写网的多数应用使用 两分法把世界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大 阵营:我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 者就是观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赏者。 • 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作者、广播者、 表演者总是高于读者、观看者和欣赏者。 此一阶段的读写网,以读为主。 7
  • 8. 从读到写 • 尽管传统的行为依然存在,但新的戏剧性的一幕 出现了:读写网变成了参与式的。 • Web 2.0 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 有听的机会,而且有说的条件。 • 无论是写博客日志,编维基百科,上传图片到 Flickr 抑或是上传视频到 YouTube ,这些读写技 术的广泛采用导致了一种新型应用模式的出现: 我写你看。 Web 2.0 的所有例证都指向一件事情 :最终用户向网络写入数据。 • Dennis Wilen :“ It‘s the uploads, stupid.” (蠢 货,是上载) 8
  • 9. 以人为核心 • Web 2.0 的关键在于,出现了一个极为庞大 、技巧娴熟的网络用户群体,愿意和能够 贡献并消化读写网的内容。 • Web 2.0 的核心是人。 • “ 在 5 到 10 年内,媒体的价值将存在于那 些培养用户的公司,而不是那些控制内容 的公司。” ——Kleiner Perkins 的前任总合伙人 Vinod Khosla 说 9
  • 10. Read-write Web + People Using It = Web 2.0 10
  • 11. 11
  • 12. 网上人性 • 网络将会给人类机构带来深刻变化,而对 网络将会给人类 人性则没有什么影响。网上任何有意义的 事情都发生在人身上,即那些会饥饿、会 疲倦,有爱情和嫉妒心,每天需要食物以 保持头脑和身体的活跃,依赖化学而不是 电子生存的人身上。 12
  • 14.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第 2 场 ,第 7 幕 •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 他们有各自的入场和出场, 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14
  • 15. 欧文 · 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15
  • 16. “ 戏剧论”( dramaturgy ) 与“印象管理”( impression management ) • 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创造出一 个印象的?或者说,运用哪些技巧来产生一种自 己希望别人产生的印象?从戏剧学角度说,这就 是一门表演艺术;所不同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有些人则没有意 识到。但不管是否意识到这点,每个人的行为都 会给人以某种印象,因而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 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 16
  • 17. 从个人主页到博客 • 帕特里夏 · 华莱士认为制作个人主页可以被看做对理想化 自我的一项表达。 • 然而个人主页毕竟是一种 Web 1.0 时代的产物,很难让个 人同读者发生互动,它更像是一块告示板,提供单向的信 息,读者除了获取这些信息,并没有更多的期待。 • 博客完全不同,虽然它是个人的产物,但日志与日志并不 彼此孤立,而是依靠博客们的评论、引用和链接,形成了 一种真正的社区。同时,日志是以帖子为中心的,帖子构 成了关键的单元,而不像个人主页,是以页面为中心的。 • 迄今为止,网志是最接近万维网原初的读 / 写设想的网络 工具。它也是使网络出版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 17
  • 18. 谁是好博客? • 一位资深博客 Bitgitte F. Eaton 说:“个性 和有趣的链接是网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 条件。”埃文 · 威廉姆斯, Blogger 写作软 件的发明者之一,认为“博客的概念包含 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他们不 约而同地指出了个性对博客的重要性。网 志提供了一种流动的和鲜活的自我表现形 式,从而给博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 18
  • 19. 认同与承认 • 认同( identity )一词在这里表示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 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简而言之,自我认同就是 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一种把自我同环境区分开来的感觉 。 • 这个命题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 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 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所 以,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会遭受实实在在的伤害和歪曲,如 果围绕着他们的人群和社会向他们反射出来的是一幅表现 他们自身的狭隘、卑下和令人蔑视的图像。 • 我们可以区分出两种变化,它们一起决定了现代人必然要 重视认同与承认的问题。 19
  • 20. 陌生人的社会 • 齐美尔:在前现代文化中,依赖于面对面的交往 ,人们的关系建立在地理的接近性之上,这时, “陌生人”指的是某个来自外部世界并潜在地让 人感到疑虑的人。 • 吉登斯: “在传统文化中,……自己人和外来者 或陌生人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晰的界限。不存在非 敌意的与自己并不认识的人相互交往的广泛领域 ,而正是这些领域构成了现代社会行动的特征。 ” 20
  • 21. 从荣誉( honor )到尊严 ( dignity ) • 一个陌生人的社区与亲密型的社区的社会组织的要求完全 不同。在十八世纪,当人们都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社会等级 的哪一级的时候,不同阶层的社会交往可以由荣誉感来规 范。这种贵族式的东西在日趋平等化的时代无法再维持下 去。 • 荣誉一词和不平等有着内在的联系。某些人之所以享有荣 誉,至关重要的是并非人人都能享有荣誉。实际上,荣誉 就其内在本质而言是一个“优先权”问题(荣誉的本性是 要求优先权和与众不同……《论法的精神》, Bk 3 , Chap 7 ) • 现代的尊严观念与传统的荣誉观念截然不同。现在,当我 们谈到“人类固有的尊严”或公民的尊严时,我们是在一 种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的意义上使用尊严一词的。在这里 一个基本的前提是人人都享有尊严。 21
  • 22. 从诚挚性( sincerity )到本真性 ( authenticity ) • 诚挚性,说的是对个人的一种期待:他和别人交 往时应该避免表里不一,在公开场合所暴露的东 西要同私下里感受到的东西相一致,但并不是把 什么东西都拿出来公布。 • 而本真性则意味着,不是对别人诚实而是对自己 诚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向陌生人坦白内 心最隐秘的想法,而不必为此感到内疚。前者要 求,披露的事情必须是真的;后者要求,只要是 自身的深切感受,什么事情都可以披露。 • 杰弗里 · 罗森:“诚挚性的年代的座右铭来自德 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本真性的年代的座右铭 来自心理治疗师:成为你自己。” 22
  • 23. 23
  • 24. 对话在人的生活中的本质性地位 • 个人认同的观念是和本真性理想一起产生的,这就是忠实 于我自己和我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理想。当本真性理想 出现以后,它就召唤我们去发现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就 其实质而言,这种存在方式必须是内在地发生的,而不能 是社会地派生的。换言之,要倾听你自己内在的声音。 • 但是实际上,内在的发生决不可能以独白的形式存在。人 类生活的本质特征是其根本性的对话特征。只是因为掌握 了人类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才成为人性的主体,才 能够理解我们自己,从而建构我们的认同。这里的语言, 不仅包括我们所说的词语,而且包括我们用以界定自身的 其他表达方式,如艺术、姿态和爱的“语言”。然而,我 们是通过与他者的交往才学会这些表达方式的。 24
  • 25. Link, Permalink,Trackback & Blogroll • 对我们来说,有些东西变得如此普遍和熟悉,以 致于我们会忘记它们是被发明出来的。 • 链接是博客的精髓,永久链接在博客间架设了桥 梁并赋予了博客历史感,引用通告能够自动发现 其他日志对某一帖子的相关评论,并将评论选摘 和链接同时张贴出来,博客连结提供博客阅读并 推崇的其他博客清单。 25
  • 26. • 可以说,博客日志是网页 /BBS/ 电子邮件的一种 组合体,既可用做单向也可用做双向的传播,博 客读者的互动程度也可因他们的意愿而定。他们 可以只是阅读帖子,也可以探索链接,他们可以 把自己的分析和意见连同额外的信息发给原帖的 作者,还可以同这个作者以及更多的读者展开对 话。博客日志的编辑过程在博客之间发生,它是 公开的,实时的,经由链接、评论和引用联系为 一体。 26
  • 27. SNS • SNS 服务专门针对在线建立社交网的需求,“通过朋友来 找朋友”,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六度分隔理论”(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在 SNS 站点上,用户可以制作 个人简介,通常包括照片和兴趣清单,向朋友发出请求, 得到确认之后形成朋友圈。有些站点提供额外的服务,如 在 MySpace 上可以写博客,建用户群,上传照片、音乐 和视频等等。通过网站交友、分享、线下聚会,它成为年 轻人不可分离的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 社会性网络本是一种让相距遥远的人们得以互动的十分古 老而普遍的机制,它在网络时代变得流行开来。自从本世 纪初以来,伴随着友好的界面,人们跟踪朋友、熟人和家 人的生活,进入社会性网络的人呈几何级增长。商业机构 试图开掘这种增长的商业价值,因为这样的网络可以用来 向有着相似兴趣的人们进行消费推荐。 27
  • 28. Facebook News Feed • 2006 年 9 月,扎克伯格开发出一种叫做 News Feed 的东西,这是一种能主动把用户主页上的变 动向所有好友广播的内置功能。学生们再也不用 把时间花在转来转去检查朋友的主页更新上了。 现在他们只需登录 Facebook ,然后就会看到 News Feed :一个类似 18 世纪社交界新闻公报的 页面,上面列出了所有好友的最新动态,全天不 停更新,一网打尽所有八卦。用扎克伯格自己的 话来说,就像是“一股由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 汇聚而成的涓涓细流“。 28
  • 29. 从博客到微博客 • 博客长尾的死亡:数据显示,现存的绝大部分博客在过去 120 天内没有更新,业余博客开始转向 SNS 和微博客。 • 然而,博客长尾在一开始是否存在就是大可怀疑的。除了 少数具有原创性、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博客,大部分日志缺 乏价值,只是因为成本的去除才得以出现,堪称一种虚荣 出版。真正值得存在的博客,要么与能够提供时间和资源 的知名机构相关,要么具备正当的专业诉求。 • 博客的普及拉高了用户量,为 Twitter 这种新服务奠定了 基础。写日志对于许多博客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 在互联网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与他人分享。 • 140 个字符、“ What are you doing?” 的微博客显然迎合 了很多对博客产生疲劳的用户的需求,而知名博客借助于 Twitter 的过滤也可以更广泛地得到传播。 29
  • 30. 从 News Feed 到微博客 • 总的说来 Facebook 用户并不认为自己需要经常 地、实时地了解其他人在做什么。但是当自己身 处这种无处不在的信息中时,他们觉得十分有趣 甚至流连忘返。这是什么原因呢? • 社会科学家给这种不间断的网络联系起了一个名 字,叫做“环境知觉”( ambient awareness )。 每条小的更新,每一条单独的社交信息,本身都 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十分平庸的。但若假以时 日,当它们汇集起来,这些小片段就渐渐接合成 一幅细致得惊人的、描绘你朋友或家人生活的画 卷,就像成千上万个点构成的一幅点描派画作。 30
  • 31. 向过去的回归 • 这种新型环境知觉的终极效果:它让人们再次处于小镇生 活的节律中,生活里的每个人都对你知根知底。撒谎变得 很困难,因为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 • Zeynep Tufekci : “从历史上看,我们正在回归一种更 加正常的状态。当你回顾人类历史,你会发现飘一代的生 活,不断从一个新关系走向另一个新关系的生活,那其实 是非常新的。它是 20 世纪才出现的。” •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曾经花费许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 如何适应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匿名性和劳动力迁徙造成的动 荡不安——一个由无数被夺去社会联系的孤独者组成的世 界。现在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截然相反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现有的环境知觉工具正在扭转互联网初创时期的观念。 90 年代早期赛博空间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赞颂着这是 一个可以让你重新构筑自我身份的地方——你可以变成一 个全新的人。然而,现在网络变得实名化了。当你的受众 在不停地关注着你时,你无法变换身份了。 31
  • 32. 32
  • 33. 33
  • 34. “ 究竟有谁会在乎我一天 24 小时都 在做些什么?” •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觉到朋友们生活的韵律。 • 能带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联系。 • 工作的流动性要求人们为了职业而更加频繁地迁 移旅行,远离家人和朋友,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 者更是常常终日独处。 “环境亲密 感”( ambient intimacy )成为一种让人感觉“ 不那么孤独”的办法。 • 外包式的新闻:报道速度、信息源数量,以及不 断扩张的传播力。 • 社会组织和社会运动的形成。 34
  • 35. 35
  • 36. 一种更趋于自省的文化 • “ 我采访过的很多 Twitter 、 Flickr 和 Facebook 的深度用户都曾对我说起经常性的自我报道行为 带来的一个意料之外的副作用。当你每天都要数 次停下来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思绪时,日积月累, 这种行为就变得具有哲学含义了。就好像希腊格 言中的那句“了解你自己”,又近似心理治疗中 的“内观”的概念。(确实, Twitter 网站页 面上那句恒久不变的问句——“你在做什么? ”——也可以读出如同存在一般的沉重来。你 在做什么呢?) 36
  • 37. 关注与被关注 • 用户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人,只要这些人贴了新的 讯息,用户就会收到通知。被关注者不必作出回 应,这使得 Twitter 网络的链接成为定向的 ( directed )。 Twitter 使用价值的大小直接取决 于你所选择关注的人的品质的高低。 • “ 除了我认识的人之外,我一直都是谁关注我我 就关注谁。希望那些主动关注我,在我关注你们 之后又取消关注的人告诉我一声,以便我取消对 你们的关注。” 37
  • 38. @,RT,D & # • Twitter 让网络身份更简单, @+twitter 帐户名 ,就是一个人的代号以及联系方式,不可思议的 简单。 • @, RT & D :所有这些工具使得对话得以发生。 Twitter 可以张贴直接的或间接的更新。直接讯息 指向一个特定的用户,间接讯息则是给所有愿意 阅读的人看的。虽然直接讯息具有特定性,它们 也是公开的,可以被所有人看到。更重要的是, RT 允许转贴,一个对话场就此形成了。 • # 使我们看到议题的集结过程。 38
  • 39. 开放 • 2007 年 5 月, Facebook 推出平台策略。它认识到网络的 杀手应用是平台,并且,这个平台还是社会性 的。 Facebook 全身心地拥抱第三方开发商,让它们能够 更加轻易地创造更有价值的应用。 • 在没有向第三方应用开放之前, Facebook 和其他社交网 站没什么两样,也即是说,用户受限于网站特制的工具。 例如,你可以建立用户档案,加入小组,上传照片和视频 ,等等,但只要你想做任何超越这些功能的事情,就束手 无策了。 Facebook 所做的,是让用户安装自己的软件并 在社交网络中运行它们。这种想法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 种革命。例如,任何一个有想法、又会点编程的人都可以 创造可能被成千上万人使用和分享的应用。 Facebook 由 此成为一种社交门户。 39
  • 40. 越是开放的东西成长速度越快…… • 博客时代也有第三方应用,但与 Twitter 相比却是 凤毛麟角,可以说第三方为 Twitter 拉大与竞争者 之间的差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些数量众多的 第三方应用赋予了 Twitter 更多的应用空间,比如 TwitterFeed 、 Twitpic 等。 • Facebook 让许多优秀应用在它的平台上流 行, Twitter 也一样,让许多出色的第三方应用得 到了高速发展。 • 越是开放的东西成长速度越快,比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 “开放”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成 功当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分量。 40
  • 41. • Twitter user @timoreilly: “ Facebook is about people you used to know; Twitter is about people you’d like to know better.” • @roamlog :用 twitter updates 作为 facebook 的 status 真是相当糟糕的一件事情…… facebook 的 status ,顾名思义,更多的是对当 前状态的描述,它可以有 what r u doing 的功 能,但 twitter 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有太 多的内容已经不适合描述 status. 41
  • 42. Tools of choice • Twitter 的界面更加简洁,感觉像 1998 年的 Google ;而 Facebook 则更具门户的味道,让人想起当年的 Yahoo 。 • Facebook 拥有更丰富的功能,但它的沟通较为被动和间 接; Twitter 高度集中于对话,更适于实时的和直接的沟 通。 • Facebook 对社会动物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那些想 与老朋友密切联系和结识新朋友的人来说。这会降低电子 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因为人们可以完全依靠 Facebook 来发信、聊天、分享文字、图片和视频。 • Twitter 的吸引力初始看上去没有那么大,但它的魅力是 缓慢散发的:关注上一天,它开始有点儿像篇短文了;关 注一个月,它就变成了一部小说。它是一个电子邮件、即 时通讯和博客的集合体。使用 Twitter ,你可以开掘网络 中的集体意识;打个比喻,它有些像时刻流淌的沟通之水 ,而你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时候,跳进去畅游一番。 42
  • 43. • 对用户而言,每一种工具可能价值很大,也可能价值甚微 ,这取决于在特定的情形之下你想做什么。无法简单地说 清 Facebook 与 Twitter 究竟谁好谁坏。它们服务于不同的 功能,运行在不同的机制上,两者也还会不断地演变,要 看用户从中提取何种价值,才能决定在正在形成的社会性 空间之中,谁会成为长期的赢家。最终,两者决战的是, 看谁能够找到一个赢利的、可扩展的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当然,也不排除它们把出售作为自己的退出战略。 • 社会性网络仍然在自己的童年期,这令人想起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 dotcom 狂潮。如我们过去已知的,巩固 ( consolidation )会发生,如果社会性网络无法把眼球转 化为利润,它将会失去其重要性。风险投资家现在押宝在 社会性网络不仅会高速成长,而且,流量最终也可以变现 上。 43
  • 44. What do you think? • Twitter 或 Facebook 会成为下一个谷歌, 还是 会被技术与社会进化抛在后面?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