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1 of 10
Download to read offline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地理Ⅰ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地理Ⅰ课程标准结构分析
  ㈠“地理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 “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提倡
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来看,  “地理Ⅰ”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
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
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 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
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由
此可以看出,地理Ⅰ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统一设计的。地理Ⅰ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人”的影响)    ;
地理Ⅱ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  ;地理Ⅲ则主要说
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   。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 7 个模块中,“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
护”等模块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
程。所以,地理Ⅰ的学习有利于学习以上选修模块。另外,即使偏重于人文地理的模块,如
“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要从地理角度深入理解,仍然需要学习地理Ⅰ的内容。即使学习
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不仅需要有自然地理的基础,还需要以地理视角、地理观
念来看待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运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因此,地理Ⅰ的学习对于培养
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价值。
  ㈡“地理Ⅰ”课标结构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及其             地球运动及            地球的圈
        对地球的影响             其地理意义            层结构


                    自     然       环   境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整体性和              对人类活
                              差异性               动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            自然要素在地理          自然条件的影响
     大气受热  水循环        环境中的作用            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
     天气系统  大洋环流       整体性              自然资源的影响
     大气环流              差异性              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理 1”结构示意

                              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地理Ⅰ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包括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
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这
部分内容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   教学课时一直不少
于 54 课时, 但现在课程标准规定本模块的教学课时只有 32 课时, 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
习,原来课程设计的内容量也要压缩。所以,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模块的学习内容。
    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长期以来,  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选择,  比较注重地理学科知识的系
统性和完备性,一方面存在课程偏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脱离了公民的需要。        《普通高中地
理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
我们根据这条基本理念,从公民素质教育角度(而不是从学科角度)来设计模块内容,即不
是以知识内容为主,    然后才考虑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能力培养,    而是将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1)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些学科性太强的地理知
识在学生毕业后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
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这样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
实用价值,又可以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
地貌、   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  而本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对生物、   土壤要素作学习要求。
对于某自然地理要素,所选择的内容也很不系统。例如,关于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
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
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即使选择的内容,对其要求也
简单明确。例如,关于太阳,只要求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洋
流,只要求其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2)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模块的内容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
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本模块共有 9 条“标准”    (占全部“标准”的一半)体现了
此项能力培养,并又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
实例)说明的能力。本模块共有 6 条“标准”   (占全部“标准”的 1/3)体现了此项能力培养。
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本模块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宇宙环
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从
地理学科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念。本模块主要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培养来设计内容。这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包括:自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
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
制宜;   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
然灾害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模块遵循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
计的主线。例如,天文部分侧重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
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并且单列出一块内容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
害四个方面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改变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课程内容设计,  即从同类中选取


                             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
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知识的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
方法。例如,为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选择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选择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  说明自然条件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选择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 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要求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对“地理Ⅰ”课程标准内容的把握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
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
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
文知识, 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
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
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
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
围之内, 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
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
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
件等。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
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
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
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
律。第二, “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
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
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
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  ,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
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   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
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  ,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
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
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
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
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
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
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
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 决定了
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而形成四季和五
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
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    ,因
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  “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 “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 “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
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
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
              。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
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  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
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
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 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单分出一个“智慧圈”,
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
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  (要求较低),对于各圈
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   ,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
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
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 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
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
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
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同时能绘
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  还应


                            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  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
下转化成沉积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
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 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
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
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
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
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如流水地貌、 风沙地貌等,
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     (科学
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
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
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  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
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  ,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
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
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
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  (形成高山、
盆地等大地形)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我们所见
到的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
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
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    )加以分析。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
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
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
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
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
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
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
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大气
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 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
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
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
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地
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
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 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
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气压带和风
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
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
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
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
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全
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
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以及西南季风(东
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
移动示意图。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旨在
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  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 低
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
简易天气图。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
面(包括冷锋和暖锋) 、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
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  、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
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  这是运用天
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   ,
“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
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
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


                           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和海上
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
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
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 、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
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  ,
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
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
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
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
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  、水资源及其更新、
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
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
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 舍弃了关于
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 ,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
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
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
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
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
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
形成大洋环流, 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
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在教学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
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
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
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
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 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 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
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  同时为认识人
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
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
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
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
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
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
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
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
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
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
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对于这点,我们教材是以土壤为例来说明的。 因为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
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
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
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们用土壤这一地理要素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
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
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
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
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 “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
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
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
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
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
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
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
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
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
物质和能量交换。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
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
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
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认识地理环
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


                           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
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
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
域分异的角度说明, 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存
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  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 所以需要说明,
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  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
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
动的基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 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甚至制约作用。 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
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
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
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
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
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
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
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
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  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并且,
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  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  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 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
动方式产生影响。 “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
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
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
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
“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
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
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
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
温增高而提的, 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  “标
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


                            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
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
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
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
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
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
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
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 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
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观念。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相同。
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 “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危害) 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
加剧的作用。所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有利于人类采取合理的活动,其本身
就是防灾的重要措施。此外,对于自然灾害及其危害,需要加以科学的认识:
   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 只因为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
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才称为灾害。进一步,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
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
危害就小。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
减灾更为重视。




                          1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More Related Content

What's hot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
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
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sugeladi
 
地理部分专题
地理部分专题地理部分专题
地理部分专题rouxueqingge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sugeladi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sugeladi
 
(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
(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
(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chinasun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sugeladi
 
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rouxueqingge
 
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
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
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Yung-Chuan Ko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地理2 的结构分析sugeladi
 

What's hot (12)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
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
把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
 
地理部分专题
地理部分专题地理部分专题
地理部分专题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考试大纲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10年徐州市初中毕业及升学考试地理生物综合卷
 
(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
(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
(2009年学术年会资料下载)回答课堂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
200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考地理大纲解
 
演示文稿1
演示文稿1演示文稿1
演示文稿1
 
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地理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
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
水土保持環境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地理2 的结构分析
 

Viewers also liked

History of t he
History of t heHistory of t he
History of t hesugeladi
 
图书馆信息导报
图书馆信息导报图书馆信息导报
图书馆信息导报sugeladi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sugeladi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sugeladi
 
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sugeladi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sugeladi
 
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
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
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sugeladi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sugeladi
 
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
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
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sugeladi
 
校外入口用户须知
校外入口用户须知校外入口用户须知
校外入口用户须知sugeladi
 
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
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
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sugeladi
 
上市公司年报点评
上市公司年报点评上市公司年报点评
上市公司年报点评sugeladi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sugeladi
 
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
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
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sugeladi
 
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
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
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sugeladi
 
第五章玉米(1)
第五章玉米(1)第五章玉米(1)
第五章玉米(1)sugeladi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Viewers also liked (18)

History of t he
History of t heHistory of t he
History of t he
 
图书馆信息导报
图书馆信息导报图书馆信息导报
图书馆信息导报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
为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调动读者阅读经典文献的热情,图在读书活动 ...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
灌溉水量和水质对土壤水盐分布及春玉米耗水的影响
 
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浅议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
附件: 目录 A href= #3__一、总论..........__a ...
 
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
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
图书馆推出“网上读者推荐”服务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
贵州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育种目标及
 
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
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
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
 
校外入口用户须知
校外入口用户须知校外入口用户须知
校外入口用户须知
 
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
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
Ellington field a short history, 1917 1963
 
上市公司年报点评
上市公司年报点评上市公司年报点评
上市公司年报点评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
下载 此书附有在线交流卡! 读者凭交流卡提问,作者有问必答! 一书 ...
 
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
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
圖書館讀者E service使用與服務涉入程度之研究
 
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
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
高温水分散体系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现象研究
 
第五章玉米(1)
第五章玉米(1)第五章玉米(1)
第五章玉米(1)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串联质谱法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6种玉米赤霉醇类药物残留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Similar to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SetsennarsKhalkhtan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
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
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sugeladi
 
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
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
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chenbk88
 
認識地質敏感區
認識地質敏感區認識地質敏感區
認識地質敏感區家駿 陳
 
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sugeladi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sugeladi
 
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sugeladi
 
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
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
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HRSL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babahu
 

Similar to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10)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
普通地质学(第三版).pdf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
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
初中地理第四册第十八章辅导讲座
 
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
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
地質資源利用及防災探討S
 
認識地質敏感區
認識地質敏感區認識地質敏感區
認識地質敏感區
 
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2007年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地理
 
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2009年鹤岗市初中地理考试说明
 
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
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
南方生活報 2014年03月號-22版f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
 

More from 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sugeladi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sugeladi
 
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
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
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sugeladi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sugeladi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sugeladi
 

More from sugeladi (20)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
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
地理教研组工作反思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素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地理知识总结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地理Ⅰ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一、地理Ⅰ课程标准结构分析 ㈠“地理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课程设计 “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不提倡 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分离和割裂,但从知识内容的比重来看, “地理Ⅰ”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 重点阐述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 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 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 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由 此可以看出,地理Ⅰ的内容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统一设计的。地理Ⅰ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人”的影响) ; 地理Ⅱ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 ;地理Ⅲ则主要说 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 。 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的 7 个模块中,“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 护”等模块侧重于地球科学和自然地理,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 程。所以,地理Ⅰ的学习有利于学习以上选修模块。另外,即使偏重于人文地理的模块,如 “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要从地理角度深入理解,仍然需要学习地理Ⅰ的内容。即使学习 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不仅需要有自然地理的基础,还需要以地理视角、地理观 念来看待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运用地理方法研究问题。因此,地理Ⅰ的学习对于培养 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具有其他模块不可替代的价值。 ㈡“地理Ⅰ”课标结构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环境及其 地球运动及 地球的圈 对地球的影响 其地理意义 层结构 自 然 环 境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整体性和 对人类活 差异性 动的影响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 自然要素在地理 自然条件的影响 大气受热 水循环 环境中的作用 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 天气系统 大洋环流 整体性 自然资源的影响 大气环流 差异性 自然灾害的影响 “地理 1”结构示意 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地理Ⅰ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包括宇宙中的地球、 自然环境中的物 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四部分。这 部分内容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传统内容, 教学课时一直不少 于 54 课时, 但现在课程标准规定本模块的教学课时只有 32 课时, 并且为了学生的研究性学 习,原来课程设计的内容量也要压缩。所以,必须用全新的思路来选择本模块的学习内容。 1.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长期以来, 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选择, 比较注重地理学科知识的系 统性和完备性,一方面存在课程偏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脱离了公民的需要。 《普通高中地 理课程标准(实验) 》明确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列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 我们根据这条基本理念,从公民素质教育角度(而不是从学科角度)来设计模块内容,即不 是以知识内容为主, 然后才考虑如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能力培养, 而是将情感态度 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1)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有些学科性太强的地理知 识在学生毕业后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本模块知识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公民适 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从学科系统性的角度来考虑。因为,这样既可以突出学习地理的 实用价值,又可以大大删减传统的学科知识。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 地貌、 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 而本模块的内容标准没有对生物、 土壤要素作学习要求。 对于某自然地理要素,所选择的内容也很不系统。例如,关于地质只选择了地壳内部物质的 循环;关于地貌的知识只选择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关于大气的知识只选择了大气受热、气压 带和风带、天气系统;关于水的知识只选择了水循环和洋流。即使选择的内容,对其要求也 简单明确。例如,关于太阳,只要求其对地球的影响,删除了关于太阳本身的知识;关于洋 流,只要求其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删除了洋流的成因、类型等知识。 (2) 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模块的内容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 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本模块共有 9 条“标准” (占全部“标准”的一半)体现了 此项能力培养,并又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 实例)说明的能力。本模块共有 6 条“标准” (占全部“标准”的 1/3)体现了此项能力培养。 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本模块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宇宙环 境及地球运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重视基本地理观念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从 地理学科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 念。本模块主要围绕一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培养来设计内容。这些基本的地理观念包括:自然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 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地制宜、因时 制宜; 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 然灾害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本模块遵循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将人地关系作为内容设 计的主线。例如,天文部分侧重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 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并且单列出一块内容从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变化、自然资源、自然灾 害四个方面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采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为解决课程理念、学习目标与学科知识的矛盾,改变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本模块内容设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案例分析方法运用于课程内容设计, 即从同类中选取 2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隐含着本质性因素、基础性因素的内容作为案例,让学生透过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 三,学习认识问题的思路,然后由个别的知识向同类知识的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 方法。例如,为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选择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为案例;说明自然条件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选择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为案例; 说明自然条件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选择全球气候变化为案例; 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要求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对“地理Ⅰ”课程标准内容的把握 1.宇宙中的地球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 星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 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 文知识, 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 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 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 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 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 围之内, 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 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 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 件等。 (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本条“标准”以太阳为案例,说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 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本条“标准”关注的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 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关注的重 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因此,对于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与传递、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等,不必详加分析甚至 不涉及。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 律。第二, “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 广,可以就主要影响用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从一 般意义上说,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更进一步分析,太阳辐 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多的紫外线辐射) ,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中 的太阳活动对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 (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 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本 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用“分析” ,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 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 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 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 3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 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 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 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从成因分析,这些地 理现象相当一部分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 决定了 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而形成四季和五 带。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 者更为重要。其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形成) ,因 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 “标准”没有制定要求。 (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条 “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 “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 本模块的主题是“自 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 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 。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 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 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 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 成的。 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 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单分出一个“智慧圈”, 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 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 (要求较低),对于各圈 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 ,自然环 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 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 次要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这需涉及各种地质作用, 但一般不必深入讲述三大类岩 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 转化。这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 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同时能绘 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 还应 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 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 下转化成沉积岩,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 重熔为岩浆等。 本条“标准”对地壳、岩石、地质作用等内容未作明确要求,因此,对理解地壳内部物 质循环所不必要的知识最好不涉及。 但是,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 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 应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人类大规模利用的矿产资源都来源 于矿物,因此,可根据条件适当介绍矿物、矿产等内容。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 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 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 如流水地貌、 风沙地貌等, 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地理学名词》 (科学 出版社,1989)中,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 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 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 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 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 ,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 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 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 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 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 (形成高山、 盆地等大地形)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我们所见 到的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 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 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 )加以分析。 (3)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 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 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 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 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 “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 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 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 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 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大气 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 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 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5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 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 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 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水、热、地 貌、气候等的影响)。 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理解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最好通过三 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 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 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 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 实际上气压带和风 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 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所以,一般模式图或示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 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 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 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 (全 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 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以及西南季风(东 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 移动示意图。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天气图是学生以及将来作为一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要经常接触到的。本条“标准”旨在 使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并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 其中涉及各种类型锋面、 低 压和低压槽、高压和高压脊、切变线等天气系统。人们经常接触到的多是电视节目中播放的 简易天气图。本条“标准”所指的就是这类简易天气图,所要求的天气系统主要是常见的锋 面(包括冷锋和暖锋) 、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 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包括降水) 、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 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进一步明确天气系统移动前后的天气变化, 这是运用天 气图分析天气状况并作天气预报的关键所在。 学习天气系统尤其是锋面,需要引入气团的概念,但对其他概念(如气旋、反气旋) , “标准”未作要求,目的是简化知识头绪。把握本条“标准”还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 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切忌增加知识难度;第二,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 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如锋面等;第三,不同地区应重视对影响 本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的了解,如云贵高原地区的昆明准静止锋。 (6)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 6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 、陆上内循环和海上 内循环三种。 “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 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 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 、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 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 , 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 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 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 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 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 、水资源及其更新、 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7)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 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 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 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 舍弃了关于 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 ,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 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 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 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 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 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 。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 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 形成大洋环流, 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 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 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在教学本条“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在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的基础 上,可以把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一般不必对洋流知识进行加深和扩展。例如,洋流的 成因不需要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 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需要了解。第三,对各 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 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 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 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 同时为认识人 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 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类活动不仅要遵 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7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 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 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 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 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 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 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 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 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 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 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第二,生物(尤 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对于这点,我们教材是以土壤为例来说明的。 因为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 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 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 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我们用土壤这一地理要素来说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环 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真正理 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 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 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 “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 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 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 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 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 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 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 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 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统: 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 物质和能量交换。 (3)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 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 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 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 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认识地理环 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 8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 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 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 域分异的角度说明, 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中纬度地区存 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 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 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 所以需要说明, 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 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 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 动的基础。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 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甚至制约作用。 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 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 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 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 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 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 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 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 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 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 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并且, 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 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 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 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 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 动方式产生影响。 “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 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 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 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 “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 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 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 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 温增高而提的, 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 “标 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 9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 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 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 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 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 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 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 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 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 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 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 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观念。 (4)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其设计思路与上条“标准”相同。 由于学习自然灾害的目的是更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所以, “标准”除要求其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危害) 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 加剧的作用。所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有利于人类采取合理的活动,其本身 就是防灾的重要措施。此外,对于自然灾害及其危害,需要加以科学的认识: 如果不考虑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 只因为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 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才称为灾害。进一步,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 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 危害就小。因此,在经济、技术力量有限的条件下,一般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的防灾、 减灾更为重视。 10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