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Share ist ein Scribd-Unternehmen logo
1 von 403
Downloaden Sie, um offline zu lesen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双 语族 群语言 文化的 调适与 重构

   — —达斡尔族个案研究
    —

            丁石庆            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Bilingual G r oup s : t he A d apt a tion
      an d R econ s t r uction of
         Linguis tic C ult u re

     — —A Case Study on the Daur People
      —

                by Ding Shiqing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数据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达斡尔族个案研
                   —
究/ 丁石庆著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006 . 5
    ISBN 7 - 81056 - 999 - 6

    Ⅰ . 双…    Ⅱ . 丁…      Ⅲ . 双语学        Ⅳ . H0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 2005 ) 第 151400 号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达斡尔族个案研究
              —

作       者    丁石庆
责任编辑         吴宝良
封面设计         马钢工作室
出 版 者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                     邮编: 100081
             电话: 68472815( 发行部 ) 传真 : 68932751( 发行部 )
                  68932218( 总编室 )             68932447( 办公室 )
发 行 者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 者        北京宏伟双华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0×1230( 毫米 )      1/ 32   印张: 12 . 25
字       数    310 千字
印       数    2000 册
版       次    2006 年 5 月第 1 版       2006 年 5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
             ISBN 7 - 81056 - 999 - 6/ H 112
定       价    26 . 00 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序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 , 但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 , 能够调适和重构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 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环境 , 使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一个
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 是一个民族在全国多民族大家庭中能够
自立、自强的内在动力。对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个案研究 , 必将
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存在价值的理解 , 也将加强我们对世界文明
多样性的信心。
   丁石庆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
研究 一书研究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及其演化历史。作者把语言
  》
和文化放在同步演化的轨迹上 , 对达斡尔族的母语文化、双语文
化、方言文化进行了详尽的个案分析 , 其中探讨了达斡尔族语言
文化的源流、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 揭示了达斡尔族特殊的文化发
展轨迹 , 展示了达斡尔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调适与重构的手段
和方法。本书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层次解释了
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基本特征 , 分析了社会各转型时期母语文化
与异质语言文化之间接触、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双语文化
现象 , 总结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这对达斡尔族及我
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持和发展 , 对处理各民族之
间的文化关系 , 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民族不分大小 , 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 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这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 是特定
环境的产物 , 是生活在另一环境中的民族所缺乏的 , 因此 , 对其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他民族有参照和借鉴的意义。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有其特殊性 , 也有其
普遍性。从达斡尔族母语文化到达斡尔满双语文化 , 到达斡尔汉
双语文化 , 这个单语群体双语化的过程也在相当一部分民族中同
样存在 , 但一个民 族 的 母语 文 化仍 始 终是 该 民 族 语言 文 化 的 主
流 , 是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并不因与其他民
族的文化交流而丧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
演化虽可以表现出相当大的深度和广度 , 但总离不开这种语言文
化的源头—母语文化。母语文化也是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初始条
件。这个初始条件在以后的变化中永远保持着核心的作用。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信念 : 世界各民族文化尽管有强势和弱
势之分 , 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不会改变的。现在的问题是对弱
势民族的语言文化要有自觉的保护意识 , 要有改变危机状况的得
力措施。所幸的是这个问题经过联合国的运作 , 现在已成为人们
的共识。那么 , 接下来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对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化
作必要的了解和分析 , 这就要有人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丁石庆
的著作正好是这个领域里的一个可贵的成果。
    自从 19 世纪西方 人类学、 语言 学、社 会 学产 生以 来 , 由 语
言学所肇始的历史比较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 , 曾经成为这些学科
普遍使用的方法 , 可是这些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
日新月异 , 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 新的观察事物的方
法也出现了 , 其中就有 30 年来逐渐被科学界承认的浑沌学理论。
这种新的理论是在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
不仅看到事物的有序态 , 还看到事物的无序态 ; 不仅看到事物确
定性的一面 , 还看到事物随机性的一面 ; 不仅看到事物存在的结
构特征 , 还看到结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的自相似性 ; 不仅看到事
物演化的轨迹 , 还看到决定这些演化形态的初始条件。这是自然
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飞跃 , 也带动了人文科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序      3

根本性革新。丁石庆同志在达斡尔语言文化研究中努力运用这种
新的理论和方法 , 使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达到了新的深度和高
度。尽管一种新的科学理念的运用很难达到完全圆满的境地 , 但
这迈出的第一步也是难能可贵的。单就这一方面来说 , 本书出版
的意义也就不同凡响了。
  丁石庆同志的著作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的 , 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我了解他辛苦耕耘的全部过程。当
此成果问世之际 , 写了上面这些话以表祝贺。


                                             张公瑾
                                     2005 年 9 月 3 日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    容   提    要
   本书将双语族群的语言文化划分为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
言文化三个子系统 , 以中国人口较少的北方少数民族— —达斡尔
                          —
族的语言作为分析样本 , 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
果及田野调查材料 , 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等方法 , 构建了一个语言文化的类型解释模式 , 将双语族群的语
言文化系统纳入或还原至原生与次生的文化环境中 , 试图阐释人
类各种文化组成部分中 , 语言文化的特殊性、自成体系性、其类
型上的多样性、语言文化发展历程的浑沌演变规律 , 以及双语族
群在其语言文化演变历程中所采用的调适与重构方法。
   全书共十章 , 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 :
   第一部分 ( 第 一 章 ) : 介 绍 选 题 的 目 的、基 本 思 路 与 框 架、
选题的学术研究价值、写作原则与方法等 , 突出强调了“ 以人为
本” 的语言学研究理念和采纳“ 特定环境适应说” 文化定义的理
由 , 阐述了以语言与文化“ 同构” 理论为依据 , 综合运用描写语
言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语言学研究方法 , 以及文化人
类学及非线性思维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 , 对我国典型的全
民性双语族群— —达斡尔族的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言文化进
       —
行个案课题研究的多重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 ( 第二章 ) : 以导论 部分 建立 的理论 与 方法 论框 架
为基础 , 分三 个 层 次阐 述 了对 语 言 的 文化 本 质 的 认 识。第 一 层
次 , 语言文化及其构成体系、各系统的特点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
关系。从语言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切入 , 将语言文化划分为母语文
化、方言文化、双语文化等类型或子系统 , 并对各子系统的特征
及其功能加以阐述。所谓母语文化即指本民族固有语言文化 , 具
有一定的保守性、稳定性等特点 ; 双语文化指在兼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言的 过 程中 形 成的 异 质 语言 文 化的 融 合 形 式 , 具 有 双 重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性、兼容性等特点 ; 方言文化指各种语言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
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中 , 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亚文化特
征的语言文化系 统 , 它 具有地 域性、 变异性 等 特点。 第二 层次 ,
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源与流。从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论述
契丹语言文化与达斡尔 族母语 文化 之间的 源流 关系。 第三 层次 ,
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的结构及演化特征。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达
斡尔族语言文化的主要特征 , 认为母语文化是达斡尔族语言文化
的主流 , 并贯穿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历史的始终 ; 清代中期始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出现了达斡尔—满双语文化现象 , 而自清末以
来则主要表现为在全民性达斡尔—汉双语文化现象 , 以及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各方言区局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文化现象。
    第三部分 ( 第三、第 四、第五 章 ) : 根 据文 化的“ 特 定环 境
说”及“ 语 言与 文 化同 构” 的 基本 理 论 , 运 用 大 量历 史 文 献 资
料、词汇材料以及其他旁证材料 , 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
文化三个层次解析了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基本特征 , 认为达斡尔
族母语文化系统反映了达斡尔族多元的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以父
系家族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和以具象思维及多神信仰为特征的
观念体系。
    第四部分 ( 第六、第七 章 ) : 以达斡 尔族 语言 文 化发 展史 为
纵轴 , 具体分析了达斡尔族社会各转型时期母语文化与异质语言
文化之间接触、交流、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双语文化现象 , 其中
包括清代达斡尔族与满族的民族关系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达满双
语文化现象、清末以后达斡尔族的达汉双语文化现象、民国时期
达汉蒙双语文化现象等 , 并论述了达斡尔族在双语文化发展历程
中的选择与调适、认同与借鉴、整合与重构等方面的方法与整体
文化品格。
    第五部分 ( 第八、第九 章 ) : 综合学 术界 对达 斡 尔族 方言 划
分的意见 , 将达斡尔语言划分为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新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   3

疆四个方言 , 并就各方言区的语言变异现象和亚文化特征以及各
方言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语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与综合分析。
   第六部分 ( 第十 章 ) : 系全 文的 结语部 分 , 分 三 个层 次进 行
了概括总结。第一层次 , 运用浑沌学的原理分析和概括了达斡尔
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规律 ; 第二层次 , 总结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
展史的几个重要启示 : 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 拥
有大量优秀的双语人群、复合型双语思维优势等 ; 第三层次 , 概
括总结了达斡尔族 语言 文 化的 四个 发展 趋势 : 1 . 母 语 文化 趋 于
弱化 ; 2 . 双语文化日益泛化 ; 3 . 方言文化 渐显个性 ; 4 . 非母 语
文化发展迅速。
   本文首次尝试将双语族 群的语 言文 化系统 划分 为 母语 文化、
双语文化、方言文化三个子系统 , 同时将上述三个子系统的发展
演变历程视为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过程 , 并对具体的
浑沌演变轨迹进行了新的文化诠释。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          1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s t he linguistic cult ure of bilingual et hnic
groups into t hree sub - systems, i . e . native linguistic cult ure,
bilingual cult ure and dialectal cult ure . The aut hor takes t he Daur
language— —the mother tongue of a minority group in nor thern
        —
China, as a analytic sample to const ruct an explanatory pat tern of
linguistic cultural typology by making good use of historical data,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ed and data from field work , applying
met hodology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 con 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linguistics , brings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system of bilingual
et hnic groups into t 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ultural environmen t,
accoun ts for    t he   peculiarit y   of linguistic   culture ,   its ow n
systematization, diversity in type, the chaotic law of t he change of
linguistic culture, and attempts to find ou t t he met hod of adap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 he changing process of linguistic culture of
bilingual et hnic groups .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en chapters which can be briefly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Part I . ( chapter I ) : This part int roduces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of current topic, t 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 t he academic value of choosing t he topic, w riting
principle and met hod , etc .
     Part II ( chap ter II) : In t his part , t he au thor expounds his ow 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language on t he basis of the
t heoretic frame and met hodology designed in t he int roduction par t .
This part can be divided in to t hree level . Firstly , linguistic culture
and its componen t system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ystem and the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mut ual relationship among t hem : With linguistic culture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as a starting poin t, the author divides linguistic
culture in to t hree types or sub - systems , i . e .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dialectal culture and bilingual culture,          expounds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 of each sub - system . The aut hor believes that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referring to that of a ethnic group proper ,
possesses feat ures as conservativeness and stability ;           bilingual
culture, referring to t he multicult ural pat tern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using two or more than two languages , contains t he feat ures of
dualit y and compatibilit y , dialectal culture, referring to a linguistic
system, wit h feat ures of a sub - culture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dialects in t he course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 t of t he native
culture of each language, carries t he features of locality and
variability .   Secondly ,   the   source   and   course    ( origin   and
development ) of t he linguistic culture of t he Daur people: supported
by plen ty of findings and data concerned ,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Qidan linguistic culture and t hat of
t he Daurs’. The aut hor elaborates t he main features of t he Daur
linguistic cult ure from the macro poin t of view, believes t hat the
native linguistic cult ure is t he main source of Daur linguistic cult ure,
it has run t hrough the w hole proces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 he Daur people . From the middle of t he Qing Dynasty , appeared
t he Daur - Man bilingual cult ure and since the later part of t he Qing
Dynast y the Daur - Han bilingualism appeared , and dialectal culture
emerged on the basis of t his .
     Part III ( chapter III , IV , V ) : Supported by t he basic t heory
of“ particular environment ” of culture and“ the homogeneity of
language and cult 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 hat the system of Daur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           3

linguistic culture reflects the productive mode of multi traditional
economy, social system of patrilineal family as its cen ter and the
system of idea characterized by concrete t hinking and polyt heist
belief . In this part , t he author uses historical data, vocabulary and
other collateral evidence to analyze t he basic features of t he Daur
native culture from the material, constitu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s respectively .
     Part IV . ( chapter VI , V II) : In t his part ,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 he bilingual cultu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con tacting , intercommunicating and in teracting between t he Daur
linguistic culture and that of ot her ethnic groups in each historical
stage w hen t he Daur society changed its formation , including the
Daur and Man and the D - M bilingualism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 in Qing Dynasty , the Daur - Han bilingual culture formed
since the later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Daur - Mongolian -
Han multilingual cult ure during t he Republic stage . The au thor
expounds t he met hodology and cultural character as a whole of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 identification and borrowing, convergenc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aur people in t he course of bilingual
development .
     Part V . ( chap ter VIII , IX ) : In this part , combining the
view points on t he dialectal division in linguistic field , t he au thor
divides the Daur language in to four dialects , i . e . Putt ha, Qiqihar ,
Hailar and Xingjiang , 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syn thetic
analysis of t he language variation and sub - cultural features of each
dialectal region , and its bilingual cult ure characterized by its
geographical features .
     Part VI ( chapter X ) : This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e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dissertation , t he au thor sums up the whole article in t hree levels .
Level I , 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t he developing rules of Daur
linguistic culture by using chaotic principles . Level II , the au thor
summarizes t 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aur linguistic cult ure as
( i) st ress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 ( ii ) having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bilingual
speakers,   ( iii )    having the advantage of compound bilingual
t hinking, etc . . Level III , summarizes the linguistic culture of Daur
as four developing tendencies: ( i )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tends to
be weakened ;         ( ii ) bilingual cult ure tends to b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 ( iii ) dialectal cult ure tends to be individualized , ( iv)
non -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tends to develop more rapidly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目      录


序 ………………………………………………………………… ( 1)
内容提要 ………………………………………………………… ( 1)


第一章   导言 …………………………………………………… ( 1)
 一、论题缘起与基本思路 …………………………………… ( 1)
 二、论题的学术研究价值 ………………………………… (11)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 (15)
 一、语言文化概说 ………………………………………… (15)
 二、当今世界与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 特定环境” …… (31)
 三、达斡尔族母语文化源流 ……………………………… (37)
 四、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及演化特征 ………………… (45)


第三章   母语文化 : 传统经济结构的重建 ………………… (51)
 一、早期物质文化的“ 特定环境” 及其相关史料记载 … (51)
 二、渔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64)
 三、猎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75)
 四、牧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95)
 五、农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 110)


第四章   母语文化 : 父系家族社会关系的再现 …………… ( 123)
 一、哈拉、莫昆名称与自然环境 ………………………… ( 12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二、哈拉、莫昆 : 氏族内部规约 ………………………… ( 128)
    三、哈拉、莫昆制度的社会作用 ………………………… ( 135)
    四、哈拉、莫昆与传统居住方式 ………………………… ( 138)
    五、哈拉、莫昆与亲属称谓制度 ………………………… ( 141)


第五章     母语文化 : 语言思维及价值观念模式的浇铸 …… ( 157)
    一、母语结构与母语思维基础 …………………………… ( 159)
    二、母语思维延伸的起始点 ……………………………… ( 168)
    三、多神信仰及其相关的价值观念 ……………………… ( 183)


第六章     双语文化 : 达—满族际语言关系的历时演化 …… ( 192)
    一、清初达斡尔族社会转型及达—满族际关系 ………… ( 192)
    二、达斡尔语言中的满语成分 …………………………… ( 195)
    三、清代达—满双语文化发展历程 ……………………… ( 201)
    四、清代“ 达呼尔文” 的形成与发展 …………………… ( 209)
    五、清代达斡尔族的书面文学语言 ……………………… ( 217)


第七章     双语文化 : 达—汉—蒙族际语言关系的
        历时演化 …………………………………………… ( 231)
    一、清代达斡尔语与满—汉语言关系 …………………… ( 231)
    二、清末达—汉族际语言关系 …………………………… ( 236)
    三、“达呼尔文” 文学语言中的汉文化 ………………… ( 245)
    四、民国时期达斡尔族社会转型与达—汉—蒙族际
      语言关系 ……………………………………………… ( 253)


第八章     方言文化 : 环境变迁与语言变异 ………………… ( 265)
    一、达斡尔语方言成因 …………………………………… ( 266)
    二、达斡尔语方言及其分布格局 ………………………… ( 27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目录   3

 三、达斡尔语方言变异 …………………………………… ( 276)


第九章    方言文化 : 区域性族际关系的共时考察 ………… ( 303)
 一、各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的田野调查 ………………… ( 303)
 二、达斡尔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 ………………………… ( 327)


第十章    语言文化 : 历史与现实 …………………………… ( 334)
 一、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浑沌演变历程 ………………… ( 334)
 二、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史启示录 ………………………… ( 340)
 三、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展望 ………………………… ( 352)


附录 …………………………………………………………… ( 354)
 附录一    达斡尔语与东北渔猎民族渔业词汇简明
        对照表 …………………………………………… ( 354)
 附录二    达斡尔语与东北渔猎民族狩猎业词汇简明
        对照表 …………………………………………… ( 365)

参考文献 ……………………………………………………… ( 373)


后记 …………………………………………………………… ( 38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              言


                 一、论题缘起与基本思路

    1.     语言学— —应以人为本的科学
               —
    人类创造了语言 , 也创造了文化。同时 , 语言与文化也创造
了人 , 或者说正是语言与文化划定了人类与一般动物之间不可逾
越的界限。从认知语言学的 角度来 看 , “ 人是一 个有生命 的生 物
形式。这一有 生 命 的物 种 又在 一 定 的 社会 文 化 环 境 中生 存、 发
展。人类的发展既受环境的影响 , 同时又有限地改变其生存的环
境。从进化的角度看 , 人类适应环境是主要的 , 和环境抗衡则是
次要的。无论是适应环境还是和环境抗衡 , 人们结成群体 , 合成
社会。在各种群体社会中 , 人们沟通、交流。这些沟通和交流大
部分借助语言来进行。因此 , 语言必定反映人们生存的特定地域
环境、时代气息等各种社会、文化的特征。人类语言无不打上社
会文化的烙印。最为 明显 的是 语言的 概念 信息 系统。 文化 特征 ,
或者说语言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在语词中 , 它和概念信息系统有
直接关系。 ① 因此 , 语言是一种 社会文 化现 象 , 学 习一种 语言 ,
    ”
或者研究一种语言 , 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和研究一种文化。从这个
意义上说 , 语言学归根结底应是人学 , 因此 , 语言学的研究应强


   ①     程琪 龙 : 《认 知语言 学概 论— — 语言 的 神经 认 知 基 础》, 第 33 页 , 外 语教 学
                            —
与研究 出版 社 , 2001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①
化与突出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及主导思想。
     通过语言研究社会与文 化 , 在 中外学 术界 都有 悠 久的 传统。
这种研究思潮以往始终未形成一种学科的研究规模 , 个中原因很
多 , 但语言观念和 研 究 视角 上 没有 根 本的 突 破 则 是根 本 原 因 之
一。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 兴起 的中 国文 化 语言 学 这门 新 兴 学科 ,
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研究观念 , 为人们研究语言提供
了多维的视角和新的思 维框架。 文化 语言学 各流 派的 深入 研究 ,
一方面促进了中外学术界尤其是我国语言学界对语言本质的重新
认识 , 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目前 , 从文化的
视角来观察和研究语言 , 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重要方面。对此 , 大家都已经普遍形成共识。笔者作为达斡尔族
人 , 在从事语言学理论和少 数民 族语 言教学 与研 究工 作实 践中 ,
近年来较多关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
问题 , 并以达斡尔族作为个案进行 了部 分专题 研究 ② 。本 书将 在
前贤和笔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 试图构
建一个语言文化的类型分析模式 , 并以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实证
研究为基础 , 将语言文化纳入或还原至原来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分
析研究。力图 说 明 人类 各 种文 化 组 成 部分 中 , 语 言文 化 的 特 殊
性、自成体系性、类型上的多样性 , 以及语言文化各类型所表现
出对不同文化 之 间 接 触、 交 流、 互 动、选 择 与 调 适、 认 同 与 借



    ①   姚 亚平在 《文 化的撞 击— — 语言 交往》 ( 吉 林教 育出 版 社 , 1990 年 ) 中 也说
                       —
道 : “ 人与 语言 , 关系 非同小 可。 语言的 研究 为人 的 研究 提 供了 一 个最 佳 视点 和 具体
途径。许 多人 文学科 都不 能不 顾 及 语 言 , 它常 常 体 现 了 一个 人 文 科 学工 作 者 的 敏 锐
眼光与学 术选 择 ; 人 的研 究又 为 语 言 研究 提 供 了 一个 价 值 指 向与 学 术 背 景 , 这 是 一
个语言 工作者 应有 的博大 胸 襟 与 学术 视 野 ; 同 时 , 语 言 研究 与 人 的 研究 两 者 又 都 为
对方各 自的 研究带 来更大 的 效应 , 将语 言 研 究 置入 人 的 研 究之 中 也 必 将为 语 言 研 究
开拓出 深广 的途径 。 见该 书自序 第 2 页 。
            ”
    ②   丁 石庆 : 《达 斡尔 语言与 社会 文化》, 中 央民 族大学 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3

鉴、融合与整合等方面的整体特征 , 以及对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
表征、演变轨迹等方 面的 反映。论 述中 既有微 观调 查 研究 数据 ,
同时也有宏观的理论视阈 , 力图对达斡尔族语言文化问题进行更
深入的理论概括和实证分析 , 为语言文化的共性研究提供个案研
究成果。与笔者前期成果相比 , 本书更注重对语言文化现象的总
体认识、语言文化的整体架 构及 其理 论与应 用价 值的 深入 探讨 ,
或可以说是对笔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延伸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2 . 文化— —“特定环境适应说”
          —
   张公瑾先生在 《文化语言学发凡 中综合各家之说 , 阐述了
                  》
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 并将其 重新定 义为 : “文化 是各个民 族对 特
定环境的适应 能 力及 其 适应 成 果的 总 和。 ① 本 书采 用 了这 个 定
                          ”
义 , 之所以采用这个定义 , 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 首先 , 该定义体
现了人类行为的具体性 , 即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各民族的环境是
各不相同的 , 其中包括每一 种文 化生 成的特 殊过 程和 特有 成果 ,
因此 , 每一种文化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其次 , 该定义由文化
的具体性进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 承认多元文化各自的存在
价值。第三 , 该定义强调了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 即人与环境之间
不仅是挑战和应战的关系 , 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相互协调、协同发
展的关系 , 体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存。第四 , 该定义突出了文
化的能动性 , 即文化包括人的适应能力在内。成果是静止的 , 能
力才是活动的。 能 力是 无 穷的 创 造 过 程 , 它 不 断 地创 造 文 化 成
果 , 可以不断地散发出创造的能量。第五 , 该定义具有高度的概
括性。科学的本质就是对自己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准确叙
述。定性是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根本认识 , 科学的发展以对自己研
究对象认识的 深 化 为标 志 , 定 量 是 对 自己 研 究 对 象 的范 围、 深
度、部件和结构的分析。定义最根本的是对对象的定性表达。这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23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个定义的上述特点比现象的罗列提炼得更高 , 揭示概念的内涵更
本质 , 也更具体。我们把文化看成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
的适应能力及其成果的积累 , 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和中
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普遍价值。由于该定义注重环境的因素 , 以
及人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 , 可将其归纳为“ 特定环境适应说”。
我们将据此文化定义来理解、观察、认识和研究文化 , 并以此为
理论依据来建构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整体系统和类型模式。
     3 . “ 同构” — —语言与文化结构自相似性
                —
      皮特 科德指出 : “ 凡是社团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 则这些差
        ・
异必然会在语 言 系统 的 差异 上 表现 出 来。 ① 这 句话 实 际上 概 括
                          ”
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在结 构上的同 构关系 , “因 为最能表 现文化 特
征的首先就是语言 , 语言 ( 方言 ) 的认同有时几乎就是文化的认
同。 ② 语言从本质上说 是一 种 自 成 体 系的 特 殊 文 化 , 它 是 人 类
 ”
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文化又与文化整体具
有同构的“ 层次自相似性” 即语言文化是文化整体的一个碎片 ,
             ,
是文化的全息胚。从这个角度来讲 , 语言文化具有对初始文化的
“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其发展演变都具有与文化演变类似的浑沌
          ,
运行轨迹。 在现实 世界中 , 有 许多事物 的部分 常常呈现 出与 整
     “
体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 这就是部分与整体的自相似性。因此 , 部
分中包含着整体的若干信息 , 了解了部分就可以知道整体的若干
情况。 ③ 将语言 这种 现 象视 为 文 化系 统 中的 一 个组 成 部 分— —
   ”                                     —
“语言文化” 使我们获得了一种语言与文化同构的系统论的研究
      ,
视角 , 我们可从整体的角度视察语言文化体系本身与所蕴含文化


     ①   S. P . C orde r : 《应 用 语 言学 导 论》 ( 中 译 本 ) ,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 1983
年。
     ②   周 振鹤 : 《中 国历 史文化 区域 研究》, 序 论 , 第 5 页 , 复旦 大学 出版社 , 1997
年。
     ③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92 —93 页 , 云 南大学 出版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5

的结构特征、功 能、发 展 演变 轨 迹 以及 与 其 他 文 化子 系 统 的 关
系。正如著名的萨丕尔— —沃尔 夫假 说的 始作 俑者 萨 丕尔 所说 :
           —
“种族和文化的分界 线确有 点和 语言的 分界 线相 应的趋 势。语 言
的内容 , 不用说 , 是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
少少忠实地反映 出 它 所 服务 的 文 化。 ① 因 此 , 我 们“ 在 研 究 语
                       ”
言与文化的关系时 , 我们把语言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通
过语言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 , 这就是部分包含着整
体的信息所致 , 这就 是 语 言 与文 化 的 自 相 似性。 ② 正 是 由 于 语
                                ”
言的自成体系性以及与文化的同构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研
究文化的结构 ,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将语言称为语言文化的。
   4 . 语言思维模式探究— —文化语言学的终极目标
                —
   语言是观察思维的窗口 , 语言之间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的差
异。正如德国著名的语言学 家洪堡 特所述 : “每 一种语言 里都 包
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因此研究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学的意义 ,
          ”
而且具有哲学 的、 心 理 学 的、 认 识 论 的、信 息 论 的 意 义。 近 年
来 , 许多学者重提语言是世界观、语言中间世界等论题 , 重新审
视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中所提出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问题的
     —
理论价值及启示 , 并在许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 : 一个人从出生那
一天起就开始堕入一张现成的语言大网 , 他只能被动地接受 , 学
会一种语言。所谓“ 学会 一种 语言” 实质 上就 是学 会一 种观 察
                   ,
世界的角度和认识现实的方法。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说明 : 共同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虽然面对的客观现实相同 , 大脑的生理构造
也相同 , 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 , 但是它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却
各不相同 , 一个语 言 社 团的 的 思维 方 式就 体 现 在 它所 说 的 语 言
中。因此 , 应强调研究每一 种语言 在结 构与思 维模 式 上的 特点。


  ①   萨 丕尔 : 《语 言论》 ( 中译本 ) , 商务 印书馆 , 1964 年。
  ②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93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6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 人们就可以从中窥视语言集团的思维方
式的特点。假定人类只有一种语言 , 那么认识现实、认识世界的
途径也就只有一种 , 也就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人类的认识
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极端主观和片面性的泥潭。语言一多 , 就可以
防止这种危险。 因 为语 言 多 , 就 等 于认 识 现 实 的 途径 和 方 法 也
多 , 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
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通过 自己 的母语 去认 识现 实世 界的 ,
思维方式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痕迹 , 因此 , 在肯定自己的语言
和思维方式的同时 , 也应该尊重和学习其他语言集团的语言和思
维方式 , 把某一种语言或思维方式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无疑是
错误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 一切原始的文化要素和
方面像语言一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如同各层次的动物遗传
脑。最早的部分影响着相继产生的部分 , 影响它们之间的力。不
同的范畴反映着不同的 分类方式 , 反映着不 同的思维 方式。 一
                               “
个民 族 语 言 中 的 范 畴 , 最 能 反 映 出 该 民 族 所 看 见 的 事、 物 世
界。 ① 各个族 群 都用 命 名、分 类 方法 来 认识、 把 握 世界 , 这 一
 ”
点是普遍的 , 然而具体命名、分类却不同。这里的不同反映着不
同族群对世界事物的认 识、利 用的不 同程 度、不同 过 程和 目的。
换言之 , 不同的分类、范畴反映着人类的不同部分对自然界的不
同关系 , 他们改造自然的对象、过程、结果是不同的。这样原始
的区别奠定了不同族群认识、利用自然界的不同的趋向 , 渐渐形
成不同的逻辑势和逻辑格。
     在我国“ 文化热” 中兴起并方兴未艾的文化语言学将我国的
语言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 不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成
果 , 并展现出其广阔的前 景。正如史 有为先生 所说 : “文 化语 言
学中国潮的袭来 , 在当代中国着实是一次冲击 , 它激起了一阵阵


    ①   基 辛、于 嘉云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当代文 化人 类学》, 第 243 页 , 巨 流图书 公司 , 1981 年 。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7

不小的波澜 , 牵动了成千上万语言学圈内与圈外人的心。随着这
潮与波的规律化 , 文化语言学在中国也确定地成为了一种抹不去
的现实。任何一个人 , 不管他喜欢不喜欢 , 承认不承认 , 参与不
参与 , 这一学科看来都将存在下去 , 并按照学科自身应有的规律
发展下去。 ① 张公瑾 先 生也 对 文化 语 言学 的 发 展前 景 满怀 信 心
    ”
地说 : “文化 语言学在 探索和 创新的道 路上将 继续完善 属于自 己
学科的理论与 方法 , 21 世 纪的 语 言学 将走 出 被冷 落 的角 落 , 伴
随着世界性的文化运动而成为一种显学。 ②
                 ”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语言的文化价值以及文
化功能的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该学科立足于拥有多种类型的
语言材料 , 采用独特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 , 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
科学的范畴化和体系化 , 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规
律 , 试图揭示语言的文化本质 , 重构一种文化的原貌与发展演变
轨迹 , 并在广泛地占有表现各种思维类型的语料 , 从中分析各种
内涵及其优劣的基础之上 , 归纳各种类型的语言中所反映的不同
的文化思维模式与逻辑类型 , 最终建立一种博采众长 , 尽显人类
多样语言文化优势及其思维模式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思维科
学体系 , 从而造福于人类。因此 , 文化语言学具有独特的的学科
视角与方法论基础 , 该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此外 , 该学科提出的许多课题与当代人
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情景息息相关 , 并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和建构需要方法论上的支撑 , 这是多
年来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者们都在探索和孜孜追求的一个目标 , 而


   ①   邵 敬勉主 编、 史有为 审定 : 《文化语 言学中 国潮》, 序言 , 第 1 页 , 语 文出版
社 , 1995 年。
   ②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17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8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且不同的流派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论体系。其中张公瑾先生
的努力是颇有建树和富有成效的。张先生试图引入非线性科学中
浑沌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语言文化问题 , 并也在此方面形成了
一些很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他认为 , 语言学史上出现的不
同流派是对前一种流派的全面否定 , 同时是转换了另一种思维框
架后产生的语言革命 , 但其中也有一些致命的弊端 , 那就是在否
定过去的理论的同时把其中的合理成分也一同否定掉了。他大声
疾呼语言学的发 展需 要“突 破现 状的思 维” 也就 是说 , 今后 语
                        ,
言学的发展如果在同一思维框架内将难以有新的根本的突破。为
此他提出了在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引入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方法 , 将
浑沌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语言学的适应改造 , 认为只有
独特学科性质的 方 法论 基 础才 能 将 文化 语 言学 这 门学 科 建 立 起
来 , 使文化语言学成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思维科学 ,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文化语言学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语言学科之一— —“ 普通文
                       —
化语言学” 将语 言 看作 是 一 种特 殊 的 文 化 现象 , 我 们 的观 念、
     。
思维框架、方法上都会有一定转换。他多次反复强调“ 使语言学
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科学” “ 语言学是人学 , 是思维科
                ,
学” “ 必须用整体论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才能获得新的方法论
  ,
的突破”。其目的就是 为了“ 要挖掘 语言 中的 思维类 型价 值造 福
人类 , 集 精 华 造 福 人 类。 ① 本 书 基 于 以 上 思 想 及 理 论 的 启 发 ,
                  ”
力图在达斡尔族语言文化个案的实证研究之上初步探讨语言结构
与思维模式等相关问题 , 这也是本书的重要任务之一。
    5 . 非线性思维科学— —语言文化研究的新维度
                —
    19 世 纪 末 , 庞 加 莱 超 前于 时 代 约 70 年发 现 了 浑 沌 这 种 现
象。为把握浑沌的实质 , 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探索偶然性与必然
性、随机性与确定性等问题 , 对敏感依赖性这一浑沌本质特征获


    ①   张 公瑾 : 文化 语言学 方法论 ( 博 士 生课 程 ) , 课 堂笔记 (2001 年 )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9

得了深刻认识。20 世纪 60—70 年代 , 浑 沌学创立 时期的 代表 人
物 , 如 洛 仑 兹 ( E . Lorenz ) 、 吕 埃 尔 ( D . Ruelle ) 、 福 特
( J . Ford) 、费 根 鲍 姆 ( M . Feigenbaum ) 等 , 都 力 图 从 哲 学 上 阐
明浑沌的奇异特性 , 以求解开开创新学科中遇到的种种谜团。研
究浑沌运动规律性的学科 , 称为浑沌学。它不仅是非线性科学系
统理论最热门的前沿课题之一 ,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在
哲学上也很引人入胜。所 谓浑沌 , 按 浑沌学家 们的说 法是 : “ 浑
沌是打扮成无序的有 序” “浑 沌是嵌在 无序中 的有序”
            、                。法默 的
看法更富哲学色彩 , 他说 : “这 里是一 枚有正反 面的 硬币。一 面
是有序 , 其中冒出随机 性来 , 仅 仅一 步之差 , 另一 面 则是 随机 ,
其中又 隐 含 着 有 序。 ① 浑 沌 研 究 深 化 了 人 们 对 于 秩 序 的 认 识 ,
              ”
明白了经典理论讲的是一种简单有序 , 浑沌则代表一种复杂的高
级的有序 , 即浑沌序 ② 。浑沌现象的发 现和非 线性 思维科 学的 创
立 , 为人类观察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非线性思维科学是关
于体系总体本质的一门 新科 学 , 它更 着眼 于总 体、过 程和 演化。
因此 , 透过这扇窗户 , 我们看到的将是与牛顿、爱因斯坦创建的
决定性的、简单与和谐的模式不同的一个演化的、开放的、复杂
的世界 , 这是一幅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图景。
    笔者认为 , 非线性思维科学对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启示 , 更
多地体现在认识论方面。或者说 , 引入浑沌学的理论来认识语言
文化系统 , 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文化的认识观上 , 在语言文化的研
究理念上要突破过去的思维框架。语言文化的研究完全可以接受
非线性思维科学的思想 , 而浑沌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可作为语言文
化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如果扩大其成果 , 文化语
言学可以率 先 引入 这 种新 的 思 维方 法 来指 导 其 研 究。其 理 由 如


   ①   格 莱克 : 《混 沌 : 开创性 科学》, 第 265 页 , 上 海译 文出版 社 , 1990 年。
   ②   苗 东升 : 《浑 沌学 的辩证 思想》, 载 《内 蒙古 大学学 报》, 1994 年第 4 期。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0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下 : 文化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语言学科 , 它以异质语言文
化之间的差异为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 其中造成差异的因果关系
的多元性等问题显然仅仅使用线性分析方法是不够的 , 迫切需要
研究观念上的突破和呼唤新的的研究理念 , 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
建构。文化语言学一开始就承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每种语言
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 , 这是接受非线性思维必须具备的一个思想
基础 , 它也为引入非线性思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基础。语言学历来是时代思潮的先导 , 文化语言学引入这种科
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不但对本学科的研究及其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
用 , 也会对其他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范本 , 使这种
先进的思维科学及研究理念逐渐扩大其影响 , 成为一门显学。
                                    ①
      张公瑾先生作为 文 化 语 言学 “最 早 的 弄 潮 儿” , 也 是 最 早
将浑沌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到语言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他不仅倡导
语言学研究应引入非线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 而且身体力行 , 大
胆实践 , 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实证研究样板 , 为文化语言学的理论
及其方法论建设作出了 贡献。本 书也 试图在 此方 面做 一些 努力 ,
对语言文化研究中遇到的某些非线性问题也尝试运用浑沌学的理
论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释。
      此外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 该学科在研究观
念和独特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上给我们语言学工作者提供了
许多可贵的启 示 , 有些 成 果甚 至 使 我 们感 到 耳 目 一 新。笔 者 认
为 , 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走向多元化 , 这是一个幸事 , 也是语言
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从学科的角度上来看 , 文化语言学在认
识论方面有许多与认知语言学结缘和交叉的地方 , 无怪乎一些仁
人志士早已经预言到这两个学科的广阔发展前景 , 认为“ 中国的


     ①   邵敬 勉主 编、史 有为 审定 : 《文 化 语言 学 中 国潮》 序言 , 语文 出 版 社 , 1995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11

文化语言学也许将与西方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遥相呼应 , 成为
语言学史上昭 示 新时 代 曙光 的 一股 激 流。 ① 尽 可能 地 综合 利 用
                          ”
包括认知语言学在内的语言学科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所提供的人
类语言文化认知方面的 研究 成果“ 为我所 用” 也是 本书 的一 项
                        ,
重要任务。


              二、论题的学术研究价值

  1 . 达斡尔族— —中国境内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
           —
   本书选择达斡尔族作为个案研究样本 , 除了因为作者本人长
期从事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研究 , 并已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等
原因外 , 还因为达斡尔族作 为我 国北 方的一 个古 老的 少数 民族 ,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一、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只有 13 万左右 ,
且居住上呈大散居 , 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 但仍然顽强地保持着传
统文化 , 甚至在某些散居区的人口较少的达斡尔族也还完整地保
留着传统文化特点 ; 二、作 为具有 一定 的全民 性质 的 双语 族群 ,
达斡尔族兼用多种语言的现象由来已久 , 并具有十分显著的个性
特征 ; 三、达斡尔族的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始终居我国各民族教育
之先进行列 , 这与达 斡尔 族兼 用多种 语言 的历 史密 切相 关 ; 四、
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中 , 达斡尔族是具有双语思维优势和复合
型文化品格 , 并具备较高的文化整合能力的少数民族之一。上述
几个特点的形成与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观、语言观、达斡尔族人
口整体素质、达斡尔族在与我国各民族文化接触、交流 , 以及互
动关系史中的文化态度 , 以及在文化涵化历程中的文化调适与重
组能力等诸方面有关。根据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同构关系 , 具体详
尽地解剖和研究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及其演化史 , 可揭示达斡尔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17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这个民族特殊的文化发展轨迹 , 展示达斡尔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中
的调适与重构的手段及方法。另一方面 , 对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
环境中如何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 以及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研究 , 也具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2 .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学术研究价值
     达斡尔族语 言 文化 研 究的 特 殊 价值 主 要 表 现 在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其一 , 达斡尔族作为一个北方人口较少且居住较为分散的民
族 , 至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还保持着母语文化传
统。就是说 , 达斡尔语言文化自古至今 , 虽历经多种不同语言文
化的冲击和影响 , 但绵延不断 , 一直沿袭 , 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
的问题 , 如达斡尔人的语言文化观 , 尤其是母语文化观 , 以及吸
收异质文化的胸怀 , 建构、调控、整合、重构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等。其二 , 清代达斡尔族的文化深受满汉文化 , 尤其是满族文化
的影响 , 与其相应的是在达斡尔族中形成了普遍的达满双语文化
现象。而且这种双语文化现象在基本经历了整个清朝时代后 , 也
随着清王朝的衰亡而逐渐消失。即是说 , 达斡尔族的达满双语文
化现象在整个清朝阶段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演变、消亡的
全过程 , 这在双语文化现象的研究中也属特例。研究这种双语文
化现象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不同问题 , 对研究具有世界性的
普遍的双语文化现象具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其三 , 达斡尔族在
其文化形成的历程中 , 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 也接受了不同文
化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 , 满族文化的影响最深刻 , 渗透的领
域最广 , 相比之下 , 达斡尔 人对满 族文 化的认 同程 度 也似 最高 ,
这也是之所以能够在达斡尔族中形成普遍意义的达满双语文化现
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 也是达斡尔人为何在清代创造性地借用满文
字母“ 整合” 出“ 达呼 尔文” 并至 今对 此给 予极大 的认 同的 文
                 ,
化背景。而自清末以来达斡尔族虽受汉文化的猛烈冲击 , 并且在
某些地方也确实出现了达斡尔人转用汉语 , 完全认同汉文化的趋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13

向 , 但从总体上 , 汉文化对达斡尔族的影响远不及满族文化。其
中也有许多可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譬如 , 达斡尔语虽属阿尔
泰语系蒙古语族 , 但与蒙古语族的蒙古等语言的接触关系并不十
分密切 , 反倒是与满—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鄂伦春、满等民族
有较为久远的语言交往史。这种关系甚至还影响到了达斡尔语言
的语族归属 , 在达斡尔语言的最初定位时 , 就有某些学者认为达
斡尔语言应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其四 , 达斡尔族的语言思维模
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复合型特点。达斡尔族社会在其发展
历史进程中 , 多次遇到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 但在这些关键
时期 , 达斡尔人都十分合理地解决了一个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
一系列问题。其中许多问题直接涉及如何处理在新的环境下母语
与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 而达斡尔族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
程中的态度和具体做法 , 证实了达斡尔族具有对多元文化环境较
强的适应能力 , 以及整合不同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能力。这实际上
也是达斡尔人所具有的复合型语言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研究达
斡尔人的语言思维方式 , 以及如何形成的这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原
因 , 对我们研究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民族的语言保持和文化保持
以及发展策略 ,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除了对语言文化等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外 , 也试图勾勒达
斡尔族语言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此个案研究样本 , 对我国许多
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等问题的研究也将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 写作原则与主要方法
   本书的写作 广 泛汲 取 语言 学 历 史上 各 种 流 派 理论 与 方 法 之
长 ,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 对达斡尔语言文化中有
关母语文化和方言文化的语料分析主要采取描写语言学、对比语
言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方法 ,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前人及
本人的前期成果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田野 调查 材料。
           并大量地 使用 本人 的一些 新的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具体分析过程大致如下 : 首先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达斡尔语
料进行充分的梳理 ,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语言的对比分析 , 并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达斡尔语言的文化内涵 , 以突出达斡
尔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类型等特征。而对双语文化的分析研究
一部分是基于前人文献史料的考证成果之上 , 一部分则是建立在
作者多年田野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文化分析基础之上。此外 , 本书
也力图尝试运用非线性的思维分析方法来观察、理解、分析和解
释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现象。
     4 . 其他须说明的问题
     由于达斡尔族无传统的文字 , 可资参考和利用的语言文献材
料较少 , 尤其 缺 乏 清代 达 斡尔 族 满 语 文的 使 用 情 况 等资 料 , 因
此 , 对这部分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基于一些零星文献资料及部分研
究成果。本书的语言材料使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的布
特哈方言作为标准方言和主要分析依据。其中语言部分的主要参
考资料有恩和巴图先生根据布特哈方言材料编著的 《达斡尔语词
汇材料 、
   》 《达汉小词典 、
           》 《达斡尔语话语材料 等 , 同时部分参
                      》
考了胡和先生根据齐齐哈尔方言材料编著的 《达斡尔语汉语对照
词汇 等 , 为了尊重上述文献作者的意见 , 在标音上除了作个别
  》
的技术处理外 , 基本按照所提供的文献的标音方法 , 其他材料则
主要依据笔者的田野调查数据。另外 , 标音上采用了罗安源先生
编制并提供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国际音标字母系统 , 在此一
并表示真挚的谢意。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 言文化 : 初始 与演化


                     一、语言文化概说

     1 . 语言文化及其子系统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 方兴未艾的文化语言学的贡献
之一是促进了人们在“ 文化热” 中对我国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反思
以及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再认识。或者说 , 文化语言学这门新
兴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研究观念 , 为人们研究语
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 从而使人们对语言的文化性质及
其研究价值普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 , 在认识论上本
无原则分歧的文化语言学各流派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也逐渐趋向
一致 ① 。尤其是在对语言的文化本质 的认 识方面 , 尽管各 流派 在
表述上不尽相同 , 但基本观 点和 基本 立场可 以说 是基 本一 致的。
如邢福义先生主张 : 文化包括语言 ,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
文化 ② 。张公瑾先生认为 : 语言 是一 种文 化现象 , 是文化 总体 组


     ①   关 于文化 语言 学的流 派有不 同的 划分方 法 , 综合各 家之 说 , 笔 者认为 大致 上
可分为 四派 : 以陈 建民为 代 表的 社 会 交 际 学派 , 以 游 汝 杰、 邢 福 义 等为 代 表 的 关 系
论派 , 以申 小龙为 代表的 本 体论 派 , 以 张 公 瑾 为代 表 的 浑 沌学 派 。 各派 的 主 要 观 点
及方法 可参 见邵敬 勉主 编、 史有 为 审定 : 《文 化语 言 学中 国 潮》, 语 文 出 版 社 , 1995
年。
     ②   邢 福义主 编 : 《文 化语言 学》 ( 增订 本 ) , 第一 版序 , 第 1 页 , 湖 北教 育 出版
社 , 2000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6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成部分 , 是自成体系 的 特 殊 文化 ① 。 本 体 论派 也 有 相 似 的言 论 :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在 这个 意义上 , 它是 文化 大系 统
内一个子系统 , 然而这个子系统又有其特殊性 , 即它在结构上清
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 , 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
系统 , 一句话 , 它是该文化系统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对整体的文
化系统产生决 定 性 的影 响。它 包 容 文 化的 一 切 , 涵盖 文 化 的 一
切。 ② 而史 有 为 先 生 则 将 语 言 这 种 特 殊 的 文 化 现 象 直 接 称 作
 ”
— —语言文化 : “ 我们可以 将语言 视作一种 特殊 的文化 , 是与 人
 —
类创造自身一起创造出来的文化 , 是从动物本能演变为创造活动
时刻的首批文化。这种 特殊文 化可 以称作 ‘元文 化’。元 文化 有
数种 , 而 语 言 则 是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种 , 可 以 称 之 为‘ 语 言 文
  。③
化’ ” 史有为先生之所以这样来定 义语 言 , 一方 面试图 揭示 语
言的文化本质 , 另一方面也想把语言这种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现
象加以区分。他指出 : “ 语言是 一种特 殊的文化 现象 , 因 此将 它
称作‘ 语言文化’ 以与一 般文 化相区 别。在 语言 文化 中 , 又 可
         ,
以有显性与隐性之别 , 显性文化是词汇和语言运用 , 隐性文化是
语音和语法。 ④ 他还认为 : “ 语言就选 择论而 非决 定论的 意义 上
     ”
说 , 在一定时期与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有某种解释力 , 因而也
是一种元文化。元文化是人类最初脱离野兽状态时首批创造的文
化。至少有四种是具有元文化性质的 , 即 : 语言、音乐、对人体
和两性关系的观念、对天人关系的观念。它们是与人共生的 , 是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48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②   申 小龙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第 169— 170 页 , 吉林教 育出版 社 , 1990 年 。
     ③   史有 为 :   《异 文 化 的 使 者— —外 来 词》, 第 14 页 , 吉 林 教 育 出 版 社 , 1991
                               —
年。
     ④   宋 元培、 端木 黎明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辞 典》, 第 75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17

与人类创造自身一 起 创 造 的 文化。 ① 此外 , 陈 保 亚先 生 也 有 类
                    ”
似的提法 , 并将其冠以书名 , 著成 《语言文化论 一书探讨了相
                          》
关问题 ② 。将语言看作文化现象 , 并将 其作为 文化 的一个 重要 组
成部分来看待 , 与将语 言称作“ 语言 文化” 以区 别于 其他 文化 ,
本无本质上的不同 , 但“ 语言文化” 这个术语更加突出了语言与
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独立性 , 表征了
与其他文化现象的本质差异 , 同时也便于从研究角度对语言这种
文化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再划分。因此 , 笔者认为“ 语言文化” 的
提法更贴近文化语言学学科研究规范或习惯 , 也符合“ 特定环境
适应说” 的文化定义 , 既然我们认为“ 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
境的适应能力适应成果 的总 和” 那么 , 语 言文 化则 应是 各个 民
                ,
族对特定环境适应的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之一。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化 , 语言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大的
网络系统。因此 , 语言文化内部还应有相应的子系统。史有为先
生将语言文化分为固 有语 言文 化与外 来语 言文化 两个 组成 部分 ,
二者是相对的概念。所谓固有语言文化 , 指本族语中固有的而非
外来的成分 , 包括语言的形成和内容 , 以及语言的运用方式 ; 外
来语言文化指 某 语言 中 汇入 或 吸收 的 别 种语 言 的成 分 ③ 。 对此 ,
笔者认为 , 这种固有的语言文化成分 , 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语言中
附着的具有本民 族 特色 的 知识 和 经 验等 这 个民 族 群体 的 传 统 文
化 , 是一个民族的文 化的 核心 成分 , 其 具有十 分显 著 的稳 定性、
沿袭性、保守性、排他性等特 征 , 那 么笔者 认为 可以使 用母 语 ④


   ①   宋 元培、 端木 黎明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辞 典》, 第 26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②   陈 保亚 : 《语 言文 化论》,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3 年 。
   ③   宋 元培、 端木 黎明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辞 典》, 第 75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④   这 里的“ 母语” 一词 的含义 限定 为“本 民族 语”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8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文化这样一个术语来表 述之。 而另一 部分 , 外 来语 言 文化 部分 ,
可以将其内涵再稍加扩展用双语文化这样一个术语来表述之。因
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真空世界中发展 , 其形
成及演化历程中必定要与其他语言相互接触 , 并接受其他语言的
影响 , 而从其他语言中接受本民族语言中所没有的语言成分 , 是
十分普遍的语言发展规 律 , 而吸 收进 来的所 谓的 外来 语言 成分 ,
实际上是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乃至融合的
结果 , 而这些成分 , 就其来源上来讲是来自另一种语言文化 , 而
在表现形式上却又有本土化过程 , 使得这些语言成分兼有了两种
或多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因此 , 这些语言文化成分兼有两种语言
文化的性质特点。这个术语也较适合于多语国家中的少数民族使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现象 , 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文字历史
的少数民族来说 , 他们的语言文化从传承的角度上说 , 不仅主要
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 , 同时也可能兼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文字形
式 , 因此 , 在其语言文化结构中双语文化或多语文化的形式可能
是更为普遍的语言文化形式。对一个国家内的那些非主体民族来
说 , 他们不仅可能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汇入
或吸收其他语言成分 , 同时也有可能直接使用这些非本民族语言
来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此外 , 笔者认为对一些具有方言差异的
民族的语言文化系统来说 , 除了母语文化、双语文化这两个较为
普遍的子系统外 , 还应有另外一个子系统— —方言文化。其理由
                     —
如下 : 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各个内部群体成员的语言之
间具有一定的方言特色 , 这种反映在同属一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方
言差异的形成 , 是同属一个民族的不同群体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过
程中长期积淀的适应成果之一。而这种适应成果也可看作是传统
的母语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内部变异以及与邻近或周边的其他语言
文化之间相互接触、交流、影响乃至融合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在
研究一种语言文化尤其是具有一定方言差异的语言文化时必须要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19

考虑的因素。因此 , 在某些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还应有方言文
化这一亚型。
   根据以上观点 , 并根据语言文化及其演化的特点 , 可将语言
文化视为一个大的系统 , 而将内部子系统分为母语文化、方言文
化与双语文化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如果按照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的
概念可将它们概括如下 : 母语文化是各个民族对所处的特定的传
统文化环境的语言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双语文化则是
各个民族对多种语言文化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的语言适应能力及其
适应成果的总和。而方言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
的语言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如果有必要 , 可对各子系
统根据其结构特征再进行划分 , 如母语文化可再划分为 : 语音文
化、词汇文化、语义文化、语法文化、语用文化等。
   综上所述 , 对语言文化及其各子系统进行一下小结 : 所谓母
语文化即指一个民族的固有的语言成分上附着的一个民族的传统
文化信息系统。其中浓缩和积淀了一个民族文化对世界观察、理
解及其认识的全部知识和经验 , 体现了该民族的特殊的思维模式
及其思维成果。母语文化系 统及 其发 展演变 受多 种因 素的 影响 ,
这里面包括一个民族的 传统 文化 机制 ( 文 明类 型 ) , 价值 系统 以
及认知方式等 , 它们对母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而其中世
代相承的认知方式更具有决定的作用。母语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
性、稳定性等特点。双语文化指在兼用本民族语和另外一种或几
种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形式。在双语
文化中具有母语文化和另一种语言文化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文化的互动关系与作用 , 其中 , 母语文化占有很大成分 , 并随时
与另一种语言文化相互发生各种复杂的关系 , 其所占比例因人因
时因地而异 , 也因双语人的各种心理变化流程而异。它从学习的
角度上来说 , 是 移 入其 他 语言 文 化 的 一个 基 础 , 从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母语文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和至关重要的。总之 , 双语文化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动态现象 , 其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等特点。方
言文化指的是各种语言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过
程中 , 基于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化子
系统 , 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 , 它除了具有传
统文化特色外 , 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变异性等特点。
     上述三个系统则构成了语言文化这个整体。
     2 . 语言文化各子系统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 ) 母语文化
     人类历史和文 化 的 发展 有 共 同 的 演变 规 律 , 无论 是 哪 个 民
族 , 无论分布在哪个区 域 , 人类 的本 质属性 是 相同 的 , 即 是说 ,
人类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地域 , 但作为一种生物的、社会的和文化
的存在物 , 其追求的目标是大体相同的 , 并且各个不同的文化群
体都在沿着 这 些共 同 的目 标 在 发展 和 前进。 正 是 这一 共 同 的 特
点 , 才使得人类文化在类似的生活条件下必然产生类似的文化成
分。这是人类文化之所以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基础所在。由于
不同的民族或文化群体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的 , 他们的文化是
在这种彼此有别或迥异的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 使得每个
民族的文化 又 具有 一 定的 个 性。每 个 民族 的 传 统 文化 都 历 经 沧
桑 , 源远流 长 , 积 淀 在 人们 心 理 素 质 之中 , 成 为 一种 潜 在 的 力
量 , 时刻在规范和支 配着 人们 的思想 行为 , 并 随着 生 命的 延续 ,
代代相承 , 构成了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历程。传统文化有着自
身强大的内聚力 , 具有一种天然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 虽然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自身的文化演进进程 , 但也正因为它的存
在才有效地保存了这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因子 , 这
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的价值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由
此彰显 , 而这同时又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即
使在一个民族内部 , 也由于居住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与
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内涵、途径、形式等不同而出现差异。由于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1

上述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使文化之间的撞击和冲突成为
必然 , 而每个民族的语言正是依仗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得
以传承发展。从本质上说 , 母语文化结构与传统文化结构之间具
有一种同构性。每种语言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中 , 具有一
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 加之语言的自成体系性等特性 , 使得语言
虽然经过岁月的磨合 ,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 , 一般来说 , 基本结
构特征不会有根本的变 化。 语言是 自我界 定的 , 因 此 , 语言 是
             “
完整无缺的。 ① 语 言是 “能 ‘ 转换’ 的过 程 , 即 自身 能 产 生 新
      ”
的方面 ( 新 的句 子 ) 以对 新 的 经验 作 出反 应。 它 又是 自 我 调 节
的。它之所以具有这些能力 , 正是因为它不允许个别地、单方面
                                                                 ②
地求助于自身之外的 ‘ 现实’ 最 后 , 它 组 成 自 己 的现 实。 文
               。                     ”
化也同样具有语言所固有的转换与自我调节功能。世界上每一种
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 , 都有各自生长的沃土与环境 , 以及
各自适宜的活动与发展空间。而每种文化作为一种巨型语言 , 不
管在这个系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 在任何时刻这个系统在总体结
构上是完整的。一个民族的母语系统在吸收了来自其他语言的成
分 , 一般不会改变该语言的结构系统。同理 , 一种文化吸收外来
文化成分也不会改变该文化的整体结构 , 因为文化作为一种巨型
语言具有语言的许多特性。
      (2 ) 双语文化
      这里我们必须首先要说到的是所谓“ 双语” 及其双语人的概
念。也就是给双语及其双语人进行文化定位。关于双语 , 我们认
为这是一种可以 熟 练操 用 两种 或 两 种以 上 语言 的 个体 或 集 团 现
象。双语人 就 是这 种 个体 或 这 种集 团 中 的 人 , 或 称“ 双 语 文 化
人”。因为在整个双语 文化现 象的 发生 和发展 演化 过程 中 , 都 是


     ① ②   特伦 斯 : 《霍 克 斯・结 构 主 义 符 号 学》, 第 17 页 ,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 1977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人参与的 , 都是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的结果 , 而人都是有意识地
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的。人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双
语现象对双语人来说 , 起到了一种开阔文化视野和磨炼容异心理
的作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基辛格 指出 : “文化 的歧义多 端是 一
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 , 出现了一个一
致的世界文化— —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 —就可能
       —                 —
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 , 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
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
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维持世界
秩序并保存文化多元化的问题是我们面临、但想象不出解决办法
的问题。 ① 因此可以说 , 双 语 文 化 现象 其 本 质 上 是一 种 人 的 一
   ”
种自觉现象 , 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 , 如
果要就这个问题作专题研究的话 , 那么我们所选取的材料应该是
比较典型的双语人 , 那么这里应该是双语人中属于最高层次的双
语人。双语人在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是
纽带作用。双语人是站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冲突最前沿的人。他
们往往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 , 比单语人更多的受到异质文化
的心灵冲击 , 也可以 更多 地感 受到不 同文 化之 间的 差异。 因此 ,
在整个过 程 中 , 双 语 人 经常 会 有 所 比 较 , 有 所 感 悟 , 并 有 所 反
思。他们在冲突中与另一种文化之间达到了沟通和理解 , 并逐渐
将这种沟通和理解扩大到自己的母语文化群体中 , 无形中在不同
文化之间起到了一种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
传播作用。双语文化人作为站在母语文化与另一种语言文化之间
的个体 , 又要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判断、评价、吸收外来文化的
历史使命。因此 , 双语人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评价与文化选择的
作用。三是文化整合作用。上述双语文化人的作用是指一般意义


     ①   基 辛格 : 《当 代文 化人类 学概 要》, 第 283 页 , 浙江 人民出 版社 , 1986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3

上的作用 , 实际上 , 不同背景下不同身份的个体双语文化人具有
不同的作用。双语文化人也可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 如按阶
层可分为统治阶层双语文化 , 即具有文化权势并主导文化时尚的
群体 , 如我国汉朝 胡 汉 文化 冲 突中 的 统治 阶 层 中 的鲜 卑 贵 族 阶
层 ; 文人出身的双语文化人 , 即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 , 这部分
人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反思和引导文化主流的群体 , 他们具有开阔
的文化视野 , 具有一定文化的选择及评判能力 , 并能够对外民族
的先进文化进行吸收、整合 或者 说兼 收并蓄 和博 采众 长的 群体。
如清代达斡尔族中出现过一批这样的人 , 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
体 , 在某种程度上对达斡尔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起到了十
分关键的作用。当然 , 还有一部分是普通人 , 也就是那些随波逐
流之双语文化群体。对双语文化人还可按其掌握语言文字情况进
行分类 , 如双语双文人、双语单文人、双语文盲人等 , 他们在双
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双语现象的发生是基于母语文化的传统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接触、交流等条件之上的一种文化现象 , 其本质是两种文化的
交流、吸收、融合、互补的最直接体现。从双语现象的历史演变
轨迹以及发展趋势来看 , 一方面表现出对不同文化之间互补互动
的依赖关系 , 同时又表现出其“ 和而不同 , 求同存异” 的特征。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 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 , 任何一个民族
要发展自己的文化 , 都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 并以此
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但单纯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 而拒
绝接受外来 文 化的 优 秀因 子 , 民族 文 化同 样 难 以 得到 较 好 的 发
展。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 而是在世界
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发生的 , 只有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 , 并在与外
来文化的冲突中批判地吸收和融合其精华 , 并加以消化吸收、改
造、适应、创新 , 才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人
类文化史表明 , 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 是十分普遍的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事情。就文化活动史的演进和发展趋势来看 ,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
交流所带来 的 各民 族 文化 的 振 兴 , 使 统一 的 世 界 文化 更 丰 富 多
彩 , 从而促使人们进行 更为广 泛、更 为频繁 的 文化 交流。 而且 ,
人类的心灵永远需要互相沟通和理解 , 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周期性饥饿也需要不断 地向外 界空 间拓展 才能 得到 满足。 此外 ,
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从多样性的异质文化中取得灵感和借鉴 , 这
是人类文化交流中所必需的永恒的内在冲力 , 而现代化为这种永
恒的内在冲力转化为对象化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
看来 , 融合外来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文化接触过程中 , 冲突──容忍──融合是异质文化接触
过程的几个必经阶段 , 这几个阶段主要表现于文化交流的两种方
式之中 , 一种是以和平的方式 , 即通过通商、联姻、求学、教育
等途径引进 外 来文 化 充实 本 土 文化。 通商 主 要 是 物质 文 化 的 交
流 : 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 , 同时也加速了不同文化撞击或冲突的加剧 , 使得各民族的文
化出现了在总体上的趋同。当然 , 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
流中 , 由于各族文化的丰富程度 , 经济水平的高低 , 人口数量的
众寡 , 历史发展水平的不尽平衡 , 因此 , 文化交流是一个高水平
的文化流入低水平的文化之中的过程 , 但文化的高低只是相对而
言的。文化 的 交流 不 是 单向 的、 线 性 的和 一 次 性 的 , 而 是 相 对
的、多元的、经常的 , 同时这种影响也不是一比一的货物似的等
量交换 , 而是有多有少、大小不一 , 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相互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 , 经济发达的一方给予经
济落后一方的文化以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 同时 , 经济落后一
方作为 族 群整 体 ( 即不 是 个 人 ) 具 有 文化 的 稳 定性 ( 或 超 稳 定
性 ) , 顽强地沿袭着自 己的基 础文 化轨 迹 , 并释 放出 一定 的文 化
凝聚力和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力 , 由此而出现了不同文化的撞击或
冲突现象。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通婚则主要是精神文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5

化潜移默化的相互渗透 , 而其他的和平方式则包含了不同民族文
化诸要素比较全面的相互感应。另一种是血与火的方式 , 即通过
战争或暴力实行武力征服、奴役、殖民统治和掠夺等方式来使某
个民族强迫接受外来文化并逐渐同化之。纵观世界各民族文化交
流史 , 上述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 但以第一种方式为主
流。
     在异质文化相互接触后 , 通常都要经过在冲突中理解 , 在理
解中沟通 , 在沟通中选择 , 在选择中调适 , 在调适中融合的一般
过程。首先是冲突 , “ 所谓文化 冲突 , 其实 质上是 不同性 质文 化
之间的矛盾性 的 外化。 ① 两 个 文化 的 异质 性 和 排他 性 以及 文 化
            ”
心理上的异构是造成文 化冲突的 根源。“文化 冲突不仅 意味着 不
同质文化的相互排斥 , 彼 此冲 突 , 而且 蕴含着 文化 整 合的 前景。
这是因为文化冲 突 通常 导 致冲 突 双 方的 原 有的 心 理结 构 受 到 冲
击 , 原有文明特征受到破坏 , 双方不期自然地从对方吸收于己有
用的文化质 , 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 逐渐整合
                         ②
为一种新的文化体 系。 文 化撞 击 和冲 突 的内 涵 是极 其 复 杂的 ,
          ”
既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 文化 , 也 包括 精神文 化等 方 面的 内容。
而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在文化成分上的吸收和排斥。就是说 , 面对
另外一种文化 , 每个民族都要作出选择 , 或接受 , 或抵制 , 或有
限地接纳其中的一些成分 , 或是全面地加以排斥。冲突可以促进
双方的相互理解 , 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沟通 , 但沟通并不等
于完全 认 同 , 并 在 此基 础 上“ 校彼 我 之 短 长” 而 有 所选 择。 选
择 , 是一个民族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首先要进行外向选择 , 即
以开放的文化心态 , 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 , 而不是不
分青红皂白地将外来文化统统地拒之门外。但对外来文化必须进


   ① ②   周积 明 : 《魏晋 南北 朝时期 的 胡 汉 文 化 冲 突》, 载 《中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1991 年 第 3 期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6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行改造加工或筛选 , 但凡对发展本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的便可兼
收并蓄 , 涵而纳之 , 反之则拒绝和排斥。力求在本民族文化积淀
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 使本民族文化不但立足于世界文化之
林且具有特殊价值。其次 , 还要进行内向选择 , 即在充分认识和
解剖本民族文化的基点上扬长避短 , 择优去劣。保存、传承哪些
成分 , 弘扬、强化哪些成分 , 摒弃、改革哪些成分 , 都是内向选
择的主要内容。外向选择和内向选择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 外
向选择促进或制约内向选择 , 而内向选择又反过来推动和决定外
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逐步调适自己文化心态的过程 , 由此
最终可能达到两种异质文化在各自保持其民族特征的前提下的贯
通与融合。
      双语现象的发展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是有消有长 , 这由多个因
素来决定 , 诸如政治、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等均为重要条件。人
口的多少、有无文字等也会对双语现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
用。而双语使用者的语言文字观以及文化价值观则对双语现象的
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在双语现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 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和互动则是一种永恒的内在冲力。
     “语言不是人的 本能 , 不 是天生 的 , 也 不 是遗 传的 , 而是 在
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完善的 , 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 所
以它具 有 文 化 最 基 本 的 特 性。 ①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性 就 是 习 得 性。
                     ”
如果从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的关系来说 ,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 就
是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即是文化习得的过程。母语的习得过程也就
是本民族文化的习得过程 , 而习得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则也是习得
另一文化的过程。 其中 意 义是 语言 文化 习得 过 程中 的关 键。 ②
        “                          ”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44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②   陈 申 : 《语言 文 化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第 14 页 , 北 京 语 言 文 化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1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7

语言和文化通过意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语言作为一种意义的潜
在表现体构成了一种特 别的 文化。换 言之 , 文 化并 不 是独 立的 ,
而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具有意义 , 那是因为它是在社会文化情
景中习 得 的 , 从 某 种 文 化 派 生 出 来 的 意 义 又 由 语 言 使 之 永 久
化 ① 。我们可以通过生 活 在 另一 种 文化 环 境中 了 解另 一 种 文化 ,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母语来了解另一种文化 , 也可以通过书本、互
联网和其他途 径 来了 解另 一种 文化。 根 据 Damen 的 解释 , 一 个
具备第二语 言 能力 的 人的 文 化 习得 过 程常 常 包 括 两 种 : 分 别 是
“文化适应” ( enculturation ) , 即学习最初 的一种文 化 , 和“文 化
移入” ( acculturation ) , 即学习另一种文 化。 文化适 应” 一般 发
                                  “
生在第一语言习得之 中 , “ 文化移入” 则发生 在第二语 言习得 过
    ②
程中 。比较一下第一语言习得 过程中 的“ 文化 适应” 和 第二 语
言习得过程中的“ 文化移入”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
              ,
前者是语言文化从零开始 , 从无到有 ; 后者是以已有的第一语言
文化为基础 , 从少到多。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 学习者的原有
母 语 会 对 掌 握 目 的 语 产 生 影 响, 于 是 出 现 “ 中 介 语 ”
(interlanguage) 现 象。而 在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文 化 移 入” 过 程
中 , 学习者由母语获得的第一文化是否会对习得另一种文化产生
影响呢 ? 王建勤在考察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习得现象以
后 , 认为第二语言学习 者常常 表现 为一种 “中介 文化 行为” 从
                                  ,
而假设有一种“中介 文化行 为系统” 存 在。 所谓‘中 介文化 行
                       “
为系统’ 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行为系统。或者
说 , 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带有 中介 文化特 征的 言语 行为 系统。
这种中介文化行为系统 , 既 区别 于学 习者的 母语 文化 行为 系统 ,
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行为系统。然而 , 它却带有两种文


   ① ②   陈申 : 《语言 文化教 学策略 研究》, 第 14 —15 页 , 北 京 语言 文 化 大 学出 版
社 , 2001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8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化的某些特征。 ① 西方 学者 也 曾 提 出“ 双 语” 会 不会 自 动 造 成
       ”
“双文化” 掌握了目的语是否等于接受了另一种文化的疑问。许
     ,
多语言教育家认为 , 第二语言的习得固然导向目的语的掌握 , 但
从文化的角度看 , 并不 是使学 习者 掌握“ 目的文 化” 而 是使 他
                              ,
们进入“第三位置” ( t he third place ) , 即 既不 同于 原有的 文化 ,
又有别于“ 目的文化” 的新 状况。“中 介文化 行为系统” 和“ 第
三位置” 都提出了两种文化互动 , 在外语教学上有特别意义 ② 。
         (3 ) 方言文化
         方言文化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方言中附着的地方文化特色 , 其
具有亚文化特征。在一个民族的不同方言群体的方言中母语文化
仍占有着核心地位 , 只是由于与其他方言群体在诸方面长期彼此
失去联系后 , 这个方言群体的母语使用中具有了有别于其他方言
群体的地方特色。如中国汉语南北方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属于亚
文化差异 , 它们并没有超出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的范畴 , 即使是
到了台湾、香港、澳门这样一些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阻隔 , 在很
多方面独立发展的中国的特殊地区的汉语方言也属于这样一种情
况。因此 , 方言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亚文化特色 , 而这种亚文化特
点是这个方言群体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的。实
际上是母语文化的一种地域变异形式 , 本质上还是一种母语文化
类型 , 是我们为了方便分析研究 , 并体现其特色而进行的一种分
类。当然 , 我们不能无视此 亚文化 与母 语文化 之间 的 实际 差异。
有的方言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具有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和比较显
著的。这里面还应该包括跨境民族之间的亚文化差异 , 如我国境
内的跨境民族有十几个 , 这些民族无论从语言的发生学上 , 还是


     ①    王 建勤 : 《跨 文化 研究的 新维 度》, 载 《世界 汉语教 学》, 1995 年第 3 期。
     ②    陈申 :   《语 言 文 化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第 15 页 , 北 京 语 言 文 化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1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9

从人种的源流来讲都具有同根同源的本质 , 但由于居住在不同的
国家 , 受所在 国 的 语言 文 化的 影 响 , 使 他 们 之 间 产生 了 许 多 差
异 , 但他们彼此由于在文化上的共同认同 , 以及许多文化习惯的
同一性 , 他们互相都认同为一个民族 , 一种母语文化 , 当他们互
相接触之后 , 可能会发现互相之间又有那么多的不同 , 但他们都
清楚地感受到这 种 差别 比 起与 其 他 民族 之 间的 差 异显 然 要 小 得
多 , 并且他们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容易深层地沟通 , 且易达成心灵
的默契。这就是母语文化的力量和特殊的作用。方言文化就对母
语文化具有一种“ 初值 的敏感 依赖 性” 即方 言文化 如何 发展 演
                     ,
化 , 其演变轨迹总是偏向于母语文化的总体部分或核心部分 , 从
方言文化发展到 后 来的 另 一种 语 言 文化 之 间也 符 合浑 沌 运 动 轨
迹 , 即在运动的过程中从有序到无序 , 从平衡到平衡破缺 , 从一
开始母语文化就对方言文化具有一种“ 奇异吸引子” 的作用。如
新疆达斡尔族中的达哈双语人在彼此交流中 , 在使用哈萨克语的
过程中 , 碰到有关亲属称谓、一些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时 , 一般
要力图使用本民族语言 , 对此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 这些成分在
哈萨克语中没有对应形式 ; 这些成分是新疆达斡尔人口语中经常
使用的形式 , 即使是那些不太懂本民族语言的人也会尽量地这样
做。
     对方言文化起作用的因素是地方文化 , 即亚文化。所谓的亚
文化是指 : “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 ,
都可以被称为亚文化 , ……一般来说 , 这些群体都各有其自己的
价值观 , 而这些价值观则散布在种种主导性文化信仰之间。它们
并不否定仅仅是忽视其某些方面 , 并以自己的特有形态补充主导
性文化。因此 , 亚文化是主导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通常
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亚文化是普遍存
在的 , 因此有人认为一个复 杂的 社会 即是各 种亚 文化 的集 合体。
更值得注意的是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有些亚文化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主导性文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0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化 , 而主导性文化中原有的一些公认性成分将被另一些发展起来
的亚文化所取代。 ① 亚 文化 具 有 地 域 性的 特 点 , 是一 个 主 导 文
        ”
化的亚型 , 对母语 文 化 所起 的 作用 是 使其 获 得 一 种地 域 性 的 特
征 , 以与其他母语文化的变体产生区别。当然这种区别最初是一
种非本质性的 , 如果这种区别逐渐扩大 , 会使其与母语文化的距
离越来越远 , 最后演化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系统。
      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结构一般说来是稳定的 , 而语言的
各种构件及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运行中又是不稳定的 , 从而又
造成整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 , 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在服务于
本民族社会生活和交际需要的范围内它是完美的 , 但每个民族的
语言和文化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 , 它们又是不完全的。这
些都说明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 , 它们的结构和演化都是一种浑沌
状态 ② 。
      用浑沌学的观点来认识语言文化及其发展进程 , 我们可以说
语言文化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每个民族
的语言是该民族在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也就是
与特定环境之间的无序适应逐渐变为有序适应。语言文化的演变
同样也是这样进行的 , 语言文化的演化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历程 , 其变化都遵守由无序向有序 , 再出现无序后达到进一步的
有序的事物进化的否定之否定的浑沌学演化规律。整个过程也是
语言文化系统出现平衡与平衡破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语言
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 母语文化的演化 , 方言文化是否逐渐
放大其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变异的部分而逐渐形成另一种语言的趋
势 , 以及逐渐缩小其与母语文化变异成分而逐渐与母语文化形成


     ①   覃 光广、 冯利 、陈扑 主 编 : 《文 化 学 辞典》, 第 306 页 , 中 央 民 族 学院 出 版
社 , 1988 年。
     ②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93 —94 页 , 云 南大学 出版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Weitere ähnliche Inhalte

Andere mochten auch

07 0300 usa history.indd
07 0300 usa history.indd07 0300 usa history.indd
07 0300 usa history.inddsugeladi
 
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
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
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sugeladi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ugeladi
 
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sugeladi
 
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
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
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sugeladi
 
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
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
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sugeladi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sugeladi
 

Andere mochten auch (8)

07 0300 usa history.indd
07 0300 usa history.indd07 0300 usa history.indd
07 0300 usa history.indd
 
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
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
美國公共圖書館施行讀者諮詢顧問服務之研究(1)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审美形式 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玉米价格关联度及动态走势的模型研究——基于日数据的实证分析
 
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
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
钱基博文史教育述论
 
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
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
从推广角度看中国玉米育种方向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地理图表典例的文本来源
 

Ähnlich wie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sugeladi
 
汉语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汉语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moombaa
 
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
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
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R.O.C.Executive Yuan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sugeladi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terrifuc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clod13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sugeladi
 
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
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
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ungian iunn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clod13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Ti UtIt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Songmu Wang
 
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
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
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nature0201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xilin pe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sugeladi
 

Ähnlich wie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15)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汉语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汉语禁忌语
汉语禁忌语
 
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
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
20180823 (簡報) 客家委員會:「振興客語新策略」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白话文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研究札记之一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Interesting Cantonese Colloquial Expressions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成语与文化 札记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我国民俗学教育与研究的现状及思考
 
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
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
以資訊科技促進雙語讀寫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从成语特点看汉语词义的人文性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Chapter 6 文化對消費者的影響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傳統語文學的困境與出路
 
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
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
高普考/地方特考文化行政考試介紹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臺灣客家文化與特色
 
國際行銷管理 Chapter03
國際行銷管理 Chapter03國際行銷管理 Chapter03
國際行銷管理 Chapter03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modernization of ethnic literature is national literature
 

Mehr von sugeladi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sugeladi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sugeladi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sugeladi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sugeladi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sugeladi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sugeladi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sugeladi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sugeladi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sugeladi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sugeladi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sugeladi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sugeladi
 

Mehr von sugeladi (20)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习方法举要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选择题的分类和解答方法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系2006级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试题的综合能力和复习解题策略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事实新授课教学行为设计初探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人文课程(1)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计划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课程标准(4 3)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范)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070511)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专业(S)人才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1)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
 

Kürzlich hochgeladen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NCU MCL
 
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
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
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Jamie (Taka) Wang
 
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
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
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黑客 接单【TG/微信qoqoqdqd】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NCU MCL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NCU MCL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NCU MCL
 
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
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
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Jamie (Taka) Wang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NCU MCL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NCU MCL
 
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
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
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Jamie (Taka) Wang
 

Kürzlich hochgeladen (15)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4.pptx
 
Entities in DCPS (DDS)
Entities in DCPS (DDS)Entities in DCPS (DDS)
Entities in DCPS (DDS)
 
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
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
20211119 - demystifi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NLP
 
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
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
买假和真英国驾驶执照买了假的英国驾照,那跟真的有什么区别吗?买假和真正的澳大利亚驾驶执照【微信qoqoqdqd】
 
20200226 - AI Overview
20200226 - AI Overview20200226 - AI Overview
20200226 - AI Overview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函數微分_習題4.pptx
 
20200323 - AI Intro
20200323 - AI Intro20200323 - AI Intro
20200323 - AI Intro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函數畫圖_習題6.pptx
 
20161027 - edge part2
20161027 - edge part220161027 - edge part2
20161027 - edge part2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SymPy 在微積分上的應用_5.pptx
 
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
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
20170104 - transaction_pattern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5.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函數畫圖_習題7.pptx
 
20151111 - IoT Sync Up
20151111 - IoT Sync Up20151111 - IoT Sync Up
20151111 - IoT Sync Up
 
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
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
20161220 - domain-driven design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 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双 语族 群语言 文化的 调适与 重构 — —达斡尔族个案研究 — 丁石庆 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Bilingual G r oup s : t he A d apt a tion an d R econ s t r uction of Linguis tic C ult u re — —A Case Study on the Daur People — by Ding Shiqing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图书在版编目 ( CIP) 数据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达斡尔族个案研 — 究/ 丁石庆著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2006 . 5 ISBN 7 - 81056 - 999 - 6 Ⅰ . 双… Ⅱ . 丁… Ⅲ . 双语学 Ⅳ . H0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 2005 ) 第 151400 号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达斡尔族个案研究 — 作 者 丁石庆 责任编辑 吴宝良 封面设计 马钢工作室 出 版 者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 邮编: 100081 电话: 68472815( 发行部 ) 传真 : 68932751( 发行部 ) 68932218( 总编室 ) 68932447( 办公室 ) 发 行 者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 刷 者 北京宏伟双华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0×1230( 毫米 ) 1/ 32 印张: 12 . 25 字 数 310 千字 印 数 2000 册 版 次 2006 年 5 月第 1 版 2006 年 5 月第 1 次印刷 书 号 ・ ISBN 7 - 81056 - 999 - 6/ H 112 定 价 26 . 00 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序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 , 但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 , 能够调适和重构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 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环境 , 使自己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这是一个 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表现 , 是一个民族在全国多民族大家庭中能够 自立、自强的内在动力。对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个案研究 , 必将 加深我们对民族文化存在价值的理解 , 也将加强我们对世界文明 多样性的信心。 丁石庆的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达斡尔族个案 研究 一书研究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及其演化历史。作者把语言 》 和文化放在同步演化的轨迹上 , 对达斡尔族的母语文化、双语文 化、方言文化进行了详尽的个案分析 , 其中探讨了达斡尔族语言 文化的源流、结构及其演化特征 , 揭示了达斡尔族特殊的文化发 展轨迹 , 展示了达斡尔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调适与重构的手段 和方法。本书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个层次解释了 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基本特征 , 分析了社会各转型时期母语文化 与异质语言文化之间接触、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双语文化 现象 , 总结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趋势。这对达斡尔族及我 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持和发展 , 对处理各民族之 间的文化关系 , 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民族不分大小 , 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 都在适应环境的过程 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这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 是特定 环境的产物 , 是生活在另一环境中的民族所缺乏的 , 因此 , 对其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他民族有参照和借鉴的意义。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有其特殊性 , 也有其 普遍性。从达斡尔族母语文化到达斡尔满双语文化 , 到达斡尔汉 双语文化 , 这个单语群体双语化的过程也在相当一部分民族中同 样存在 , 但一个民 族 的 母语 文 化仍 始 终是 该 民 族 语言 文 化 的 主 流 , 是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并不因与其他民 族的文化交流而丧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 演化虽可以表现出相当大的深度和广度 , 但总离不开这种语言文 化的源头—母语文化。母语文化也是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初始条 件。这个初始条件在以后的变化中永远保持着核心的作用。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信念 : 世界各民族文化尽管有强势和弱 势之分 , 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不会改变的。现在的问题是对弱 势民族的语言文化要有自觉的保护意识 , 要有改变危机状况的得 力措施。所幸的是这个问题经过联合国的运作 , 现在已成为人们 的共识。那么 , 接下来的工作首先就是要对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化 作必要的了解和分析 , 这就要有人作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丁石庆 的著作正好是这个领域里的一个可贵的成果。 自从 19 世纪西方 人类学、 语言 学、社 会 学产 生以 来 , 由 语 言学所肇始的历史比较方法和结构分析方法 , 曾经成为这些学科 普遍使用的方法 , 可是这些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 日新月异 , 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 新的观察事物的方 法也出现了 , 其中就有 30 年来逐渐被科学界承认的浑沌学理论。 这种新的理论是在研究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 不仅看到事物的有序态 , 还看到事物的无序态 ; 不仅看到事物确 定性的一面 , 还看到事物随机性的一面 ; 不仅看到事物存在的结 构特征 , 还看到结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的自相似性 ; 不仅看到事 物演化的轨迹 , 还看到决定这些演化形态的初始条件。这是自然 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飞跃 , 也带动了人文科学中语言文化研究的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序 3 根本性革新。丁石庆同志在达斡尔语言文化研究中努力运用这种 新的理论和方法 , 使自己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达到了新的深度和高 度。尽管一种新的科学理念的运用很难达到完全圆满的境地 , 但 这迈出的第一步也是难能可贵的。单就这一方面来说 , 本书出版 的意义也就不同凡响了。 丁石庆同志的著作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 的 , 这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我了解他辛苦耕耘的全部过程。当 此成果问世之际 , 写了上面这些话以表祝贺。 张公瑾 2005 年 9 月 3 日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 容 提 要 本书将双语族群的语言文化划分为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 言文化三个子系统 , 以中国人口较少的北方少数民族— —达斡尔 — 族的语言作为分析样本 , 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 果及田野调查材料 , 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等方法 , 构建了一个语言文化的类型解释模式 , 将双语族群的语 言文化系统纳入或还原至原生与次生的文化环境中 , 试图阐释人 类各种文化组成部分中 , 语言文化的特殊性、自成体系性、其类 型上的多样性、语言文化发展历程的浑沌演变规律 , 以及双语族 群在其语言文化演变历程中所采用的调适与重构方法。 全书共十章 , 大致可分为六个部分 : 第一部分 ( 第 一 章 ) : 介 绍 选 题 的 目 的、基 本 思 路 与 框 架、 选题的学术研究价值、写作原则与方法等 , 突出强调了“ 以人为 本” 的语言学研究理念和采纳“ 特定环境适应说” 文化定义的理 由 , 阐述了以语言与文化“ 同构” 理论为依据 , 综合运用描写语 言学、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语言学研究方法 , 以及文化人 类学及非线性思维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方法 , 对我国典型的全 民性双语族群— —达斡尔族的母语文化、双语文化、方言文化进 — 行个案课题研究的多重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 ( 第二章 ) : 以导论 部分 建立 的理论 与 方法 论框 架 为基础 , 分三 个 层 次阐 述 了对 语 言 的 文化 本 质 的 认 识。第 一 层 次 , 语言文化及其构成体系、各系统的特点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 关系。从语言文化及其相关概念切入 , 将语言文化划分为母语文 化、方言文化、双语文化等类型或子系统 , 并对各子系统的特征 及其功能加以阐述。所谓母语文化即指本民族固有语言文化 , 具 有一定的保守性、稳定性等特点 ; 双语文化指在兼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言的 过 程中 形 成的 异 质 语言 文 化的 融 合 形 式 , 具 有 双 重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性、兼容性等特点 ; 方言文化指各种语言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 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中 , 在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亚文化特 征的语言文化系 统 , 它 具有地 域性、 变异性 等 特点。 第二 层次 , 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源与流。从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论述 契丹语言文化与达斡尔 族母语 文化 之间的 源流 关系。 第三 层次 , 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的结构及演化特征。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达 斡尔族语言文化的主要特征 , 认为母语文化是达斡尔族语言文化 的主流 , 并贯穿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历史的始终 ; 清代中期始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出现了达斡尔—满双语文化现象 , 而自清末以 来则主要表现为在全民性达斡尔—汉双语文化现象 , 以及在此基 础上形成的各方言区局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文化现象。 第三部分 ( 第三、第 四、第五 章 ) : 根 据文 化的“ 特 定环 境 说”及“ 语 言与 文 化同 构” 的 基本 理 论 , 运 用 大 量历 史 文 献 资 料、词汇材料以及其他旁证材料 , 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 文化三个层次解析了达斡尔族母语文化的基本特征 , 认为达斡尔 族母语文化系统反映了达斡尔族多元的传统经济生产模式、以父 系家族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和以具象思维及多神信仰为特征的 观念体系。 第四部分 ( 第六、第七 章 ) : 以达斡 尔族 语言 文 化发 展史 为 纵轴 , 具体分析了达斡尔族社会各转型时期母语文化与异质语言 文化之间接触、交流、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双语文化现象 , 其中 包括清代达斡尔族与满族的民族关系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达满双 语文化现象、清末以后达斡尔族的达汉双语文化现象、民国时期 达汉蒙双语文化现象等 , 并论述了达斡尔族在双语文化发展历程 中的选择与调适、认同与借鉴、整合与重构等方面的方法与整体 文化品格。 第五部分 ( 第八、第九 章 ) : 综合学 术界 对达 斡 尔族 方言 划 分的意见 , 将达斡尔语言划分为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新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 3 疆四个方言 , 并就各方言区的语言变异现象和亚文化特征以及各 方言区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语文化现象进行了描述与综合分析。 第六部分 ( 第十 章 ) : 系全 文的 结语部 分 , 分 三 个层 次进 行 了概括总结。第一层次 , 运用浑沌学的原理分析和概括了达斡尔 族语言文化的发展规律 ; 第二层次 , 总结了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 展史的几个重要启示 : 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 , 拥 有大量优秀的双语人群、复合型双语思维优势等 ; 第三层次 , 概 括总结了达斡尔族 语言 文 化的 四个 发展 趋势 : 1 . 母 语 文化 趋 于 弱化 ; 2 . 双语文化日益泛化 ; 3 . 方言文化 渐显个性 ; 4 . 非母 语 文化发展迅速。 本文首次尝试将双语族 群的语 言文 化系统 划分 为 母语 文化、 双语文化、方言文化三个子系统 , 同时将上述三个子系统的发展 演变历程视为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过程 , 并对具体的 浑沌演变轨迹进行了新的文化诠释。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 1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divides t he linguistic cult ure of bilingual et hnic groups into t hree sub - systems, i . e . native linguistic cult ure, bilingual cult ure and dialectal cult ure . The aut hor takes t he Daur language— —the mother tongue of a minority group in nor thern — China, as a analytic sample to const ruct an explanatory pat tern of linguistic cultural typology by making good use of historical data,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ed and data from field work , applying met hodology of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 con 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cultural linguistics , brings the linguistic cultural system of bilingual et hnic groups into t 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ultural environmen t, accoun ts for t he peculiarit y of linguistic culture , its ow n systematization, diversity in type, the chaotic law of t he change of linguistic culture, and attempts to find ou t t he met hod of adap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 he changing process of linguistic culture of bilingual et hnic groups .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en chapters which can be briefly divided into six parts . Part I . ( chapter I ) : This part int roduces the purpose of choosing of current topic, t he basic idea and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 t he academic value of choosing t he topic, w riting principle and met hod , etc . Part II ( chap ter II) : In t his part , t he au thor expounds his ow 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language on t he basis of the t heoretic frame and met hodology designed in t he int roduction par t . This part can be divided in to t hree level . Firstly , linguistic culture and its componen t system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ystem and the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mut ual relationship among t hem : With linguistic culture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as a starting poin t, the author divides linguistic culture in to t hree types or sub - systems , i . e .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dialectal culture and bilingual culture, expounds the features and function of each sub - system . The aut hor believes that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referring to that of a ethnic group proper , possesses feat ures as conservativeness and stability ; bilingual culture, referring to t he multicult ural pat tern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using two or more than two languages , contains t he feat ures of dualit y and compatibilit y , dialectal culture, referring to a linguistic system, wit h feat ures of a sub - culture formed on t he basis of dialects in t he course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 t of t he native culture of each language, carries t he features of locality and variability . Secondly , the source and course ( origin and development ) of t he linguistic culture of t he Daur people: supported by plen ty of findings and data concerned , the author expounds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Qidan linguistic culture and t hat of t he Daurs’. The aut hor elaborates t he main features of t he Daur linguistic cult ure from the macro poin t of view, believes t hat the native linguistic cult ure is t he main source of Daur linguistic cult ure, it has run t hrough the w hole proces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 he Daur people . From the middle of t he Qing Dynasty , appeared t he Daur - Man bilingual cult ure and since the later part of t he Qing Dynast y the Daur - Han bilingualism appeared , and dialectal culture emerged on the basis of t his . Part III ( chapter III , IV , V ) : Supported by t he basic t heory of“ particular environment ” of culture and“ the homogeneity of language and cult ure” the author believes t hat the system of Daur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内容提要 3 linguistic culture reflects the productive mode of multi traditional economy, social system of patrilineal family as its cen ter and the system of idea characterized by concrete t hinking and polyt heist belief . In this part , t he author uses historical data, vocabulary and other collateral evidence to analyze t he basic features of t he Daur native culture from the material, constitu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levels respectively . Part IV . ( chapter VI , V II) : In t his part ,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 he bilingual cultu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con tacting , intercommunicating and in teracting between t he Daur linguistic culture and that of ot her ethnic groups in each historical stage w hen t he Daur society changed its formation , including the Daur and Man and the D - M bilingualism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ion in Qing Dynasty , the Daur - Han bilingual culture formed since the later part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Daur - Mongolian - Han multilingual cult ure during t he Republic stage . The au thor expounds t he met hodology and cultural character as a whole of selection and adaptation , identification and borrowing, convergenc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Daur people in t he course of bilingual development . Part V . ( chap ter VIII , IX ) : In this part , combining the view points on t he dialectal division in linguistic field , t he au thor divides the Daur language in to four dialects , i . e . Putt ha, Qiqihar , Hailar and Xingjiang , make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and syn thetic analysis of t he language variation and sub - cultural features of each dialectal region , and its bilingual cult ure characterized by its geographical features . Part VI ( chapter X ) : This part is the summary of the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dissertation , t he au thor sums up the whole article in t hree levels . Level I , 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t he developing rules of Daur linguistic culture by using chaotic principles . Level II , the au thor summarizes t 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aur linguistic cult ure as ( i) st ress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 ( ii ) having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bilingual speakers, ( iii ) having the advantage of compound bilingual t hinking, etc . . Level III , summarizes the linguistic culture of Daur as four developing tendencies: ( i )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tends to be weakened ; ( ii ) bilingual cult ure tends to b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 ( iii ) dialectal cult ure tends to be individualized , ( iv) non - native linguistic culture tends to develop more rapidly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目 录 序 ………………………………………………………………… ( 1) 内容提要 ………………………………………………………… ( 1) 第一章 导言 …………………………………………………… ( 1) 一、论题缘起与基本思路 …………………………………… ( 1) 二、论题的学术研究价值 ………………………………… (11)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 (15) 一、语言文化概说 ………………………………………… (15) 二、当今世界与中国语言文化发展的“ 特定环境” …… (31) 三、达斡尔族母语文化源流 ……………………………… (37) 四、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结构及演化特征 ………………… (45) 第三章 母语文化 : 传统经济结构的重建 ………………… (51) 一、早期物质文化的“ 特定环境” 及其相关史料记载 … (51) 二、渔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64) 三、猎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75) 四、牧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95) 五、农业文化的母语重建 ………………………………… ( 110) 第四章 母语文化 : 父系家族社会关系的再现 …………… ( 123) 一、哈拉、莫昆名称与自然环境 ………………………… ( 12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二、哈拉、莫昆 : 氏族内部规约 ………………………… ( 128) 三、哈拉、莫昆制度的社会作用 ………………………… ( 135) 四、哈拉、莫昆与传统居住方式 ………………………… ( 138) 五、哈拉、莫昆与亲属称谓制度 ………………………… ( 141) 第五章 母语文化 : 语言思维及价值观念模式的浇铸 …… ( 157) 一、母语结构与母语思维基础 …………………………… ( 159) 二、母语思维延伸的起始点 ……………………………… ( 168) 三、多神信仰及其相关的价值观念 ……………………… ( 183) 第六章 双语文化 : 达—满族际语言关系的历时演化 …… ( 192) 一、清初达斡尔族社会转型及达—满族际关系 ………… ( 192) 二、达斡尔语言中的满语成分 …………………………… ( 195) 三、清代达—满双语文化发展历程 ……………………… ( 201) 四、清代“ 达呼尔文” 的形成与发展 …………………… ( 209) 五、清代达斡尔族的书面文学语言 ……………………… ( 217) 第七章 双语文化 : 达—汉—蒙族际语言关系的 历时演化 …………………………………………… ( 231) 一、清代达斡尔语与满—汉语言关系 …………………… ( 231) 二、清末达—汉族际语言关系 …………………………… ( 236) 三、“达呼尔文” 文学语言中的汉文化 ………………… ( 245) 四、民国时期达斡尔族社会转型与达—汉—蒙族际 语言关系 ……………………………………………… ( 253) 第八章 方言文化 : 环境变迁与语言变异 ………………… ( 265) 一、达斡尔语方言成因 …………………………………… ( 266) 二、达斡尔语方言及其分布格局 ………………………… ( 271)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目录 3 三、达斡尔语方言变异 …………………………………… ( 276) 第九章 方言文化 : 区域性族际关系的共时考察 ………… ( 303) 一、各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的田野调查 ………………… ( 303) 二、达斡尔语方言的亚文化特征 ………………………… ( 327) 第十章 语言文化 : 历史与现实 …………………………… ( 334) 一、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浑沌演变历程 ………………… ( 334) 二、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史启示录 ………………………… ( 340) 三、达斡尔族语言文化发展展望 ………………………… ( 352) 附录 …………………………………………………………… ( 354) 附录一 达斡尔语与东北渔猎民族渔业词汇简明 对照表 …………………………………………… ( 354) 附录二 达斡尔语与东北渔猎民族狩猎业词汇简明 对照表 …………………………………………… ( 365) 参考文献 ……………………………………………………… ( 373) 后记 …………………………………………………………… ( 384)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 言 一、论题缘起与基本思路 1. 语言学— —应以人为本的科学 — 人类创造了语言 , 也创造了文化。同时 , 语言与文化也创造 了人 , 或者说正是语言与文化划定了人类与一般动物之间不可逾 越的界限。从认知语言学的 角度来 看 , “ 人是一 个有生命 的生 物 形式。这一有 生 命 的物 种 又在 一 定 的 社会 文 化 环 境 中生 存、 发 展。人类的发展既受环境的影响 , 同时又有限地改变其生存的环 境。从进化的角度看 , 人类适应环境是主要的 , 和环境抗衡则是 次要的。无论是适应环境还是和环境抗衡 , 人们结成群体 , 合成 社会。在各种群体社会中 , 人们沟通、交流。这些沟通和交流大 部分借助语言来进行。因此 , 语言必定反映人们生存的特定地域 环境、时代气息等各种社会、文化的特征。人类语言无不打上社 会文化的烙印。最为 明显 的是 语言的 概念 信息 系统。 文化 特征 , 或者说语言的文化信息主要表现在语词中 , 它和概念信息系统有 直接关系。 ① 因此 , 语言是一种 社会文 化现 象 , 学 习一种 语言 , ” 或者研究一种语言 , 实际上就是在学习和研究一种文化。从这个 意义上说 , 语言学归根结底应是人学 , 因此 , 语言学的研究应强 ① 程琪 龙 : 《认 知语言 学概 论— — 语言 的 神经 认 知 基 础》, 第 33 页 , 外 语教 学 — 与研究 出版 社 , 2001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① 化与突出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及主导思想。 通过语言研究社会与文 化 , 在 中外学 术界 都有 悠 久的 传统。 这种研究思潮以往始终未形成一种学科的研究规模 , 个中原因很 多 , 但语言观念和 研 究 视角 上 没有 根 本的 突 破 则 是根 本 原 因 之 一。20 世纪 80 年代 中期 兴起 的中 国文 化 语言 学 这门 新 兴 学科 , 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研究观念 , 为人们研究语言提供 了多维的视角和新的思 维框架。 文化 语言学 各流 派的 深入 研究 , 一方面促进了中外学术界尤其是我国语言学界对语言本质的重新 认识 , 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大量研究成果的问世。目前 , 从文化的 视角来观察和研究语言 , 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 重要方面。对此 , 大家都已经普遍形成共识。笔者作为达斡尔族 人 , 在从事语言学理论和少 数民 族语 言教学 与研 究工 作实 践中 , 近年来较多关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人口较少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 问题 , 并以达斡尔族作为个案进行 了部 分专题 研究 ② 。本 书将 在 前贤和笔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 试图构 建一个语言文化的类型分析模式 , 并以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实证 研究为基础 , 将语言文化纳入或还原至原来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分 析研究。力图 说 明 人类 各 种文 化 组 成 部分 中 , 语 言文 化 的 特 殊 性、自成体系性、类型上的多样性 , 以及语言文化各类型所表现 出对不同文化 之 间 接 触、 交 流、 互 动、选 择 与 调 适、 认 同 与 借 ① 姚 亚平在 《文 化的撞 击— — 语言 交往》 ( 吉 林教 育出 版 社 , 1990 年 ) 中 也说 — 道 : “ 人与 语言 , 关系 非同小 可。 语言的 研究 为人 的 研究 提 供了 一 个最 佳 视点 和 具体 途径。许 多人 文学科 都不 能不 顾 及 语 言 , 它常 常 体 现 了 一个 人 文 科 学工 作 者 的 敏 锐 眼光与学 术选 择 ; 人 的研 究又 为 语 言 研究 提 供 了 一个 价 值 指 向与 学 术 背 景 , 这 是 一 个语言 工作者 应有 的博大 胸 襟 与 学术 视 野 ; 同 时 , 语 言 研究 与 人 的 研究 两 者 又 都 为 对方各 自的 研究带 来更大 的 效应 , 将语 言 研 究 置入 人 的 研 究之 中 也 必 将为 语 言 研 究 开拓出 深广 的途径 。 见该 书自序 第 2 页 。 ” ② 丁 石庆 : 《达 斡尔 语言与 社会 文化》, 中 央民 族大学 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1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3 鉴、融合与整合等方面的整体特征 , 以及对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 表征、演变轨迹等方 面的 反映。论 述中 既有微 观调 查 研究 数据 , 同时也有宏观的理论视阈 , 力图对达斡尔族语言文化问题进行更 深入的理论概括和实证分析 , 为语言文化的共性研究提供个案研 究成果。与笔者前期成果相比 , 本书更注重对语言文化现象的总 体认识、语言文化的整体架 构及 其理 论与应 用价 值的 深入 探讨 , 或可以说是对笔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延伸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2 . 文化— —“特定环境适应说” — 张公瑾先生在 《文化语言学发凡 中综合各家之说 , 阐述了 》 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 并将其 重新定 义为 : “文化 是各个民 族对 特 定环境的适应 能 力及 其 适应 成 果的 总 和。 ① 本 书采 用 了这 个 定 ” 义 , 之所以采用这个定义 , 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 首先 , 该定义体 现了人类行为的具体性 , 即对特定环境的适应。各民族的环境是 各不相同的 , 其中包括每一 种文 化生 成的特 殊过 程和 特有 成果 , 因此 , 每一种文化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其次 , 该定义由文化 的具体性进而承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 承认多元文化各自的存在 价值。第三 , 该定义强调了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 即人与环境之间 不仅是挑战和应战的关系 , 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相互协调、协同发 展的关系 , 体现了人和环境的和谐共存。第四 , 该定义突出了文 化的能动性 , 即文化包括人的适应能力在内。成果是静止的 , 能 力才是活动的。 能 力是 无 穷的 创 造 过 程 , 它 不 断 地创 造 文 化 成 果 , 可以不断地散发出创造的能量。第五 , 该定义具有高度的概 括性。科学的本质就是对自己研究对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准确叙 述。定性是对自己研究对象的根本认识 , 科学的发展以对自己研 究对象认识的 深 化 为标 志 , 定 量 是 对 自己 研 究 对 象 的范 围、 深 度、部件和结构的分析。定义最根本的是对对象的定性表达。这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23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个定义的上述特点比现象的罗列提炼得更高 , 揭示概念的内涵更 本质 , 也更具体。我们把文化看成是各个民族或群体对特定环境 的适应能力及其成果的积累 , 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和中 国文化的多元性及其普遍价值。由于该定义注重环境的因素 , 以 及人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能力 , 可将其归纳为“ 特定环境适应说”。 我们将据此文化定义来理解、观察、认识和研究文化 , 并以此为 理论依据来建构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整体系统和类型模式。 3 . “ 同构” — —语言与文化结构自相似性 — 皮特 科德指出 : “ 凡是社团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 则这些差 ・ 异必然会在语 言 系统 的 差异 上 表现 出 来。 ① 这 句话 实 际上 概 括 ” 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在结 构上的同 构关系 , “因 为最能表 现文化 特 征的首先就是语言 , 语言 ( 方言 ) 的认同有时几乎就是文化的认 同。 ② 语言从本质上说 是一 种 自 成 体 系的 特 殊 文 化 , 它 是 人 类 ” 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文化又与文化整体具 有同构的“ 层次自相似性” 即语言文化是文化整体的一个碎片 , , 是文化的全息胚。从这个角度来讲 , 语言文化具有对初始文化的 “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其发展演变都具有与文化演变类似的浑沌 , 运行轨迹。 在现实 世界中 , 有 许多事物 的部分 常常呈现 出与 整 “ 体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 这就是部分与整体的自相似性。因此 , 部 分中包含着整体的若干信息 , 了解了部分就可以知道整体的若干 情况。 ③ 将语言 这种 现 象视 为 文 化系 统 中的 一 个组 成 部 分— — ” — “语言文化” 使我们获得了一种语言与文化同构的系统论的研究 , 视角 , 我们可从整体的角度视察语言文化体系本身与所蕴含文化 ① S. P . C orde r : 《应 用 语 言学 导 论》 ( 中 译 本 ) , 上 海 外 语 教 育 出 版 社 , 1983 年。 ② 周 振鹤 : 《中 国历 史文化 区域 研究》, 序 论 , 第 5 页 , 复旦 大学 出版社 , 1997 年。 ③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92 —93 页 , 云 南大学 出版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5 的结构特征、功 能、发 展 演变 轨 迹 以及 与 其 他 文 化子 系 统 的 关 系。正如著名的萨丕尔— —沃尔 夫假 说的 始作 俑者 萨 丕尔 所说 : — “种族和文化的分界 线确有 点和 语言的 分界 线相 应的趋 势。语 言 的内容 , 不用说 , 是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 少少忠实地反映 出 它 所 服务 的 文 化。 ① 因 此 , 我 们“ 在 研 究 语 ” 言与文化的关系时 , 我们把语言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通 过语言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 , 这就是部分包含着整 体的信息所致 , 这就 是 语 言 与文 化 的 自 相 似性。 ② 正 是 由 于 语 ” 言的自成体系性以及与文化的同构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研 究文化的结构 ,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将语言称为语言文化的。 4 . 语言思维模式探究— —文化语言学的终极目标 — 语言是观察思维的窗口 , 语言之间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的差 异。正如德国著名的语言学 家洪堡 特所述 : “每 一种语言 里都 包 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因此研究语言不仅具有语言学的意义 , ” 而且具有哲学 的、 心 理 学 的、 认 识 论 的、信 息 论 的 意 义。 近 年 来 , 许多学者重提语言是世界观、语言中间世界等论题 , 重新审 视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中所提出的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等问题的 — 理论价值及启示 , 并在许多方面都达成了共识 : 一个人从出生那 一天起就开始堕入一张现成的语言大网 , 他只能被动地接受 , 学 会一种语言。所谓“ 学会 一种 语言” 实质 上就 是学 会一 种观 察 , 世界的角度和认识现实的方法。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说明 : 共同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虽然面对的客观现实相同 , 大脑的生理构造 也相同 , 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 , 但是它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方法却 各不相同 , 一个语 言 社 团的 的 思维 方 式就 体 现 在 它所 说 的 语 言 中。因此 , 应强调研究每一 种语言 在结 构与思 维模 式 上的 特点。 ① 萨 丕尔 : 《语 言论》 ( 中译本 ) , 商务 印书馆 , 1964 年。 ②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93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6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对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 , 人们就可以从中窥视语言集团的思维方 式的特点。假定人类只有一种语言 , 那么认识现实、认识世界的 途径也就只有一种 , 也就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人类的认识 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极端主观和片面性的泥潭。语言一多 , 就可以 防止这种危险。 因 为语 言 多 , 就 等 于认 识 现 实 的 途径 和 方 法 也 多 , 从而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思维方式和观察世界 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 通过 自己 的母语 去认 识现 实世 界的 , 思维方式都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痕迹 , 因此 , 在肯定自己的语言 和思维方式的同时 , 也应该尊重和学习其他语言集团的语言和思 维方式 , 把某一种语言或思维方式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无疑是 错误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 , 一切原始的文化要素和 方面像语言一样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 如同各层次的动物遗传 脑。最早的部分影响着相继产生的部分 , 影响它们之间的力。不 同的范畴反映着不同的 分类方式 , 反映着不 同的思维 方式。 一 “ 个民 族 语 言 中 的 范 畴 , 最 能 反 映 出 该 民 族 所 看 见 的 事、 物 世 界。 ① 各个族 群 都用 命 名、分 类 方法 来 认识、 把 握 世界 , 这 一 ” 点是普遍的 , 然而具体命名、分类却不同。这里的不同反映着不 同族群对世界事物的认 识、利 用的不 同程 度、不同 过 程和 目的。 换言之 , 不同的分类、范畴反映着人类的不同部分对自然界的不 同关系 , 他们改造自然的对象、过程、结果是不同的。这样原始 的区别奠定了不同族群认识、利用自然界的不同的趋向 , 渐渐形 成不同的逻辑势和逻辑格。 在我国“ 文化热” 中兴起并方兴未艾的文化语言学将我国的 语言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 不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成 果 , 并展现出其广阔的前 景。正如史 有为先生 所说 : “文 化语 言 学中国潮的袭来 , 在当代中国着实是一次冲击 , 它激起了一阵阵 ① 基 辛、于 嘉云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当代文 化人 类学》, 第 243 页 , 巨 流图书 公司 , 1981 年 。
  • 2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7 不小的波澜 , 牵动了成千上万语言学圈内与圈外人的心。随着这 潮与波的规律化 , 文化语言学在中国也确定地成为了一种抹不去 的现实。任何一个人 , 不管他喜欢不喜欢 , 承认不承认 , 参与不 参与 , 这一学科看来都将存在下去 , 并按照学科自身应有的规律 发展下去。 ① 张公瑾 先 生也 对 文化 语 言学 的 发 展前 景 满怀 信 心 ” 地说 : “文化 语言学在 探索和 创新的道 路上将 继续完善 属于自 己 学科的理论与 方法 , 21 世 纪的 语 言学 将走 出 被冷 落 的角 落 , 伴 随着世界性的文化运动而成为一种显学。 ② ”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语言的文化价值以及文 化功能的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该学科立足于拥有多种类型的 语言材料 , 采用独特观察视角与研究方法 , 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 科学的范畴化和体系化 , 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规 律 , 试图揭示语言的文化本质 , 重构一种文化的原貌与发展演变 轨迹 , 并在广泛地占有表现各种思维类型的语料 , 从中分析各种 内涵及其优劣的基础之上 , 归纳各种类型的语言中所反映的不同 的文化思维模式与逻辑类型 , 最终建立一种博采众长 , 尽显人类 多样语言文化优势及其思维模式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思维科 学体系 , 从而造福于人类。因此 , 文化语言学具有独特的的学科 视角与方法论基础 , 该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 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此外 , 该学科提出的许多课题与当代人 类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情景息息相关 , 并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具有 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及实际应用价值。 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完善和建构需要方法论上的支撑 , 这是多 年来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者们都在探索和孜孜追求的一个目标 , 而 ① 邵 敬勉主 编、 史有为 审定 : 《文化语 言学中 国潮》, 序言 , 第 1 页 , 语 文出版 社 , 1995 年。 ②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17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8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且不同的流派对此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论体系。其中张公瑾先生 的努力是颇有建树和富有成效的。张先生试图引入非线性科学中 浑沌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语言文化问题 , 并也在此方面形成了 一些很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他认为 , 语言学史上出现的不 同流派是对前一种流派的全面否定 , 同时是转换了另一种思维框 架后产生的语言革命 , 但其中也有一些致命的弊端 , 那就是在否 定过去的理论的同时把其中的合理成分也一同否定掉了。他大声 疾呼语言学的发 展需 要“突 破现 状的思 维” 也就 是说 , 今后 语 , 言学的发展如果在同一思维框架内将难以有新的根本的突破。为 此他提出了在语言文化的研究中引入非线性科学的理论方法 , 将 浑沌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语言学的适应改造 , 认为只有 独特学科性质的 方 法论 基 础才 能 将 文化 语 言学 这 门学 科 建 立 起 来 , 使文化语言学成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思维科学 ,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文化语言学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语言学科之一— —“ 普通文 — 化语言学” 将语 言 看作 是 一 种特 殊 的 文 化 现象 , 我 们 的观 念、 。 思维框架、方法上都会有一定转换。他多次反复强调“ 使语言学 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科学” “ 语言学是人学 , 是思维科 , 学” “ 必须用整体论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 才能获得新的方法论 , 的突破”。其目的就是 为了“ 要挖掘 语言 中的 思维类 型价 值造 福 人类 , 集 精 华 造 福 人 类。 ① 本 书 基 于 以 上 思 想 及 理 论 的 启 发 , ” 力图在达斡尔族语言文化个案的实证研究之上初步探讨语言结构 与思维模式等相关问题 , 这也是本书的重要任务之一。 5 . 非线性思维科学— —语言文化研究的新维度 — 19 世 纪 末 , 庞 加 莱 超 前于 时 代 约 70 年发 现 了 浑 沌 这 种 现 象。为把握浑沌的实质 , 他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探索偶然性与必然 性、随机性与确定性等问题 , 对敏感依赖性这一浑沌本质特征获 ① 张 公瑾 : 文化 语言学 方法论 ( 博 士 生课 程 ) , 课 堂笔记 (2001 年 )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9 得了深刻认识。20 世纪 60—70 年代 , 浑 沌学创立 时期的 代表 人 物 , 如 洛 仑 兹 ( E . Lorenz ) 、 吕 埃 尔 ( D . Ruelle ) 、 福 特 ( J . Ford) 、费 根 鲍 姆 ( M . Feigenbaum ) 等 , 都 力 图 从 哲 学 上 阐 明浑沌的奇异特性 , 以求解开开创新学科中遇到的种种谜团。研 究浑沌运动规律性的学科 , 称为浑沌学。它不仅是非线性科学系 统理论最热门的前沿课题之一 ,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 在 哲学上也很引人入胜。所 谓浑沌 , 按 浑沌学家 们的说 法是 : “ 浑 沌是打扮成无序的有 序” “浑 沌是嵌在 无序中 的有序” 、 。法默 的 看法更富哲学色彩 , 他说 : “这 里是一 枚有正反 面的 硬币。一 面 是有序 , 其中冒出随机 性来 , 仅 仅一 步之差 , 另一 面 则是 随机 , 其中又 隐 含 着 有 序。 ① 浑 沌 研 究 深 化 了 人 们 对 于 秩 序 的 认 识 , ” 明白了经典理论讲的是一种简单有序 , 浑沌则代表一种复杂的高 级的有序 , 即浑沌序 ② 。浑沌现象的发 现和非 线性 思维科 学的 创 立 , 为人类观察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非线性思维科学是关 于体系总体本质的一门 新科 学 , 它更 着眼 于总 体、过 程和 演化。 因此 , 透过这扇窗户 , 我们看到的将是与牛顿、爱因斯坦创建的 决定性的、简单与和谐的模式不同的一个演化的、开放的、复杂 的世界 , 这是一幅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图景。 笔者认为 , 非线性思维科学对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启示 , 更 多地体现在认识论方面。或者说 , 引入浑沌学的理论来认识语言 文化系统 , 更重要的是在语言文化的认识观上 , 在语言文化的研 究理念上要突破过去的思维框架。语言文化的研究完全可以接受 非线性思维科学的思想 , 而浑沌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可作为语言文 化研究的一种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如果扩大其成果 , 文化语 言学可以率 先 引入 这 种新 的 思 维方 法 来指 导 其 研 究。其 理 由 如 ① 格 莱克 : 《混 沌 : 开创性 科学》, 第 265 页 , 上 海译 文出版 社 , 1990 年。 ② 苗 东升 : 《浑 沌学 的辩证 思想》, 载 《内 蒙古 大学学 报》, 1994 年第 4 期。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0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下 : 文化语言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语言学科 , 它以异质语言文 化之间的差异为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 , 其中造成差异的因果关系 的多元性等问题显然仅仅使用线性分析方法是不够的 , 迫切需要 研究观念上的突破和呼唤新的的研究理念 , 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 建构。文化语言学一开始就承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每种语言 文化存在的特殊价值 , 这是接受非线性思维必须具备的一个思想 基础 , 它也为引入非线性思维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个良好 的基础。语言学历来是时代思潮的先导 , 文化语言学引入这种科 学研究理论与方法不但对本学科的研究及其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 用 , 也会对其他人文及社会学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范本 , 使这种 先进的思维科学及研究理念逐渐扩大其影响 , 成为一门显学。 ① 张公瑾先生作为 文 化 语 言学 “最 早 的 弄 潮 儿” , 也 是 最 早 将浑沌学理论与方法引入到语言文化研究的第一人。他不仅倡导 语言学研究应引入非线性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 而且身体力行 , 大 胆实践 , 为我们提供了具体实证研究样板 , 为文化语言学的理论 及其方法论建设作出了 贡献。本 书也 试图在 此方 面做 一些 努力 , 对语言文化研究中遇到的某些非线性问题也尝试运用浑沌学的理 论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释。 此外 ,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方兴未艾 , 该学科在研究观 念和独特的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上给我们语言学工作者提供了 许多可贵的启 示 , 有些 成 果甚 至 使 我 们感 到 耳 目 一 新。笔 者 认 为 , 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走向多元化 , 这是一个幸事 , 也是语言 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契机。从学科的角度上来看 , 文化语言学在认 识论方面有许多与认知语言学结缘和交叉的地方 , 无怪乎一些仁 人志士早已经预言到这两个学科的广阔发展前景 , 认为“ 中国的 ① 邵敬 勉主 编、史 有为 审定 : 《文 化 语言 学 中 国潮》 序言 , 语文 出 版 社 , 1995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11 文化语言学也许将与西方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遥相呼应 , 成为 语言学史上昭 示 新时 代 曙光 的 一股 激 流。 ① 尽 可能 地 综合 利 用 ” 包括认知语言学在内的语言学科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所提供的人 类语言文化认知方面的 研究 成果“ 为我所 用” 也是 本书 的一 项 , 重要任务。 二、论题的学术研究价值 1 . 达斡尔族— —中国境内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 — 本书选择达斡尔族作为个案研究样本 , 除了因为作者本人长 期从事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研究 , 并已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成果等 原因外 , 还因为达斡尔族作 为我 国北 方的一 个古 老的 少数 民族 , 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一、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只有 13 万左右 , 且居住上呈大散居 , 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 但仍然顽强地保持着传 统文化 , 甚至在某些散居区的人口较少的达斡尔族也还完整地保 留着传统文化特点 ; 二、作 为具有 一定 的全民 性质 的 双语 族群 , 达斡尔族兼用多种语言的现象由来已久 , 并具有十分显著的个性 特征 ; 三、达斡尔族的民族教育发展水平始终居我国各民族教育 之先进行列 , 这与达 斡尔 族兼 用多种 语言 的历 史密 切相 关 ; 四、 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中 , 达斡尔族是具有双语思维优势和复合 型文化品格 , 并具备较高的文化整合能力的少数民族之一。上述 几个特点的形成与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观、语言观、达斡尔族人 口整体素质、达斡尔族在与我国各民族文化接触、交流 , 以及互 动关系史中的文化态度 , 以及在文化涵化历程中的文化调适与重 组能力等诸方面有关。根据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同构关系 , 具体详 尽地解剖和研究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及其演化史 , 可揭示达斡尔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17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这个民族特殊的文化发展轨迹 , 展示达斡尔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中 的调适与重构的手段及方法。另一方面 , 对在我国多元一体文化 环境中如何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 以及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 的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的研究 , 也具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2 . 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的学术研究价值 达斡尔族语 言 文化 研 究的 特 殊 价值 主 要 表 现 在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其一 , 达斡尔族作为一个北方人口较少且居住较为分散的民 族 , 至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本质上还保持着母语文化传 统。就是说 , 达斡尔语言文化自古至今 , 虽历经多种不同语言文 化的冲击和影响 , 但绵延不断 , 一直沿袭 , 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 的问题 , 如达斡尔人的语言文化观 , 尤其是母语文化观 , 以及吸 收异质文化的胸怀 , 建构、调控、整合、重构文化的意识与能力 等。其二 , 清代达斡尔族的文化深受满汉文化 , 尤其是满族文化 的影响 , 与其相应的是在达斡尔族中形成了普遍的达满双语文化 现象。而且这种双语文化现象在基本经历了整个清朝时代后 , 也 随着清王朝的衰亡而逐渐消失。即是说 , 达斡尔族的达满双语文 化现象在整个清朝阶段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演变、消亡的 全过程 , 这在双语文化现象的研究中也属特例。研究这种双语文 化现象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不同问题 , 对研究具有世界性的 普遍的双语文化现象具有多重学术研究价值。其三 , 达斡尔族在 其文化形成的历程中 , 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 也接受了不同文 化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 , 满族文化的影响最深刻 , 渗透的领 域最广 , 相比之下 , 达斡尔 人对满 族文 化的认 同程 度 也似 最高 , 这也是之所以能够在达斡尔族中形成普遍意义的达满双语文化现 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 也是达斡尔人为何在清代创造性地借用满文 字母“ 整合” 出“ 达呼 尔文” 并至 今对 此给 予极大 的认 同的 文 , 化背景。而自清末以来达斡尔族虽受汉文化的猛烈冲击 , 并且在 某些地方也确实出现了达斡尔人转用汉语 , 完全认同汉文化的趋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2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一章 导言 13 向 , 但从总体上 , 汉文化对达斡尔族的影响远不及满族文化。其 中也有许多可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譬如 , 达斡尔语虽属阿尔 泰语系蒙古语族 , 但与蒙古语族的蒙古等语言的接触关系并不十 分密切 , 反倒是与满—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鄂伦春、满等民族 有较为久远的语言交往史。这种关系甚至还影响到了达斡尔语言 的语族归属 , 在达斡尔语言的最初定位时 , 就有某些学者认为达 斡尔语言应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其四 , 达斡尔族的语言思维模 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具有复合型特点。达斡尔族社会在其发展 历史进程中 , 多次遇到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 , 但在这些关键 时期 , 达斡尔人都十分合理地解决了一个民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 一系列问题。其中许多问题直接涉及如何处理在新的环境下母语 与其他民族语言的关系等问题 , 而达斡尔族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 程中的态度和具体做法 , 证实了达斡尔族具有对多元文化环境较 强的适应能力 , 以及整合不同文化中优秀成分的能力。这实际上 也是达斡尔人所具有的复合型语言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研究达 斡尔人的语言思维方式 , 以及如何形成的这种语言思维模式的原 因 , 对我们研究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各民族的语言保持和文化保持 以及发展策略 ,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除了对语言文化等理论问题进行探索外 , 也试图勾勒达 斡尔族语言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此个案研究样本 , 对我国许多 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语言与民族教育等问题的研究也将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 写作原则与主要方法 本书的写作 广 泛汲 取 语言 学 历 史上 各 种 流 派 理论 与 方 法 之 长 ,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 : 对达斡尔语言文化中有 关母语文化和方言文化的语料分析主要采取描写语言学、对比语 言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方法 , 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前人及 本人的前期成果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田野 调查 材料。 并大量地 使用 本人 的一些 新的
  • 3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具体分析过程大致如下 : 首先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达斡尔语 料进行充分的梳理 ,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关语言的对比分析 , 并 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达斡尔语言的文化内涵 , 以突出达斡 尔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类型等特征。而对双语文化的分析研究 一部分是基于前人文献史料的考证成果之上 , 一部分则是建立在 作者多年田野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文化分析基础之上。此外 , 本书 也力图尝试运用非线性的思维分析方法来观察、理解、分析和解 释达斡尔族语言文化现象。 4 . 其他须说明的问题 由于达斡尔族无传统的文字 , 可资参考和利用的语言文献材 料较少 , 尤其 缺 乏 清代 达 斡尔 族 满 语 文的 使 用 情 况 等资 料 , 因 此 , 对这部分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基于一些零星文献资料及部分研 究成果。本书的语言材料使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的布 特哈方言作为标准方言和主要分析依据。其中语言部分的主要参 考资料有恩和巴图先生根据布特哈方言材料编著的 《达斡尔语词 汇材料 、 》 《达汉小词典 、 》 《达斡尔语话语材料 等 , 同时部分参 》 考了胡和先生根据齐齐哈尔方言材料编著的 《达斡尔语汉语对照 词汇 等 , 为了尊重上述文献作者的意见 , 在标音上除了作个别 》 的技术处理外 , 基本按照所提供的文献的标音方法 , 其他材料则 主要依据笔者的田野调查数据。另外 , 标音上采用了罗安源先生 编制并提供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国际音标字母系统 , 在此一 并表示真挚的谢意。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 言文化 : 初始 与演化 一、语言文化概说 1 . 语言文化及其子系统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 方兴未艾的文化语言学的贡献 之一是促进了人们在“ 文化热” 中对我国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反思 以及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再认识。或者说 , 文化语言学这门新 兴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语言研究观念 , 为人们研究语 言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 从而使人们对语言的文化性质及 其研究价值普遍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 , 在认识论上本 无原则分歧的文化语言学各流派在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也逐渐趋向 一致 ① 。尤其是在对语言的文化本质 的认 识方面 , 尽管各 流派 在 表述上不尽相同 , 但基本观 点和 基本 立场可 以说 是基 本一 致的。 如邢福义先生主张 : 文化包括语言 , 语言是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 文化 ② 。张公瑾先生认为 : 语言 是一 种文 化现象 , 是文化 总体 组 ① 关 于文化 语言 学的流 派有不 同的 划分方 法 , 综合各 家之 说 , 笔 者认为 大致 上 可分为 四派 : 以陈 建民为 代 表的 社 会 交 际 学派 , 以 游 汝 杰、 邢 福 义 等为 代 表 的 关 系 论派 , 以申 小龙为 代表的 本 体论 派 , 以 张 公 瑾 为代 表 的 浑 沌学 派 。 各派 的 主 要 观 点 及方法 可参 见邵敬 勉主 编、 史有 为 审定 : 《文 化语 言 学中 国 潮》, 语 文 出 版 社 , 1995 年。 ② 邢 福义主 编 : 《文 化语言 学》 ( 增订 本 ) , 第一 版序 , 第 1 页 , 湖 北教 育 出版 社 , 2000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6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成部分 , 是自成体系 的 特 殊 文化 ① 。 本 体 论派 也 有 相 似 的言 论 :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 组成 部分 , 在 这个 意义上 , 它是 文化 大系 统 内一个子系统 , 然而这个子系统又有其特殊性 , 即它在结构上清 晰地表达出文化上的定点 , 它提供了决定说话者概念世界的分类 系统 , 一句话 , 它是该文化系统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对整体的文 化系统产生决 定 性 的影 响。它 包 容 文 化的 一 切 , 涵盖 文 化 的 一 切。 ② 而史 有 为 先 生 则 将 语 言 这 种 特 殊 的 文 化 现 象 直 接 称 作 ” — —语言文化 : “ 我们可以 将语言 视作一种 特殊 的文化 , 是与 人 — 类创造自身一起创造出来的文化 , 是从动物本能演变为创造活动 时刻的首批文化。这种 特殊文 化可 以称作 ‘元文 化’。元 文化 有 数种 , 而 语 言 则 是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种 , 可 以 称 之 为‘ 语 言 文 。③ 化’ ” 史有为先生之所以这样来定 义语 言 , 一方 面试图 揭示 语 言的文化本质 , 另一方面也想把语言这种文化现象与其他文化现 象加以区分。他指出 : “ 语言是 一种特 殊的文化 现象 , 因 此将 它 称作‘ 语言文化’ 以与一 般文 化相区 别。在 语言 文化 中 , 又 可 , 以有显性与隐性之别 , 显性文化是词汇和语言运用 , 隐性文化是 语音和语法。 ④ 他还认为 : “ 语言就选 择论而 非决 定论的 意义 上 ” 说 , 在一定时期与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文化有某种解释力 , 因而也 是一种元文化。元文化是人类最初脱离野兽状态时首批创造的文 化。至少有四种是具有元文化性质的 , 即 : 语言、音乐、对人体 和两性关系的观念、对天人关系的观念。它们是与人共生的 , 是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48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② 申 小龙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第 169— 170 页 , 吉林教 育出版 社 , 1990 年 。 ③ 史有 为 : 《异 文 化 的 使 者— —外 来 词》, 第 14 页 , 吉 林 教 育 出 版 社 , 1991 — 年。 ④ 宋 元培、 端木 黎明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辞 典》, 第 75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17 与人类创造自身一 起 创 造 的 文化。 ① 此外 , 陈 保 亚先 生 也 有 类 ” 似的提法 , 并将其冠以书名 , 著成 《语言文化论 一书探讨了相 》 关问题 ② 。将语言看作文化现象 , 并将 其作为 文化 的一个 重要 组 成部分来看待 , 与将语 言称作“ 语言 文化” 以区 别于 其他 文化 , 本无本质上的不同 , 但“ 语言文化” 这个术语更加突出了语言与 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独立性 , 表征了 与其他文化现象的本质差异 , 同时也便于从研究角度对语言这种 文化系统的子系统进行再划分。因此 , 笔者认为“ 语言文化” 的 提法更贴近文化语言学学科研究规范或习惯 , 也符合“ 特定环境 适应说” 的文化定义 , 既然我们认为“ 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环 境的适应能力适应成果 的总 和” 那么 , 语 言文 化则 应是 各个 民 , 族对特定环境适应的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之一。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化 , 语言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大的 网络系统。因此 , 语言文化内部还应有相应的子系统。史有为先 生将语言文化分为固 有语 言文 化与外 来语 言文化 两个 组成 部分 , 二者是相对的概念。所谓固有语言文化 , 指本族语中固有的而非 外来的成分 , 包括语言的形成和内容 , 以及语言的运用方式 ; 外 来语言文化指 某 语言 中 汇入 或 吸收 的 别 种语 言 的成 分 ③ 。 对此 , 笔者认为 , 这种固有的语言文化成分 , 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语言中 附着的具有本民 族 特色 的 知识 和 经 验等 这 个民 族 群体 的 传 统 文 化 , 是一个民族的文 化的 核心 成分 , 其 具有十 分显 著 的稳 定性、 沿袭性、保守性、排他性等特 征 , 那 么笔者 认为 可以使 用母 语 ④ ① 宋 元培、 端木 黎明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辞 典》, 第 26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② 陈 保亚 : 《语 言文 化论》,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3 年 。 ③ 宋 元培、 端木 黎明 : 《中 国文 化语言 学 辞 典》, 第 75 页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 , 1993 年 。 ④ 这 里的“ 母语” 一词 的含义 限定 为“本 民族 语”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18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文化这样一个术语来表 述之。 而另一 部分 , 外 来语 言 文化 部分 , 可以将其内涵再稍加扩展用双语文化这样一个术语来表述之。因 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真空世界中发展 , 其形 成及演化历程中必定要与其他语言相互接触 , 并接受其他语言的 影响 , 而从其他语言中接受本民族语言中所没有的语言成分 , 是 十分普遍的语言发展规 律 , 而吸 收进 来的所 谓的 外来 语言 成分 , 实际上是两种或多种异质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乃至融合的 结果 , 而这些成分 , 就其来源上来讲是来自另一种语言文化 , 而 在表现形式上却又有本土化过程 , 使得这些语言成分兼有了两种 或多种语言文化的特点。因此 , 这些语言文化成分兼有两种语言 文化的性质特点。这个术语也较适合于多语国家中的少数民族使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化现象 , 尤其是对那些没有文字历史 的少数民族来说 , 他们的语言文化从传承的角度上说 , 不仅主要 采用口耳相传的方式 , 同时也可能兼用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文字形 式 , 因此 , 在其语言文化结构中双语文化或多语文化的形式可能 是更为普遍的语言文化形式。对一个国家内的那些非主体民族来 说 , 他们不仅可能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汇入 或吸收其他语言成分 , 同时也有可能直接使用这些非本民族语言 来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此外 , 笔者认为对一些具有方言差异的 民族的语言文化系统来说 , 除了母语文化、双语文化这两个较为 普遍的子系统外 , 还应有另外一个子系统— —方言文化。其理由 — 如下 : 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各个内部群体成员的语言之 间具有一定的方言特色 , 这种反映在同属一种语言文化之间的方 言差异的形成 , 是同属一个民族的不同群体在适应新的环境的过 程中长期积淀的适应成果之一。而这种适应成果也可看作是传统 的母语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内部变异以及与邻近或周边的其他语言 文化之间相互接触、交流、影响乃至融合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在 研究一种语言文化尤其是具有一定方言差异的语言文化时必须要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19 考虑的因素。因此 , 在某些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还应有方言文 化这一亚型。 根据以上观点 , 并根据语言文化及其演化的特点 , 可将语言 文化视为一个大的系统 , 而将内部子系统分为母语文化、方言文 化与双语文化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如果按照我们所理解的文化的 概念可将它们概括如下 : 母语文化是各个民族对所处的特定的传 统文化环境的语言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双语文化则是 各个民族对多种语言文化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的语言适应能力及其 适应成果的总和。而方言文化是各个民族对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 的语言适应能力及其适应成果的总和。如果有必要 , 可对各子系 统根据其结构特征再进行划分 , 如母语文化可再划分为 : 语音文 化、词汇文化、语义文化、语法文化、语用文化等。 综上所述 , 对语言文化及其各子系统进行一下小结 : 所谓母 语文化即指一个民族的固有的语言成分上附着的一个民族的传统 文化信息系统。其中浓缩和积淀了一个民族文化对世界观察、理 解及其认识的全部知识和经验 , 体现了该民族的特殊的思维模式 及其思维成果。母语文化系 统及 其发 展演变 受多 种因 素的 影响 , 这里面包括一个民族的 传统 文化 机制 ( 文 明类 型 ) , 价值 系统 以 及认知方式等 , 它们对母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而其中世 代相承的认知方式更具有决定的作用。母语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 性、稳定性等特点。双语文化指在兼用本民族语和另外一种或几 种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或多种语言文化的融合形式。在双语 文化中具有母语文化和另一种语言文化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文化的互动关系与作用 , 其中 , 母语文化占有很大成分 , 并随时 与另一种语言文化相互发生各种复杂的关系 , 其所占比例因人因 时因地而异 , 也因双语人的各种心理变化流程而异。它从学习的 角度上来说 , 是 移 入其 他 语言 文 化 的 一个 基 础 , 从这 个 角 度 来 说 , 母语文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和至关重要的。总之 , 双语文化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0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动态现象 , 其具有双重性、兼容性等特点。方 言文化指的是各种语言在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过 程中 , 基于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语言文化子 系统 , 所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 , 它除了具有传 统文化特色外 , 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变异性等特点。 上述三个系统则构成了语言文化这个整体。 2 . 语言文化各子系统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1 ) 母语文化 人类历史和文 化 的 发展 有 共 同 的 演变 规 律 , 无论 是 哪 个 民 族 , 无论分布在哪个区 域 , 人类 的本 质属性 是 相同 的 , 即 是说 , 人类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地域 , 但作为一种生物的、社会的和文化 的存在物 , 其追求的目标是大体相同的 , 并且各个不同的文化群 体都在沿着 这 些共 同 的目 标 在 发展 和 前进。 正 是 这一 共 同 的 特 点 , 才使得人类文化在类似的生活条件下必然产生类似的文化成 分。这是人类文化之所以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基础所在。由于 不同的民族或文化群体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的 , 他们的文化是 在这种彼此有别或迥异的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 使得每个 民族的文化 又 具有 一 定的 个 性。每 个 民族 的 传 统 文化 都 历 经 沧 桑 , 源远流 长 , 积 淀 在 人们 心 理 素 质 之中 , 成 为 一种 潜 在 的 力 量 , 时刻在规范和支 配着 人们 的思想 行为 , 并 随着 生 命的 延续 , 代代相承 , 构成了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动态历程。传统文化有着自 身强大的内聚力 , 具有一种天然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 虽然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自身的文化演进进程 , 但也正因为它的存 在才有效地保存了这个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因子 , 这 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的价值所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由 此彰显 , 而这同时又是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即 使在一个民族内部 , 也由于居住地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与 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内涵、途径、形式等不同而出现差异。由于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7.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1 上述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使文化之间的撞击和冲突成为 必然 , 而每个民族的语言正是依仗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得 以传承发展。从本质上说 , 母语文化结构与传统文化结构之间具 有一种同构性。每种语言在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交流中 , 具有一 定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 加之语言的自成体系性等特性 , 使得语言 虽然经过岁月的磨合 , 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 , 一般来说 , 基本结 构特征不会有根本的变 化。 语言是 自我界 定的 , 因 此 , 语言 是 “ 完整无缺的。 ① 语 言是 “能 ‘ 转换’ 的过 程 , 即 自身 能 产 生 新 ” 的方面 ( 新 的句 子 ) 以对 新 的 经验 作 出反 应。 它 又是 自 我 调 节 的。它之所以具有这些能力 , 正是因为它不允许个别地、单方面 ② 地求助于自身之外的 ‘ 现实’ 最 后 , 它 组 成 自 己 的现 实。 文 。 ” 化也同样具有语言所固有的转换与自我调节功能。世界上每一种 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 , 都有各自生长的沃土与环境 , 以及 各自适宜的活动与发展空间。而每种文化作为一种巨型语言 , 不 管在这个系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 在任何时刻这个系统在总体结 构上是完整的。一个民族的母语系统在吸收了来自其他语言的成 分 , 一般不会改变该语言的结构系统。同理 , 一种文化吸收外来 文化成分也不会改变该文化的整体结构 , 因为文化作为一种巨型 语言具有语言的许多特性。 (2 ) 双语文化 这里我们必须首先要说到的是所谓“ 双语” 及其双语人的概 念。也就是给双语及其双语人进行文化定位。关于双语 , 我们认 为这是一种可以 熟 练操 用 两种 或 两 种以 上 语言 的 个体 或 集 团 现 象。双语人 就 是这 种 个体 或 这 种集 团 中 的 人 , 或 称“ 双 语 文 化 人”。因为在整个双语 文化现 象的 发生 和发展 演化 过程 中 , 都 是 ① ② 特伦 斯 : 《霍 克 斯・结 构 主 义 符 号 学》, 第 17 页 , 上 海 译 文 出 版 社 , 1977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8.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2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人参与的 , 都是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的结果 , 而人都是有意识地 有目的地进行活动的。人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双 语现象对双语人来说 , 起到了一种开阔文化视野和磨炼容异心理 的作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基辛格 指出 : “文化 的歧义多 端是 一 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 , 出现了一个一 致的世界文化— —虽然若干政治整合的问题得以解决— —就可能 — — 会剥夺了人类一切智慧和理想的源泉 , 以及充满分歧与选择的各 种可能性。演化性适应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多样性……去除了人 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维持世界 秩序并保存文化多元化的问题是我们面临、但想象不出解决办法 的问题。 ① 因此可以说 , 双 语 文 化 现象 其 本 质 上 是一 种 人 的 一 ” 种自觉现象 , 具有鲜明的人性特征。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 , 如 果要就这个问题作专题研究的话 , 那么我们所选取的材料应该是 比较典型的双语人 , 那么这里应该是双语人中属于最高层次的双 语人。双语人在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一是 纽带作用。双语人是站在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冲突最前沿的人。他 们往往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夹缝中 , 比单语人更多的受到异质文化 的心灵冲击 , 也可以 更多 地感 受到不 同文 化之 间的 差异。 因此 , 在整个过 程 中 , 双 语 人 经常 会 有 所 比 较 , 有 所 感 悟 , 并 有 所 反 思。他们在冲突中与另一种文化之间达到了沟通和理解 , 并逐渐 将这种沟通和理解扩大到自己的母语文化群体中 , 无形中在不同 文化之间起到了一种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 传播作用。双语文化人作为站在母语文化与另一种语言文化之间 的个体 , 又要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判断、评价、吸收外来文化的 历史使命。因此 , 双语人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评价与文化选择的 作用。三是文化整合作用。上述双语文化人的作用是指一般意义 ① 基 辛格 : 《当 代文 化人类 学概 要》, 第 283 页 , 浙江 人民出 版社 , 1986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39.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3 上的作用 , 实际上 , 不同背景下不同身份的个体双语文化人具有 不同的作用。双语文化人也可按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 如按阶 层可分为统治阶层双语文化 , 即具有文化权势并主导文化时尚的 群体 , 如我国汉朝 胡 汉 文化 冲 突中 的 统治 阶 层 中 的鲜 卑 贵 族 阶 层 ; 文人出身的双语文化人 , 即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 , 这部分 人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反思和引导文化主流的群体 , 他们具有开阔 的文化视野 , 具有一定文化的选择及评判能力 , 并能够对外民族 的先进文化进行吸收、整合 或者 说兼 收并蓄 和博 采众 长的 群体。 如清代达斡尔族中出现过一批这样的人 , 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群 体 , 在某种程度上对达斡尔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起到了十 分关键的作用。当然 , 还有一部分是普通人 , 也就是那些随波逐 流之双语文化群体。对双语文化人还可按其掌握语言文字情况进 行分类 , 如双语双文人、双语单文人、双语文盲人等 , 他们在双 语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双语现象的发生是基于母语文化的传统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 互接触、交流等条件之上的一种文化现象 , 其本质是两种文化的 交流、吸收、融合、互补的最直接体现。从双语现象的历史演变 轨迹以及发展趋势来看 , 一方面表现出对不同文化之间互补互动 的依赖关系 , 同时又表现出其“ 和而不同 , 求同存异” 的特征。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 文化是一个开放系统 , 任何一个民族 要发展自己的文化 , 都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 并以此 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但单纯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 , 而拒 绝接受外来 文 化的 优 秀因 子 , 民族 文 化同 样 难 以 得到 较 好 的 发 展。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 而是在世界 文化的广阔背景下发生的 , 只有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 , 并在与外 来文化的冲突中批判地吸收和融合其精华 , 并加以消化吸收、改 造、适应、创新 , 才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人 类文化史表明 , 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 是十分普遍的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0.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4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事情。就文化活动史的演进和发展趋势来看 ,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 交流所带来 的 各民 族 文化 的 振 兴 , 使 统一 的 世 界 文化 更 丰 富 多 彩 , 从而促使人们进行 更为广 泛、更 为频繁 的 文化 交流。 而且 , 人类的心灵永远需要互相沟通和理解 , 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周期性饥饿也需要不断 地向外 界空 间拓展 才能 得到 满足。 此外 , 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从多样性的异质文化中取得灵感和借鉴 , 这 是人类文化交流中所必需的永恒的内在冲力 , 而现代化为这种永 恒的内在冲力转化为对象化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 看来 , 融合外来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文化接触过程中 , 冲突──容忍──融合是异质文化接触 过程的几个必经阶段 , 这几个阶段主要表现于文化交流的两种方 式之中 , 一种是以和平的方式 , 即通过通商、联姻、求学、教育 等途径引进 外 来文 化 充实 本 土 文化。 通商 主 要 是 物质 文 化 的 交 流 : 物质生产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 流 , 同时也加速了不同文化撞击或冲突的加剧 , 使得各民族的文 化出现了在总体上的趋同。当然 , 在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交 流中 , 由于各族文化的丰富程度 , 经济水平的高低 , 人口数量的 众寡 , 历史发展水平的不尽平衡 , 因此 , 文化交流是一个高水平 的文化流入低水平的文化之中的过程 , 但文化的高低只是相对而 言的。文化 的 交流 不 是 单向 的、 线 性 的和 一 次 性 的 , 而 是 相 对 的、多元的、经常的 , 同时这种影响也不是一比一的货物似的等 量交换 , 而是有多有少、大小不一 , 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相互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 , 经济发达的一方给予经 济落后一方的文化以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 同时 , 经济落后一 方作为 族 群整 体 ( 即不 是 个 人 ) 具 有 文化 的 稳 定性 ( 或 超 稳 定 性 ) , 顽强地沿袭着自 己的基 础文 化轨 迹 , 并释 放出 一定 的文 化 凝聚力和对外来文化的抗拒力 , 由此而出现了不同文化的撞击或 冲突现象。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文化现象。通婚则主要是精神文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1.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5 化潜移默化的相互渗透 , 而其他的和平方式则包含了不同民族文 化诸要素比较全面的相互感应。另一种是血与火的方式 , 即通过 战争或暴力实行武力征服、奴役、殖民统治和掠夺等方式来使某 个民族强迫接受外来文化并逐渐同化之。纵观世界各民族文化交 流史 , 上述两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 但以第一种方式为主 流。 在异质文化相互接触后 , 通常都要经过在冲突中理解 , 在理 解中沟通 , 在沟通中选择 , 在选择中调适 , 在调适中融合的一般 过程。首先是冲突 , “ 所谓文化 冲突 , 其实 质上是 不同性 质文 化 之间的矛盾性 的 外化。 ① 两 个 文化 的 异质 性 和 排他 性 以及 文 化 ” 心理上的异构是造成文 化冲突的 根源。“文化 冲突不仅 意味着 不 同质文化的相互排斥 , 彼 此冲 突 , 而且 蕴含着 文化 整 合的 前景。 这是因为文化冲 突 通常 导 致冲 突 双 方的 原 有的 心 理结 构 受 到 冲 击 , 原有文明特征受到破坏 , 双方不期自然地从对方吸收于己有 用的文化质 , 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 逐渐整合 ② 为一种新的文化体 系。 文 化撞 击 和冲 突 的内 涵 是极 其 复 杂的 , ” 既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 文化 , 也 包括 精神文 化等 方 面的 内容。 而其结果是彼此之间在文化成分上的吸收和排斥。就是说 , 面对 另外一种文化 , 每个民族都要作出选择 , 或接受 , 或抵制 , 或有 限地接纳其中的一些成分 , 或是全面地加以排斥。冲突可以促进 双方的相互理解 , 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沟通 , 但沟通并不等 于完全 认 同 , 并 在 此基 础 上“ 校彼 我 之 短 长” 而 有 所选 择。 选 择 , 是一个民族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首先要进行外向选择 , 即 以开放的文化心态 , 自觉地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 , 而不是不 分青红皂白地将外来文化统统地拒之门外。但对外来文化必须进 ① ② 周积 明 : 《魏晋 南北 朝时期 的 胡 汉 文 化 冲 突》, 载 《中 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1991 年 第 3 期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2.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6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行改造加工或筛选 , 但凡对发展本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的便可兼 收并蓄 , 涵而纳之 , 反之则拒绝和排斥。力求在本民族文化积淀 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 使本民族文化不但立足于世界文化之 林且具有特殊价值。其次 , 还要进行内向选择 , 即在充分认识和 解剖本民族文化的基点上扬长避短 , 择优去劣。保存、传承哪些 成分 , 弘扬、强化哪些成分 , 摒弃、改革哪些成分 , 都是内向选 择的主要内容。外向选择和内向选择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 外 向选择促进或制约内向选择 , 而内向选择又反过来推动和决定外 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逐步调适自己文化心态的过程 , 由此 最终可能达到两种异质文化在各自保持其民族特征的前提下的贯 通与融合。 双语现象的发展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是有消有长 , 这由多个因 素来决定 , 诸如政治、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等均为重要条件。人 口的多少、有无文字等也会对双语现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 用。而双语使用者的语言文字观以及文化价值观则对双语现象的 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在双语现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 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和互动则是一种永恒的内在冲力。 “语言不是人的 本能 , 不 是天生 的 , 也 不 是遗 传的 , 而是 在 人的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完善的 , 是必须经过学习才能掌握的 , 所 以它具 有 文 化 最 基 本 的 特 性。 ① 文 化 的 基 本 特 性 就 是 习 得 性。 ” 如果从语言习得和文化习得的关系来说 ,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 就 是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即是文化习得的过程。母语的习得过程也就 是本民族文化的习得过程 , 而习得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则也是习得 另一文化的过程。 其中 意 义是 语言 文化 习得 过 程中 的关 键。 ② “ ” ①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44 页 , 云 南大 学出版 社 , 1998 年。 ② 陈 申 : 《语言 文 化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第 14 页 , 北 京 语 言 文 化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1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3.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7 语言和文化通过意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语言作为一种意义的潜 在表现体构成了一种特 别的 文化。换 言之 , 文 化并 不 是独 立的 , 而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具有意义 , 那是因为它是在社会文化情 景中习 得 的 , 从 某 种 文 化 派 生 出 来 的 意 义 又 由 语 言 使 之 永 久 化 ① 。我们可以通过生 活 在 另一 种 文化 环 境中 了 解另 一 种 文化 ,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母语来了解另一种文化 , 也可以通过书本、互 联网和其他途 径 来了 解另 一种 文化。 根 据 Damen 的 解释 , 一 个 具备第二语 言 能力 的 人的 文 化 习得 过 程常 常 包 括 两 种 : 分 别 是 “文化适应” ( enculturation ) , 即学习最初 的一种文 化 , 和“文 化 移入” ( acculturation ) , 即学习另一种文 化。 文化适 应” 一般 发 “ 生在第一语言习得之 中 , “ 文化移入” 则发生 在第二语 言习得 过 ② 程中 。比较一下第一语言习得 过程中 的“ 文化 适应” 和 第二 语 言习得过程中的“ 文化移入”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实质性的区别 : , 前者是语言文化从零开始 , 从无到有 ; 后者是以已有的第一语言 文化为基础 , 从少到多。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 学习者的原有 母 语 会 对 掌 握 目 的 语 产 生 影 响, 于 是 出 现 “ 中 介 语 ” (interlanguage) 现 象。而 在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 文 化 移 入” 过 程 中 , 学习者由母语获得的第一文化是否会对习得另一种文化产生 影响呢 ? 王建勤在考察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习得现象以 后 , 认为第二语言学习 者常常 表现 为一种 “中介 文化 行为” 从 , 而假设有一种“中介 文化行 为系统” 存 在。 所谓‘中 介文化 行 “ 为系统’ 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特有的文化行为系统。或者 说 , 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带有 中介 文化特 征的 言语 行为 系统。 这种中介文化行为系统 , 既 区别 于学 习者的 母语 文化 行为 系统 , 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文化行为系统。然而 , 它却带有两种文 ① ② 陈申 : 《语言 文化教 学策略 研究》, 第 14 —15 页 , 北 京 语言 文 化 大 学出 版 社 , 2001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4. zycnzj.com/ www.zycnzj.com 28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化的某些特征。 ① 西方 学者 也 曾 提 出“ 双 语” 会 不会 自 动 造 成 ” “双文化” 掌握了目的语是否等于接受了另一种文化的疑问。许 , 多语言教育家认为 , 第二语言的习得固然导向目的语的掌握 , 但 从文化的角度看 , 并不 是使学 习者 掌握“ 目的文 化” 而 是使 他 , 们进入“第三位置” ( t he third place ) , 即 既不 同于 原有的 文化 , 又有别于“ 目的文化” 的新 状况。“中 介文化 行为系统” 和“ 第 三位置” 都提出了两种文化互动 , 在外语教学上有特别意义 ② 。 (3 ) 方言文化 方言文化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方言中附着的地方文化特色 , 其 具有亚文化特征。在一个民族的不同方言群体的方言中母语文化 仍占有着核心地位 , 只是由于与其他方言群体在诸方面长期彼此 失去联系后 , 这个方言群体的母语使用中具有了有别于其他方言 群体的地方特色。如中国汉语南北方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属于亚 文化差异 , 它们并没有超出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的范畴 , 即使是 到了台湾、香港、澳门这样一些与祖国大陆在地理上阻隔 , 在很 多方面独立发展的中国的特殊地区的汉语方言也属于这样一种情 况。因此 , 方言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亚文化特色 , 而这种亚文化特 点是这个方言群体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的。实 际上是母语文化的一种地域变异形式 , 本质上还是一种母语文化 类型 , 是我们为了方便分析研究 , 并体现其特色而进行的一种分 类。当然 , 我们不能无视此 亚文化 与母 语文化 之间 的 实际 差异。 有的方言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具有的差异还是十分明显和比较显 著的。这里面还应该包括跨境民族之间的亚文化差异 , 如我国境 内的跨境民族有十几个 , 这些民族无论从语言的发生学上 , 还是 ① 王 建勤 : 《跨 文化 研究的 新维 度》, 载 《世界 汉语教 学》, 1995 年第 3 期。 ② 陈申 : 《语 言 文 化 教 学 策 略 研 究》, 第 15 页 , 北 京 语 言 文 化 大 学 出 版 社 , 2001 年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 45. zycnzj.com/ www.zycnzj.com 第二章 语言文化 : 初始与演化 29 从人种的源流来讲都具有同根同源的本质 , 但由于居住在不同的 国家 , 受所在 国 的 语言 文 化的 影 响 , 使 他 们 之 间 产生 了 许 多 差 异 , 但他们彼此由于在文化上的共同认同 , 以及许多文化习惯的 同一性 , 他们互相都认同为一个民族 , 一种母语文化 , 当他们互 相接触之后 , 可能会发现互相之间又有那么多的不同 , 但他们都 清楚地感受到这 种 差别 比 起与 其 他 民族 之 间的 差 异显 然 要 小 得 多 , 并且他们无论在任何方面都容易深层地沟通 , 且易达成心灵 的默契。这就是母语文化的力量和特殊的作用。方言文化就对母 语文化具有一种“ 初值 的敏感 依赖 性” 即方 言文化 如何 发展 演 , 化 , 其演变轨迹总是偏向于母语文化的总体部分或核心部分 , 从 方言文化发展到 后 来的 另 一种 语 言 文化 之 间也 符 合浑 沌 运 动 轨 迹 , 即在运动的过程中从有序到无序 , 从平衡到平衡破缺 , 从一 开始母语文化就对方言文化具有一种“ 奇异吸引子” 的作用。如 新疆达斡尔族中的达哈双语人在彼此交流中 , 在使用哈萨克语的 过程中 , 碰到有关亲属称谓、一些民族风俗习惯等情况时 , 一般 要力图使用本民族语言 , 对此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 这些成分在 哈萨克语中没有对应形式 ; 这些成分是新疆达斡尔人口语中经常 使用的形式 , 即使是那些不太懂本民族语言的人也会尽量地这样 做。 对方言文化起作用的因素是地方文化 , 即亚文化。所谓的亚 文化是指 : “凡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不同的 , 都可以被称为亚文化 , ……一般来说 , 这些群体都各有其自己的 价值观 , 而这些价值观则散布在种种主导性文化信仰之间。它们 并不否定仅仅是忽视其某些方面 , 并以自己的特有形态补充主导 性文化。因此 , 亚文化是主导性文化的替代性文化。亚文化通常 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价值体系。……亚文化是普遍存 在的 , 因此有人认为一个复 杂的 社会 即是各 种亚 文化 的集 合体。 更值得注意的是 ,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 有些亚文化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一主导性文
  • 46. zycnzj.com/ www.zycnzj.com 30 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 化 , 而主导性文化中原有的一些公认性成分将被另一些发展起来 的亚文化所取代。 ① 亚 文化 具 有 地 域 性的 特 点 , 是一 个 主 导 文 ” 化的亚型 , 对母语 文 化 所起 的 作用 是 使其 获 得 一 种地 域 性 的 特 征 , 以与其他母语文化的变体产生区别。当然这种区别最初是一 种非本质性的 , 如果这种区别逐渐扩大 , 会使其与母语文化的距 离越来越远 , 最后演化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系统。 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结构一般说来是稳定的 , 而语言的 各种构件及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运行中又是不稳定的 , 从而又 造成整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 , 语言系统和文化系统在服务于 本民族社会生活和交际需要的范围内它是完美的 , 但每个民族的 语言和文化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 , 它们又是不完全的。这 些都说明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化 , 它们的结构和演化都是一种浑沌 状态 ② 。 用浑沌学的观点来认识语言文化及其发展进程 , 我们可以说 语言文化的整个过程也是一个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每个民族 的语言是该民族在对特定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 也就是 与特定环境之间的无序适应逐渐变为有序适应。语言文化的演变 同样也是这样进行的 , 语言文化的演化是一个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历程 , 其变化都遵守由无序向有序 , 再出现无序后达到进一步的 有序的事物进化的否定之否定的浑沌学演化规律。整个过程也是 语言文化系统出现平衡与平衡破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语言 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 , 母语文化的演化 , 方言文化是否逐渐 放大其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变异的部分而逐渐形成另一种语言的趋 势 , 以及逐渐缩小其与母语文化变异成分而逐渐与母语文化形成 ① 覃 光广、 冯利 、陈扑 主 编 : 《文 化 学 辞典》, 第 306 页 , 中 央 民 族 学院 出 版 社 , 1988 年。 ② 张 公瑾 : 《文 化语 言学发 凡》, 第 93 —94 页 , 云 南大学 出版社 , 1998 年。 zycnzj.com/http://www.zycnzj.com/